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 怎样画紫薇
也是给自己的公众号写的
紫薇已经开了一两个月。
每次见到紫薇花开,都会想起「步履不停」。
花枝垂下来,薄而卷曲的花瓣,蓬松的一大团,逆光略过曝,晃悠悠轻飘飘的。
接近一分钟的特写,三个小朋友踮起脚伸手去摸一下,再摸一下,也是轻飘飘的好时光。
紫薇花,英语作crape myrtle,crape有绉纱之意,指一种细薄绉缩的织物,应该就是形容其花瓣的质地和形状。这样结构复杂的花瓣,要做繁花时的写实描绘,也是不易。
宋代卫昇的写生紫薇,选择了花将开尽的一个枝条,每一个分支的最末端还有一两朵花正在开放,其余花瓣已经落尽,只剩下圆圆的花托。每一朵花每一个花瓣的每一个卷曲都做了细致描画。花瓣中心凹处填深色,逐渐过渡到翻转的浅色边缘。互生或对生的叶片,也是用深浅的绿色渲染出叶面与叶背,靠叶梗叶脉处用深色,逐渐过渡到叶缘。
这是对一枝花的写生。但是,与现在的写实不同,它不表达空间和体积,也不表达光线和环境。图中背向、侧向的花与正面的花,后面的叶片与前面的叶片,都是一种画法,所有的花叶,全在一个平面上。颜色也只有色相和深浅的差异,没有冷暖关系,也没有光源和环境的影响,就是“随类赋彩”。
这样的紫薇就是当时的中国的写实。作者经过了写实方法的训练,掌握了在当时认为的表达真实的技术。在这样的作品中,造型的问题(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大概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造型之外比如气韵和用笔可以作为进阶的要求。
同是写实,清代汪承霈的「春祺集锦」长卷中也有一枝紫薇花,用色清丽,花瓣简化作羽毛状,似乎用没骨画成,觉得并不如卫昇照实描绘的好看,但没骨的画法也难以更精细的描绘花瓣卷曲翻转的细节。
恽寿平的桂花紫薇,也是摹物象形。繁花两枝,用红紫二色细勾细点作花瓣,远看很有紫薇花序的轻盈蓬松感,但细节并无花瓣褶皱的样子。用色单纯,同一枝花用单一种颜料,只是根据水量的多少做出浓淡的区分。重色极少,清淡明快。叶用没骨加勾叶脉,线条韧畅,比精细描摹的宋写生紫薇更有质感和生气。
这样的画法也可算作写实。在仔细描摹真实之外,才气会在放松的时候在笔法上显露出来,就像勾叶脉的那一下耐看的中锋运笔,就像用一团细点长成一团花瓣的用笔用色技术。
以点厾之法作紫薇花,还见于陈淳、高阳等。
在这几幅画中,“如何把紫薇画得像”这样的造型问题,已经不是关键。花朵的颜色、形态,花枝的走势,叶片的排列,都成了作者经营画面的元素。
画面的构图,可能来源于初秋散步时的一瞥:园子里,一枝紫薇探向湖石;花枝四散开,从芭蕉后面伸展出来。
也可能仅仅来源于对古画的观摩和临习,心中有经典图式,再组合整理。于是,从没见过紫薇花开,只看过紫薇的图画,照样画出紫薇花来。如果不执着于造型问题,把功夫用在别处,就像之前说到的如写字一样写梅花,则妙处都在笔墨。
但如果一心造型,却缺乏对对象的细致观察,只是从图式中拼凑,就格调难高。
这一幅桂花紫薇,花瓣似乎用水破色法,质感和形态处理得非常贴切,可惜紫薇花枝上搭配的是月季的羽叶。
以上两图也都是紫薇花配月季叶,马元驭的紫薇甚至连枝条的画法也更像蔷薇科。这样的画,精力用于造型,而形态有差错,技法又力有不逮,就觉得很没有意思。
台北故宫官网上还查到一幅“紫薇白头翁”,花却不是紫薇,而像紫白丁香。画面无款,猜想作品名称也可能是后人附会上的。
紫薇白头的确是常见的图式,大概是因为紫薇花期长,花开红百日,与白头翁合起来有天长地久之意吧。
另一个常见的紫薇图式,是紫薇和蝉的组合。
同是蒋廷锡水墨画紫薇,蝉鸣紫薇或许太在意造型,呆得很,另一幅水墨紫薇放松很多,反而鲜活好看。
其实这样的花,因为相貌复杂,有道理而无规范,只要不去片面追求写实,则落笔时更易有创造。如果放松对造型的要求,则与规规矩矩的山茶月季比起来,紫薇反而容易画得好看吧。
现代的苏天赐,画中国式油画,题材构图色彩笔法都是中国意。
他画紫薇,是用油彩在画布上玩笔墨。
用勾、点、揉、擦,可能还有罩染,描绘出紫薇花皱褶蓬松的花瓣和柔软舒展的花枝。笔法活泛,耐得住一看再看。
色彩则以各种灰色为主,细看功夫都在微妙丰富的变化中。花朵用红、橙红、紫红、粉紫、灰绿、灰蓝、黄、白来组织,叶片用橄榄绿、黄绿、青绿、墨绿点成。
整个画面中最见写实功力的,是用黄绿蓝褐等描绘插花的绿玻璃杯。杯子的厚度,杯把和沿口上注模留下的毛糙感觉,略浑浊的像几天未换的水,隔着不太干净的杯壁看到的泡在水里和露出水面的花枝的样子,处理得简略却十分准确又趣味十足。
