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跨文化的俗务与灵魂
![]() |
第115期嘉宾(8月5日),付佳杰 |
付佳杰,常被网友昵称为“少学汉”,一位自诩爱好语言文史的“民科”,一位税务咨询专业人员,一位永远在找寻迁徙路途的“凉山混血”。
一直不认为自己与周遭的人有任何不同,但在一次次放飞自己的人生轨迹之后,在从深山到都市,从内地到沿海,从中国到欧洲的往来中,逐渐领悟普遍即包孕差异,不同即反映同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人。跨文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多元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深。除了社会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每个个体是如何调适与“进化”呢?付佳杰觉得自己的经历未必精彩但却有趣,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空气一般总在身边却常被忽视的“文化生活”。
【分享大纲】
(一)起点:凉山——尚未被污名化
我出生在昭觉县,祖父出生于凉山有名的彝族家族,外祖父是上过朝鲜战场的南下干部。凉山州与西昌专区合并后,我随家人搬到西昌。1980年代欣欣向荣的凉山给我和我的民族混合家族留下多元与奋进的记忆,与后来毒品HIV泛滥、彝区溃烂衰败的凉山有着天壤之别。
![]() |
火把节中的凉山 |
(二)出发:西昌与南昌——什么是真正的汉地?
我高考失利,没能考上名牌大学,到了南昌就读。我心目中汉地的形象本应与西昌这个汉族为主的城市差不多,但是越来越多事情让我感到汉地的形象变得模糊,我自己偶尔会成为“外人”。
![]() |
西昌与南昌 |
(三)辗转:北京与成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
我到北京读研究生又开始在北京工作。我再也没有“外人”的感觉,因为自身和外界达成了平衡。但随工作调动前往成都之后,我开始试图理解我所生活的国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多元一体格局。
![]() |
北京与成都 |
(四)远途:上海与米兰——什么是国际化?
工作平台让我又来往于上海和意大利米兰。有时,我甚至为自己的“国际化”沾沾自喜,但是随之而来的自我的消解却又让我疑惑:国际化难道就是让人变得没有母国,没有根基,抑或将自己的多元化变得切换自如?
![]() |
上海与米兰 |
(五)前路:未知的旅途——我是谁?
也许我还会辗转更多的陌生城市,迎接更多的挑战。我还会在火把节的时候不论远近飞回“家乡”,我还会在工作的时候和所有的同事没有差别。但是我仍会不断问自己“我是谁”,编织我自己的多元文化。
![]() |
一直在途中 |
【分享方式】
时间:8月5日(周五)20:00
方式:书场|微信群(声音+文字+图片)
【报名方式】
1、关注核桃公众号(ID:hetaoclub)
![]() |
2、在公众号内回复:“书场”,将获得嘉宾分享群的二维码。
-
掀葶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01 15: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