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红薯粉条
感谢美洲大陆的发现,让我们能吃到红薯。在饥荒年月,红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村子里经历过饥荒的老年人和中年人,每当喝到价钱奇高味道不怎么好的白酒时,就会发一句牢骚:“还不如烂红薯片儿做的酒好喝!”
等到过了饥荒年月,红薯就失去了主食的地位。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早晨洗一大盆红薯,放在锅里煮,上面蒸馒头。红薯,只选大个好吃的吃几个,剩下的,基本上都当做了喂猪的饲料。一是种的多,二是储存起来也很方便;每家少则一亩,多则三五亩,根本不可能吃完,加上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倡什么“原生态”、“无污染”,红薯顶多是廉价的农产品;挖红薯,也是机器操作,拖拉机一垄一垄地犁过去,红薯就一团团被翻了出来,收获之后,挖个宽一两米,长三五米,深一两米的大窖,将清洗、挑选好的红薯(最好不要有大伤口,容易烂)放进去,泼洒调配后的保鲜液,上面大好横梁苫好玉米杆(有利于保持温度的同时吸收红薯呼吸作用留下的水分),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春天,依然完好。
开春之后,红薯从窖中起出来,一部分留作“种子”,培植新苗;一部分就全部清洗好,用打粉机给打碎之后,过浆,提炼成红薯淀粉。留作种子的,起一个一到两米宽,三到五米长的苗圃,选没有霉变和伤口,品相比较好的,平整放置,然后浇透苗圃,以薄土覆盖,用竹篾做撑,覆盖通明薄膜,春光明媚,很快就会有红薯苗长出。待红薯苗长到一拃长,就可以拔出,栽种到早已大好的垄上。
这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长到一庹长之后,他们将会被再次剪掉,留作大规模扦插使用。一庹长的红薯秧,每两三个叶(至少有一到两个叶芽)的长度剪下一段,这样就几亩地的红薯就有了扦插的秧子。扦插红薯,都要等到收过麦子以后的大雨天气,这样雨下得快,地也湿的透,插起红薯秧来,也不费劲。倘若雨下的不足,还要加一道“浇水”的工序,由人在前面拎着水桶一个秧穴一个秧穴地浇水。
跑题了。回到红薯淀粉。起窖之后的红薯,备用;然后用红砖在地面上垒起一个临时的水池,然后在其中放置聚乙烯胶膜两层做底,备用;选一个专门滤渣的细罗网、带长柄的压板和踩踏用的新胶鞋,备用;一个跟罗网同宽的厚木板,备用。准备工作做完之后,三五个人协作,有人负责打碎红薯,端碎红薯渣;有人负责在罗网上用压板反复挤压打碎的红薯渣,旁边有人在不停地沥水。等到所有所有红薯渣都沥完了水,没有用的红薯渣,开水烫过之后,当成猪的饲料;一池红薯淀粉水沉淀一天之后,基本上都已经沉降完毕,然后选取水池一角,逐层取掉砖块,废水流出之后,即可取出池底的淀粉;再用麻布将仍带水的红薯淀粉裹起来,吊在树上,一直等到其中的水滴尽为止。如果天气好,马上就可以将湿淀粉块进行晾晒;选择空旷的野外或者平房的屋顶,铺开大布单子,将红薯淀粉切成小块,放到布单上晾晒;晾晒至自然碎裂,并逐渐破碎成小颗粒,乃至于粉末,红薯淀粉的制作才算真正完成。
如同一个循环,我们总是要问“接下来呢?”红薯淀粉的提炼,在上一段,已经结束;但是对于制作红薯粉条来说,才刚刚开始。大规模的操作,可以借助机器,可是农家自己做出几十斤、上百斤的粉条,更多的是靠“天时”。红薯粉条的制作,都是在冬天,越是严寒的天气,越合适。大锅沸水,红薯淀粉已经按照比例调好,从下面带有小圆孔的“大漏瓢”不停地流出淀粉汁。淀粉汁的比例很重要,因为关系到流到锅里的速度,配合“大漏瓢”使用的还有一个圆柱状的木槌,师傅一首拎着“大漏瓢”,一手按照节奏轻轻打击淀粉汁,使之按照理想的速度流到锅里。这边大锅旁边的人也没闲着,淀粉汁流到锅里,瞬间就变成了粉条,有人负责用大漏勺,一勺将其捞起,速度要快,慢了,粉条煮得太烂,就捞不起来了。捞起的粉条,迅速地被挂到提前准备好干净杨枝或者短竹竿上。
挂在外面的粉条,在极寒的天气里,很快就会结冰、成形;也有选择放置到结冰的水中的,等到清晨再捞起风干;水分在寒冷而明媚的日子里,直接升华,多晒个一两天,嘎嘣脆的粉条至此也就算完成了。
