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心里的爱情---评《赎罪》的戏剧化呈现
第二次再看《赎罪》,拍得真好。节奏感强、画面精美、演员特别是詹姆斯的表演,让人揪心到最后,每次出场表演精准。戏剧的张力,闪回的运用,都是恰到好处。特别是独特的打字机音响的使用,在人物命运陡转时,在气氛凝重时,都会配合着音乐想起,让人隐隐感受到布莱奥尼在写作时的忏悔和愧疚。
我并没有读过《赎罪》的原著,据说影片非常忠实于原著,有惊人的相似,其艺术表现受到原著作者的高度肯定。我想表达的是,影片虚实相间,史诗般的电影中似乎戏剧味较浓,有时我在亲历主人公在战争和对西西莉亚的思恋的双重煎熬中心痛,有时我又仿佛置身于布景完美的话剧舞台的席下,和布里奥尼从一个布景间走到另一个布景间,观察真相、祈求宽恕,甚至放低身段甘做护士体会战争给个体带来的创痛,以赎罪之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是戏剧性强,不写实的部分更出彩。罗比一身疲累的背着双胞胎兄弟回来,不解地看着大家鄙夷的眼光,罗比肯定有所争辩,或是出离愤怒,但影片不做展现,只是让有节奏的打字声越来越响,布里奥尼的脸部特写越来越大,只留下越来越清晰的喘息声和她眼眶里浅浅的一层泪雾。
布里奥尼从新闻里看到当年来做客的巧克力大亨和自己的表姐结婚,更加确定了当年侮辱表姐的是马歇尔,她直接从医院的“布景间”来到了婚礼现场,伴随着神父(抑或是布里奥尼想象神父该说的结婚誓词)的结婚誓词,打字声又一次愈来愈响,敲击着马歇尔、表姐以及布里奥尼三个人各自的灵魂镜语,而镜头一点点推近布里奥尼的脸部,推近再推近。
最精彩也是最戏剧化呈现的是布里奥尼、罗比、西西莉亚三个人在事件发生五年后相遇的精彩交锋(后来知道是布里奥尼的写作虚构),罗比的愤怒、西西莉亚的冷漠以及布里奥尼的如泣如诉的悔意,各自直抒胸中之块垒,但最后的结果是有罪者罪责更重,有爱者情深更让人心碎。
布里奥尼在最后交锋的罪不可赎中回来,火车上,忽明忽暗的行进中灯光在闪烁,有节律的打字声再次响起,和灯光变换的节律如出一脉,这是影片的神来之笔,忽明忽暗的布里奥尼的脸部一脸忧伤和呆郁,似乎已经告诉自己此罪永不可赎。这样的灯光让我想起了,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当四凤的母亲告诉冲进来的周萍:四凤是你异父同母的妹妹,周萍开始神志不清,窗外一时雷电大作,闪电霹雳齐鸣,同样的痛到心里,相似的场景,一个是罪不可赎,一个是爱不可得。
电影在诞生之初,格里菲斯就在导演《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摸索出:电影可以进行任意的时空调度,剪辑艺术使电影正式成为独立于戏剧的一门伟大艺术,而戏剧讲究“时间、地点、情节”同一的“三一律”,重视演员的现场表演和观摩的临在感。本部电影中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手法全部没有用到,而只是运用了大量的心理蒙太奇:闪回、梦境、臆想等等,如文学中的倒叙、插叙手法,这些场景的呈现几乎都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手法,重视演员的表演、台词、走位,削弱了电影表达的现实性,使戏剧化呈现占据了上风。所以恍惚中我们跟随布里奥尼的讲述从一个布景间走到另一个布景间,从一个冲突进入另一个冲突,名为戏剧电影也不为过。整部作品就以布里奥尼写作的全知视点展开,布里奥尼如站在话剧舞台边幕上的故事讲述人将所有的戏剧场景串接在了一起。而串接词只不过被导演巧妙地置换成了有节律的打字声,“嗒嗒嗒、嗒嗒嗒......",此处愤怒、此处妒忌、此处愧疚、此处伤感,不断引导着观众的意识流。
当作品之所以如此呈现的谜底最后被现场接受采访的老年布里奥尼揭开,观众一片恍然。然后是片尾的高潮戏,由布里奥尼虚构的罗比和西西莉亚海边戏浪,重逢在梦境小屋的一场戏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的心难过得要碎裂了,而布里奥尼深深的赎罪之意昭然若揭。
这部作品的流畅剪辑、前后呼应以及詹姆斯和小布里奥尼的演绎均是精彩之极,但一直回荡在我耳边的是那不时响起的有节律的打字声和不时呈现的虚构的戏剧情景再现,是布里奥尼的因赎罪而赐予作品的完美想象也罢,是乔.怀特高超的场景设计和调度设计也罢,反正影片的戏剧呈现部分真的打动了我,当罗比和西西莉亚唯美而虚幻地在海边戏浪、欢笑,看到梦境小屋时那一抹深情的凝视,我的泪不可抑制的流下来,痛到心里,痛到心里......
