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蒙中的老祖屋
青砖红瓦,上有天井,四面环墙,曾几何时,我对那些古老的房子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模糊的记忆中,依稀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是住过这样的房子,两三岁前时对于自家的记忆自然是很模糊的,忘记了是怎样的格调摆设与架构,但有幸的是后来上了小学后有一次跟随着祖母回到故里的旧房子里去,可惜的是自家的老房子在一次台风的摧毁下倒塌了,面目全非,倒塌的房梁就那样安然地躺着,像战后的废墟,唯一只剩下门前的一块门墙和一扇可以窥视内外的木门毅然地竖立在那里,但已看不清它原本的轮廓。堪觉幸运的是距离倒塌了的房子10米外的伯父家的老房子并未受到损坏,安然无恙,残旧并已褪了色的木门用一条草绳和长棍栓着。
听祖母说,以前一般的家庭是没有锁的,都是用一根棍子和一条草绳代替了门锁,也没有必要提防盗贼,那时候温饱都成问题,家里自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要偷也只能到地里去偷。
祖母回去长住的那段日子里我经常跑去看她,其实也是因为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它的气味和内涵已经在我心底根深蒂固。每当看到这样的老房子就掀起了我古老的记忆,彷如身体里还住着另一个年代的我。
长满了苔藓的墙面,墙上破裂的细小纹路阐述着它的历史,墙角那一颗颗小小的五叶草(又名愿望草)从潮湿的砖面上破攻而出,微风拂动,那一颗颗小小的翠绿点点摇头晃脑的极具生命力。稚嫩的叶子翠绿的枝干可爱至极,小时候并不知道这种小植物叫五叶草,是后期才得知的。南方人喜欢喝凉茶,天气一转热,稍觉有点热气,便会四处找药草回来煎熬,并且大部分药草都是自家院子里种的,有些在路边的一些杂草丛里也能找到想要的药草,其中就会有五叶草,这种小植物生长得很泛滥,到处可见,并不罕有,性味甘苦并带酸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小时放学回家途中随手在路边拔上一小颗含在嘴里,酸涩的味道直达味蕾,也解了口馋之苦。
老房子内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天井,天井是中国古老房子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个偌大的天井,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房子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所以房子只能靠天井采光,天井的屋檐下有燕子窝,有时无聊总会搬张小椅子坐在天井旁好奇地仰望着燕子巢里的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一举一动便会觉得很开心满足,最欢喜的是下雨天,看着燕子归巢的那种欢快心情,还有散落到天井里的蒙蒙细雨,白茫茫的一个光景。
屋内的摆设极其简洁,中央是一张四方的硬木桌,像极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提到的先生家的书桌一样,基本是那样的样式,尤为古老。却也古色古香。
桌子上左右摆了两个烛台,还有几个拜神时插香用的香坛,上方的墙上贴了张毛主席的照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大厅的左侧却有几张与硬木桌同式样的椅子,红色椅漆已显黯淡,却也不失它原本的味道,旁边还有一张圆形的餐桌和几张长凳,长凳可以坐下三四个人,这种长凳厚实而坚固,高高的只有两只坚固的凳脚,一般都是自家制作的,只要有不要的木板一下子就可以做成一张凳子,长的可以做成长凳,短的就做成一张张的小凳子。
有时候有粤剧戏团过来村里演戏,村民邻居就会拿着这种长凳去霸位,一家大小守着在那看了好几小时,那时候吃饭用的看戏用的都是这种通用型的长凳,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张,有些人家还会为了一张长凳而吵闹的,隔壁一户人家,家中两兄弟成家立室之后就要分家,家中清贫并未有什么雄厚的家产可割分,有的也就只有一些桌椅之类的,大的分多了两张长凳,被小的知道后,两兄弟的矛盾就开始了,并且日益增加,其实说到底也是因为家里的媳妇作祟,才演变成了矛盾。后来生活富裕了,他们也就搬走了,之后也没了去向。
祖母说,在以前,在我母亲与父亲还没认识之前,家里是还没有电的,晚上都是点油灯或者蜡烛,白色一根根的那种,那时候还没有我,自然不会知道每天晚上都是靠点着蜡烛来过日子打发时间是怎样的一个苦闷状况。
我只记得很小很小过年的时候,伯父他们从城里赶回来家里过年,给我们买新衣服新鞋子的很是高兴,晚上是大家一起坐在一个淡黄色的灯泡下吃晚饭聊天,过节气氛很浓郁,我只记得那个大大的灯泡,一个小小的人儿坐在小凳子上只管自己看着大灯泡发呆,觉得那是个稀奇的东西。
