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在英国遇到的真人真事
去年十月的一个下午,我与朋友Min在爱丁堡街头散步。秋天的风渗着微微凉意,阳光从银杏树顶照下来,被参差的叶子筛成一张巨大的金色的网。弹吉他的歌者散漫地拨着和弦,哼一支暖暖的又莫名忧伤的小调。
我的朋友Min是个厉害的小姑娘,16岁就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去洛杉矶念大学。一年的语言预科,她用三个月搞定,四年制的本科课程,她只用两年就修完了大半,在严格的美国私校里名列前茅。第三学年,她又从美国飞来英国做交换生。总之,是挺能折腾的一个姑娘,小小年纪就走过很远的路,读过很多书,体味过人情冷暖。
Min是家中的长女,父母是生意人,几乎没有空闲陪伴她,一家人奔波于同一个城市,却连一起在家做顿饭吃的时间都极少。Min早早独立,除了照顾好自己,还要帮助照顾年幼的弟弟。坚强如Min也会感慨,出国前至少每年还能有一次机会与父母吃顿年夜饭,如今身在异国他乡做留学党,假期里为了实习或者修学分而放弃回国,连这唯一的一顿饭也吃不上了。
加州的阳光将Min的皮肤晒得黑亮,她会开着车在落日大道上呼啸狂奔,会琢磨每一道记忆中的中餐做法,会独自走很远的路去欣赏《蝴蝶夫人》的歌剧,当然更多时候是不分昼夜地勤苦读书。
夜深人静时,眺望着大洋彼岸那个熟悉的国度,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的Min也会偶尔文艺地想一想前世今生。Min的妈妈有时会在微信上向女儿“讨要”近照,爸妈记忆里的她甚至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样子,而Min似一株明艳动人的植物,早已在世界的另一端曼妙生长。
彼时的爱丁堡已近黄昏,太阳却迟迟没有下去。教堂钟声的余音与街头艺人演奏的乐声软软地缠绵在一处,使这个精灵一般的童话小城有了温柔悲悯的神色。
我们信步闲逛,流连于街边的手工作坊或者卖画的小摊,天阔云低,心思疏疏落落,难得清爽。爱丁堡街头有许多当街作画的人,画风景也画人物肖像,他们出售自己的画,也会当街为客人速写肖像来赚取费用。Min兴味大增,她已经很久没有发照片给妈妈,想要趁着天色未晚得一幅自己的画像,拍下来发过去。况且是苏格兰画师的手笔,别具纪念意义。于是,我和Min就沿路细察比对各家的画作,要挑出最优质的水准来。
我们一路走过去,出乎意料的,竟遇见一位华人画师,在一色白人画师中显得有些突兀。这是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男人,戴着考究的皮帽,却大约是担心颜料会污了衣裳的缘故,外披了一件不怎么搭调的深蓝色冲锋衣。酱油色的脸孔,听觉似乎不大好,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才能够听到,不知是不是华裔的缘故,说汉语也不十分利索。
他吞吞吐吐地问Min是哪里人,Min回答说,合肥。他吃力地想了想,问,河北?Min摇头说,不是,是合肥,安徽合肥。他停顿片刻,喃喃地说,安徽,安徽。又问我。我说南京。他笃定地点了点头道,哦,山西。
即便英国华人不少,但在他乡偶见,还是颇为亲切的,Min决定就此驻足,让这位华人画师替她画像。
他让Min坐好,铺开画纸,从口袋里慢吞吞地摸出一支碳笔来。从交谈中得知,他年轻时曾是中国美院学西洋油画的学生,毕业后留洋波兰,后来走遍欧洲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后来到英国,定居下来。得知我们在伦敦念书,他皱了皱眉说,太吵闹,不适合创作。苏格兰北边又太冷清,爱丁堡适中,正好。他前些年在爱丁堡开过自己的画廊,他指着街的尽头,眯着眼仔细辨别着,他说,原先就在那儿。生意一般,而他又不舍得将作画的时间贡献出来用以经营打理,只消很短的功夫便惨淡收尾了。
他默默画了好一阵儿,忽然问我们是否回国去。未待我们回答,便低声自语道,当然是不回了。Min忙说,这也不一定。他听闻,随即露出诧异的神色,而后沉吟了一番,表情又木讷下去,不再说话。
我站在他身后,看他一笔一笔勾勒出Min的脸。眉眼之间打了厚重的阴影,颧骨加高,棱角雕刻得愈加分明,我打趣说,这简直是英国版的混血Min。中国来的画者大约画过太多异乡人的面孔,多年之后描绘起一张中国式面孔时,反倒无所适从起来。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去,天色将晚,起风了。银杏叶哗哗落下,落在中国画者的肩上,然而他并未发觉。他的手指缠着胶布,沟壑之间粘着漆黑干腻的炭尘,他又换一支炭条,“嚓嚓”抹在纸上,像在奋力驾驭一只弹跳着的黑虫。
