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六十三张居正改革失败与秦氏败亡原因(自身性格篇)
![]() |
本篇,我们继续上两回的内容,分析张居正改革失败与秦氏败亡原因。
我们曾经分析过酿成秦可卿自杀和失败悲剧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除了来自敌对势力的冲击,自己集团内部特别是贾珍的妥协以外,秦可卿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是造就其悲剧的重要因素。
而对于张居正改革而言,张居正自身的性格缺陷和行为缺陷,也是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书中的秦可卿和真实历史上的张居正,在性格上也是有很多相近之处的。
用很多历史学者评价张居正的八个字来评价秦可卿,也是比较恰当的。
就是所谓: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我们曾经分析过,。秦可卿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生命,她自己的性格里既存在着勇敢、积极、进取的因素,也存在狡黠、独断、权力欲望重的因素。而尤其重要的是,就像张友士说的那样,秦可卿是一个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这样就造成了悲剧的命运。
张居正这个人的缺陷同样也体现在这些方面。
比如说,我们分析过,秦可卿是一个有很强或者说极强权力欲望的人,甚至可以说有点独裁。她不但尽可能的把自己势力的触角伸向贾府的各个角落,像小红,小红父母,司棋,司棋的姑父姑母等人,甚至已经在荣国府都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包括她的女儿惜春,惜春身边的一些丫鬟,仆妇。
张居正同样也是如此,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主持推进改革的需要,但是对于其他的权力拥有者,特别是皇帝而言,这种专权就是极其危险的。
张居正主持改革,他只需要两种人,第一种是他自己人,比如说他的门生,他的簇拥,第二种人就是听话的人,除了这两种人,都是他的敌人。
我们知道,明朝官吏系统的最高权力部门是内阁,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党争频繁的嘉靖、万历、崇祯时期,内阁的洗牌频率是非常高的。
尤其万历皇帝,在他争国本争的最惨无人道的时候,内阁成员的变动就和流水一样快。
但是,从张居正掌权,到张居正病逝,这么多年以来,张居正主持下的内阁,第一,人数特少,第二,变动特小。
张居正是隆庆元年二月吏左侍兼东阁预机务,开始入阁,万历十年六月去世的。
而我查了一下,从张居正搬倒高拱,成为内阁第一人,到他去世,整整十年多的时间,内阁里除了张居正本人,只有三个人,而这三个人也都是张居正的自己人。
比如说张四维,无论他后来怎么叛变了张居正,以及他和高拱、王崇古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在张居正面前是表现的极为温顺听话,而且深受张居正器重的。当然你可以说张居正识人不明,但是张四维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是相当老实的。
万历二年(1574)明神宗诏四维以原官,仍掌管詹事府事,充任《世庙实录》副总裁。肃皇帝在位长久,章牍浩繁,诸司档案资料缺轶。四维极力搜集整理,自嘉靖十年以后的朝章、军务、国赋、人事等资料,皆井然具备,深得张居正的赏识。万历三年(1575)三月,居正请增置阁臣,引荐四维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再比如说马自强,这是一个属于大儒的老先生之流的角色,对争权夺利兴趣不大,也没怎么参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申时行,这是张居正的学生。
而且,我查了一下,就是这可怜巴巴的三个内阁成员里,马自强和申时行,还是在张居正丁忧,回家休息,觉得朝廷没人,才建议万历增加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张居正控制下的明朝内阁,长期都只有张居正和张四维两个人,而且张四维还可以忽略不计,天下的权力只握在张居正的手里。
我们还分析过,,秦可卿是一个比较专制,说一不二的人,尤其对自己的反对的声音,是相对比较严酷的。比如第五回,秦可卿要带贾宝玉午睡,有丫头婆子反对。就遭到了秦可卿的毫无顾忌的拒绝。
张居正在打击自己的敌对势力方面,可以说毫不手软,非常果决。甚至不惜杀伐。
这一点,高拱和何心隐的感触最深。
关于高拱,我们说过,他是被张居正和冯保二人排挤下野的。一般人,下野了也就放过去了,没必要鞭尸。但是张居正这个人的风格是,要灭一个人,就要灭口。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日,神宗皇帝清晨出宫视朝,被一名叫王大臣的男子冲撞。皇帝侍卫将王大臣擒获后,从他身上搜出刀剑各一把,随后由皇帝下旨,押送东厂审问。
冯保借机构陷高拱,暗地里嘱咐王大臣,要他假认是高拱所指使。一时之间,谋刺皇帝的谣言迅速传开,朝廷各科道官员人人自危,不敢贸然上疏替高拱辩冤。而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尚书杨博则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将王大臣案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张居正迫于压力,只好上疏神宗皇帝,下旨让冯保会同左都御史葛守礼,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会审。高拱因此被洗刷了冤情,王大臣则被处以死刑。
