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一、自律
问题和痛苦
解决人生痛苦的关键在于自律。在某些方面的自律,只能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全面的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全面的问题。
正是由于人生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视为问题;也正因为问题连接不断,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
智慧的人不会因害怕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终于事实,保持平衡。
二 、推迟满足感
30岁的财务专家想纠正拖延症习惯。被建议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强迫自己先去解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了。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在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不利。列如,如果一个5岁男孩子多一点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有人催促下情况下,享受更多的乐趣。让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当满12岁时,应无需父母敦促苦,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如果这样,到15岁,他们就可以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有十五六岁的孩子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则,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他们说话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不是旷课逃课,就是大家斗殴;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很容易与毒品为伴,故意跟警察发生冲突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先享受,后付费"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在这个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三、子不教,谁之过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 有些父母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父母缺乏起码的自制力 、尊严和理性;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
父母的爱至官重要,即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即使父母身3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是慈善家,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缺乏爱和温情,培养出的子女照样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不懂得自律。
爱某样东西。就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对于子女的爱也如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是假去照顾他们,陪伴他们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时间。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时间少的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需要,并找不到教育他们的正确的方式。就在孩子需要自律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耐烦说:"我没有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都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我们根本不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他们会给孩子讲有意的故事,用小小的亲吻、拥抱、和爱抚,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这片苦心。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有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是。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父母为掩饰家庭教育上的失败,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等等,但真相无法逃避过孩子似的眼睛。海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出尔反尔,智慧让他们渐失信心。即便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不会牢骚满腹,或者大发雷霆,但却会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得一文不值。跟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标准和榜样。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偶尔会赌气,抱怨父母一时的忽视,然而内心深处却清楚父母深爱着他们。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睡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基础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如果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很有价值,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
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
孩子六个月大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是彼此分离的,这是他们感到无助。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因为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才能生存。很多父母对这种恐惧心理都有明锐的直觉,他们向孩子保证:"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等,除了这些口头保证之外,还有实际的行动相配合,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恐惧就消失,他们也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甘愿用某种方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父母作出的保证。
有些父母贪图省事,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会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照我的话做,不然我就不爱你,你自己想想,会落得什么下场!"这样的父母把爱丢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和专制,这使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狱,这种恐惧的感觉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他们宁愿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他们不愿意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哪里获得,孩子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果其过程必然更为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 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三、解决问题的时机
她只想尽快脱身,尽快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足够时间来应对种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分析问题。
和缺乏耐心、想让问题解决掉态度相比,另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
许多父母面对孩子哦的问题束手无策,连续数月乃至数年都无任何举措,只是以为拖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给予孩子知道喝帮助,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四、承担责任
五、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他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神经官能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的责任。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作出错误判断。(坚信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
人格失调患者则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他们缺少自我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他们顽固的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的孩子都换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不少孩子患有某个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成熟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的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人格失调症患者却责怪别人,首当其冲掉就是他们的子女。
"你们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疯了!要不是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我早就和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婚啦。你们的妈妈神经衰弱,都是你们造成的。因此,父母有人格失调症状,孩子也会出现人格失调或神经官能症,上一代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六、逃避自由
希尔德 布鲁博士在她《心理学研究》前言部分解释了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防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接受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
七、终于事实
需要我们事实求是,杜绝虚假。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努力绘制自己的地图。我们的努力程度越高,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行就越高。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疪,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而对新的信息和资讯缺乏兴趣。
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变得相当奇特——不仅抗拒新的信息,甚至指责心底信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 异端邪说,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么多地图。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观念。其消耗掉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
八、移情:过时的地图
案列:30岁电脑技术人员妻子带孩离开。
分析:父母的漠不关心,让患者童年充满阴影,他被悲伤和失望的感觉所包围,最终得出结论:他的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人。有了这样的看法,他的心境逐渐有所转变,似乎感 到不舒服了很多,他对父母不抱太多的期待,也不再把他们的承诺当一回事——他不再相信父母,不对他们抱太多期望,从而也就减少了失望的次数,减轻了痛苦的程度。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一前提,导致他成了不幸的人:由于他没有称职的父母,他就以为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是所有父母对待子女的唯一方式。
修正地图方式:首先唯一能改变他这种观念的办法,就是让他在成人世界中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这样的做法偏离了他原来的地图,对于她来说很冒险。其次,要修订地图,他必须重新评价他的父母,承认父母其实不爱他,他们的冷漠根本就不正常他的童年也不正常。承认这些无疑给他带来剧烈痛苦。第三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这一结论,是他根据自身体验做出的调整,这曾大大减低痛苦感觉。对他来说这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调整完全放弃,做出新的调整,对于他是异常的难。他宁愿维持不相信任何人,他不自觉用主观臆断来巩固自己的信念。他强迫自己疏远所有的人,甚至不允许自己同妻子过于亲密。在他看来,妻子同样不可信任,唯一可靠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是唯一权威不在他之上的人,是他在世界上唯一能够信任的人。
人的部分人格同样是童年经验塑造的结果。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擦丝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
九、迎接挑战
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到底意味什么?
