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七年后重回豆瓣的思考
最初加入豆瓣的时候,因为觉得豆瓣给人一种“独立”的感觉。
但是后来发现,人的群居习性决定不论如何追求独立的人,都想寻找到一个群组作为自己的归宿。你发表的评论总会有人来呛你,虽然争吵辩论在所难免,但是出言不逊的人总是更加显眼。
本来觉得豆瓣可以跟生活中难以遇见的有相同兴趣的人交流,但最后觉得混得很没意思,或者因为自己的本心与这些人根本合不来,或者因为自己交流能力有限没法忍受跟自己不同的人,就没有再登录过豆瓣。之后来豆瓣最多就是找找信息,出国后看看国内有什么好看的电视电影罢了。
其实现在发现,豆瓣不过是独立脑残粉的天地。所谓脑残粉,不过是对偏执于排斥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这种人的称呼,大部分时候是贬义。但是大部分人在喜欢一个人或事物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排斥异己的倾向,只不过我们一般不喜欢就算了,不会把展示自己的不喜欢认为是一种保护自己喜欢人和事物的一种形式。
想想当时自己来豆瓣的初心是什么?其实就是相当于记录自己看过的书,听过的歌,看过的影视剧,以前还喜欢写写乐评书评什么的。仅此而已,别人爱看就看,想对你吐槽就吐槽。世间脑残的人很多,总不让别人烦心自己就与世隔绝吧?
也许这就是当时追求独立的初心,当然还要感谢豆瓣给我推荐的《琅琊榜》,让我对国内的电视剧多了一点信心,也让我第一次有一个中国的男神。
追求独立是修炼心性,是自我批判,也是自我发现。
但是后来发现,人的群居习性决定不论如何追求独立的人,都想寻找到一个群组作为自己的归宿。你发表的评论总会有人来呛你,虽然争吵辩论在所难免,但是出言不逊的人总是更加显眼。
本来觉得豆瓣可以跟生活中难以遇见的有相同兴趣的人交流,但最后觉得混得很没意思,或者因为自己的本心与这些人根本合不来,或者因为自己交流能力有限没法忍受跟自己不同的人,就没有再登录过豆瓣。之后来豆瓣最多就是找找信息,出国后看看国内有什么好看的电视电影罢了。
其实现在发现,豆瓣不过是独立脑残粉的天地。所谓脑残粉,不过是对偏执于排斥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这种人的称呼,大部分时候是贬义。但是大部分人在喜欢一个人或事物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排斥异己的倾向,只不过我们一般不喜欢就算了,不会把展示自己的不喜欢认为是一种保护自己喜欢人和事物的一种形式。
想想当时自己来豆瓣的初心是什么?其实就是相当于记录自己看过的书,听过的歌,看过的影视剧,以前还喜欢写写乐评书评什么的。仅此而已,别人爱看就看,想对你吐槽就吐槽。世间脑残的人很多,总不让别人烦心自己就与世隔绝吧?
也许这就是当时追求独立的初心,当然还要感谢豆瓣给我推荐的《琅琊榜》,让我对国内的电视剧多了一点信心,也让我第一次有一个中国的男神。
追求独立是修炼心性,是自我批判,也是自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