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的俄狄浦斯
一、
俄狄浦斯来到底比斯城外,冲正在懒洋洋剔牙的斯芬克斯大喊,我知道那谜语的答案,是“人”,“人”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斯芬克斯嘿嘿一笑,bingo,一掌将俄狄浦斯拍倒在地。弥留之际,俄狄浦斯用尽最后一分气力,质问,不是说猜中谜语就能活命么?斯芬克斯答道,是有这么一说,不过我现在改主意了。
二、
最近偷着用小仙女包饺子(以下简称“小包子”)的iPad mini玩Candy Crush,发现她正在豆瓣阅读上看《三体》——足足两个星期都打在第一页。这败家娘们!买书不看,活该下地狱,挂着沉甸甸的大部头游街地府。
前两天江湖有故老相传,某次会谈,《三体》作者刘慈欣与妙人江晓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仅仅剩下三个人,其中两个人——自然是他和江晓原喽——肩负着延续文明的重任,那么他们应不应该吃掉第三个人——可怜的美女主持——以求生存下去?刘慈欣主张,他们兄弟二人,必须忍辱负重,为了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以及人类文明数千年之结晶种种,含辛茹苦、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吃掉那位美女。江晓原则持反方观点:人都被你吃了,还谈什么文明?
类似的问题,倒不是没见过。
法学界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大意是,n个人进行洞穴探险,被困在洞中,与外界失去联系,断水断粮。为了活下去,有人提议,抽签决定生死,点背的人自我了断,贡献肉体,让同伴获得生机(结果恰恰是这个提议的人最倒霉)。法官们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法律原则,不同层面论述涉案诸人有罪与否。其中种种技术细节,按下不表。
哲学上,也有类似的一个思想实验,就是桑德尔在他那门哈佛公开课上经常拿来难为学生的有轨电车问题(Trolley Problem):一列有轨电车失控,五个毫不知情的人站在铁轨上,你会不会推下一个胖子为火车减速,从而救下这五个人。(另一版面貌如下:你会不会搬动某个机关,让这列电车驶上岔道,撞上另一个人——总比撞五个强吧。)
这种困境,并非出于穷极无聊的反人类学者的冥想。无论是登山、洞穴探险这类极限运动,还是史上众多极地探险,均有类似情况出现:某些队员由于伤病、虚弱,为了不拖累队友,选择自杀。攀登珠峰的道路上倒下累累白骨,队友和后来者都没有能力将这些尸骸运下山妥善安葬。我们也确实读到过类似“极地探险,俄罗斯男子吃尸保命”之类的报道。
甚至我还清楚地知道,曾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位女英雄,不得不进行艰难的抉择,决定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这个决定拷问她的良知多年,有可能成为她后来精神失常,吞枪自尽的重要原因。或许,我们日常生活中畅通无阻的道德观念,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被拒之门外。
只是,不堪至此,羞于谈“文明”二字。
三、
地球人,不小心招惹到外星人。这群厮科技水平比地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性情还残忍,信奉适者生存的“黑暗森林”法则,一心一意要灭地球。(人家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好比曼哈顿的高尚社区,为啥总能看上我们这片玉米地?)看似毫无还手之力的地球人发现了外星人的弱点——他们不懂得骗人(生存压力那么大的环境,却能进化出一种不会骗人的种族,真是奇怪),于是诈术层出不穷的地球人绝地反击,几百年的时间里,以小博大,制服凶残的敌人······
与一般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科幻、奇幻小说不同,《三体》没有一个哈利·波特式的救世之星,作者描写是人类这个种群,在特定的宇宙规则——“黑暗森林”法则——中的行为模式。
科幻史上,还有一部作品也是以这样宏大的主题为描写对象,这就是开创“太空歌剧”滥觞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中,描写了一个学术流派,叫做“心理史学”,该派开山宗师,俯仰天地,预知数万年后(数万年!)人类社会发展走向,制订出严密的计划,为长达三万年(!)黑暗时代未雨绸缪······
这两部以“人类社会”为主人公的作品,前后呼应。《三体》也由此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科幻黄金时代所独有的笃定气质。
可是,基地系列,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这漫长的八十年中,《黑质》、《地海传奇》、《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么》、厄休拉·勒古恩、菲利普·迪克、威廉·吉布森等众多优秀的作品和大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幻小说的图景。所有的黄金时代都已终结,“简洁”、“明确”一去不复返。今天这个时代,固执地坚持宏大叙事,让我不禁想起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荷兰画家施特略夫的评语,看他画画,仿佛马奈、莫奈这些人压根不曾存在过一样。