而花束和背景,则并不强调体积和透视,几乎在一个平面,不见西方传统静物画的影子,而与恽寿平的紫薇扇面更有相近之处。
第二幅紫薇是更彻底的中国化,更平面(连玻璃杯都平面化了),更灰的色调,更弱化的冷暖关系,更放松的笔触。回看前一幅,那个玻璃杯的十足的立体感更像是不小心露出的高超写实技艺的马脚。
与苏天赐的油画很接近的是林风眠的彩墨画。有一次林风眠和苏天赐的展览同在中国美术馆,虽然一个是宣纸彩墨,一个是画布油彩,看完一个再看一个,真是无缝衔接,其中的气质全是中国,其中的趣味全在与造型无关处。
所以,画花画物,要画得好,更多要看造型之外的能力。即使写实的画也是这样。照片应该是最真实的再现,但好的照相写实,一定比照片更好看,甚至看起来更真实。
造型之外的能力,以后一定要写一帖莫兰迪。
紫薇已经开了一两个月。
每次见到紫薇花开,都会想起「步履不停」。
![]() |
(日)是枝裕和 电影「步履不停」截图 |
花枝垂下来,薄而卷曲的花瓣,蓬松的一大团,逆光略过曝,晃悠悠轻飘飘的。
![]() |
接近一分钟的特写,三个小朋友踮起脚伸手去摸一下,再摸一下,也是轻飘飘的好时光。
![]() |
紫薇花,英语作crape myrtle,crape有绉纱之意,指一种细薄绉缩的织物,应该就是形容其花瓣的质地和形状。这样结构复杂的花瓣,要做繁花时的写实描绘,也是不易。
![]() |
宋 卫昇 写生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宋代卫昇的写生紫薇,选择了花将开尽的一个枝条,每一个分支的最末端还有一两朵花正在开放,其余花瓣已经落尽,只剩下圆圆的花托。每一朵花每一个花瓣的每一个卷曲都做了细致描画。花瓣中心凹处填深色,逐渐过渡到翻转的浅色边缘。互生或对生的叶片,也是用深浅的绿色渲染出叶面与叶背,靠叶梗叶脉处用深色,逐渐过渡到叶缘。
![]() |
宋 卫昇 写生紫薇(局部) |
这是对一枝花的写生。但是,与现在的写实不同,它不表达空间和体积,也不表达光线和环境。图中背向、侧向的花与正面的花,后面的叶片与前面的叶片,都是一种画法,所有的花叶,全在一个平面上。颜色也只有色相和深浅的差异,没有冷暖关系,也没有光源和环境的影响,就是“随类赋彩”。
这样的紫薇就是当时的中国的写实。作者经过了写实方法的训练,掌握了在当时认为的表达真实的技术。在这样的作品中,造型的问题(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大概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造型之外比如气韵和用笔可以作为进阶的要求。
![]() |
清 汪承霈 春祺集锦(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同是写实,清代汪承霈的「春祺集锦」长卷中也有一枝紫薇花,用色清丽,花瓣简化作羽毛状,似乎用没骨画成,觉得并不如卫昇照实描绘的好看,但没骨的画法也难以更精细的描绘花瓣卷曲翻转的细节。
![]() |
清 恽寿平 桂花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恽寿平的桂花紫薇,也是摹物象形。繁花两枝,用红紫二色细勾细点作花瓣,远看很有紫薇花序的轻盈蓬松感,但细节并无花瓣褶皱的样子。用色单纯,同一枝花用单一种颜料,只是根据水量的多少做出浓淡的区分。重色极少,清淡明快。叶用没骨加勾叶脉,线条韧畅,比精细描摹的宋写生紫薇更有质感和生气。
![]() |
清 恽寿平 桂花紫薇(局部) |
这样的画法也可算作写实。在仔细描摹真实之外,才气会在放松的时候在笔法上显露出来,就像勾叶脉的那一下耐看的中锋运笔,就像用一团细点长成一团花瓣的用笔用色技术。
以点厾之法作紫薇花,还见于陈淳、高阳等。
![]() |
明 陈淳 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
明 高阳 紫薇竹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
明 陈栝 芭蕉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