我并没有读过《赎罪》的原著,据说影片非常忠实于原著,有惊人的相似,其艺术表现受到原著作者的高度肯定。我想表达的是,影片虚实相间,史诗般的电影中似乎戏剧味较浓,有时我在亲历主人公在战争和对西西莉亚的思恋的双重煎熬中心痛,有时我又仿佛置身于布景完美的话剧舞台的席下,和布里奥尼从一个布景间走到另一个布景间,观察真相、祈求宽恕,甚至放低身段甘做护士体会战争给个体带来的创痛,以赎罪之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是戏剧性强,不写实的部分更出彩。罗比一身疲累的背着双胞胎兄弟回来,不解地看着大家鄙夷的眼光,罗比肯定有所争辩,或是出离愤怒,但影片不做展现,只是让有节奏的打字声越来越响,布里奥尼的脸部特写越来越大,只留下越来越清晰的喘息声和她眼眶里浅浅的一层泪雾。
布里奥尼从新闻里看到当年来做客的巧克力大亨和自己的表姐结婚,更加确定了当年侮辱表姐的是马歇尔,她直接从医院的“布景间”来到了婚礼现场,伴随着神父(抑或是布里奥尼想象神父该说的结婚誓词)的结婚誓词,打字声又一次愈来愈响,敲击着马歇尔、表姐以及布里奥尼三个人各自的灵魂镜语,而镜头一点点推近布里奥尼的脸部,推近再推近。
最精彩也是最戏剧化呈现的是布里奥尼、罗比、西西莉亚三个人在事件发生五年后相遇的精彩交锋(后来知道是布里奥尼的写作虚构),罗比的愤怒、西西莉亚的冷漠以及布里奥尼的如泣如诉的悔意,各自直抒胸中之块垒,但最后的结果是有罪者罪责更重,有爱者情深更让人心碎。
布里奥尼在最后交锋的罪不可赎中回来,火车上,忽明忽暗的行进中灯光在闪烁,有节律的打字声再次响起,和灯光变换的节律如出一脉,这是影片的神来之笔,忽明忽暗的布里奥尼的脸部一脸忧伤和呆郁,似乎已经告诉自己此罪永不可赎。这样的灯光让我想起了,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当四凤的母亲告诉冲进来的周萍:四凤是你异父同母的妹妹,周萍开始神志不清,窗外一时雷电大作,闪电霹雳齐鸣,同样的痛到心里,相似的场景,一个是罪不可赎,一个是爱不可得。
电影在诞生之初,格里菲斯就在导演《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摸索出:电影可以进行任意的时空调度,剪辑艺术使电影正式成为独立于戏剧的一门伟大艺术,而戏剧讲究“时间、地点、情节”同一的“三一律”,重视演员的现场表演和观摩的临在感。本部电影中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手法全部没有用到,而只是运用了大量的心理蒙太奇:闪回、梦境、臆想等等,如文学中的倒叙、插叙手法,这些场景的呈现几乎都运用了戏剧的表现手法,重视演员的表演、台词、走位,削弱了电影表达的现实性,使戏剧化呈现占据了上风。所以恍惚中我们跟随布里奥尼的讲述从一个布景间走到另一个布景间,从一个冲突进入另一个冲突,名为戏剧电影也不为过。整部作品就以布里奥尼写作的全知视点展开,布里奥尼如站在话剧舞台边幕上的故事讲述人将所有的戏剧场景串接在了一起。而串接词只不过被导演巧妙地置换成了有节律的打字声,“嗒嗒嗒、嗒嗒嗒......",此处愤怒、此处妒忌、此处愧疚、此处伤感,不断引导着观众的意识流。
当作品之所以如此呈现的谜底最后被现场接受采访的老年布里奥尼揭开,观众一片恍然。然后是片尾的高潮戏,由布里奥尼虚构的罗比和西西莉亚海边戏浪,重逢在梦境小屋的一场戏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的心难过得要碎裂了,而布里奥尼深深的赎罪之意昭然若揭。
这部作品的流畅剪辑、前后呼应以及詹姆斯和小布里奥尼的演绎均是精彩之极,但一直回荡在我耳边的是那不时响起的有节律的打字声和不时呈现的虚构的戏剧情景再现,是布里奥尼的因赎罪而赐予作品的完美想象也罢,是乔.怀特高超的场景设计和调度设计也罢,反正影片的戏剧呈现部分真的打动了我,当罗比和西西莉亚唯美而虚幻地在海边戏浪、欢笑,看到梦境小屋时那一抹深情的凝视,我的泪不可抑制的流下来,痛到心里,痛到心里......
![]() |
爱要痛彻心扉才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