后来又听祖母诉说了一个鬼吹灯的故事,那时觉得异常恐怖的,特别是在没电的日子里,她说家里的另一个祖屋以前闹过鬼,就是那间已经倒塌的老祖屋,有天晚上,明明是风平浪静的日子,大厅的门本已经锁好的了,父亲坐在大厅点着蜡烛看书,突然一阵大风把门吹开了,屋内很多东西都被吹翻过去,蜡烛也吹灭了,很快地却又突然没了风,一丝风都没有,死一般地寂静,而且有股阴森的气息,后来父亲把发生的事告诉了一个朋友,那朋友才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那块地在以前还没盖房子之前是死过人的,现在我也忘记了他们说的是什么死因,之后每次去看祖母的时候经过那房子都会快步如飞,总觉得阴森恐怖。
小时候自然是怕鬼怕贼怕得要死,胆小鬼一个。
老祖屋的厨房是阴暗阴暗的,只有一个排气窗,小小的一个,大概有两米多这样的高度,祖母每次蹲在那个黑乎乎的灶台前烧火都会被一些黑色的烟雾熏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地咳嗽,那种烟雾的威力应该比吸烟的人吸收的烟气不相伯仲,可老人家却吸了好几十年了。
总喜欢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祖母在厨房里煮饭,一边要顾着灶下的火,一边还要顾着锅里的菜,生怕灶里没火了,又生怕锅里的菜过火了炒焦了。做一顿饭下来就全身湿透。黑乎乎的灶台旁堆着一扎扎干燥的稻草,还有一些晒干了的野草,野草是在屋前屋后拔来晒干的,屋旁总会杂草丛生,有着总也拔不完的杂草,拔过几天它好像又会长出来,变着戏法一样。厨房门口旁摆着一个大水缸,屋里没有水井,只能到村里的大河边那两口大井里打水,清晨便会见到妇女们用扁担担着一对水桶去打水,平时洗衣服,给农田灌溉,每家每户吃喝用的水都是那两口井来满足。嘹亮的火种从火灶里往外攀燃,映红了祖母布满皱纹的脸庞。屋顶的烟筒上不断漂浮出一缕缕白色的烟雾,傍晚,每当看到哪家的炊烟淼淼便知道他家开始已经在准备晚饭。每家每户的烟筒上漂浮出的炊烟把整个小村庄都变得白茫茫的一片,蒙上了一层白纱,像一幅美丽的画作,又像海市蜃楼。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不知道老祖屋现在还有没有存在,家里搬到市里也好多年了,已经好多年没有再去看过,几近十几年的时间。祖母已经过逝了好几年,再也没有缕缕炊烟从那老房子的烟筒上飘出,但那一切却在记忆中深深埋藏,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又会心生记忆中的景象,那个佝偻的背影,那间已被尘蒙的老祖屋…………………
模糊的记忆中,依稀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是住过这样的房子,两三岁前时对于自家的记忆自然是很模糊的,忘记了是怎样的格调摆设与架构,但有幸的是后来上了小学后有一次跟随着祖母回到故里的旧房子里去,可惜的是自家的老房子在一次台风的摧毁下倒塌了,面目全非,倒塌的房梁就那样安然地躺着,像战后的废墟,唯一只剩下门前的一块门墙和一扇可以窥视内外的木门毅然地竖立在那里,但已看不清它原本的轮廓。堪觉幸运的是距离倒塌了的房子10米外的伯父家的老房子并未受到损坏,安然无恙,残旧并已褪了色的木门用一条草绳和长棍栓着。
听祖母说,以前一般的家庭是没有锁的,都是用一根棍子和一条草绳代替了门锁,也没有必要提防盗贼,那时候温饱都成问题,家里自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要偷也只能到地里去偷。
祖母回去长住的那段日子里我经常跑去看她,其实也是因为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它的气味和内涵已经在我心底根深蒂固。每当看到这样的老房子就掀起了我古老的记忆,彷如身体里还住着另一个年代的我。
长满了苔藓的墙面,墙上破裂的细小纹路阐述着它的历史,墙角那一颗颗小小的五叶草(又名愿望草)从潮湿的砖面上破攻而出,微风拂动,那一颗颗小小的翠绿点点摇头晃脑的极具生命力。稚嫩的叶子翠绿的枝干可爱至极,小时候并不知道这种小植物叫五叶草,是后期才得知的。南方人喜欢喝凉茶,天气一转热,稍觉有点热气,便会四处找药草回来煎熬,并且大部分药草都是自家院子里种的,有些在路边的一些杂草丛里也能找到想要的药草,其中就会有五叶草,这种小植物生长得很泛滥,到处可见,并不罕有,性味甘苦并带酸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小时放学回家途中随手在路边拔上一小颗含在嘴里,酸涩的味道直达味蕾,也解了口馋之苦。
