读书感喟——浅谈“有用的书籍”与“有趣的书籍”
一、前言——有关“有用的书籍”与“有趣的书籍”
在阅读有用的书籍时,我们的理性思维占据主导,注重理解和思考,主要开动左脑进行逻辑推理。
而在阅读有趣的书籍时,我们的感性思维占据主导,注重感受和直觉,主要开动右脑进行联想和想象。
专注有道「门槛」。看书这事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渐入佳境的,很少有人抓起一本书来立刻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种情况不是人太优秀就是书太优秀。
咱们也没必要“强行看书,见书就上”,别给自己太沉重的包袱。然后请你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点:专注地看书有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放慢阅读速度、理清文字思路、优化阅读环境……都是为了获得愈加好的阅读体验、自我的享受与思考。
在很多情况下,过了这道门槛以后,速度自然提升,思路自然清晰,环境自然变得无关紧要(这点因人而异,我有朋友喜好在嘈杂的环境阅读)。
二、渠道——选择“阅读”方式的意义
茨威格说的这句使我颇有感触,“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当即便觉阅读的介入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你追求生活的高级乐趣以及希望得到改变与突破,那么你需要更充沛的知识来帮助自我沉淀,需要理性帮助梳理思路,需要更缜密的思索来质疑、追问和寻找,需要新视角来激发你的创意灵感。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一时半会无法解开恋爱、家庭或工作的桎梏,以致于无法静心阅读,不过“读书”另有渠道。
《三国演义》太厚你看不进去,你看电视剧嘛,你为的是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么「多智而近妖」,又不是为了炫耀你看过四大名著。如果你想了解《教父》这部史诗巨作的内容又没有时间阅读原著小说,完全可以把电影《教父》(三部曲)看完,这部电影不仅被誉为是“男人的圣经”,甚至成为了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电影的本质上是讲故事的艺术,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动饱满的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部电影里,看见了别人的一生,也仿佛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其艺术价值和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原著。
声音、图像等等具体的信息,有时候有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可以更高效地转化。如果看书就能解决一切信息纳入的问题,还要培训师干什么。事实上,多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的确会给你既有的图式带来更直观的信息和更直接的改变,但缺陷是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个性化思考以及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另外有些被小说改编的电影反而强于原著小说,比如电影《房间》)
看书是个手段,如果你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就应该着眼于「获取信息」而非「阅读」,结果导向没什么错。但如果你阅读就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那请原谅我冒昧地问一句,如果你压根儿就不享受你对当下这本书的阅读,(你不快乐你不爽)你还读个什么劲啊?
三、思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么?
按照我浅薄的观点,“有用的书”一般指的是功能性书籍,对你的工作、个人生活、实际行为规划等等起到重要的发展。“有趣的书”则是享受一种精神愉悦,一般无实际用处,在自己看来是一种追求快乐的趣味。
我偏好阅读村上春树与东野圭吾的书籍,于是常常会被问到“看这个书有什么用?”我面对这个问题时曾绞尽脑汁地想说出一两点有实际用途的地方,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且被人看出是典型的强行解释收场。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因为我表达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读这些书(推理小说居多)对生活、工作确实意义不大——而一般来说意义不大的书籍——却往往很有趣。
好比你花钱给恋人送一颗钻戒是有趣的,因为钻戒是不实用的、奢侈的,这才会显得有趣,(当然前提是你有钱买得起!)。如果说钻石是物质上的奢侈品,装饰的是我们的皮囊,那么读有趣的书就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装饰的是我们的灵魂。
在我看来,我们人类
不仅要装饰下皮囊,让自己外在光鲜亮丽
还应该去装饰灵魂,让自己内在丰富有趣
四、番外篇(选择性阅读)——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抉择
当我们盯着屏幕的时,也许已经和批判思考和深度阅读擦肩而过了。
纸质书更方便读者做标注,给读者对书本某一部分实体感知,具备即便是青少年(初高中生)也十分重视的审美感受。
而电子屏幕是快速浏览的好工具,能准确记录你要翻找的页码。方便快捷,且省钱。
我们使用科技的方式让我们养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面对印刷技术(纸质书大部分是印刷而来的),即使我们会快速浏览,通常情况是持续阅读。我们的思维会关注于我们正在读的内容,即使有时候我们会偶尔走神。
而数码技术(电子书技术)则催生了完全不同的习惯和行为——“徘徊阅读”。
想想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百度/谷歌搜索后浏览网页。一分钟?十秒?还有,是不是常常在电子屏幕上阅读时还一心多用地干着别的事情?总之我是这样,花很长时间才能看完一本电子书,习惯性一心多用,看书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更何况思考。当然,在我写作的时候另当别论。
有关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孰优孰劣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深阅读时我选择纸质书,例如碎片化时间内我选择电子书,只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也许才是最好的。
五、纯粹的结语
“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said Jojen.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
取自《冰与火之歌》
关于“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巧妙的一个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而且阅读还是一件很实惠的事情——
毕竟,你用一天饭钱就可以买到别人可能一辈子的心血。你看,这是多实惠多划得来的买卖呐。
![]() |
