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伦理学的邀请》
因为以前无聊时翻过作者写的《哲学的邀请》,觉得很有收获。所以才读了这本书,看下来觉得蛮失望的,没有什么闪光点,也许每章末的人物小传比内容本身更好看。。。其实这一点作者自己后记都说了,是写给十五岁的小孩看的,为了引导他们多想。其实书中讲的平淡的道理我们本来就知道,只是谁又能全部做到呢。失望也许是因为我更想从书中知道该如何去做到。
这书充满了中庸的思想,比如最后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会享受快乐但学会节制。
有些东西可以学也可以不学,但总有一种智慧,教会人去判定哪些事适合做,哪些事不适合去做。如果大家都愿意活下去,就可以把事物按适不适合合活下去分为好和坏。但有一些事情,好和坏的界限很模糊,比如在人际交往或者在我们“该做什么”这一点上。周末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宅在家里看小说,我们不能在所有的观点上达成一致,这恰恰说明我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动物只依靠他们的本能去生活,而人类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去做出选择。我们认为赫克托耳的牺牲是英雄行为,而兵蚁们只是依靠本能做出牺牲行为。在人身上,没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人类可以做出程序之外的事情,部分发明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好说啊,其实我觉得这种观点不好接受,我总是喜欢把人当动物看,并不觉得人和动物有多大区别,可能是出于逆反心理,尽管我看到大部分伟人都提到人和动物的区别,但我也可以同样认为,因为他们这样认为,所以才成为伟人,这些话才流传下来,并不能证明这些话是对的,我也并不觉得动物就是完全不自由的。那么,我觉得我可以去问,他们总要去证明人是高于动物的,如果说事实上人和其他动物是有区别的,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不同种属的动物有生殖隔离这一条作为判断的依据,所谓依据是人定的,无论如何你都能定出一个区别来,哪怕再小,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我总是说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和动物有区别的,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前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后一个问题我感觉和《拒斥死亡》有关,这本书确实很深地影响了我。
由于惧怕死亡,以扫决定像已经死去那样活,对所有人事都看轻。“现在我想要红豆汤,明天我就咽气了”,生活既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是啊,可怕的是虚无,你们做的什么事情有什么用吗,又不能让我永生。不过,生活不还是在继续吗。作者认为只有那些生就注定为奴的人,或是如此害怕死亡以至于认为一切都无所谓的人,才会为了红豆汤而活,以随意一种方式而活。这里的观点和《拒斥死亡》完全相反,《拒斥死亡》认为害怕死亡的人会牢牢抓住他能抓住的一切身份稻草,他们如此渴望成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我相信这一点的(今天读霍妮也提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提到“渴望成功或者说崇高”背后的心理动机,或者是还没看到。怎么感觉精分的书都差不多,其实这本书里谈的自由我感觉很多都是弗洛姆《逃避自由》里的观点。今天看百度百科才知道原来霍妮50岁时和弗洛姆谈过恋爱= =毕竟真正的思想太少了,读朱光潜美学的时候就一直感觉到康德的味道)。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就是“不怕死亡”,也许作者只是利用这点教导世人走上他所认为的正确道路。毕竟害怕死亡的人会认为一切都无所谓这个观点,和害怕死亡的人极度看重自己的“英雄诗”,努力寻求价值和意义这样的观点,你都无法反驳是不是,空口无凭。个人从心理上更偏向第二个观点,也不想妄自揣度作者的想法。
第一章末尾,“伦理学”就是教我们“知道如何生活”,自由选择的时候不做错事情的生活智慧。
第二章 命令、习惯与任性
一般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只是处于下意识的行为,大部分是处于别人的命令、已经养成的习惯,以及任性(比如走路踢易拉罐)。命令和习惯都来自于外界,任性来源于内部,并且能让人感到更自由。这篇花了大篇幅讲亚里士多德的假想之船,提出一个问题,风暴来临,船长是扔掉所有货物增大大家存活下来的概率还是遵守命令保全货物呢,形势危急时到底该怎么做。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扔几个水手是最经济的做法,但这种行为却让人寒心,我觉得这并非出于高尚的动机,而是因为大家都怕最后是自己被丢下去。其实前面这三种划分我感觉说服力非常不强而且很混乱。
自由就是做决定,人总要长大成熟,面对问题去做决定,不要逃避自由。从词源学上来看,“道德”一词同“习惯”和命令有关。我们能夸赞一个绩点高的学生好,是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这个身份就应该好好读书,而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做什么用的,所以对一个人做是好是坏的判断很困难。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的唯一训诫是“依愿行事”,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伦理学的基本准则。排除试图指导人的外部因素,从意志的内在判断出发。但这又和前面提到的任性不一样。确定主次,区分一时想要的和长远利我的事物。反对离群索居的生活,认为好的人类生活是人群之间的生活。因为人不仅是生理现象,还是一个文化现象。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类的相互承认尊重,是获得好的生活的一种方式。人都想要好生活,但是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由于我们不是纯粹的,我们总是需要一些事物所不具备的“东西”,比如友谊、尊重和爱,不应该像对物品一样与他人交往。
