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局
楔子
翌年,又逢春盛时节,江南水清山媚之地,暖意缠人,花香沁脾。但在南唐、楚地、南汉三国交界之处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山谷依然是肃杀之景。此处寒风劲吹,水荡草舞,竹掩松盖,峭壁斜插。山谷底下绝大部分区域都黑得如同黑夜,而黑暗总是与寂静相伴的,在这里听不到鸟鸣虫吟,只偶有一两声兽咆远远传来,显得无比诡异。
山谷两侧的崖壁上全是黑松乱草。松枝嶙峋,伸展得如墨龙跃空。草叶孤劲,如欲杀墨龙的箭矢。就是这些松枝、乱草将谷底遮掩得如同黑夜,不过它们也让出了些许缝隙,让一缕天光孤寞地投到谷底。光线落在一汪溪面上,照到的半边是幽蓝,照不到的则仍是墨绿。幽蓝清灵,墨绿深邃,水溪缓流之间,就如太极阴阳循环旋接。
平时这样的荒山野谷一个人影都见不到,但此时这里却聚集了六七个不像人的人。他们在峭壁根部最黑暗的地方一排坐着,就如同摆放着一排黑色的泥塑,又像地府里偷偷出来游荡的鬼魂。
突然,一道黑影在天光投下的缝隙中出现,并且顺着那光线无声地落了下来。远处又是一声低沉的兽咆,也许是因为光线的变化让某些生命愤怒了或恐惧了。
落下来的是一只毛蓬体瘦的灰鹞,接近地面时一个并不优雅的平掠,落在那几个黑色泥塑般的人面前。
离得最近的人伸出手,从灰鹞爪上摘下一支枯黄带金丝的竹管。这竹管应该是川南特产的金丝竹。手指轻拧微捻,竹管便像竹帘展开,现出了一张尺见方的素毛薄笺,这是“顺风飞云”飞信。(晋朝时,军营兵工匠廖风发明了一种竹帘飞信,将竹管破切成帘,贯穿连接。收则为管,散则为帘。其理环环相扣,与鲁班锁相似,主要用来暗藏军令信件。这种竹帘飞信有个极为巧妙的特点,就是当飞信被敌方截获后,如果不知其开启方法强行打开,竹帘和信件便一起毁了。后来此技法又被江湖器家在其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左旋开、右旋开、直折、交叉扭等多种开启技巧的手法。手法错了,步骤乱了,都会毁掉内藏信件。江湖中称其“顺风飞云”。其意风顺云飞,风乱云散。)
齐君元
岁行如风,时过如电,人们总是在这风驰电掣之中不经意地失去许多,也下意识地留下些什么。就好比这盛春的美景,可以留在某个人的记忆里,也可能转瞬间便无一点印象。但此时此地的春景肯定不会与十几年前的一样,因为这里不是在寂寥的空山野谷中,也不是在潺潺的溪水边。这里除了有水有树,还有桥有房,但最多的是人,很多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人,那这瀖州城怎么能算是南唐的水运、陆运枢纽?如果没有这么多人,这三桥大街又如何算得上瀖州城里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段?
