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看了同事写的家乡记忆,“家乡,从小长大的地方,然而对我来说是再也回不去,只剩下在记忆中支离破碎的点滴。”“工作三年多了,回家睡在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换到软软的床上,嗯,舒服多了。晚上九点的时候已经不会再有睡意袭来,十一点好像才刚刚天黑。身体已经忘记了家乡的味道,还好记忆里还留着一些,写下来,希望不会再弄丢了。”家乡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的深处、祖国的最东北的地方——内蒙古根河。之所以叫根河,是因为额尔古纳河的一条支流——根河——蜿蜿蜒蜒的穿过我的家乡。算一算,十个手指刚好够用,从上大学离开家乡至今,我已离开家乡十年之久,是我迄今人生旅程的三分之一的时光,这十年间于我,家乡只有冬夏、没有了春秋。小时候上学,一群小伙伴一路嬉闹玩耍着穿过大大小小的胡同、还要过一座木桥,木桥的一个个原木中间的缝隙是一路上最大的障碍,总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看着桥下缓缓地河水、下了一分钟的决心还要在伙伴的鼓舞下一秒钟一大步迈过去。小时候家乡总是会下很大很大的雪,有时候上学雪甚至没了膝盖以上了(是因为那时候长得矮?)。爸爸每天一大早就出去扫雪,把院子里、家门口到街上扫出一条长长的小路。冬天上学,都要全副武装,戴着帽子、围巾把脸和脖子厚厚的围住、带着姥姥做的一个巴掌的棉手套。那种手套自己一个人是没法都戴上的,特别厚特别紧。记得有一次早晨上学的路上,眼睛特别痒、就摘下一只手套揉眼睛,结果凛冽的夹着雪花的风中戴上了一只手套,怎么也戴不上另一只了,特别委屈的隔着厚厚的围巾呜呜的哭,路过的一个婶婶见状赶快帮我戴好。
我们那的小朋友冬天里玩的东西,基本都和冰、雪有关,抽冰嘎、滑冰车、打雪仗、堆雪人、搭雪房子……小时候的冬天,一群小伙伴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就拉着冰爬犁跑到附近的一个大坝上,坐着爬犁滑下来,再把爬犁拉上坝,再滑下来,乐此不疲。后来觉得冰爬犁拉着太沉了就从家里找一块塑料布,垫着坐着滑下来,颠颠的跑上去再滑下来,玩一下午回到家总会因为又黑又亮的衣服讨来一顿训责。再后来偶尔去一个同学家玩,她家在一个山脚下,附近的孩子都是拿着塑料布爬到半山坡再滑下来,比我们玩的过瘾多了。
大兴安岭的山不同的季节变换着不同的衣服,冬天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远远近近的山岭覆着厚厚的积雪,阳光下满是光芒。春天里漫山开着达子香花,紫色的、粉色的都有,远远望着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像谁画上了颜色,一带深绿、一带浅绿伴着一簇粉色、伴着一簇黄色,一朵一朵的白云在蓝蓝的天上飘过,盈盈的河水波光粼粼。
老舍先生的《林海》里边写道:“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是啊,大兴安岭就是温柔的、连绵不绝的。夏天山上有很多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浆果,有稠李子、都柿、高粱果、芽个大、山丁子、托盘、灯笼果好多好多,酸酸甜甜的野生浆果充斥着童年关于夏天的回忆。
最值得一提的是家乡的端午节,家乡的端午节非常热闹,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左右市场上就陆陆续续摆起了花花绿绿卖五彩葫芦、五彩纸、香包、荷包和五彩线的摊位,这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端午节前一天的深夜。端午节在门楣上挂上五彩葫芦可能是东北的民俗吧,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其他的地方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端午习俗。所说的五彩葫芦并不是真的葫芦,早些年都是家家户户自己买了五彩纸回到家里自己折成葫芦的形状,折成各种样式和形状的葫芦;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市场上慢慢多起来好多好看的工厂里成批做好的五颜六色的葫芦,端午节前家里一群人围坐在一块折纸葫芦的经历也慢慢变成记忆。端午节的早晨,应该是凌晨,有时候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的人就早起出门了,到河边采了艾蒿用河水洗洗脸,然后成群结伴的去爬山。端午那一天的凌晨,根河小镇四周附近的山上到处都是人,大人们采着树枝,用于回到家里把彩葫芦用五彩线挂在树枝上、再把树枝挂在自家的门楣上,有松树枝、柳树枝、桦树枝等等,以松树枝最为首选,因为松树枝离开了树干保持生机的时间更长;小孩们就三五成群的嬉闹着、采着野花、相互比着谁能爬到最高的山顶。早到山顶的人,坐在草坪上看着半山上、山脚下、通往山脚的各条道路上走着的人们,闻着清香的山顶空气沁人心脾。