生存当然是文学的一大主题。我挚爱的《金瓶梅》就是在描写一个极端逼仄的环境下,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而一旦以“人类社会”作为主角,故事难免空泛,大而无当。换而言之,《三体》整部小说,恰恰是刘慈欣“延续文明吃人论”的一个注脚。作者以煌煌三部曲的巨著,为他的思想实验搭建一个平台。所谓人物,所谓故事,无外乎是这份“实验报告”的数据而已。
四、
大部分思想实验,都可以称作“直觉泵”(Pump-primer)。前面提到的洞穴奇案、电车难题也不能外。甚至在我看来,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侦探小说,其内在的核心逻辑都是某种直觉泵。
无论是福尔摩斯、柯南的侦探故事,还是洞穴奇案、电车难题这类思想实验,创作者都在借助一种密不透风的修辞,营造出一个如钢铁般坚实的世界,逻辑像钟表的齿轮一样滴答作响,证据确凿无疑,罪犯显而易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正是作者和学者的成功之处:操纵受众,是优秀创作者必须具备的技巧。身处于一个“非如此不可”的语境之中,读者变身成为“单向通道中的老鼠”(村上春树在《地下》论及奥姆真理教信徒时的评语),将自己的感官完全封闭,全身心地托付到到作者手中,随着作者的叙事顺流而下。优秀的类型小说严格禁止乘客向船舱外东张西望,一个劲向前!向前!!向前!!!就对了。
可惜,黄金时代注定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我们这个一团乱麻的世界,总有毛手毛脚的警察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稀里糊涂的证人出于种种理由或有意或无意地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证词,真相或许真的只有一个,但你却未必能找到。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从牛顿力学跃升为量子力学,证据和逻辑变成了概率云一样的存在。
针对直觉泵,有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思路叫做“直觉泵的按钮”。就是不断为高度抽象的思想实验添加细节,一点点改变条件,看看无比严密的逻辑会不会在鸡零狗碎的琐事面前止步。
为了文明的延续,两个人要吃掉第三个人。以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人类文明结晶的名义生存。对于这样一个“单向通道中的老鼠”问题——只要认可了问题设置的条件,便没有回旋的余地——运用“直觉泵的按钮”,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文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干出这样“不文明”的事情才能让文明延续?两个大老爷们怎么就能承载着“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以及人类文明数千年之结晶种种”?如果逼不得已要吃人,从效率的角度来讲,是不是应该先吃胖子?女人都被你吃光了,延续文明从何谈起?万一吃了这个人,剩下这两个人还是活不了,岂不白白“不文明”?······
只要我们坚持追问,不断为抽象的问题添加血肉,美丽的愿景就会变得漏洞百出。
《三体》这个故事里面,有个“面壁人”的情节。大意是,由于外星敌人太强大,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能,人类只好找几个地球才俊关在小黑屋里闷头瞎想,以期憋出个计划,吓外星人一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不从更高层次的领域吸取力量,而在封闭的环境里无中生有,这种逻辑实在奇怪。)在这套“吃人延续文明”论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的语言,为自己建造了一堵墙,画地为牢,圈住自己。面壁而不能破壁,只好冥思苦想,感天念地,无法释怀。真是让人唏嘘。
现在我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斯芬克斯一定要信守诺言,只要你猜出谜底,就放你一条生路?
五、
古典时代,俄狄浦斯只要猜对谜语,斯芬克斯“就一定会”羞愧难当,一头撞死。多么美妙的时代啊,只要伊卡洛斯飞得高,“就一定会”被太阳烤化翅膀,一头扎进海里;只要法厄同偷偷开走父亲的战车,“就一定会”偏离轨道,把埃塞俄比亚人烧得黑乎乎。那是多么让人安心的时代啊,诸神归位,所有的路口都插上Stop Sign,一切井然有序。
而现代版的斯芬克斯是个喜怒无常的庞然大物,猜谜只是玩玩,行事全凭心情。这可是我们最熟悉的斯芬克斯。
至于遥远或不遥远的将来,可怜的俄狄浦斯再次面对斯芬克斯该如何应对?我倒建议他不妨讲个故事:在一个人们想象的世界,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生物,他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或许我们可以管他叫做“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兽?