很多的人里面有齐君元,刚过三十的他,目光已经像老年人一样深邃、内蕴,这目光可以看清很多东西,更可以看穿很多人。现在他的周围就有很多人,但这些人都不是他要来看穿的,而是因为他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进入人群之中,他就犹如一颗豆子混在了一斗豆子里。凭着平常的面容、装束、谈吐、举止,完全可以被别人无视、忽略,这状态对于一个刺客来说是很理想、很安全的。但身在人群之中,他也并非没有恐惧。和别人的距离太近了,总会让他的神经、肌肉、皮肤,乃至汗毛骤然紧张。作为刺客他当然也清楚世上最危险的是什么,不是利剑快刀,不是剧毒暗器,而是人,比自己更像豆子的人。
快到午时了,齐君元的面前仍旧是那一壶香茶和半桌阳光。香茶是晟湖野茶螺儿翠,泡在江南私窑烧出的粗蓝大叶茶壶里,看不见茶色,却可以闻到爽神的清香。半桌阳光是从半开的槐木窗棂泼进来的,未完全打开的斜叉格卷枝角窗棂页,还把一大片花花格格洒在了茶楼二层的地板上。
这已经是齐君元踩点的第三天,而茶楼是齐君元第三天里更换的第三处位置。和昨天、前天不同,今天他很轻松,可以静静地坐着吃些东西、喝点茶。
前天应该最辛苦,他一整天都泡在步升桥下的花船里鬼混,一直把花船的花船姑整治到红日西坠才回到客栈。花船姑以往接的客都是粗莽的船客、渔夫和集市小贩,遇到这样温存体贴的俊雅男人还是头一次。几番缠绵之后,不免心中生出一片情愫。
不过齐君元晚上离开时,把碎银同时甩给花船姑的还有一句话:“都说花船姑不美,是妓行的下等货色,能以身挣钱全是靠床上功力和另类法门。这话不可信啊,像你就什么都不会,我费了一天劲都没逗出你点别样的风味来。”于是那花船姑顿醒,嫖就是嫖,妓就是妓,人间不断反复的只有沉沦的悲剧,不可能出现所谓感情的神话。所以当她在掌灯之后又接到一位客人时,已经将齐君元这个有些特殊的嫖客从印象中抹了去。
另外,在这一天里他还掌握了刺标的护卫数量,行进中的防卫阵形,暗藏的高手各在什么位置。从刺标所乘马车的构造、大小,以及前天桥下判断的马车重量,推测出车底板是否暗藏钢板防护,车内有没有设内甲。还掌握到整个马车队伍行进的速度,这样从经过步升桥的时间上推断,就可以知道刺标是什么时间出门、进衙、出衙、到家,也知道他经过了几个情况复杂的路段。
不过齐君元昨天更换衣帽踩点目标时没有换鞋。这一点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几双鞋的重量体积太大,带着不方便。回客栈换的话,进进出出的,掌柜和伙计会觉得奇怪。要不是有这问题,他衣帽都可以回去换了。所以他决定鞋不换了,但在行走这几趟的过程中,要刻意避开街上的鞋铺和补鞋摊。因为一般会注意到别人脚上的鞋子的,只有卖鞋的和补鞋的。
齐君元怎么都没料到,在这繁华热闹的大街上,有个人既不卖鞋也不补鞋,甚至连别人脚上的鞋都不看一眼。但这人却可以发现穿着同一双鞋的脚在三桥大街上来回走过几趟,而且可以发现这几趟的时间与另一个规律性的时间相吻合。
前面两天已经将许多的情况掌握了,所以今天齐君元是要考虑攻击的方法,包括选用武器、攻击角度、退逃路线。这需要在这街上各处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为此他准备把步升桥到魁星桥这一段街面的美食店吃个遍。
天刚刚亮,他就已经泡在街尾的面点铺里了。但他困乏的神情和凌乱的衣服让铺子里的掌柜和伙计都以为他是个宿醉未归或输光钱财被赶出赌场的混球。
刺标的马车早起前往府衙经过街口时,他正坐在黄油鸡粥店里,就着卤鸡爪喝着黄油鸡粥。
齐君元是工器属的高手,他最喜欢这类巧妙的设置了。那磨轮的构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两道水槽,中间有杠杆连接的两个木挡门。右边水槽储水到一定时推开木门,水顺水槽流下,再由水槽尾部的圆管激冲出来,推动叶板带动砂轮。而此时由于木门的杠杆作用,已经将左侧木挡板关上储水。当左侧水储到一定水位,同样像右侧那样动作。这样相互交替便可有足够的动力始终保持磨轮的运转。看到这个器具,齐君元的想法是将其改变一下,可以做成烧瓷器时捣瓷泥、转型盘的器具,然后他才联想到其他的用途。
