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札记•卷二 梁惠王下
孟子札记•卷二 梁惠王下
1.齐宣王。齐宣王贵为一国之君,亦非仁义之主,然与孟子之对谈,常能谦退,或尔气短。如王变色直陈好世俗之乐,王曰寡人有疾好勇,曰寡人有疾好货,曰寡人有疾好色,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是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战国之时虽霸道横行,而人君犹能礼贤,遇士在师友之间,士气亦高涨;秦汉以降则君威日隆,而士气低落矣。
2.王与民。此卷首彰“与民同乐”之义,所谓“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是百姓似已为民之同义词。抚鳏寡独孤,此养民之术,而王道兴;耽流连荒亡,此虐民之行,而王道废。王之所以为王,非一人居上可为王,而乃秉承天命,助于民生者方可为王。天命之在否,惟在于民心之向背,此孟子于安民乐民养民之事再三致意之故也。按,战国时战争频仍,其时纵有国君愿行王政,或亦有两难。盖不备战不足以保民养民,而战事又急剧消耗民力、使民过度。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固尽美矣,然则不能如武王者,遇此两难当如之何,堪费思量。
3.好乐好勇好货好色。此固人情之常有,君王未能免,孟子亦未以为非。要之,若君王能以民之好为好,以己之好与民同之,则君王之好非为疾,而为大乐大勇,为货与色之大好,莫非王道也。
4.去与守。当家国剧变,山河易主,个人之何去何从,乃旷代之难题也。而国君之责任重大,非普通个人,故孟子谓可行者,无非去与守二途。去者,如孟子所述周之大王,去邠而居岐山,民亦往归之。守者,如梁武帝、明崇祯等,不免与社稷同覆亡矣。如是观之,似去者胜于守者,而实不然。唐玄宗仓皇西狩,而民心不服,可见去者未必胜也。孙权决死赤壁,而一战功成,可见守者未必败也。至如不能去亦不能守者,如陈后主,则徒为天下笑矣。
5.士之天命。君王有天命,存否在于民心。士亦有天命,存否在于一身。士能明天命之在我者,能身之任之,是所谓我欲仁仁斯至矣,故能不怨天不尤人,固能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至于遇与不遇,非所计也。孔子云“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云“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载”,皆明此天命者也。朱子集注四书,以大学为首,论孟并收,盖以彰显士之有天命在我者,此在我者曰性,曰明德,曰仁,曰礼,曰诚,曰明,名相虽殊,其实一也。
1.齐宣王。齐宣王贵为一国之君,亦非仁义之主,然与孟子之对谈,常能谦退,或尔气短。如王变色直陈好世俗之乐,王曰寡人有疾好勇,曰寡人有疾好货,曰寡人有疾好色,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是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战国之时虽霸道横行,而人君犹能礼贤,遇士在师友之间,士气亦高涨;秦汉以降则君威日隆,而士气低落矣。
2.王与民。此卷首彰“与民同乐”之义,所谓“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是百姓似已为民之同义词。抚鳏寡独孤,此养民之术,而王道兴;耽流连荒亡,此虐民之行,而王道废。王之所以为王,非一人居上可为王,而乃秉承天命,助于民生者方可为王。天命之在否,惟在于民心之向背,此孟子于安民乐民养民之事再三致意之故也。按,战国时战争频仍,其时纵有国君愿行王政,或亦有两难。盖不备战不足以保民养民,而战事又急剧消耗民力、使民过度。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固尽美矣,然则不能如武王者,遇此两难当如之何,堪费思量。
3.好乐好勇好货好色。此固人情之常有,君王未能免,孟子亦未以为非。要之,若君王能以民之好为好,以己之好与民同之,则君王之好非为疾,而为大乐大勇,为货与色之大好,莫非王道也。
4.去与守。当家国剧变,山河易主,个人之何去何从,乃旷代之难题也。而国君之责任重大,非普通个人,故孟子谓可行者,无非去与守二途。去者,如孟子所述周之大王,去邠而居岐山,民亦往归之。守者,如梁武帝、明崇祯等,不免与社稷同覆亡矣。如是观之,似去者胜于守者,而实不然。唐玄宗仓皇西狩,而民心不服,可见去者未必胜也。孙权决死赤壁,而一战功成,可见守者未必败也。至如不能去亦不能守者,如陈后主,则徒为天下笑矣。
5.士之天命。君王有天命,存否在于民心。士亦有天命,存否在于一身。士能明天命之在我者,能身之任之,是所谓我欲仁仁斯至矣,故能不怨天不尤人,固能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至于遇与不遇,非所计也。孔子云“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云“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载”,皆明此天命者也。朱子集注四书,以大学为首,论孟并收,盖以彰显士之有天命在我者,此在我者曰性,曰明德,曰仁,曰礼,曰诚,曰明,名相虽殊,其实一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60人喜欢)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