首先,它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的严格的自我反省。
其次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修正地图带来的痛苦,是我们倾向于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我们对孩子说:"不许顶嘴,我们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们说了算。"我们对配偶说:"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吧,你说不是,我就会闹的得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管个人还是组织,要想接受质疑和挑战,必须要真正允许别人来检视我们的地图。完全终于事实的第三个要求,就是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的诚实。
通过合理的方式走捷径,案例:有些父母为孩子寻求心理治疗,知识表面上的形式而已。孩子的的心里状态完全是因为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妥导致的。很多父母就会非常激烈的反应:"什么?想让我们为了他做出改变,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改变?真是太可笑了!"
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患者说出真话。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积聚,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十、隐瞒真相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与黑色谎言不同,白色谎言常被人认为是善意的谎言,戴着"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的面具,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尽管我们抱怨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譬如父母对孩子的许诺就常常是白色谎言——但很多时候,白色谎言却被认为是爱的体现。
父母的白色谎言不是对孩子保护,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让他们无法了解有关金钱、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及其他方面的真实情形,孩子接触的不是诚实的"角色榜样",而是掩饰、隐瞒和怯懦。父母以上方式的的保护,或许出自对孩子的爱,但方式是错的,大部分父母会以"保护"做幌子,来维护家长的权威,避免孩子发出挑战,其潜台词:听着,你要乖巧鞋,不要随便打听大人的事儿,让我们自己来解决吧,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有些事你最好不要了解,这样你才会有安全感,"
对于想进政治和企业高管领域的人而言,有选择地保留个人意见极为重要,一个人应该选择地表达意见和想法。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受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终于事实的自律精神?
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来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欢心,逃避修理心里地图的挑战等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第四只有在对对方却又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的隐瞒部分真相,
第五尽可能重视评估对方的需要。只要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
第六评估的要领就是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才能使我们的心里获得成长。
十一、保持平衡
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责任。你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必要的时候生气,可以是我们更好地生存。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能力。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放弃。
十二、抑郁的价值
就是我们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事态度。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十三、放弃和新生
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神学家萨姆。基恩《致舞神》一书中提到,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知。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1、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们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
为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退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和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的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问题和痛苦
解决人生痛苦的关键在于自律。在某些方面的自律,只能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全面的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全面的问题。
正是由于人生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视为问题;也正因为问题连接不断,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
智慧的人不会因害怕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终于事实,保持平衡。
二 、推迟满足感
30岁的财务专家想纠正拖延症习惯。被建议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强迫自己先去解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了。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在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不利。列如,如果一个5岁男孩子多一点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没有人催促下情况下,享受更多的乐趣。让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当满12岁时,应无需父母敦促苦,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如果这样,到15岁,他们就可以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有十五六岁的孩子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则,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他们说话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不是旷课逃课,就是大家斗殴;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很容易与毒品为伴,故意跟警察发生冲突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先享受,后付费"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在这个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三、子不教,谁之过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 有些父母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父母缺乏起码的自制力 、尊严和理性;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
父母的爱至官重要,即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即使父母身3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是慈善家,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缺乏爱和温情,培养出的子女照样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不懂得自律。
爱某样东西。就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对于子女的爱也如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是假去照顾他们,陪伴他们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时间。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时间少的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需要,并找不到教育他们的正确的方式。就在孩子需要自律的时候,我们总是不耐烦说:"我没有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都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我们根本不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他们会给孩子讲有意的故事,用小小的亲吻、拥抱、和爱抚,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这片苦心。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有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是。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父母为掩饰家庭教育上的失败,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等等,但真相无法逃避过孩子似的眼睛。海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出尔反尔,智慧让他们渐失信心。即便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不会牢骚满腹,或者大发雷霆,但却会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得一文不值。跟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标准和榜样。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偶尔会赌气,抱怨父母一时的忽视,然而内心深处却清楚父母深爱着他们。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睡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基础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如果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很有价值,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
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
孩子六个月大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是彼此分离的,这是他们感到无助。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因为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才能生存。很多父母对这种恐惧心理都有明锐的直觉,他们向孩子保证:"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等,除了这些口头保证之外,还有实际的行动相配合,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恐惧就消失,他们也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甘愿用某种方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父母作出的保证。