说到瓷器,茶馆对面靠左一点就是个瓷器店,店门口还搭了个架子摆设了好多瓷器。对这种店齐君元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可以勾起他尘封了多年的关于家的记忆。这家瓷器店门口没有摆放什么好瓷器,不能和他家烧制的比。也有可能好瓷器都放在店里面,路边的架子不敢放好瓷,万一被经过的车马碰坏那损失就大了。不过也不全然如此,架子左首那只大凸肚收口六足盏,是青釉开片乱散格工艺烧制的,还是很不错的。(瓷片自然开片工艺最早便是在北周柴窑出现的。)
看得出,路对面的店铺都偏雅,不是瓷器店就是字画店、玉器店。路这边就不行了,茶楼、酒馆,还有就是米铺、油坊、肉铺。稍有些不同的就是有家很大的乐器店,就在桥头玉器店的斜对面。乐器店门口的廊檐下左右各挂着一只很大的铜钟和大鼓,这可能是哪座庙宇定做的晨钟暮鼓,但是体积太大店里面放着不方便,就只能挂在店门口了。然后每天都在店门的一侧摆个琴案,放架古琴,有一个不入流的年轻琴师时不时弹两曲俗媚的调子逗人驻足。所以相比之下这乐器店还不如旁边的制伞店雅致。制伞店的门口有三四个胸大臀肥的伞娘坐着,清爽的江南小褂穿着。边哼着小调边刮伞枝、糊伞纸、描伞面,倒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齐君元坐在这里当然不是为了看风景的,但风景却让他将这几天搜罗到的有用信息串联了起来。这些信息单看只是一个个无用的洞眼,但是将许多洞眼组合在一起那就会是一张网。有了网,有了拉网的人,猎物还能跑到哪里去?
但会不会突然有把剪刀伸出,将收网的拉绳剪断呢?这一点齐君元从没有想过,他很自信,就算是有人发现了网,却不一定能发现收网的绳。就算有人看出他是收网的人,却不一定能够阻止收网的结局。
![]() |
翌年,又逢春盛时节,江南水清山媚之地,暖意缠人,花香沁脾。但在南唐、楚地、南汉三国交界之处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处山谷依然是肃杀之景。此处寒风劲吹,水荡草舞,竹掩松盖,峭壁斜插。山谷底下绝大部分区域都黑得如同黑夜,而黑暗总是与寂静相伴的,在这里听不到鸟鸣虫吟,只偶有一两声兽咆远远传来,显得无比诡异。
山谷两侧的崖壁上全是黑松乱草。松枝嶙峋,伸展得如墨龙跃空。草叶孤劲,如欲杀墨龙的箭矢。就是这些松枝、乱草将谷底遮掩得如同黑夜,不过它们也让出了些许缝隙,让一缕天光孤寞地投到谷底。光线落在一汪溪面上,照到的半边是幽蓝,照不到的则仍是墨绿。幽蓝清灵,墨绿深邃,水溪缓流之间,就如太极阴阳循环旋接。
平时这样的荒山野谷一个人影都见不到,但此时这里却聚集了六七个不像人的人。他们在峭壁根部最黑暗的地方一排坐着,就如同摆放着一排黑色的泥塑,又像地府里偷偷出来游荡的鬼魂。
突然,一道黑影在天光投下的缝隙中出现,并且顺着那光线无声地落了下来。远处又是一声低沉的兽咆,也许是因为光线的变化让某些生命愤怒了或恐惧了。
落下来的是一只毛蓬体瘦的灰鹞,接近地面时一个并不优雅的平掠,落在那几个黑色泥塑般的人面前。
离得最近的人伸出手,从灰鹞爪上摘下一支枯黄带金丝的竹管。这竹管应该是川南特产的金丝竹。手指轻拧微捻,竹管便像竹帘展开,现出了一张尺见方的素毛薄笺,这是“顺风飞云”飞信。(晋朝时,军营兵工匠廖风发明了一种竹帘飞信,将竹管破切成帘,贯穿连接。收则为管,散则为帘。其理环环相扣,与鲁班锁相似,主要用来暗藏军令信件。这种竹帘飞信有个极为巧妙的特点,就是当飞信被敌方截获后,如果不知其开启方法强行打开,竹帘和信件便一起毁了。后来此技法又被江湖器家在其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左旋开、右旋开、直折、交叉扭等多种开启技巧的手法。手法错了,步骤乱了,都会毁掉内藏信件。江湖中称其“顺风飞云”。其意风顺云飞,风乱云散。)
齐君元
岁行如风,时过如电,人们总是在这风驰电掣之中不经意地失去许多,也下意识地留下些什么。就好比这盛春的美景,可以留在某个人的记忆里,也可能转瞬间便无一点印象。但此时此地的春景肯定不会与十几年前的一样,因为这里不是在寂寥的空山野谷中,也不是在潺潺的溪水边。这里除了有水有树,还有桥有房,但最多的是人,很多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人,那这瀖州城怎么能算是南唐的水运、陆运枢纽?如果没有这么多人,这三桥大街又如何算得上瀖州城里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段?
