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雅丽 读书笔记 第十一周(7.11-7.17)
读书笔记 第十一周(7.11-7.17)
A:第四编c1.c2
B:c14.c15.c16
F:c9-c16
A
第四编 句法(中) 单句
第1章 主谓句
第1节 动词谓语句
1. 动词谓语句是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主要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动词谓语句在汉语中最占优势
2. 动词谓语句按结构分为以下几类:(1)只有动词的句子,谓语由不及物动词构成;(2)谓语动词带单宾语的句子;(3)带双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动词有两个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4)谓语部分包含状语;(5)谓语部分包含补语。
第2节 形容词谓语句
3. 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汉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前面不用“是”或其他动词。形容词谓语句主要作用是对人或事物的性状加以描写,说明事物的变化。形容词谓语句通常是描写性的。
4. 形容词谓语句的功能:(1)描写性形容词的谓语句:在汉语里形容词作谓语时单个使用是受限制的,主要用于对比的句子;不表示对比的时候,形容词前面一般要加上表示程度的副词;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时候,一般要用“的”,在回答问题时,形容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不包含对比的意思,并列形容词做谓语时,不需要加表程度的副词,也不表示对比。(2)表示变化的形容词谓语句:有些形容词,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或补语,表示变化,如“风暖了,树青了,清明到了。”
5. 形容词谓语句的结构特点:(1)一般形容词谓语句,前面常用表示程度的副词。也可以在谓语形容词前用“比,跟,像”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引出比较的对象,如“这种纸比那种纸厚”;(2)形容词谓语句只能用表示程度、时间、处所、语气及少数表示方式的状语;(3)形容词谓语后边可以带数量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时间补语、可能补语、介词补语;(4)形容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主要是在谓语形容词前加“不”,表示变化的可用“没”。
第3节 主谓谓语句
6. 由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这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子,其中的谓语主要是说明或者描写主语的,即主谓谓语句是一种说明或描写的句子。
7. 主谓谓语句中的小主语或表示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部分,或表示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属性,小谓语与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8. 主谓谓语句可以有状语,状语可以放在句首,或大主语之后、大谓语之前。状语可以表示时间、语气、范围、少数表示方式或关联。少数凝结得很紧的主谓短语作谓语,可以用否定副词作状语。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也可以由状语。如果小谓语是动词,也用的状语,同动词谓语句。
9. 主谓谓语句的用途:对人或事物本身从某一方面进行说明描写或评议判断,对所处状况进行说明描写。
第4节 名词谓语句
10. 名词谓语句是指体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体词指名词、名词短语、代词、数词、数量词短语和“的”字短语,名词谓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是”字。
11. 名词谓语句的类型:(1)由一个名词构成的名词谓语句;(2)由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的”字短语作谓语的名词谓语句。
12. 名词谓语句的特点:(1)在名词谓语句中,单个名字作谓语比较少见,谓语大部分都是由名词加名词、形容词加名词或其他名词短语构成的;(2)名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是在谓语前加“不是”成为“是”字句;(3)名词谓语句的谓语都很简短,一般没有补语或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带状语,状语多为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的词语。
13. 名词谓语句的用途:说明时间、日期、天气、籍贯等;说明主语数量方面的特性;说明等价关系;描写主语的状况、特征或属性;说明主语的类属,通常用“的”字短语。
第2章 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
第1节 “是”字句
14.“是”是一个动词,基本意思是表示肯定、判断
15.“是”的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可用在能愿动词后,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提问,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充当谓语,与后边的词语构成动宾短语充当全句的谓语。
16.“是”后不能用“了,着,过”等动态助词以及各种补语,一般只能用“不”否定,即“不是”,不能重叠,虽然是谓语动词,但是在语义上不是句子的重点,重点在宾语上。
17.“是”字句的类型和用法:(1)表示等同和归类。这类“是”字句的主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数量词或者“的”字短语充任,主语和宾语往往是相应的,有时是相同的。(2)宾语从某个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主语与宾语不相应。(3)用于说明、解释原因等,有时有申辩的意味。“是”的宾语多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充任。(4)表示存在,主语是方位词或处所词,“是”有“存在”的意思。(5)表示肯定。(6)“是”的前后用相同的词语。(7)表示无例外,有“凡是”的意思,“是”重读。(8)“是”用来表应答,也可看做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一种表态,而且听话人常常是处在被指使的地位。(9)“是”用在“时候,地方”等名词前,表示“合适、正好”的意思。
第2节 “有”字句
18.“有”是个非动作动词,它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
