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我为什么要介绍何伟及他的《江城》(Part 1)
![]() |
我相信,这个时刻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左炜(LouisTalk)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今天周末,LouisTalk打算聊一点别的话题。并且,LouisTalk连续更新六期,到今天刚好一周,也算是个里程碑。所以,今天中午我就犒劳了一下自己:吃了一顿猪排饭。
之前都是我一个人讲单口相声,观众们估计已经审美疲劳,但又不好意思说。于是,今天我把何伟(我都直接叫他 Peter)给请了过来,让他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他在中国支教期间所发生的故事—《江城》。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为什么要介绍何伟及他的《江城》?因为,何伟的《江城》是我支教的“缘起”。
我手中的这本《江城》,尾页注明:2012年2月第1版,2016年4月第13次印刷。喜爱阅读的朋友,你们知道这本书的口碑了吧!
我是在2013年看到的这本书,看何伟的第一本书是《寻路中国》,然后才是《江城》,她让我产生了“支教”的念头。
随着阅读体验的不断加深,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就是:
“他到底是怎么写出这么一部杰作的?”
“他到底是谁?”
“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他还写过哪些书?”
我得把他写过的书,都看完。
好吧,我承认自己数学不好。因为我一共问了四个问题。
我看过一些好的虚构小说,比如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等。像何伟这样的,好的非虚构小说,请原谅我读书少,在他之前,我就没见过,写非虚构写成这样子的。一出手就是大师!
我想要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我要学这个套路。
幸好,像何伟这样天真、单纯的美国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留一手”。你问他什么,他就答什么。你没问,他也会自己说出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以下全文摘录《江城》中文简体版序言
江城 (中文版序)
对我来说,在中国有两个地方给我家的感觉。一个是三岔,北京北边的一个村庄,我从2001年起一直在那里有套房子住。另一个是涪陵,长江边的小城,我曾在1996年至1998年间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生活于此。有时候,我称涪陵市我在中国的“老家”——我想,这其中固然有玩笑的成分,但更多时候我是认真的。
涪陵是我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也是让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地方。在那里的两年生活经历是一种重生;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去涪陵之前,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大多是为美国报纸写的旅行随笔,但从未发表过长篇的,更没写过书。我也从未当过新闻记者。当时,我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一名作家,但并不清楚我要写小说还是非虚构类题材。
事实上,刚到涪陵时我仍然认为自己更有可能写小说。在那里的头几个月,我写了一个短篇,故事设定在我从小长大的密苏里州。我觉得那是我二十几岁时写得比较好的作品之一,但我发觉还是有点差强人意。
文章写完后,我就想:既然我此刻生活在长江边这个叫人啧啧称奇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写有关密苏里的虚构故事?于是,我一下子就意识到,我未来写作的很大一部分应该就在中国。
当时,我计划在涪陵尽量多学一点东西,等在“和平队”的服务期结束之后,我想到美国某家报纸或者杂志找一份驻中国记者的活。我并没有想过要写书。我觉得自己太年轻,对中国又知之甚少—在一个地方生活这么点时间就想勉强用文字来描述实在显得有点自大和冒失。
不过,我在涪陵生活和教书期间,做了大量翔实的笔记。这段经历相当充实,也相当具有挑战性。我常感觉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而写日记则大有裨益。
到了晚上,我常常会一坐下来就写上好几个小时,力图把我身边发生的全部事情都追溯一遍。我从学生的作业里摘抄出一个个片段,把城里发生的种种事件记录下来。我还记下了学习汉语的整个经历。
总共算起来,我做了好几百页的笔记—我无事可干,写这么多东西倒也轻松。
那个时候,在涪陵这样的地方上不了互联网,因此我跟美国那边也没有多少联系。我当时的薪水是每个月一千多块,所以也很少到各地旅游。