王大臣一案使得冯保惹恼了朝中众多大臣,大家都对他诬陷高拱的险恶行径嗤之以鼻。而张居正却因此牢牢地坐稳了首辅这把交椅。
而何心隐就比高拱更惨,他是确确实实被张居正夺了姓名。
何心隐(1517~1579),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弟子。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永丰人。早年放弃科举,致力于社会改革创建聚和堂,因反对地方官征收杂税被捕入狱。相传曾与道士蓝道行合作弹劾严嵩,因嘉靖信奉道教,让蓝道行(泰州学派同门弟子)假借“奸臣如严嵩”之名,使皇帝疏远严嵩。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再遭通缉。万历七年(1579)被捕,死于湖广巡抚王之垣的乱棒之下。
这笔血债当然就要算在张居正的头上。
我们还分析过,秦可卿是一个绝不服软的人,这种缺点就会让她失去很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但是,这可能也是任何一个主持改革的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或者说必然的特点。
而张居正也是因为这样,得罪了自己的同僚们,被自己的三个学生弹劾,最后动用廷杖,彻底打没了自己的声望。
而秦可卿和张居正还有一点是比较相像的。
这两个人都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这样就造成了悲剧的命运。
秦可卿只是因为焦大醉骂、闹学堂就生气不过一病不起,而张居正因为打了自己的三个学生,得罪了天下清流,随后父亲去世,丁忧事件又让邹元标、王锡爵等人堵着门闹了一阵,随后就一蹶不振,最后劳累而死。
应该说,这种执拗的性格,在支持改革上是好的,但是执拗的过头,就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而无论张居正还是秦可卿,都是思虑过度就会身体出问题,就会精神萎靡的人,这样对于把改革事业进行到底,无疑是不利的。
最后,无论张居正还是秦可卿,无论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战友,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黑点的,比如说经济问题,利益分配问题。
无论如何,张居正和秦可卿,代表的都是封建社会的权力占有者,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就导致他们一定会利用权力为自己,为宗族,为集团攫取利益。其实这一点在我们今人看来,是可以理解的。
张居正是具有补天再造的能力的,是能够拯救明朝的人,但是,他的一些经济问题、腐败问题却成了其他人攻击他的口实,哪怕攻击他的这些人自己的手也一样黑。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张居正秦可卿这些人命运的必然性。
我们说,有一句话:长江水清,可以灌溉万亩良田,黄河水浊,一样可以灌溉万亩良田
一个政治家,不在他简朴不简朴,勤政不勤政,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让天下国泰民安,让朝廷收入增加,让国家实力增强。
这才是考察一个政治家,一个改革者的根本。
在这一点上,张居正比因为搞臭他,批判他名满天下,后来出卖国家利益,满嘴仁义道德其实低能无比的东林党棍们强万倍以上。
不过无论怎么说,张居正在自己生活上的某些不当之处,的确成为反对派严厉抨击他的依据,也成为他后来失败的重要起因。
史料上记载:
张居正死后抄家抄出金二千四百余两,银十六万两,房产一万余两。可能有的人不清楚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当时甘肃全省一年的税收是三万多两白银。
张居正回乡时坐三十二人抬的轿子,前轩后寝,旁有两庑。这是几个意思呢?就是一室一厅,有厨房,有卫生间,还是精装修。而且一路下来每餐水陆珍馐上百样还说没下箸处。
还有就是张居正在荆州老家也的确圈了一些地,圈了一些田产。
但是,张居正从来没说过他很清廉,也从来不做东林败类那些嘴上说我很清廉,然后勾结大商人、江南地主败坏国家利益,侵吞国家财富的事情。
这一点上,也许张居正的确不够干净,但至少是一个坦坦荡荡的人。
然而,可惜的是,当时的统治者们,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比如万历皇帝就觉得,搬倒张居正,我权力也回来了,我和我弟弟的钱也到手了,至于国家完蛋不完蛋,管我鸟事。
就这样,伟大的改革者和他的事业失败了,明朝也再无回天之力了。
当然,贾府也是如此。
不过好消息在于,无论秦可卿还是张居正,在他们死后,在他们的事业失败以后,还是有人,或者说有势力集团,在坚持他们的路线,走他们曾经走的道路的,只不过很可惜的是,《明史》等正史的作者们,都是张居正的敌人,或者代表着张居正敌人的口舌,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张居正,以后在张居正死后继续张居正的路线的那个人,保持着极大的负面倾向,而对真正祸国殃民,导致汉民族全境亡国276年的罪魁祸首们,还在颂扬。
为了让我们看清真相,《石头记》的作者群落,创作了这本书。
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怀念谁,应该痛恨谁。
那么,秦可卿的死亡与张居正家族的破亡,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下一章《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谜》为各位解答,谢谢大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