19.动词“有”的语法特点:不能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只要意思能搭配,“有”可以直接用在能愿动词的后面。一般不能重叠。后面不能带各种补语。不能单独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说“他很有”,但是有些“有+定语+宾语”结构前可以用“很”,如“这几年我很有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了”“这个工厂很有几个敢想敢干的人”。
20.“有”的意义和用法:表示“领有”“具有”,表示“存在”,表示“发生和出现”,表示“包括”,表示“到达”。
第3节 连动句
21.谓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构成,在动词短语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两个动词短语共用一个主语,这样的句子叫连动句。
22.连动句的类型:表示先后或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或情况;后一个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词表示的动作的目的;前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后一个动词(短语)所表示的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工具);前一个表示肯定的意思,后一个表示否定的意思,但是两个短语表示的意思一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一个事实;前一个动词为“有”(或“没有”)的连动句。
23.连动句的结构特点:连动句中两个动词短语位置不能互换,互换后或者会改变原来的意思,或者不成句子。连动句的主语,最常见的是动词(短语)的施事,但也有的是受事,或既是施事又是受事。
第4节 兼语句
24. 兼语句的谓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谓语中前一个动宾短语兼作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
25. 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如“使,让,叫,请,派,强迫”等。用于兼语句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常见的还有“吩咐,打发,促使,使得,要求,迫使,催,催促,要,委托,请求,鼓励,引导,启发,答应,指示,指定,劝,劝说,召集,领导,组织”有些表示容许或禁止意义的动词也常用于词类兼语句,如“容许,许,禁止,准许,允许”。
26. 表示称为或认定意义的兼语句:这种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表示称谓或认定意义,如”称,叫,骂,选,选举,推举,认,认为”等,兼语后面的动词多为“做,为,当,是”等。
27. 表示爱憎、好恶等意义的兼语句:第一个动词多表示喜爱、夸奖、祝贺或厌恶、责罚等,如“喜欢、讨厌、爱、恨、嫌、佩服、钦佩、羡慕、称赞、夸、欣赏、赞扬、原谅、笑话、责怪、怪、烦、骂”。
28. 兼语的谓语是说明或者描写兼语的。
29. 第一个动词是“有(没有)”的兼语句。
30. 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肯定意义的“是”的兼语句。
31. 兼语句的语法特征:从语音上看,兼语句中可以停顿或可以拖长的地方时在兼语的后面,而不是第一个动词的后面。介词“把”“给”的宾语作兼语的句子。
第5节 存现句
32. 存现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子,它从意义而得名。从意义上说,存现句表示某个处所存在着某一事物或某个处所有某种事物出现或消失;从形式上说,存现句的句首为表示处所的词语,而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人或事物总是位于谓语动词后。
33. 存现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叫存在句。另一类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出现、消失的,有人称隐现句。
第6节 “把”字句
第7节 “被”字句
B
第14章 中级阅读课
第1节 阅读者是如何阅读的
1. 词频和语境:词频指的是词在社会上流通时出现的次数,语境是阅读心理研究中指的是上下文,包括目标词前后的词、句子以及整个篇章。在阅读教学中,词汇在合适的、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出现是让阅读者自然习得词汇的最佳途径。
2. 句子理解:阅读者运用句法策略和语意策略来进行句子理解:句法策略是指阅读者利用句子中提供的句法结构方面的经验性只是对句子进行加工;语意策略是指阅读者利用句子中已知的语义信息预测后面部分的意义,并进而进行句子加工。
3. 篇章理解包括结构策略、背景策略、文化策略和标题策略。
第2节 阅读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4.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点以及文化知识在大量不同语境中反复出现、反复识别、得以巩固、形成系统,不同阶段突出不同训练重点以兼顾积累语言知识和获取信息。
第3节 阅读课总体教学要点和方法
5. 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处理与精读课区别很大。在阅读课上,教师根本不需要带着学生读整片课文,而只需要有针对性地处理课文。
6.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推测能力,自觉进行理解监控,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与速度。
第4节 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
7. 讲解词汇的方法:讨论法,语境展示法,图画——实物法,联想——引导法,综合法,写出目标词,难辞、关键词通过上下文讲解。
8. 词汇练习的方法:猜词练习,词汇联想,评价练习。
第5节 如何解决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
9. 增加参与感,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10. 增加信息输入量,结合文化知识学习。
11. 增加输出机会。
12. 合理安排阅读节奏。
第15章 中级口语课
第1节 教学要点及其实施
1. 课堂交际化
2. 精讲多练
3. 恰当实施修正原则和监督原则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2节 教学环节
5. 课文处理:使用熟语及俗语,使用比喻多,句式灵活反问句多。
6. 模仿。
7. 复述。
第16章 写作技能课
第1节 对写作教学的认识
1. 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听、读属于语言的输入。说、写熟语语言的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刺激后,才能输出。
2. 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写作技能的提高可以促进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汉语交流的需要,能推动语言研究,尤其是篇章研究的发展。
第2节 写作教学的原则
3. 实用性,渐进性,操作性。
第3节 课堂教学的方法