在阅读有用的书籍时,我们的理性思维占据主导,注重理解和思考,主要开动左脑进行逻辑推理。
而在阅读有趣的书籍时,我们的感性思维占据主导,注重感受和直觉,主要开动右脑进行联想和想象。
专注有道「门槛」。看书这事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渐入佳境的,很少有人抓起一本书来立刻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种情况不是人太优秀就是书太优秀。
咱们也没必要“强行看书,见书就上”,别给自己太沉重的包袱。然后请你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点:专注地看书有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放慢阅读速度、理清文字思路、优化阅读环境……都是为了获得愈加好的阅读体验、自我的享受与思考。
在很多情况下,过了这道门槛以后,速度自然提升,思路自然清晰,环境自然变得无关紧要(这点因人而异,我有朋友喜好在嘈杂的环境阅读)。
二、渠道——选择“阅读”方式的意义
茨威格说的这句使我颇有感触,“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当即便觉阅读的介入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你追求生活的高级乐趣以及希望得到改变与突破,那么你需要更充沛的知识来帮助自我沉淀,需要理性帮助梳理思路,需要更缜密的思索来质疑、追问和寻找,需要新视角来激发你的创意灵感。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一时半会无法解开恋爱、家庭或工作的桎梏,以致于无法静心阅读,不过“读书”另有渠道。
![]() |
《三国演义》太厚你看不进去,你看电视剧嘛,你为的是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么「多智而近妖」,又不是为了炫耀你看过四大名著。如果你想了解《教父》这部史诗巨作的内容又没有时间阅读原著小说,完全可以把电影《教父》(三部曲)看完,这部电影不仅被誉为是“男人的圣经”,甚至成为了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电影的本质上是讲故事的艺术,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动饱满的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部电影里,看见了别人的一生,也仿佛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其艺术价值和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原著。
声音、图像等等具体的信息,有时候有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可以更高效地转化。如果看书就能解决一切信息纳入的问题,还要培训师干什么。事实上,多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的确会给你既有的图式带来更直观的信息和更直接的改变,但缺陷是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个性化思考以及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另外有些被小说改编的电影反而强于原著小说,比如电影《房间》)
看书是个手段,如果你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就应该着眼于「获取信息」而非「阅读」,结果导向没什么错。但如果你阅读就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那请原谅我冒昧地问一句,如果你压根儿就不享受你对当下这本书的阅读,(你不快乐你不爽)你还读个什么劲啊?
三、思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么?
按照我浅薄的观点,“有用的书”一般指的是功能性书籍,对你的工作、个人生活、实际行为规划等等起到重要的发展。“有趣的书”则是享受一种精神愉悦,一般无实际用处,在自己看来是一种追求快乐的趣味。
我偏好阅读村上春树与东野圭吾的书籍,于是常常会被问到“看这个书有什么用?”我面对这个问题时曾绞尽脑汁地想说出一两点有实际用途的地方,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且被人看出是典型的强行解释收场。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因为我表达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读这些书(推理小说居多)对生活、工作确实意义不大——而一般来说意义不大的书籍——却往往很有趣。
![]() |
好比你花钱给恋人送一颗钻戒是有趣的,因为钻戒是不实用的、奢侈的,这才会显得有趣,(当然前提是你有钱买得起!)。如果说钻石是物质上的奢侈品,装饰的是我们的皮囊,那么读有趣的书就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装饰的是我们的灵魂。
在我看来,我们人类
不仅要装饰下皮囊,让自己外在光鲜亮丽
还应该去装饰灵魂,让自己内在丰富有趣
四、番外篇(选择性阅读)——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抉择
当我们盯着屏幕的时,也许已经和批判思考和深度阅读擦肩而过了。
![]() |
纸质书更方便读者做标注,给读者对书本某一部分实体感知,具备即便是青少年(初高中生)也十分重视的审美感受。
而电子屏幕是快速浏览的好工具,能准确记录你要翻找的页码。方便快捷,且省钱。
我们使用科技的方式让我们养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面对印刷技术(纸质书大部分是印刷而来的),即使我们会快速浏览,通常情况是持续阅读。我们的思维会关注于我们正在读的内容,即使有时候我们会偶尔走神。
而数码技术(电子书技术)则催生了完全不同的习惯和行为——“徘徊阅读”。
想想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百度/谷歌搜索后浏览网页。一分钟?十秒?还有,是不是常常在电子屏幕上阅读时还一心多用地干着别的事情?总之我是这样,花很长时间才能看完一本电子书,习惯性一心多用,看书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更何况思考。当然,在我写作的时候另当别论。
有关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孰优孰劣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深阅读时我选择纸质书,例如碎片化时间内我选择电子书,只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也许才是最好的。
五、纯粹的结语
“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said Jojen.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
取自《冰与火之歌》
![]() |
关于“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巧妙的一个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而且阅读还是一件很实惠的事情——
毕竟,你用一天饭钱就可以买到别人可能一辈子的心血。你看,这是多实惠多划得来的买卖呐。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