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寿,知安延寿 ——《一个人的好天气》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薄荷绿的封面,很简单的排版,除了一只黑色的喵,书名与作家,别无其它。三色暖系的书皮,很映衬它的"好天气"。 初识它时,大概是在高中,邻班的某个姑娘在某则空间状态里提及,我记不清是什么内容,但大概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从那刻起,我记住了这本书。但迟迟却未收纳,大概与慢热的性格有关。某年亚马逊的双十一活动,偶然碰见,便眼不能挪,立马下单。 第一次读它,像喝了杯白开水,略微加了点盐,很快就淡忘了,却始终还记得那三个字"好天气"。第二次读它,是在码这些文字之前。读完了知寿的春夏与秋冬,知寿的喜怒与哀乐,这么喜欢,又那样讨厌。 每读一段,都会发现像某个阶段的自己,熟悉而又陌生,怀念而又可笑。 "我以后也能像她那样吗?到了七十岁还爱打扮,住在属于自己的小房子里,情人节去买巧克力。我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这段是知寿打算离开吟子,独自住宿前的独白。此时的她与初遇吟子的她已有了变化,不是坏的,曲折地转好。 故事的基调很缓,很淡,跟日本普遍的文学一样,没有很浓的鸡汤味,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只是很轻很柔地犹如冬日无风带暖的阳光给你心上一刀。 二十岁的知寿与七十岁的吟子,并没有忘年交的美好故事。一心拼命想要独立的知寿,被母亲拜托给远在东京的舅姥姥家。安在电车站台附近的小平房,电车出入时,整座房子都会震动的场景,"当,当,当",画面感十足。满是猫照片的房间,口味偏淡的食材,不善言辞的两人,怎么都是一副尴尬满屏的剧幕,而一处,便是一年。 似乎都是在做一个反差的比较,二十岁的知寿总体现出一股子负面情绪甚至是厌世的念头,而垂暮的吟子虽没表现出对生活过多强烈的热爱,但舞蹈,黄昏恋,精心妆扮,过仪式感的日子,七十岁的老人如此,自是让二十岁本应风华正茂却生活一团糟的知寿羡慕并嫉妒,逐而用幼稚的激将法和讽刺去"伤害"吟子,但总起不到效果。 当知寿第二次失恋的时候,她蓦地一惊,她不喜欢一个人,其实与其说是不喜欢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不喜欢如此糟糕的一个人。"嵌不进模子才是人之常情啊。嵌不进去的才是真正的自己。"吟子对着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的知寿如此说道,而手头却未停下,她把多余的面揉成团,擀成片,压模子;再揉成团,擀成片,压模子。对呀,这才是常理呀。谁的人生一开始就和你的目标是吻合的,都是反复地努力,契合,就算最终还是不适宜,那也是常理呀。 知寿大概没有享受过亲昵的,父母的离异,即使母亲很想营造出朋友般的相处模式,但在知寿眼里也是徒劳,两任男友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始,都是同样的方式收场。知寿的性格决定了与人相处的模式,即使一开始的甜蜜,而自身的怀疑与多想,最终导致了疏离与散场。 冬季的圣诞,母亲的第二次回国,和她说要再婚时,她很笃定地说没关系。母亲的圣诞礼物,是只小熊,而知寿送母亲的却是一枚精致的手镯,母亲说知寿长大了,是呀。入了冬的知寿,大概身体里早已积蓄起重生的嫩芽,只是意识还未跟上节奏。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地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要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吟子在圣诞前期对知寿说的话,很是感触。年轻的时候想要的多,选择的也多,自然比单一性的学校更具迷茫与彷徨,如何调节又是门很精深的学问,大概是从知寿到吟子这样的年岁跨度才能诠释八九分。 喝完三杯酒后的知寿终于入睡,醒后便是真正独居的开始。虽然我不是很喜欢,她与已婚男士相约的结尾,但是那种春风自带柔感的画面真的很是喜欢。 这是一部不读到结尾,很难感受到清新的散文体小说,我对作者不是很了解,对这部小说所获的奖项也不是很感兴趣。我一直被它薄荷色的封面与"好天气"固执地吸引。“春夏秋冬”篇章,是对“一个人”抑或是“孤独”的陈述,而最后一个篇章自然是对“好天气”的描摹。你的心情怎么样,你看世界就是怎么样。分分合合,一直是生命中的常理,你来过,留过痕迹,我走了,偶有念想,始终自己才是生命中的常客。 文里有描述到"知寿"名字的含义,"靠自己的知识得到长寿",而我更喜欢自己的解读,"知安延寿",心平则安,安则乐,乐则延寿。 "向前伸展的铁路仿佛没有尽头。沿线路过的住宅,就好像约好了似的,每家的露台上都晾晒着被褥。前方的公园的一角,开始白色的梅花。" (文中冬末迎春的场景) "院子里的杂草迫近檐廊下面了,就像巧克力薄荷冰淇淋那样,绿色中间夹杂着点点褐色的地面。"(文中春风吹院落的场景) 故事的酒香还在飘,春夏与秋冬,喜怒与哀乐,分离与相逢,都是常理,愿你常有好天气,一人也好,两人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