4. 写前指导,写作练习,作文讲评。
第四节 教材使用的方法
A:第四编c1.c2
B:c14.c15.c16
F:c9-c16
A
第四编 句法(中) 单句
第1章 主谓句
第1节 动词谓语句
1. 动词谓语句是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主要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动词谓语句在汉语中最占优势
2. 动词谓语句按结构分为以下几类:(1)只有动词的句子,谓语由不及物动词构成;(2)谓语动词带单宾语的句子;(3)带双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动词有两个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4)谓语部分包含状语;(5)谓语部分包含补语。
第2节 形容词谓语句
3. 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汉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前面不用“是”或其他动词。形容词谓语句主要作用是对人或事物的性状加以描写,说明事物的变化。形容词谓语句通常是描写性的。
4. 形容词谓语句的功能:(1)描写性形容词的谓语句:在汉语里形容词作谓语时单个使用是受限制的,主要用于对比的句子;不表示对比的时候,形容词前面一般要加上表示程度的副词;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时候,一般要用“的”,在回答问题时,形容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不包含对比的意思,并列形容词做谓语时,不需要加表程度的副词,也不表示对比。(2)表示变化的形容词谓语句:有些形容词,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或补语,表示变化,如“风暖了,树青了,清明到了。”
5. 形容词谓语句的结构特点:(1)一般形容词谓语句,前面常用表示程度的副词。也可以在谓语形容词前用“比,跟,像”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引出比较的对象,如“这种纸比那种纸厚”;(2)形容词谓语句只能用表示程度、时间、处所、语气及少数表示方式的状语;(3)形容词谓语后边可以带数量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时间补语、可能补语、介词补语;(4)形容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主要是在谓语形容词前加“不”,表示变化的可用“没”。
第3节 主谓谓语句
6. 由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这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子,其中的谓语主要是说明或者描写主语的,即主谓谓语句是一种说明或描写的句子。
7. 主谓谓语句中的小主语或表示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部分,或表示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属性,小谓语与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8. 主谓谓语句可以有状语,状语可以放在句首,或大主语之后、大谓语之前。状语可以表示时间、语气、范围、少数表示方式或关联。少数凝结得很紧的主谓短语作谓语,可以用否定副词作状语。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也可以由状语。如果小谓语是动词,也用的状语,同动词谓语句。
9. 主谓谓语句的用途:对人或事物本身从某一方面进行说明描写或评议判断,对所处状况进行说明描写。
第4节 名词谓语句
10. 名词谓语句是指体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体词指名词、名词短语、代词、数词、数量词短语和“的”字短语,名词谓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是”字。
11. 名词谓语句的类型:(1)由一个名词构成的名词谓语句;(2)由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的”字短语作谓语的名词谓语句。
12. 名词谓语句的特点:(1)在名词谓语句中,单个名字作谓语比较少见,谓语大部分都是由名词加名词、形容词加名词或其他名词短语构成的;(2)名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是在谓语前加“不是”成为“是”字句;(3)名词谓语句的谓语都很简短,一般没有补语或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带状语,状语多为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的词语。
13. 名词谓语句的用途:说明时间、日期、天气、籍贯等;说明主语数量方面的特性;说明等价关系;描写主语的状况、特征或属性;说明主语的类属,通常用“的”字短语。
第2章 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
第1节 “是”字句
14.“是”是一个动词,基本意思是表示肯定、判断
15.“是”的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可用在能愿动词后,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提问,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充当谓语,与后边的词语构成动宾短语充当全句的谓语。
16.“是”后不能用“了,着,过”等动态助词以及各种补语,一般只能用“不”否定,即“不是”,不能重叠,虽然是谓语动词,但是在语义上不是句子的重点,重点在宾语上。
17.“是”字句的类型和用法:(1)表示等同和归类。这类“是”字句的主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数量词或者“的”字短语充任,主语和宾语往往是相应的,有时是相同的。(2)宾语从某个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主语与宾语不相应。(3)用于说明、解释原因等,有时有申辩的意味。“是”的宾语多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充任。(4)表示存在,主语是方位词或处所词,“是”有“存在”的意思。(5)表示肯定。(6)“是”的前后用相同的词语。(7)表示无例外,有“凡是”的意思,“是”重读。(8)“是”用来表应答,也可看做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一种表态,而且听话人常常是处在被指使的地位。(9)“是”用在“时候,地方”等名词前,表示“合适、正好”的意思。
第2节 “有”字句
18.“有”是个非动作动词,它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
19.动词“有”的语法特点:不能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只要意思能搭配,“有”可以直接用在能愿动词的后面。一般不能重叠。后面不能带各种补语。不能单独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说“他很有”,但是有些“有+定语+宾语”结构前可以用“很”,如“这几年我很有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了”“这个工厂很有几个敢想敢干的人”。