倘若这斯芬克斯平素好读博尔赫斯,又是卡尔维诺的粉丝,这俄狄浦斯说不定还真能捡得一条小命哩。
俄狄浦斯来到底比斯城外,冲正在懒洋洋剔牙的斯芬克斯大喊,我知道那谜语的答案,是“人”,“人”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斯芬克斯嘿嘿一笑,bingo,一掌将俄狄浦斯拍倒在地。弥留之际,俄狄浦斯用尽最后一分气力,质问,不是说猜中谜语就能活命么?斯芬克斯答道,是有这么一说,不过我现在改主意了。
二、
最近偷着用小仙女包饺子(以下简称“小包子”)的iPad mini玩Candy Crush,发现她正在豆瓣阅读上看《三体》——足足两个星期都打在第一页。这败家娘们!买书不看,活该下地狱,挂着沉甸甸的大部头游街地府。
前两天江湖有故老相传,某次会谈,《三体》作者刘慈欣与妙人江晓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仅仅剩下三个人,其中两个人——自然是他和江晓原喽——肩负着延续文明的重任,那么他们应不应该吃掉第三个人——可怜的美女主持——以求生存下去?刘慈欣主张,他们兄弟二人,必须忍辱负重,为了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以及人类文明数千年之结晶种种,含辛茹苦、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吃掉那位美女。江晓原则持反方观点:人都被你吃了,还谈什么文明?
类似的问题,倒不是没见过。
法学界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大意是,n个人进行洞穴探险,被困在洞中,与外界失去联系,断水断粮。为了活下去,有人提议,抽签决定生死,点背的人自我了断,贡献肉体,让同伴获得生机(结果恰恰是这个提议的人最倒霉)。法官们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法律原则,不同层面论述涉案诸人有罪与否。其中种种技术细节,按下不表。
哲学上,也有类似的一个思想实验,就是桑德尔在他那门哈佛公开课上经常拿来难为学生的有轨电车问题(Trolley Problem):一列有轨电车失控,五个毫不知情的人站在铁轨上,你会不会推下一个胖子为火车减速,从而救下这五个人。(另一版面貌如下:你会不会搬动某个机关,让这列电车驶上岔道,撞上另一个人——总比撞五个强吧。)
这种困境,并非出于穷极无聊的反人类学者的冥想。无论是登山、洞穴探险这类极限运动,还是史上众多极地探险,均有类似情况出现:某些队员由于伤病、虚弱,为了不拖累队友,选择自杀。攀登珠峰的道路上倒下累累白骨,队友和后来者都没有能力将这些尸骸运下山妥善安葬。我们也确实读到过类似“极地探险,俄罗斯男子吃尸保命”之类的报道。
甚至我还清楚地知道,曾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位女英雄,不得不进行艰难的抉择,决定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这个决定拷问她的良知多年,有可能成为她后来精神失常,吞枪自尽的重要原因。或许,我们日常生活中畅通无阻的道德观念,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被拒之门外。
只是,不堪至此,羞于谈“文明”二字。
三、
地球人,不小心招惹到外星人。这群厮科技水平比地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性情还残忍,信奉适者生存的“黑暗森林”法则,一心一意要灭地球。(人家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好比曼哈顿的高尚社区,为啥总能看上我们这片玉米地?)看似毫无还手之力的地球人发现了外星人的弱点——他们不懂得骗人(生存压力那么大的环境,却能进化出一种不会骗人的种族,真是奇怪),于是诈术层出不穷的地球人绝地反击,几百年的时间里,以小博大,制服凶残的敌人······
与一般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科幻、奇幻小说不同,《三体》没有一个哈利·波特式的救世之星,作者描写是人类这个种群,在特定的宇宙规则——“黑暗森林”法则——中的行为模式。
科幻史上,还有一部作品也是以这样宏大的主题为描写对象,这就是开创“太空歌剧”滥觞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中,描写了一个学术流派,叫做“心理史学”,该派开山宗师,俯仰天地,预知数万年后(数万年!)人类社会发展走向,制订出严密的计划,为长达三万年(!)黑暗时代未雨绸缪······
这两部以“人类社会”为主人公的作品,前后呼应。《三体》也由此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科幻黄金时代所独有的笃定气质。
可是,基地系列,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这漫长的八十年中,《黑质》、《地海传奇》、《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么》、厄休拉·勒古恩、菲利普·迪克、威廉·吉布森等众多优秀的作品和大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幻小说的图景。所有的黄金时代都已终结,“简洁”、“明确”一去不复返。今天这个时代,固执地坚持宏大叙事,让我不禁想起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荷兰画家施特略夫的评语,看他画画,仿佛马奈、莫奈这些人压根不曾存在过一样。
