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柏苍离职Indievox看音乐创业
![]() |
吴柏苍(取自他个人页面) |
音乐行业的产业化和理想色彩一直纠结并存,这个领域的小型初创企业并非没有机会保留小而美的形态,但是主导权丧失会杀死这种可能。
作为创始人的吴柏苍,在决定离开Indievox时应该对此深有感触。至少在他昨天通过个人Facebook页面发布的长文中,我读取到的信息正是这样。
尽管名声不显,但是对岸的Indievox确实是大中华地区音乐人独立管理的流媒体服务商的最佳代表。音乐内容所有者可以全程自助完成发布、售卖、结算。管理后台易用,数据呈现清晰。此外,依托爱好者、音乐人、厂牌、场地的用户角色体系,Indievox同时提供了演出售票和音乐资讯发布等关联功能。
在唱片这个主要商品形态沦为粉丝身份名牌之后,版权和现场成为持续低迷的音乐产业的唯二营收来源。和深陷版权泥沼的Spotify、Soundcloud不同,以Bandcamp为代表的直达粉丝(DTF=Direct to Fan)派以销售功能衔接内容所有者和支持者,在规避版权成本同时,通过销售服务费和专业版收费获得营收来源。吴柏苍在离开长文中也提到,Indievox也正是通过演出售票服务费收入,在2010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尽管因为面向用户和区域不同导致体量差异:Bandcamp目前产生的总销售额度为1.67亿美元;但是开始于2008年的Indievox其实比前者还要早一年。用户角色、售票、资讯模块也让主要面向台湾的Indievox具备更强的垂直用户粘度。尤其是售票功能,对应的是音乐消费最活跃的场景。柏苍也提到了全台20余家Livehouse和7个音乐节都在使用Indievox的售票服务。实际上,像著名的春天呐喊音乐节的艺人报名和票务销售,近两届也都是依托Indievox展开。这同样是建立在Indievox通过数字销售和售票服务对音乐人和爱好者的影响力之上。
“Indievox对台湾indie音乐是如此重要,而柏苍的离开则让人震惊”。
这个感慨来自一位独立博客作者,他由2010年开始在Tumblr以英文撰写中文独立音乐评论。我也是通过他今天的一篇博文获知柏苍离开的消息。
2010年夏天,在北京尚都中心的一个咖啡馆,我和柏苍有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现在回头看,他应该是希望为刚刚实现收支平衡的Indievox找到各种可能,包括两岸独立音乐领域的合作。尽管沟通后双方都认为两岸环境、人群、消费习惯的差异让在线对接非常困难,不过我也因此开始关注并成为Indievox最早一批大陆用户。实际上,业余时间运营拾柒贰肆唱片这十年来,我一直在尝试不同的版权分发、销售渠道。对独立音乐人来说,在线自助且数据透明的“直达粉丝”类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比传统的版权分发机构要更有亲和力。六年的使用,拾柒贰肆的几乎所有出品都在Indievox上线,也有收入进来。尽管不多,在我看来,Indievox是毫无疑问的对岸独立音乐主通道。
就像上文的博客作者的观点一样。
有些黑色意味的是,柏苍离开Indievox的一个原因,恰好是投资方中子集团将重心转移至大陆。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
在接受中子集团投资之后,Indievox开始和台湾另一个音乐网站Streetvoice协同,由柏苍一起管理,并各自作了侧重发展,前者保持DTF体系,版权分发和媒体属性则转移到后者。其中版权分发服务被中子于今年移植到了大陆并着力推广。
柏苍同时提到了自己在离开前公司重心转移导致事物复杂化、新人加入、策略变化,以及他的职务被调整,但是这些变动其实建立在:柏苍不再有股份。这直接导致主导权丧失,和前述一切被动。
![]() |
Indievox的团队页面,应该很快会有变化 |
如果营收平衡状况下接受投资,是为了谋求更快发展,那么“不再有股份”则很难理解。
实际上,即使不考虑音乐行业和Indievox的具体情况,创始人对初创企业股权占比都应该居于绝对控制位置,这也是为什么会有“CEO是一家创企的天花板”,和VC界诸多定律中的“早期投资主要投人和团队”这样的创业宝典式金句。
作为最感性的艺术形式,音乐行业的商业化尝试,尤其是曾经重度介入者、诸如音乐人的创业,很容易在开始把理想色彩映射至企业管理。无论是合伙人平分股份,还是视投资者为伯乐大量出让股权,都是这份感性在作祟。在我看来,无论初心如何,一旦选择商业化路线,创业者首先要作的,恰好是摆脱此前的艺术家甚至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正视自己作为商人的属性。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联接创作者和消费者的服务型创企。
只有追逐利润、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推动音乐创业者的最初动力,才最有可能逐步成为现实。
这个梦想成真的过程也要求了另一个前提:带领者能够一直把握自己的团队。这既包括基于能力和行业高度的快速调整和执行力,也包括这种调整和执行能在自己创立的公司得到快速推动。而后者,所要求的恰好是控股权。
当然,平庸的创业者会被淘汰,无论是VC、团队,还是市场。但是柏苍能够带领Indievox在局促的台湾市场于两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并根据投资者需求,在掌控两条产品线同时,各自建立清晰的营收主干和运营规则,他显然不是平庸者。
那次面谈也不会让我对他下这个结论。
比起天赋,在快速数字化、碎片化的当下,我认为创企领导者的学习能力要更为重要。在主要营收体系几乎崩溃并仍处于谷底的音乐行业尤其如此。
柏苍建立Indievox的初衷,是希望每一个音乐人都能够靠音乐活着。这是充满理想色彩的描述。他离开,则被自己描述为“为了所相信的事,必须向前”。这种带有孤胆英雄意味的表达的确值得激赏。不过,我相信有过由开创、激进,到落寞离开的经历,他已经交了足够学费。继续向前,则值得期待。
牛磊,2016年8月2日。
原文首发于《新音乐产业观察》;同时发布于猎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