最后一抹金色的余辉从Min的眉毛上消失,夜晚降临,Min的画像终于完工了。他郑重地将它卷起来,又用纸包好,交到Min的手上。而后,这位中国画师表示他要收摊了,询问我们需不需要再买别的画。Min又看中了他的一幅画,黑暗的天井里,只有从上方照下来的一束微弱的亮光,成群的鸽子在尘埃里盘旋着飞腾。他把这幅画捧起来,认真地看了又看,他自得地表示,这是他最珍视的一幅画,Min很有眼光。Min尴尬地笑了一下,中国画师却自顾自地说下去,他说,这幅画叫《希望》,寓意着黑暗中的重生。黑暗的地方,洁白的鸽子却扑棱棱地腾起来,多美好。我真诚地说,你画得很好,寓意也很美妙。他未置可否,只是认真地痴痴地盯着那幅画。Min说,你画了这么多好看的画,可以办一个画展,让更多人知道你,而且还可以回国办画展,中国的市场很庞大……他突然愣住了,似被Min的话击中了一般。Min又对他说,中国如今喜欢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你为什么不考虑回国发展呢?他回过神来,开始整理桌子上的画。他说,我也同中国那边交流过。美院的那些同学,当年画得很一般的,如今居然个个都是这个学校、那个学校的院长、副院长了,我也没见得他们画得有多好,我要是回国去,也会……他说得很兴奋,但言语里又分明夹着沮丧和不屑,说到此处兀自打断,不再说下去。这时,一对路过此处的英国老夫妻在画摊上挑拣了一番,以7磅的价格买下了他的一幅爱丁堡街景。
Min也付了画钱,我们预备离开了。中国画师将他的那些画一张一张叠好,整整齐齐码装在一个灰色的布包里。他抬起头望着我们,欲言又止的神情。我们同他告别,并谢过他的画。他再一次嘱咐Min,要好好保存他的画,尤其是那张他花费数日,精心绘出的《希望》。我们刚朝前走了两步,忽然又被他叫住。他说,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我的画!Min点头说,我知道的,你放心。他却是看起来并没有完全放心的样子,激动地说,如果,如果我去中国办画展了,你们千万不要告诉他们,我在爱丁堡街头替人画过像……我这也是,也是没有办法……
爱丁堡的钟声在秋日的薄暮里回荡,我同Min并肩走着,想说什么却无从开口,于是一路无话。脚下的石砖铺向远方,似延伸至光阴尽头的未来,你看不清它的远方,却在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踩着它走下去。故乡的风景既令人厌倦又让人眷恋,异乡的风景总是陌生得动人心弦。行至街口,Min忽然说,年轻真好呀。夜幕下我看不清她的脸,却见她的下巴上,挂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新鲜的泪。
我的朋友Min是个厉害的小姑娘,16岁就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去洛杉矶念大学。一年的语言预科,她用三个月搞定,四年制的本科课程,她只用两年就修完了大半,在严格的美国私校里名列前茅。第三学年,她又从美国飞来英国做交换生。总之,是挺能折腾的一个姑娘,小小年纪就走过很远的路,读过很多书,体味过人情冷暖。
Min是家中的长女,父母是生意人,几乎没有空闲陪伴她,一家人奔波于同一个城市,却连一起在家做顿饭吃的时间都极少。Min早早独立,除了照顾好自己,还要帮助照顾年幼的弟弟。坚强如Min也会感慨,出国前至少每年还能有一次机会与父母吃顿年夜饭,如今身在异国他乡做留学党,假期里为了实习或者修学分而放弃回国,连这唯一的一顿饭也吃不上了。
加州的阳光将Min的皮肤晒得黑亮,她会开着车在落日大道上呼啸狂奔,会琢磨每一道记忆中的中餐做法,会独自走很远的路去欣赏《蝴蝶夫人》的歌剧,当然更多时候是不分昼夜地勤苦读书。
夜深人静时,眺望着大洋彼岸那个熟悉的国度,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的Min也会偶尔文艺地想一想前世今生。Min的妈妈有时会在微信上向女儿“讨要”近照,爸妈记忆里的她甚至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样子,而Min似一株明艳动人的植物,早已在世界的另一端曼妙生长。
彼时的爱丁堡已近黄昏,太阳却迟迟没有下去。教堂钟声的余音与街头艺人演奏的乐声软软地缠绵在一处,使这个精灵一般的童话小城有了温柔悲悯的神色。
我们信步闲逛,流连于街边的手工作坊或者卖画的小摊,天阔云低,心思疏疏落落,难得清爽。爱丁堡街头有许多当街作画的人,画风景也画人物肖像,他们出售自己的画,也会当街为客人速写肖像来赚取费用。Min兴味大增,她已经很久没有发照片给妈妈,想要趁着天色未晚得一幅自己的画像,拍下来发过去。况且是苏格兰画师的手笔,别具纪念意义。于是,我和Min就沿路细察比对各家的画作,要挑出最优质的水准来。