我的美丽的家乡,谨以数语表记,以作回忆之资。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的深处、祖国的最东北的地方——内蒙古根河。之所以叫根河,是因为额尔古纳河的一条支流——根河——蜿蜿蜒蜒的穿过我的家乡。算一算,十个手指刚好够用,从上大学离开家乡至今,我已离开家乡十年之久,是我迄今人生旅程的三分之一的时光,这十年间于我,家乡只有冬夏、没有了春秋。小时候上学,一群小伙伴一路嬉闹玩耍着穿过大大小小的胡同、还要过一座木桥,木桥的一个个原木中间的缝隙是一路上最大的障碍,总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看着桥下缓缓地河水、下了一分钟的决心还要在伙伴的鼓舞下一秒钟一大步迈过去。小时候家乡总是会下很大很大的雪,有时候上学雪甚至没了膝盖以上了(是因为那时候长得矮?)。爸爸每天一大早就出去扫雪,把院子里、家门口到街上扫出一条长长的小路。冬天上学,都要全副武装,戴着帽子、围巾把脸和脖子厚厚的围住、带着姥姥做的一个巴掌的棉手套。那种手套自己一个人是没法都戴上的,特别厚特别紧。记得有一次早晨上学的路上,眼睛特别痒、就摘下一只手套揉眼睛,结果凛冽的夹着雪花的风中戴上了一只手套,怎么也戴不上另一只了,特别委屈的隔着厚厚的围巾呜呜的哭,路过的一个婶婶见状赶快帮我戴好。
我们那的小朋友冬天里玩的东西,基本都和冰、雪有关,抽冰嘎、滑冰车、打雪仗、堆雪人、搭雪房子……小时候的冬天,一群小伙伴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就拉着冰爬犁跑到附近的一个大坝上,坐着爬犁滑下来,再把爬犁拉上坝,再滑下来,乐此不疲。后来觉得冰爬犁拉着太沉了就从家里找一块塑料布,垫着坐着滑下来,颠颠的跑上去再滑下来,玩一下午回到家总会因为又黑又亮的衣服讨来一顿训责。再后来偶尔去一个同学家玩,她家在一个山脚下,附近的孩子都是拿着塑料布爬到半山坡再滑下来,比我们玩的过瘾多了。
大兴安岭的山不同的季节变换着不同的衣服,冬天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远远近近的山岭覆着厚厚的积雪,阳光下满是光芒。春天里漫山开着达子香花,紫色的、粉色的都有,远远望着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像谁画上了颜色,一带深绿、一带浅绿伴着一簇粉色、伴着一簇黄色,一朵一朵的白云在蓝蓝的天上飘过,盈盈的河水波光粼粼。
老舍先生的《林海》里边写道:“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是啊,大兴安岭就是温柔的、连绵不绝的。夏天山上有很多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浆果,有稠李子、都柿、高粱果、芽个大、山丁子、托盘、灯笼果好多好多,酸酸甜甜的野生浆果充斥着童年关于夏天的回忆。
最值得一提的是家乡的端午节,家乡的端午节非常热闹,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左右市场上就陆陆续续摆起了花花绿绿卖五彩葫芦、五彩纸、香包、荷包和五彩线的摊位,这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端午节前一天的深夜。端午节在门楣上挂上五彩葫芦可能是东北的民俗吧,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其他的地方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端午习俗。所说的五彩葫芦并不是真的葫芦,早些年都是家家户户自己买了五彩纸回到家里自己折成葫芦的形状,折成各种样式和形状的葫芦;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市场上慢慢多起来好多好看的工厂里成批做好的五颜六色的葫芦,端午节前家里一群人围坐在一块折纸葫芦的经历也慢慢变成记忆。端午节的早晨,应该是凌晨,有时候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的人就早起出门了,到河边采了艾蒿用河水洗洗脸,然后成群结伴的去爬山。端午那一天的凌晨,根河小镇四周附近的山上到处都是人,大人们采着树枝,用于回到家里把彩葫芦用五彩线挂在树枝上、再把树枝挂在自家的门楣上,有松树枝、柳树枝、桦树枝等等,以松树枝最为首选,因为松树枝离开了树干保持生机的时间更长;小孩们就三五成群的嬉闹着、采着野花、相互比着谁能爬到最高的山顶。早到山顶的人,坐在草坪上看着半山上、山脚下、通往山脚的各条道路上走着的人们,闻着清香的山顶空气沁人心脾。
我的美丽的家乡,谨以数语表记,以作回忆之资。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