20.“有”的意义和用法:表示“领有”“具有”,表示“存在”,表示“发生和出现”,表示“包括”,表示“到达”。
第3节 连动句
21.谓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构成,在动词短语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两个动词短语共用一个主语,这样的句子叫连动句。
22.连动句的类型:表示先后或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或情况;后一个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词表示的动作的目的;前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后一个动词(短语)所表示的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工具);前一个表示肯定的意思,后一个表示否定的意思,但是两个短语表示的意思一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一个事实;前一个动词为“有”(或“没有”)的连动句。
23.连动句的结构特点:连动句中两个动词短语位置不能互换,互换后或者会改变原来的意思,或者不成句子。连动句的主语,最常见的是动词(短语)的施事,但也有的是受事,或既是施事又是受事。
第4节 兼语句
24. 兼语句的谓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谓语中前一个动宾短语兼作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
25. 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如“使,让,叫,请,派,强迫”等。用于兼语句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常见的还有“吩咐,打发,促使,使得,要求,迫使,催,催促,要,委托,请求,鼓励,引导,启发,答应,指示,指定,劝,劝说,召集,领导,组织”有些表示容许或禁止意义的动词也常用于词类兼语句,如“容许,许,禁止,准许,允许”。
26. 表示称为或认定意义的兼语句:这种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表示称谓或认定意义,如”称,叫,骂,选,选举,推举,认,认为”等,兼语后面的动词多为“做,为,当,是”等。
27. 表示爱憎、好恶等意义的兼语句:第一个动词多表示喜爱、夸奖、祝贺或厌恶、责罚等,如“喜欢、讨厌、爱、恨、嫌、佩服、钦佩、羡慕、称赞、夸、欣赏、赞扬、原谅、笑话、责怪、怪、烦、骂”。
28. 兼语的谓语是说明或者描写兼语的。
29. 第一个动词是“有(没有)”的兼语句。
30. 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肯定意义的“是”的兼语句。
31. 兼语句的语法特征:从语音上看,兼语句中可以停顿或可以拖长的地方时在兼语的后面,而不是第一个动词的后面。介词“把”“给”的宾语作兼语的句子。
第5节 存现句
32. 存现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子,它从意义而得名。从意义上说,存现句表示某个处所存在着某一事物或某个处所有某种事物出现或消失;从形式上说,存现句的句首为表示处所的词语,而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人或事物总是位于谓语动词后。
33. 存现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叫存在句。另一类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出现、消失的,有人称隐现句。
第6节 “把”字句
第7节 “被”字句
B
第14章 中级阅读课
第1节 阅读者是如何阅读的
1. 词频和语境:词频指的是词在社会上流通时出现的次数,语境是阅读心理研究中指的是上下文,包括目标词前后的词、句子以及整个篇章。在阅读教学中,词汇在合适的、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出现是让阅读者自然习得词汇的最佳途径。
2. 句子理解:阅读者运用句法策略和语意策略来进行句子理解:句法策略是指阅读者利用句子中提供的句法结构方面的经验性只是对句子进行加工;语意策略是指阅读者利用句子中已知的语义信息预测后面部分的意义,并进而进行句子加工。
3. 篇章理解包括结构策略、背景策略、文化策略和标题策略。
第2节 阅读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4.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点以及文化知识在大量不同语境中反复出现、反复识别、得以巩固、形成系统,不同阶段突出不同训练重点以兼顾积累语言知识和获取信息。
第3节 阅读课总体教学要点和方法
5. 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处理与精读课区别很大。在阅读课上,教师根本不需要带着学生读整片课文,而只需要有针对性地处理课文。
6.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推测能力,自觉进行理解监控,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与速度。
第4节 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
7. 讲解词汇的方法:讨论法,语境展示法,图画——实物法,联想——引导法,综合法,写出目标词,难辞、关键词通过上下文讲解。
8. 词汇练习的方法:猜词练习,词汇联想,评价练习。
第5节 如何解决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
9. 增加参与感,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10. 增加信息输入量,结合文化知识学习。
11. 增加输出机会。
12. 合理安排阅读节奏。
第15章 中级口语课
第1节 教学要点及其实施
1. 课堂交际化
2. 精讲多练
3. 恰当实施修正原则和监督原则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2节 教学环节
5. 课文处理:使用熟语及俗语,使用比喻多,句式灵活反问句多。
6. 模仿。
7. 复述。
第16章 写作技能课
第1节 对写作教学的认识
1. 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听、读属于语言的输入。说、写熟语语言的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刺激后,才能输出。
2. 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写作技能的提高可以促进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汉语交流的需要,能推动语言研究,尤其是篇章研究的发展。
第2节 写作教学的原则
3. 实用性,渐进性,操作性。
第3节 课堂教学的方法
4. 写前指导,写作练习,作文讲评。
第四节 教材使用的方法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