伦理学探究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贴近的幸福生活。相信,伦理条件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是,坚持不以一种随意的方式生活:确定并不是一切都无所谓,尽管我们迟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道德通常指的是被尊重的命令和习惯,而不问为什么。如何去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可以去做,某些就不行。为什么“坏”成其为坏,第二,把人当“人”一样对待,应该怎么做?
知道并非一切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真的想活下去,并且想要活得好。
我们要有“自觉意识”,自觉怎么样做才能获得好的生活,由于做错了事带来的悔恨,。一个人哪怕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没有什么事或人能对自己采取报复,也有可能在心底遗憾自己做了错事。悔恨来自我们的自由,如果我们不自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躲开内疚。我们选择去做某事,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其他的选项已经不可能发生。负责任意味着不把责任推卸到“不可抗拒”的事情上,事实上,实现美德是需要我们付出勇气或努力的,“美德”从词源学上来看,就来源于“勇力”。而正是我的每一个行动构成了“我”,而慢慢养成好好生活的习惯,人就会去忠实于自己选做的那种人格。
人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具有模仿的能力。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就是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坏人用敌对和残酷的方式对待别人是因为他们感到害怕孤独,他们之前被大部分人不带丝毫爱意和尊重地对待。我们从同伴身上能够获取的最大利益,来自于更多自由个体的关联和友爱。
像人一样对待人,就是努力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只要我们跟某个人说话,两个人之间就能存在某种基本的一致,起码我们能去部分地理解别人。人性的自觉,就建立在意识到“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我的同类”,为别人考虑。“利益"这个词本身是从拉丁语人际事物演化而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上,做到公正。好好活着的人,应当具备一种同情的公正,或是公正的同感。
由于性关系可以建立起人们相互之间非常强大的联系和复杂的情感,必须对同类们认为在这些事情上应该恪守的准则格外重视。动物只把性当做繁殖的手段,但对于人类还能唤起其他情感,比如诗歌、婚姻(哪怕是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性能唤起诗歌,这话其实是病句,可能作者想说的是想结婚的欲望,想作诗的冲动,这个样子的话我倒是想起所罗门王的那首诗。其实正常来说难道不是应该是“做爱是为了爽”嘛。每次看到别人用“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这种句式我都想认真地纠正他应该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作者认为,对享乐的害怕,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恐惧之一,同时也导致我们对性的恐惧。如果我们沉迷于享乐会忘了其他一切,可能导致对生存的威胁。
没有人能免除你自由择路的创造性责任,“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在一个民主政治中,正是因为竞选的政治家和我们非常相像我们才会选他。相像,要么是敌人,要么是好友。我们骗自己相信政客们拥有超人的能力改变现实,然后又变脸,不原谅他们必然的失望。
政治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伦理学是选择更适合我们的,尽可能过得好,而政治则试图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生活,让每个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者认为伦理学里重要的是好的意图,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人人依愿行事
的过程。政治更看重的是结果。作者劝诫要看到生活中的“好”,而不是满眼的“坏”。
1.所有的伦理框架都是从“自由”出发
2.好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将人视为人对待,即有能力把我们放到同类的位置上去,把我们与他们的利益相对起来看并努力进行调和。一个人要求被同等对待的条件,无论其差别,被成为“尊严”。
后记
真正的聪明是要知道如何笑。不管我们选择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生活是否值得一过,所比较的必然是你已身在其中的“这一生”,你所借助的观念,仍然是在这一生中所学到的生活观,理念或幻想。只有对死亡感到积极反感的人,才是好的人。
这书充满了中庸的思想,比如最后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会享受快乐但学会节制。