有些父母贪图省事,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会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照我的话做,不然我就不爱你,你自己想想,会落得什么下场!"这样的父母把爱丢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和专制,这使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狱,这种恐惧的感觉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他们宁愿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他们不愿意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哪里获得,孩子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果其过程必然更为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 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三、解决问题的时机
她只想尽快脱身,尽快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足够时间来应对种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分析问题。
和缺乏耐心、想让问题解决掉态度相比,另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
许多父母面对孩子哦的问题束手无策,连续数月乃至数年都无任何举措,只是以为拖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给予孩子知道喝帮助,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四、承担责任
五、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他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神经官能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的责任。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作出错误判断。(坚信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
人格失调患者则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他们缺少自我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他们顽固的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的孩子都换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不少孩子患有某个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成熟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的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人格失调症患者却责怪别人,首当其冲掉就是他们的子女。
"你们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疯了!要不是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我早就和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婚啦。你们的妈妈神经衰弱,都是你们造成的。因此,父母有人格失调症状,孩子也会出现人格失调或神经官能症,上一代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六、逃避自由
希尔德 布鲁博士在她《心理学研究》前言部分解释了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防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接受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
七、终于事实
需要我们事实求是,杜绝虚假。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努力绘制自己的地图。我们的努力程度越高,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行就越高。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疪,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而对新的信息和资讯缺乏兴趣。
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变得相当奇特——不仅抗拒新的信息,甚至指责心底信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 异端邪说,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么多地图。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观念。其消耗掉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
八、移情:过时的地图
案列:30岁电脑技术人员妻子带孩离开。
分析:父母的漠不关心,让患者童年充满阴影,他被悲伤和失望的感觉所包围,最终得出结论:他的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人。有了这样的看法,他的心境逐渐有所转变,似乎感 到不舒服了很多,他对父母不抱太多的期待,也不再把他们的承诺当一回事——他不再相信父母,不对他们抱太多期望,从而也就减少了失望的次数,减轻了痛苦的程度。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一前提,导致他成了不幸的人:由于他没有称职的父母,他就以为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是所有父母对待子女的唯一方式。
修正地图方式:首先唯一能改变他这种观念的办法,就是让他在成人世界中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这样的做法偏离了他原来的地图,对于她来说很冒险。其次,要修订地图,他必须重新评价他的父母,承认父母其实不爱他,他们的冷漠根本就不正常他的童年也不正常。承认这些无疑给他带来剧烈痛苦。第三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这一结论,是他根据自身体验做出的调整,这曾大大减低痛苦感觉。对他来说这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调整完全放弃,做出新的调整,对于他是异常的难。他宁愿维持不相信任何人,他不自觉用主观臆断来巩固自己的信念。他强迫自己疏远所有的人,甚至不允许自己同妻子过于亲密。在他看来,妻子同样不可信任,唯一可靠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是唯一权威不在他之上的人,是他在世界上唯一能够信任的人。
人的部分人格同样是童年经验塑造的结果。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擦丝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
九、迎接挑战
完全忠于事实的生活到底意味什么?
首先,它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的严格的自我反省。
其次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修正地图带来的痛苦,是我们倾向于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我们对孩子说:"不许顶嘴,我们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们说了算。"我们对配偶说:"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吧,你说不是,我就会闹的得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管个人还是组织,要想接受质疑和挑战,必须要真正允许别人来检视我们的地图。完全终于事实的第三个要求,就是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的诚实。
通过合理的方式走捷径,案例:有些父母为孩子寻求心理治疗,知识表面上的形式而已。孩子的的心里状态完全是因为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妥导致的。很多父母就会非常激烈的反应:"什么?想让我们为了他做出改变,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改变?真是太可笑了!"
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患者说出真话。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积聚,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十、隐瞒真相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与黑色谎言不同,白色谎言常被人认为是善意的谎言,戴着"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的面具,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尽管我们抱怨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譬如父母对孩子的许诺就常常是白色谎言——但很多时候,白色谎言却被认为是爱的体现。
父母的白色谎言不是对孩子保护,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让他们无法了解有关金钱、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及其他方面的真实情形,孩子接触的不是诚实的"角色榜样",而是掩饰、隐瞒和怯懦。父母以上方式的的保护,或许出自对孩子的爱,但方式是错的,大部分父母会以"保护"做幌子,来维护家长的权威,避免孩子发出挑战,其潜台词:听着,你要乖巧鞋,不要随便打听大人的事儿,让我们自己来解决吧,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有些事你最好不要了解,这样你才会有安全感,"
对于想进政治和企业高管领域的人而言,有选择地保留个人意见极为重要,一个人应该选择地表达意见和想法。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受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终于事实的自律精神?
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来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欢心,逃避修理心里地图的挑战等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第四只有在对对方却又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的隐瞒部分真相,
第五尽可能重视评估对方的需要。只要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
第六评估的要领就是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才能使我们的心里获得成长。
十一、保持平衡
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责任。你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必要的时候生气,可以是我们更好地生存。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能力。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放弃。
十二、抑郁的价值
就是我们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事态度。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十三、放弃和新生
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神学家萨姆。基恩《致舞神》一书中提到,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之后,才会获得成熟的认知。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1、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们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
为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退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和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的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