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列书单?
三月份的时候,一个同学推荐给我一个微信公共号,叫“书单来了”。我礼貌性地关注了这个公共号,但是没有点开过一次。
六月份的时候,一个同学请我推荐一本书给他,一本就好,我说我正在读《金瓶梅》。
被推荐书和被请求推荐书,这两种事对我而言都是比较尴尬的场景。第一种情况的尴尬在于,我的阅读计划几乎总是被占得满满,很难抽出时间去读一本计划外的书。这并非对推荐人品味的质疑,而是读书本身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本很好的书,如果遇见的时间不够合适,那我可能就会兴味缺缺。再者,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我们永远没有机会读完的书,我心知肚明这些书本的优秀和卓越,可是我没有去读,那一定是有权重比这些书更大的书——所以来自他人的推荐就变得尴尬。
第二种情况的尴尬和第一种一脉相承。我看的书很少有冷门,任何人都知道这些书很好,可是他们没有读,一定是有很正当的理由阻挡着他们。比如六月时跟同学说在读《金瓶梅》后,那个同学哑然了,他当然知道这本书,不需要我的推荐也知道,可是他没有读,这样一来,我的推荐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了,也有可能我读的是一本冷门的书,他没有听说过。可是在世世代代文学领域的巨擘们为《金瓶梅》背书后,他仍然不愿意读《金瓶梅》,又如何能相信,他会在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的推荐下读一本他没有听说过的书呢?
以上。读书这种事,被推荐和被请求推荐都相当尴尬。
去年冬天的时候看了几本词话、诗话,于是对古典文学兴致高涨。三月的时候开始把四大名著扫了一遍,《红楼梦》是早看过的,这次是重看。剩下几本里,看完金圣叹评《水浒传》,就想看金圣叹批评的其他几部才子书;看完《三国演义》,对三国晚期被忽略却明显更加精彩的人物故事产生兴趣,于是就想看《世说新语》《三国志》《晋书》等等;看完《西游记》,产生兴趣的当然是《封神演义》。不过看完这四本后,身体很累,所以四月份就只看了些散文集,和比较轻快的小说,其中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因为那本散文集,就对民国几个作家的作品集产生兴趣,所以后来又补齐了萧红、白朗等黑土派没看过的一些作品。因为《月亮与六便士》,让我在七月下旬的时候,把毛姆的《刀锋》《面纱》《人性的枷锁》《杰作与巨匠》《书与你》扫了一次,现在《在中国的屏风上》正在进行时。这中间,六月花一个月看完《金瓶梅》,是因为想看看《红楼梦》师从了这本书哪些部分。
看完《金瓶梅》,对明清小说产生兴趣,以及一些元曲剧本等等。看完毛姆的几本,对他在《杰作与巨匠》中推荐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兴趣。二则,东西方小说放在一起看,让我可以在传统古典小说中发现中文可以达到的美的高峰,看到文字极尽其用的种种可能性;而西方小说又可以让人意识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是怎样重新构建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这两种感觉的交错下,我对白话文当代小说和西方小说又产生了更大的欲望,预计下一本会是托马斯曼的《魔山》。
所以你看,想读什么书是非常随缘的事情,往往一本书看到一半,就已经想好下一本要看什么。然而这本书读完时,又会对另外一本书产生兴趣。上面罗列的我产生兴趣的种种当然没有能力看完,只恨此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怎么会有沦落到不知道看什么书而找人推荐的地步?又怎么会妄自尊大地以为可以在书籍的汪洋大海中大言不惭地给人推书的地步?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不要问我该看什么,坐下来,开始看,书架上任何一本都足够我们咀嚼半辈子了。
六月份的时候,一个同学请我推荐一本书给他,一本就好,我说我正在读《金瓶梅》。
被推荐书和被请求推荐书,这两种事对我而言都是比较尴尬的场景。第一种情况的尴尬在于,我的阅读计划几乎总是被占得满满,很难抽出时间去读一本计划外的书。这并非对推荐人品味的质疑,而是读书本身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本很好的书,如果遇见的时间不够合适,那我可能就会兴味缺缺。再者,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我们永远没有机会读完的书,我心知肚明这些书本的优秀和卓越,可是我没有去读,那一定是有权重比这些书更大的书——所以来自他人的推荐就变得尴尬。
第二种情况的尴尬和第一种一脉相承。我看的书很少有冷门,任何人都知道这些书很好,可是他们没有读,一定是有很正当的理由阻挡着他们。比如六月时跟同学说在读《金瓶梅》后,那个同学哑然了,他当然知道这本书,不需要我的推荐也知道,可是他没有读,这样一来,我的推荐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了,也有可能我读的是一本冷门的书,他没有听说过。可是在世世代代文学领域的巨擘们为《金瓶梅》背书后,他仍然不愿意读《金瓶梅》,又如何能相信,他会在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的推荐下读一本他没有听说过的书呢?
以上。读书这种事,被推荐和被请求推荐都相当尴尬。
去年冬天的时候看了几本词话、诗话,于是对古典文学兴致高涨。三月的时候开始把四大名著扫了一遍,《红楼梦》是早看过的,这次是重看。剩下几本里,看完金圣叹评《水浒传》,就想看金圣叹批评的其他几部才子书;看完《三国演义》,对三国晚期被忽略却明显更加精彩的人物故事产生兴趣,于是就想看《世说新语》《三国志》《晋书》等等;看完《西游记》,产生兴趣的当然是《封神演义》。不过看完这四本后,身体很累,所以四月份就只看了些散文集,和比较轻快的小说,其中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因为那本散文集,就对民国几个作家的作品集产生兴趣,所以后来又补齐了萧红、白朗等黑土派没看过的一些作品。因为《月亮与六便士》,让我在七月下旬的时候,把毛姆的《刀锋》《面纱》《人性的枷锁》《杰作与巨匠》《书与你》扫了一次,现在《在中国的屏风上》正在进行时。这中间,六月花一个月看完《金瓶梅》,是因为想看看《红楼梦》师从了这本书哪些部分。
看完《金瓶梅》,对明清小说产生兴趣,以及一些元曲剧本等等。看完毛姆的几本,对他在《杰作与巨匠》中推荐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兴趣。二则,东西方小说放在一起看,让我可以在传统古典小说中发现中文可以达到的美的高峰,看到文字极尽其用的种种可能性;而西方小说又可以让人意识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是怎样重新构建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这两种感觉的交错下,我对白话文当代小说和西方小说又产生了更大的欲望,预计下一本会是托马斯曼的《魔山》。
所以你看,想读什么书是非常随缘的事情,往往一本书看到一半,就已经想好下一本要看什么。然而这本书读完时,又会对另外一本书产生兴趣。上面罗列的我产生兴趣的种种当然没有能力看完,只恨此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怎么会有沦落到不知道看什么书而找人推荐的地步?又怎么会妄自尊大地以为可以在书籍的汪洋大海中大言不惭地给人推书的地步?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不要问我该看什么,坐下来,开始看,书架上任何一本都足够我们咀嚼半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