【注】 图片来自互联网
等到过了饥荒年月,红薯就失去了主食的地位。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早晨洗一大盆红薯,放在锅里煮,上面蒸馒头。红薯,只选大个好吃的吃几个,剩下的,基本上都当做了喂猪的饲料。一是种的多,二是储存起来也很方便;每家少则一亩,多则三五亩,根本不可能吃完,加上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倡什么“原生态”、“无污染”,红薯顶多是廉价的农产品;挖红薯,也是机器操作,拖拉机一垄一垄地犁过去,红薯就一团团被翻了出来,收获之后,挖个宽一两米,长三五米,深一两米的大窖,将清洗、挑选好的红薯(最好不要有大伤口,容易烂)放进去,泼洒调配后的保鲜液,上面大好横梁苫好玉米杆(有利于保持温度的同时吸收红薯呼吸作用留下的水分),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春天,依然完好。
开春之后,红薯从窖中起出来,一部分留作“种子”,培植新苗;一部分就全部清洗好,用打粉机给打碎之后,过浆,提炼成红薯淀粉。留作种子的,起一个一到两米宽,三到五米长的苗圃,选没有霉变和伤口,品相比较好的,平整放置,然后浇透苗圃,以薄土覆盖,用竹篾做撑,覆盖通明薄膜,春光明媚,很快就会有红薯苗长出。待红薯苗长到一拃长,就可以拔出,栽种到早已大好的垄上。
![]() |
红薯育苗 |
这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长到一庹长之后,他们将会被再次剪掉,留作大规模扦插使用。一庹长的红薯秧,每两三个叶(至少有一到两个叶芽)的长度剪下一段,这样就几亩地的红薯就有了扦插的秧子。扦插红薯,都要等到收过麦子以后的大雨天气,这样雨下得快,地也湿的透,插起红薯秧来,也不费劲。倘若雨下的不足,还要加一道“浇水”的工序,由人在前面拎着水桶一个秧穴一个秧穴地浇水。
![]() |
红薯插秧 |
跑题了。回到红薯淀粉。起窖之后的红薯,备用;然后用红砖在地面上垒起一个临时的水池,然后在其中放置聚乙烯胶膜两层做底,备用;选一个专门滤渣的细罗网、带长柄的压板和踩踏用的新胶鞋,备用;一个跟罗网同宽的厚木板,备用。准备工作做完之后,三五个人协作,有人负责打碎红薯,端碎红薯渣;有人负责在罗网上用压板反复挤压打碎的红薯渣,旁边有人在不停地沥水。等到所有所有红薯渣都沥完了水,没有用的红薯渣,开水烫过之后,当成猪的饲料;一池红薯淀粉水沉淀一天之后,基本上都已经沉降完毕,然后选取水池一角,逐层取掉砖块,废水流出之后,即可取出池底的淀粉;再用麻布将仍带水的红薯淀粉裹起来,吊在树上,一直等到其中的水滴尽为止。如果天气好,马上就可以将湿淀粉块进行晾晒;选择空旷的野外或者平房的屋顶,铺开大布单子,将红薯淀粉切成小块,放到布单上晾晒;晾晒至自然碎裂,并逐渐破碎成小颗粒,乃至于粉末,红薯淀粉的制作才算真正完成。
![]() |
红薯淀粉 |
如同一个循环,我们总是要问“接下来呢?”红薯淀粉的提炼,在上一段,已经结束;但是对于制作红薯粉条来说,才刚刚开始。大规模的操作,可以借助机器,可是农家自己做出几十斤、上百斤的粉条,更多的是靠“天时”。红薯粉条的制作,都是在冬天,越是严寒的天气,越合适。大锅沸水,红薯淀粉已经按照比例调好,从下面带有小圆孔的“大漏瓢”不停地流出淀粉汁。淀粉汁的比例很重要,因为关系到流到锅里的速度,配合“大漏瓢”使用的还有一个圆柱状的木槌,师傅一首拎着“大漏瓢”,一手按照节奏轻轻打击淀粉汁,使之按照理想的速度流到锅里。这边大锅旁边的人也没闲着,淀粉汁流到锅里,瞬间就变成了粉条,有人负责用大漏勺,一勺将其捞起,速度要快,慢了,粉条煮得太烂,就捞不起来了。捞起的粉条,迅速地被挂到提前准备好干净杨枝或者短竹竿上。
挂在外面的粉条,在极寒的天气里,很快就会结冰、成形;也有选择放置到结冰的水中的,等到清晨再捞起风干;水分在寒冷而明媚的日子里,直接升华,多晒个一两天,嘎嘣脆的粉条至此也就算完成了。
![]() |
红薯粉条 |
【注】 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