那期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我一处都没有去过。我也打不起越洋电话—当时贵的不得了啊。两年时间,我跟父母通电话可能不到十次。除了亚当,我也很少看到外国人。那段时间,涪陵就是我全部生活的重心。
当然,那座城市一直都在变化—在那些日子里,全中国上下都在快速发展着。我在涪陵生活十八个月后,终于有互联网可以使用了。这一下子就让我跟美国的朋友恢复了联系,其中就有我大学时的协作老师:约翰麦克菲。
我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我想当一名驻华记者,他随即给我回了一封长信。在信里面,他这样写道:
涪陵就是故事本身。涪陵是一本书。我觉得你应该定下心来写一本书,刻不容缓,要么就从这个暑假开始,要么等你的两年服务期一结束就开始,就写你自己的故事……只需以书信形式写上六七万字,就会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那是我第一次郑重其事地考虑写一本有关涪陵的书。我差不多同时也想到了它的题目—我觉得应该就叫做“江城”—接着便开始思考这本书可能采用的写作结构。
我规划好各个章节后,觉得应该利用我在涪陵剩下的六个月时间尽可能多地做一些研究考察。
我在春节期间有一次长假,我原本计划好要出去旅游的,但后来还是选择呆在涪陵,为的就是调研和做笔记。
假期过后,我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考虑写书的事情。在涪陵的最后那一段时间是我一生最惬意的时光之一,我将随时铭记于心。
在城里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家;经过开头艰难的适应期之后,我已经学会了足够多的汉语,可以跟人们进行交流了;我也交上了知心的朋友。我十分乐意跟我的学生、汉语辅导老师、以及姓黄的一大家人一起打发时间。黄家开了一家小面馆,我总是去他们的店里吃饭。我大体是这样打算的:就写这个特定的地方和特定的时刻。
我渐渐相信,这个时刻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坚信,像涪陵这样的小地方其实意味着更多。那个时候,外国人一般对中国的内陆地区视而不见,而记者对来自乡下的人们也总是视若无睹—老以为这些人头脑简单、兜里没钱。
不过,我认识的所有人—我的学生们、我的同事们、经营餐馆的朋友们,以及我的一个汉语老师—几乎都有那种农村背景。这些人的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我因此觉得,他们长期被外界忽视,是一个错误。
我在涪陵期间做了详细的笔记,规划了书的结构,但在离开中国之前并没有动笔。
我回到了密苏里我父母的家,我已经多年没有在那里生活过,如今却坐在了我读高中时曾经用过的那张桌子边上。那个房间的装饰跟我小时候也一模一样。感觉有些怪怪的—我已经年满二十九岁,怀揣两张大学文凭,但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
实际上,除了在“和平队”当过老师,我一直没有干过什么正式的工作。我的钱也不多。在美国,一个人二十多岁跟父母住在一起,尤其还没有工作,会被认为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很庆幸,我一直跟家人十分亲密,并且对自己的写作计划信心十足—尽管如此,我对于何为何从还是有些担心。好不容易抛开这些顾虑之后,我才得以坐下来开始写作。
我想说的重点是:对照Ray Dalio 的《原则》里面所讲的如何达成自己目标的一整套方法论,何伟基本上全部做到了。他为了他的写作,光是笔记就做了好几百页,还有调研,前期的规划,他完全沉浸其中。而这个项目的完成,没有坚定的决心及执行力,很难坚持下来。
Anyway,他做到了。说实话,这也是我在阅读《江城》时的最大感受之一。
他到底是花了多少时间及耐心、良好的工作习惯、精确的回忆、加上亲切的笑容及他个人独有的幽默感,让那么多人对他敞开心扉。好吧,就这一点而言,他确实占了外国人的便宜,但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耐心、真诚地去对待他周遭的人呢?
我真的不觉得《江城》这本书里面的文字天赋有多高,但我确实从《江城》的每一页里面,都感受到了何伟对于写作的“执着”及“勤奋”,文笔好在这本书里是第二位,甚至是第四位。
他是一个自律、勤奋的作家。Plus 更多他的独特风格,确实模仿不来。包括,天赋属性,能够和不同背景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有多少写字的人,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耐心。
那个时候,外国人一般对中国的内陆地区视而不见,而记者对来自乡下的人们也总是视若无睹—老以为这些人头脑简单、兜里没钱。不过,我认识的所有人—我的学生们、我的同事们、经营餐馆的朋友们,以及我的一个汉语老师—几乎都有那种农村背景。这些人的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我因此觉得,他们长期被外界忽视,是一个错误。
明天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