有些东西可以学也可以不学,但总有一种智慧,教会人去判定哪些事适合做,哪些事不适合去做。如果大家都愿意活下去,就可以把事物按适不适合合活下去分为好和坏。但有一些事情,好和坏的界限很模糊,比如在人际交往或者在我们“该做什么”这一点上。周末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宅在家里看小说,我们不能在所有的观点上达成一致,这恰恰说明我们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动物只依靠他们的本能去生活,而人类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去做出选择。我们认为赫克托耳的牺牲是英雄行为,而兵蚁们只是依靠本能做出牺牲行为。在人身上,没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人类可以做出程序之外的事情,部分发明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好说啊,其实我觉得这种观点不好接受,我总是喜欢把人当动物看,并不觉得人和动物有多大区别,可能是出于逆反心理,尽管我看到大部分伟人都提到人和动物的区别,但我也可以同样认为,因为他们这样认为,所以才成为伟人,这些话才流传下来,并不能证明这些话是对的,我也并不觉得动物就是完全不自由的。那么,我觉得我可以去问,他们总要去证明人是高于动物的,如果说事实上人和其他动物是有区别的,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不同种属的动物有生殖隔离这一条作为判断的依据,所谓依据是人定的,无论如何你都能定出一个区别来,哪怕再小,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我总是说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和动物有区别的,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前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后一个问题我感觉和《拒斥死亡》有关,这本书确实很深地影响了我。
由于惧怕死亡,以扫决定像已经死去那样活,对所有人事都看轻。“现在我想要红豆汤,明天我就咽气了”,生活既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是啊,可怕的是虚无,你们做的什么事情有什么用吗,又不能让我永生。不过,生活不还是在继续吗。作者认为只有那些生就注定为奴的人,或是如此害怕死亡以至于认为一切都无所谓的人,才会为了红豆汤而活,以随意一种方式而活。这里的观点和《拒斥死亡》完全相反,《拒斥死亡》认为害怕死亡的人会牢牢抓住他能抓住的一切身份稻草,他们如此渴望成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我相信这一点的(今天读霍妮也提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提到“渴望成功或者说崇高”背后的心理动机,或者是还没看到。怎么感觉精分的书都差不多,其实这本书里谈的自由我感觉很多都是弗洛姆《逃避自由》里的观点。今天看百度百科才知道原来霍妮50岁时和弗洛姆谈过恋爱= =毕竟真正的思想太少了,读朱光潜美学的时候就一直感觉到康德的味道)。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就是“不怕死亡”,也许作者只是利用这点教导世人走上他所认为的正确道路。毕竟害怕死亡的人会认为一切都无所谓这个观点,和害怕死亡的人极度看重自己的“英雄诗”,努力寻求价值和意义这样的观点,你都无法反驳是不是,空口无凭。个人从心理上更偏向第二个观点,也不想妄自揣度作者的想法。
第一章末尾,“伦理学”就是教我们“知道如何生活”,自由选择的时候不做错事情的生活智慧。
第二章 命令、习惯与任性
一般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只是处于下意识的行为,大部分是处于别人的命令、已经养成的习惯,以及任性(比如走路踢易拉罐)。命令和习惯都来自于外界,任性来源于内部,并且能让人感到更自由。这篇花了大篇幅讲亚里士多德的假想之船,提出一个问题,风暴来临,船长是扔掉所有货物增大大家存活下来的概率还是遵守命令保全货物呢,形势危急时到底该怎么做。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扔几个水手是最经济的做法,但这种行为却让人寒心,我觉得这并非出于高尚的动机,而是因为大家都怕最后是自己被丢下去。其实前面这三种划分我感觉说服力非常不强而且很混乱。
自由就是做决定,人总要长大成熟,面对问题去做决定,不要逃避自由。从词源学上来看,“道德”一词同“习惯”和命令有关。我们能夸赞一个绩点高的学生好,是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这个身份就应该好好读书,而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做什么用的,所以对一个人做是好是坏的判断很困难。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的唯一训诫是“依愿行事”,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伦理学的基本准则。排除试图指导人的外部因素,从意志的内在判断出发。但这又和前面提到的任性不一样。确定主次,区分一时想要的和长远利我的事物。反对离群索居的生活,认为好的人类生活是人群之间的生活。因为人不仅是生理现象,还是一个文化现象。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类的相互承认尊重,是获得好的生活的一种方式。人都想要好生活,但是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由于我们不是纯粹的,我们总是需要一些事物所不具备的“东西”,比如友谊、尊重和爱,不应该像对物品一样与他人交往。
伦理学探究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贴近的幸福生活。相信,伦理条件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是,坚持不以一种随意的方式生活:确定并不是一切都无所谓,尽管我们迟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道德通常指的是被尊重的命令和习惯,而不问为什么。如何去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可以去做,某些就不行。为什么“坏”成其为坏,第二,把人当“人”一样对待,应该怎么做?
