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区夏与华夏
古籍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记载,最早的出处似乎是《尚书》。在《周书•武成》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则记载“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对于华夏一词的解释,最经典的且流传广泛的莫过于《春秋左传正义》中的描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同时历史学界大多倾向认为,华同于或通于夏,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尚书.尧典》也有注记载说:“夏,华夏也”。
战国时期的清华竹简《保训》一文中记载:“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追中于河。“这段上古时期,殷侯上甲微伐有易氏的事件,在《竹书纪年》与《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是说夏后氏之时,商人的先祖王亥在有易贩运牛羊时被害,殷侯上甲微继位以后,灭除了有易氏,为先王报了杀身之仇。而《保训》中提到的”中“,则是古史中的重要线索。从《保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中“代表了公正与权威,上甲微在复仇前从河伯处请得了”中“,而在复仇之后归还”中“于河伯,这表明了一种文明的进步,即使在远古,部族冲突时也使用了裁决的机制,是法的体现。
而”中“作为公正与权威的象征,会是什么形制呢?”中“是否会是华表的前身呢?这里提醒我们,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或者是有渊源的。所以”华“的最初之意,可能就代表了华表,而华表的用意,是来自于上古的”中“。而”中“与”华“,最初是代表着权威与公正,而后来有中央之意。
那么华夏之意也是可以理解为中夏,这是否合乎历史呢?《左传》中记载了东夏,“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这里的东夏,应该是意为洛阳以东之诸夏,包括了齐晋鲁燕等大国。而《穆天子传》中则记载了西周时期的西夏氏,”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这个穆王时期的西夏氏位于今天的酒泉地区,正处于贺兰山口与罗布泊的中间。
结合贺兰山以西的西夏,洛阳以东的东夏,那么《尚书.康诰》中的”肇造我区夏“,就是中夏无疑,而西周国的国土,也正好位于贺兰山以东,洛阳以西的这片土地之上,则中夏,区夏,华夏,是可以认为是同指的。
对于华夏一词的解释,最经典的且流传广泛的莫过于《春秋左传正义》中的描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同时历史学界大多倾向认为,华同于或通于夏,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尚书.尧典》也有注记载说:“夏,华夏也”。
战国时期的清华竹简《保训》一文中记载:“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追中于河。“这段上古时期,殷侯上甲微伐有易氏的事件,在《竹书纪年》与《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是说夏后氏之时,商人的先祖王亥在有易贩运牛羊时被害,殷侯上甲微继位以后,灭除了有易氏,为先王报了杀身之仇。而《保训》中提到的”中“,则是古史中的重要线索。从《保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中“代表了公正与权威,上甲微在复仇前从河伯处请得了”中“,而在复仇之后归还”中“于河伯,这表明了一种文明的进步,即使在远古,部族冲突时也使用了裁决的机制,是法的体现。
而”中“作为公正与权威的象征,会是什么形制呢?”中“是否会是华表的前身呢?这里提醒我们,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或者是有渊源的。所以”华“的最初之意,可能就代表了华表,而华表的用意,是来自于上古的”中“。而”中“与”华“,最初是代表着权威与公正,而后来有中央之意。
那么华夏之意也是可以理解为中夏,这是否合乎历史呢?《左传》中记载了东夏,“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这里的东夏,应该是意为洛阳以东之诸夏,包括了齐晋鲁燕等大国。而《穆天子传》中则记载了西周时期的西夏氏,”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这个穆王时期的西夏氏位于今天的酒泉地区,正处于贺兰山口与罗布泊的中间。
结合贺兰山以西的西夏,洛阳以东的东夏,那么《尚书.康诰》中的”肇造我区夏“,就是中夏无疑,而西周国的国土,也正好位于贺兰山以东,洛阳以西的这片土地之上,则中夏,区夏,华夏,是可以认为是同指的。
![]() |
华表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