生存当然是文学的一大主题。我挚爱的《金瓶梅》就是在描写一个极端逼仄的环境下,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而一旦以“人类社会”作为主角,故事难免空泛,大而无当。换而言之,《三体》整部小说,恰恰是刘慈欣“延续文明吃人论”的一个注脚。作者以煌煌三部曲的巨著,为他的思想实验搭建一个平台。所谓人物,所谓故事,无外乎是这份“实验报告”的数据而已。
四、
大部分思想实验,都可以称作“直觉泵”(Pump-primer)。前面提到的洞穴奇案、电车难题也不能外。甚至在我看来,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侦探小说,其内在的核心逻辑都是某种直觉泵。
无论是福尔摩斯、柯南的侦探故事,还是洞穴奇案、电车难题这类思想实验,创作者都在借助一种密不透风的修辞,营造出一个如钢铁般坚实的世界,逻辑像钟表的齿轮一样滴答作响,证据确凿无疑,罪犯显而易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正是作者和学者的成功之处:操纵受众,是优秀创作者必须具备的技巧。身处于一个“非如此不可”的语境之中,读者变身成为“单向通道中的老鼠”(村上春树在《地下》论及奥姆真理教信徒时的评语),将自己的感官完全封闭,全身心地托付到到作者手中,随着作者的叙事顺流而下。优秀的类型小说严格禁止乘客向船舱外东张西望,一个劲向前!向前!!向前!!!就对了。
可惜,黄金时代注定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我们这个一团乱麻的世界,总有毛手毛脚的警察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稀里糊涂的证人出于种种理由或有意或无意地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证词,真相或许真的只有一个,但你却未必能找到。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从牛顿力学跃升为量子力学,证据和逻辑变成了概率云一样的存在。
针对直觉泵,有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思路叫做“直觉泵的按钮”。就是不断为高度抽象的思想实验添加细节,一点点改变条件,看看无比严密的逻辑会不会在鸡零狗碎的琐事面前止步。
为了文明的延续,两个人要吃掉第三个人。以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人类文明结晶的名义生存。对于这样一个“单向通道中的老鼠”问题——只要认可了问题设置的条件,便没有回旋的余地——运用“直觉泵的按钮”,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文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干出这样“不文明”的事情才能让文明延续?两个大老爷们怎么就能承载着“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以及人类文明数千年之结晶种种”?如果逼不得已要吃人,从效率的角度来讲,是不是应该先吃胖子?女人都被你吃光了,延续文明从何谈起?万一吃了这个人,剩下这两个人还是活不了,岂不白白“不文明”?······
只要我们坚持追问,不断为抽象的问题添加血肉,美丽的愿景就会变得漏洞百出。
《三体》这个故事里面,有个“面壁人”的情节。大意是,由于外星敌人太强大,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能,人类只好找几个地球才俊关在小黑屋里闷头瞎想,以期憋出个计划,吓外星人一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不从更高层次的领域吸取力量,而在封闭的环境里无中生有,这种逻辑实在奇怪。)在这套“吃人延续文明”论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的语言,为自己建造了一堵墙,画地为牢,圈住自己。面壁而不能破壁,只好冥思苦想,感天念地,无法释怀。真是让人唏嘘。
现在我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斯芬克斯一定要信守诺言,只要你猜出谜底,就放你一条生路?
五、
古典时代,俄狄浦斯只要猜对谜语,斯芬克斯“就一定会”羞愧难当,一头撞死。多么美妙的时代啊,只要伊卡洛斯飞得高,“就一定会”被太阳烤化翅膀,一头扎进海里;只要法厄同偷偷开走父亲的战车,“就一定会”偏离轨道,把埃塞俄比亚人烧得黑乎乎。那是多么让人安心的时代啊,诸神归位,所有的路口都插上Stop Sign,一切井然有序。
而现代版的斯芬克斯是个喜怒无常的庞然大物,猜谜只是玩玩,行事全凭心情。这可是我们最熟悉的斯芬克斯。
至于遥远或不遥远的将来,可怜的俄狄浦斯再次面对斯芬克斯该如何应对?我倒建议他不妨讲个故事:在一个人们想象的世界,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生物,他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或许我们可以管他叫做“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兽?
倘若这斯芬克斯平素好读博尔赫斯,又是卡尔维诺的粉丝,这俄狄浦斯说不定还真能捡得一条小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