很多的人里面有齐君元,刚过三十的他,目光已经像老年人一样深邃、内蕴,这目光可以看清很多东西,更可以看穿很多人。现在他的周围就有很多人,但这些人都不是他要来看穿的,而是因为他喜欢待在人多的地方。进入人群之中,他就犹如一颗豆子混在了一斗豆子里。凭着平常的面容、装束、谈吐、举止,完全可以被别人无视、忽略,这状态对于一个刺客来说是很理想、很安全的。但身在人群之中,他也并非没有恐惧。和别人的距离太近了,总会让他的神经、肌肉、皮肤,乃至汗毛骤然紧张。作为刺客他当然也清楚世上最危险的是什么,不是利剑快刀,不是剧毒暗器,而是人,比自己更像豆子的人。
快到午时了,齐君元的面前仍旧是那一壶香茶和半桌阳光。香茶是晟湖野茶螺儿翠,泡在江南私窑烧出的粗蓝大叶茶壶里,看不见茶色,却可以闻到爽神的清香。半桌阳光是从半开的槐木窗棂泼进来的,未完全打开的斜叉格卷枝角窗棂页,还把一大片花花格格洒在了茶楼二层的地板上。
这已经是齐君元踩点的第三天,而茶楼是齐君元第三天里更换的第三处位置。和昨天、前天不同,今天他很轻松,可以静静地坐着吃些东西、喝点茶。
前天应该最辛苦,他一整天都泡在步升桥下的花船里鬼混,一直把花船的花船姑整治到红日西坠才回到客栈。花船姑以往接的客都是粗莽的船客、渔夫和集市小贩,遇到这样温存体贴的俊雅男人还是头一次。几番缠绵之后,不免心中生出一片情愫。
不过齐君元晚上离开时,把碎银同时甩给花船姑的还有一句话:“都说花船姑不美,是妓行的下等货色,能以身挣钱全是靠床上功力和另类法门。这话不可信啊,像你就什么都不会,我费了一天劲都没逗出你点别样的风味来。”于是那花船姑顿醒,嫖就是嫖,妓就是妓,人间不断反复的只有沉沦的悲剧,不可能出现所谓感情的神话。所以当她在掌灯之后又接到一位客人时,已经将齐君元这个有些特殊的嫖客从印象中抹了去。
另外,在这一天里他还掌握了刺标的护卫数量,行进中的防卫阵形,暗藏的高手各在什么位置。从刺标所乘马车的构造、大小,以及前天桥下判断的马车重量,推测出车底板是否暗藏钢板防护,车内有没有设内甲。还掌握到整个马车队伍行进的速度,这样从经过步升桥的时间上推断,就可以知道刺标是什么时间出门、进衙、出衙、到家,也知道他经过了几个情况复杂的路段。
不过齐君元昨天更换衣帽踩点目标时没有换鞋。这一点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几双鞋的重量体积太大,带着不方便。回客栈换的话,进进出出的,掌柜和伙计会觉得奇怪。要不是有这问题,他衣帽都可以回去换了。所以他决定鞋不换了,但在行走这几趟的过程中,要刻意避开街上的鞋铺和补鞋摊。因为一般会注意到别人脚上的鞋子的,只有卖鞋的和补鞋的。
齐君元怎么都没料到,在这繁华热闹的大街上,有个人既不卖鞋也不补鞋,甚至连别人脚上的鞋都不看一眼。但这人却可以发现穿着同一双鞋的脚在三桥大街上来回走过几趟,而且可以发现这几趟的时间与另一个规律性的时间相吻合。