明 陈淳 秋葵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在这几幅画中,“如何把紫薇画得像”这样的造型问题,已经不是关键。花朵的颜色、形态,花枝的走势,叶片的排列,都成了作者经营画面的元素。
画面的构图,可能来源于初秋散步时的一瞥:园子里,一枝紫薇探向湖石;花枝四散开,从芭蕉后面伸展出来。
也可能仅仅来源于对古画的观摩和临习,心中有经典图式,再组合整理。于是,从没见过紫薇花开,只看过紫薇的图画,照样画出紫薇花来。如果不执着于造型问题,把功夫用在别处,就像之前说到的如写字一样写梅花,则妙处都在笔墨。
但如果一心造型,却缺乏对对象的细致观察,只是从图式中拼凑,就格调难高。
![]() |
清 沈振麟 十二月花神 桂花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这一幅桂花紫薇,花瓣似乎用水破色法,质感和形态处理得非常贴切,可惜紫薇花枝上搭配的是月季的羽叶。
![]() |
清 马元驭 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
清 张迺耆 紫薇白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以上两图也都是紫薇花配月季叶,马元驭的紫薇甚至连枝条的画法也更像蔷薇科。这样的画,精力用于造型,而形态有差错,技法又力有不逮,就觉得很没有意思。
台北故宫官网上还查到一幅“紫薇白头翁”,花却不是紫薇,而像紫白丁香。画面无款,猜想作品名称也可能是后人附会上的。
![]() |
明 仇英 紫薇白头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紫薇白头的确是常见的图式,大概是因为紫薇花期长,花开红百日,与白头翁合起来有天长地久之意吧。
![]() |
清 蒋廷锡 紫薇白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另一个常见的紫薇图式,是紫薇和蝉的组合。
![]() |
清 王武 紫薇杨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
清 蒋廷锡 蝉鸣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同是蒋廷锡水墨画紫薇,蝉鸣紫薇或许太在意造型,呆得很,另一幅水墨紫薇放松很多,反而鲜活好看。
![]() |
清 蒋廷锡 写生花卉 紫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其实这样的花,因为相貌复杂,有道理而无规范,只要不去片面追求写实,则落笔时更易有创造。如果放松对造型的要求,则与规规矩矩的山茶月季比起来,紫薇反而容易画得好看吧。
现代的苏天赐,画中国式油画,题材构图色彩笔法都是中国意。
![]() |
苏天赐 紫薇 布面油画 82×67cm |
他画紫薇,是用油彩在画布上玩笔墨。
用勾、点、揉、擦,可能还有罩染,描绘出紫薇花皱褶蓬松的花瓣和柔软舒展的花枝。笔法活泛,耐得住一看再看。
色彩则以各种灰色为主,细看功夫都在微妙丰富的变化中。花朵用红、橙红、紫红、粉紫、灰绿、灰蓝、黄、白来组织,叶片用橄榄绿、黄绿、青绿、墨绿点成。
整个画面中最见写实功力的,是用黄绿蓝褐等描绘插花的绿玻璃杯。杯子的厚度,杯把和沿口上注模留下的毛糙感觉,略浑浊的像几天未换的水,隔着不太干净的杯壁看到的泡在水里和露出水面的花枝的样子,处理得简略却十分准确又趣味十足。
而花束和背景,则并不强调体积和透视,几乎在一个平面,不见西方传统静物画的影子,而与恽寿平的紫薇扇面更有相近之处。
![]() |
苏天赐 紫薇 布面油画 75×76cm 1996 |
第二幅紫薇是更彻底的中国化,更平面(连玻璃杯都平面化了),更灰的色调,更弱化的冷暖关系,更放松的笔触。回看前一幅,那个玻璃杯的十足的立体感更像是不小心露出的高超写实技艺的马脚。
与苏天赐的油画很接近的是林风眠的彩墨画。有一次林风眠和苏天赐的展览同在中国美术馆,虽然一个是宣纸彩墨,一个是画布油彩,看完一个再看一个,真是无缝衔接,其中的气质全是中国,其中的趣味全在与造型无关处。
所以,画花画物,要画得好,更多要看造型之外的能力。即使写实的画也是这样。照片应该是最真实的再现,但好的照相写实,一定比照片更好看,甚至看起来更真实。
造型之外的能力,以后一定要写一帖莫兰迪。
![]() |
“看见的” 好画、好花、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