我们一路走过去,出乎意料的,竟遇见一位华人画师,在一色白人画师中显得有些突兀。这是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男人,戴着考究的皮帽,却大约是担心颜料会污了衣裳的缘故,外披了一件不怎么搭调的深蓝色冲锋衣。酱油色的脸孔,听觉似乎不大好,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才能够听到,不知是不是华裔的缘故,说汉语也不十分利索。
他吞吞吐吐地问Min是哪里人,Min回答说,合肥。他吃力地想了想,问,河北?Min摇头说,不是,是合肥,安徽合肥。他停顿片刻,喃喃地说,安徽,安徽。又问我。我说南京。他笃定地点了点头道,哦,山西。
即便英国华人不少,但在他乡偶见,还是颇为亲切的,Min决定就此驻足,让这位华人画师替她画像。
他让Min坐好,铺开画纸,从口袋里慢吞吞地摸出一支碳笔来。从交谈中得知,他年轻时曾是中国美院学西洋油画的学生,毕业后留洋波兰,后来走遍欧洲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后来到英国,定居下来。得知我们在伦敦念书,他皱了皱眉说,太吵闹,不适合创作。苏格兰北边又太冷清,爱丁堡适中,正好。他前些年在爱丁堡开过自己的画廊,他指着街的尽头,眯着眼仔细辨别着,他说,原先就在那儿。生意一般,而他又不舍得将作画的时间贡献出来用以经营打理,只消很短的功夫便惨淡收尾了。
他默默画了好一阵儿,忽然问我们是否回国去。未待我们回答,便低声自语道,当然是不回了。Min忙说,这也不一定。他听闻,随即露出诧异的神色,而后沉吟了一番,表情又木讷下去,不再说话。
我站在他身后,看他一笔一笔勾勒出Min的脸。眉眼之间打了厚重的阴影,颧骨加高,棱角雕刻得愈加分明,我打趣说,这简直是英国版的混血Min。中国来的画者大约画过太多异乡人的面孔,多年之后描绘起一张中国式面孔时,反倒无所适从起来。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去,天色将晚,起风了。银杏叶哗哗落下,落在中国画者的肩上,然而他并未发觉。他的手指缠着胶布,沟壑之间粘着漆黑干腻的炭尘,他又换一支炭条,“嚓嚓”抹在纸上,像在奋力驾驭一只弹跳着的黑虫。
最后一抹金色的余辉从Min的眉毛上消失,夜晚降临,Min的画像终于完工了。他郑重地将它卷起来,又用纸包好,交到Min的手上。而后,这位中国画师表示他要收摊了,询问我们需不需要再买别的画。Min又看中了他的一幅画,黑暗的天井里,只有从上方照下来的一束微弱的亮光,成群的鸽子在尘埃里盘旋着飞腾。他把这幅画捧起来,认真地看了又看,他自得地表示,这是他最珍视的一幅画,Min很有眼光。Min尴尬地笑了一下,中国画师却自顾自地说下去,他说,这幅画叫《希望》,寓意着黑暗中的重生。黑暗的地方,洁白的鸽子却扑棱棱地腾起来,多美好。我真诚地说,你画得很好,寓意也很美妙。他未置可否,只是认真地痴痴地盯着那幅画。Min说,你画了这么多好看的画,可以办一个画展,让更多人知道你,而且还可以回国办画展,中国的市场很庞大……他突然愣住了,似被Min的话击中了一般。Min又对他说,中国如今喜欢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你为什么不考虑回国发展呢?他回过神来,开始整理桌子上的画。他说,我也同中国那边交流过。美院的那些同学,当年画得很一般的,如今居然个个都是这个学校、那个学校的院长、副院长了,我也没见得他们画得有多好,我要是回国去,也会……他说得很兴奋,但言语里又分明夹着沮丧和不屑,说到此处兀自打断,不再说下去。这时,一对路过此处的英国老夫妻在画摊上挑拣了一番,以7磅的价格买下了他的一幅爱丁堡街景。
Min也付了画钱,我们预备离开了。中国画师将他的那些画一张一张叠好,整整齐齐码装在一个灰色的布包里。他抬起头望着我们,欲言又止的神情。我们同他告别,并谢过他的画。他再一次嘱咐Min,要好好保存他的画,尤其是那张他花费数日,精心绘出的《希望》。我们刚朝前走了两步,忽然又被他叫住。他说,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我的画!Min点头说,我知道的,你放心。他却是看起来并没有完全放心的样子,激动地说,如果,如果我去中国办画展了,你们千万不要告诉他们,我在爱丁堡街头替人画过像……我这也是,也是没有办法……
爱丁堡的钟声在秋日的薄暮里回荡,我同Min并肩走着,想说什么却无从开口,于是一路无话。脚下的石砖铺向远方,似延伸至光阴尽头的未来,你看不清它的远方,却在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踩着它走下去。故乡的风景既令人厌倦又让人眷恋,异乡的风景总是陌生得动人心弦。行至街口,Min忽然说,年轻真好呀。夜幕下我看不清她的脸,却见她的下巴上,挂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新鲜的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