知道并非一切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真的想活下去,并且想要活得好。
我们要有“自觉意识”,自觉怎么样做才能获得好的生活,由于做错了事带来的悔恨,。一个人哪怕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没有什么事或人能对自己采取报复,也有可能在心底遗憾自己做了错事。悔恨来自我们的自由,如果我们不自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躲开内疚。我们选择去做某事,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其他的选项已经不可能发生。负责任意味着不把责任推卸到“不可抗拒”的事情上,事实上,实现美德是需要我们付出勇气或努力的,“美德”从词源学上来看,就来源于“勇力”。而正是我的每一个行动构成了“我”,而慢慢养成好好生活的习惯,人就会去忠实于自己选做的那种人格。
人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具有模仿的能力。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就是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坏人用敌对和残酷的方式对待别人是因为他们感到害怕孤独,他们之前被大部分人不带丝毫爱意和尊重地对待。我们从同伴身上能够获取的最大利益,来自于更多自由个体的关联和友爱。
像人一样对待人,就是努力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只要我们跟某个人说话,两个人之间就能存在某种基本的一致,起码我们能去部分地理解别人。人性的自觉,就建立在意识到“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我的同类”,为别人考虑。“利益"这个词本身是从拉丁语人际事物演化而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上,做到公正。好好活着的人,应当具备一种同情的公正,或是公正的同感。
由于性关系可以建立起人们相互之间非常强大的联系和复杂的情感,必须对同类们认为在这些事情上应该恪守的准则格外重视。动物只把性当做繁殖的手段,但对于人类还能唤起其他情感,比如诗歌、婚姻(哪怕是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性能唤起诗歌,这话其实是病句,可能作者想说的是想结婚的欲望,想作诗的冲动,这个样子的话我倒是想起所罗门王的那首诗。其实正常来说难道不是应该是“做爱是为了爽”嘛。每次看到别人用“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这种句式我都想认真地纠正他应该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作者认为,对享乐的害怕,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恐惧之一,同时也导致我们对性的恐惧。如果我们沉迷于享乐会忘了其他一切,可能导致对生存的威胁。
没有人能免除你自由择路的创造性责任,“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在一个民主政治中,正是因为竞选的政治家和我们非常相像我们才会选他。相像,要么是敌人,要么是好友。我们骗自己相信政客们拥有超人的能力改变现实,然后又变脸,不原谅他们必然的失望。
政治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伦理学是选择更适合我们的,尽可能过得好,而政治则试图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生活,让每个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者认为伦理学里重要的是好的意图,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人人依愿行事
的过程。政治更看重的是结果。作者劝诫要看到生活中的“好”,而不是满眼的“坏”。
1.所有的伦理框架都是从“自由”出发
2.好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将人视为人对待,即有能力把我们放到同类的位置上去,把我们与他们的利益相对起来看并努力进行调和。一个人要求被同等对待的条件,无论其差别,被成为“尊严”。
后记
真正的聪明是要知道如何笑。不管我们选择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生活是否值得一过,所比较的必然是你已身在其中的“这一生”,你所借助的观念,仍然是在这一生中所学到的生活观,理念或幻想。只有对死亡感到积极反感的人,才是好的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