前面两天已经将许多的情况掌握了,所以今天齐君元是要考虑攻击的方法,包括选用武器、攻击角度、退逃路线。这需要在这街上各处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为此他准备把步升桥到魁星桥这一段街面的美食店吃个遍。
天刚刚亮,他就已经泡在街尾的面点铺里了。但他困乏的神情和凌乱的衣服让铺子里的掌柜和伙计都以为他是个宿醉未归或输光钱财被赶出赌场的混球。
刺标的马车早起前往府衙经过街口时,他正坐在黄油鸡粥店里,就着卤鸡爪喝着黄油鸡粥。
齐君元是工器属的高手,他最喜欢这类巧妙的设置了。那磨轮的构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两道水槽,中间有杠杆连接的两个木挡门。右边水槽储水到一定时推开木门,水顺水槽流下,再由水槽尾部的圆管激冲出来,推动叶板带动砂轮。而此时由于木门的杠杆作用,已经将左侧木挡板关上储水。当左侧水储到一定水位,同样像右侧那样动作。这样相互交替便可有足够的动力始终保持磨轮的运转。看到这个器具,齐君元的想法是将其改变一下,可以做成烧瓷器时捣瓷泥、转型盘的器具,然后他才联想到其他的用途。
说到瓷器,茶馆对面靠左一点就是个瓷器店,店门口还搭了个架子摆设了好多瓷器。对这种店齐君元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可以勾起他尘封了多年的关于家的记忆。这家瓷器店门口没有摆放什么好瓷器,不能和他家烧制的比。也有可能好瓷器都放在店里面,路边的架子不敢放好瓷,万一被经过的车马碰坏那损失就大了。不过也不全然如此,架子左首那只大凸肚收口六足盏,是青釉开片乱散格工艺烧制的,还是很不错的。(瓷片自然开片工艺最早便是在北周柴窑出现的。)
看得出,路对面的店铺都偏雅,不是瓷器店就是字画店、玉器店。路这边就不行了,茶楼、酒馆,还有就是米铺、油坊、肉铺。稍有些不同的就是有家很大的乐器店,就在桥头玉器店的斜对面。乐器店门口的廊檐下左右各挂着一只很大的铜钟和大鼓,这可能是哪座庙宇定做的晨钟暮鼓,但是体积太大店里面放着不方便,就只能挂在店门口了。然后每天都在店门的一侧摆个琴案,放架古琴,有一个不入流的年轻琴师时不时弹两曲俗媚的调子逗人驻足。所以相比之下这乐器店还不如旁边的制伞店雅致。制伞店的门口有三四个胸大臀肥的伞娘坐着,清爽的江南小褂穿着。边哼着小调边刮伞枝、糊伞纸、描伞面,倒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齐君元坐在这里当然不是为了看风景的,但风景却让他将这几天搜罗到的有用信息串联了起来。这些信息单看只是一个个无用的洞眼,但是将许多洞眼组合在一起那就会是一张网。有了网,有了拉网的人,猎物还能跑到哪里去?
但会不会突然有把剪刀伸出,将收网的拉绳剪断呢?这一点齐君元从没有想过,他很自信,就算是有人发现了网,却不一定能发现收网的绳。就算有人看出他是收网的人,却不一定能够阻止收网的结局。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