老房子内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天井,天井是中国古老房子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个偌大的天井,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房子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所以房子只能靠天井采光,天井的屋檐下有燕子窝,有时无聊总会搬张小椅子坐在天井旁好奇地仰望着燕子巢里的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一举一动便会觉得很开心满足,最欢喜的是下雨天,看着燕子归巢的那种欢快心情,还有散落到天井里的蒙蒙细雨,白茫茫的一个光景。
屋内的摆设极其简洁,中央是一张四方的硬木桌,像极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提到的先生家的书桌一样,基本是那样的样式,尤为古老。却也古色古香。
桌子上左右摆了两个烛台,还有几个拜神时插香用的香坛,上方的墙上贴了张毛主席的照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大厅的左侧却有几张与硬木桌同式样的椅子,红色椅漆已显黯淡,却也不失它原本的味道,旁边还有一张圆形的餐桌和几张长凳,长凳可以坐下三四个人,这种长凳厚实而坚固,高高的只有两只坚固的凳脚,一般都是自家制作的,只要有不要的木板一下子就可以做成一张凳子,长的可以做成长凳,短的就做成一张张的小凳子。
有时候有粤剧戏团过来村里演戏,村民邻居就会拿着这种长凳去霸位,一家大小守着在那看了好几小时,那时候吃饭用的看戏用的都是这种通用型的长凳,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张,有些人家还会为了一张长凳而吵闹的,隔壁一户人家,家中两兄弟成家立室之后就要分家,家中清贫并未有什么雄厚的家产可割分,有的也就只有一些桌椅之类的,大的分多了两张长凳,被小的知道后,两兄弟的矛盾就开始了,并且日益增加,其实说到底也是因为家里的媳妇作祟,才演变成了矛盾。后来生活富裕了,他们也就搬走了,之后也没了去向。
祖母说,在以前,在我母亲与父亲还没认识之前,家里是还没有电的,晚上都是点油灯或者蜡烛,白色一根根的那种,那时候还没有我,自然不会知道每天晚上都是靠点着蜡烛来过日子打发时间是怎样的一个苦闷状况。
我只记得很小很小过年的时候,伯父他们从城里赶回来家里过年,给我们买新衣服新鞋子的很是高兴,晚上是大家一起坐在一个淡黄色的灯泡下吃晚饭聊天,过节气氛很浓郁,我只记得那个大大的灯泡,一个小小的人儿坐在小凳子上只管自己看着大灯泡发呆,觉得那是个稀奇的东西。
后来又听祖母诉说了一个鬼吹灯的故事,那时觉得异常恐怖的,特别是在没电的日子里,她说家里的另一个祖屋以前闹过鬼,就是那间已经倒塌的老祖屋,有天晚上,明明是风平浪静的日子,大厅的门本已经锁好的了,父亲坐在大厅点着蜡烛看书,突然一阵大风把门吹开了,屋内很多东西都被吹翻过去,蜡烛也吹灭了,很快地却又突然没了风,一丝风都没有,死一般地寂静,而且有股阴森的气息,后来父亲把发生的事告诉了一个朋友,那朋友才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那块地在以前还没盖房子之前是死过人的,现在我也忘记了他们说的是什么死因,之后每次去看祖母的时候经过那房子都会快步如飞,总觉得阴森恐怖。
小时候自然是怕鬼怕贼怕得要死,胆小鬼一个。
老祖屋的厨房是阴暗阴暗的,只有一个排气窗,小小的一个,大概有两米多这样的高度,祖母每次蹲在那个黑乎乎的灶台前烧火都会被一些黑色的烟雾熏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地咳嗽,那种烟雾的威力应该比吸烟的人吸收的烟气不相伯仲,可老人家却吸了好几十年了。
总喜欢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祖母在厨房里煮饭,一边要顾着灶下的火,一边还要顾着锅里的菜,生怕灶里没火了,又生怕锅里的菜过火了炒焦了。做一顿饭下来就全身湿透。黑乎乎的灶台旁堆着一扎扎干燥的稻草,还有一些晒干了的野草,野草是在屋前屋后拔来晒干的,屋旁总会杂草丛生,有着总也拔不完的杂草,拔过几天它好像又会长出来,变着戏法一样。厨房门口旁摆着一个大水缸,屋里没有水井,只能到村里的大河边那两口大井里打水,清晨便会见到妇女们用扁担担着一对水桶去打水,平时洗衣服,给农田灌溉,每家每户吃喝用的水都是那两口井来满足。嘹亮的火种从火灶里往外攀燃,映红了祖母布满皱纹的脸庞。屋顶的烟筒上不断漂浮出一缕缕白色的烟雾,傍晚,每当看到哪家的炊烟淼淼便知道他家开始已经在准备晚饭。每家每户的烟筒上漂浮出的炊烟把整个小村庄都变得白茫茫的一片,蒙上了一层白纱,像一幅美丽的画作,又像海市蜃楼。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不知道老祖屋现在还有没有存在,家里搬到市里也好多年了,已经好多年没有再去看过,几近十几年的时间。祖母已经过逝了好几年,再也没有缕缕炊烟从那老房子的烟筒上飘出,但那一切却在记忆中深深埋藏,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又会心生记忆中的景象,那个佝偻的背影,那间已被尘蒙的老祖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