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些感受
最近的一些感受。
昨天,到了一位好友的茶舍,朱子山房。
一起喝茶、聊天。
其间有一个人来买茶,朱子惯性好客,便把他请到桌前,同我们一道品茶,闲谈。
这位买茶的茶客本意是来买金骏眉,听我们在聊茶事,便也好奇,品茶间也就听了我们谈话。
朱子是福鼎人,家乡是白茶盛产的产区——管阳。因为我对白茶的特殊兴趣,跟他在一起,更多的话题还是他家乡的白茶。而那位茶客对白茶并没甚么感觉,也许是多年品茶,让他觉得味道浓郁的才是好茶,我们品的,都是味道清淡的3年陈白毫银针,或者白牡丹。茶客由于没有甚么好感,故而问道:这些茶清淡无味,并没什么特别,你们在品甚么?于是我便问他喜欢甚么口味,得知他喜欢红茶后,我便向他推荐了作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的白琳工夫。
我对白琳工夫的了解,也都起源于福鼎当地人在聊白茶的话语间带过的而已,只知其工艺传统,口感顺滑,油度十足。别的都要听朱子慢慢讲解,我完全是因为兴趣和好奇,一再追问罢了。
朱子起身挑选了一款白琳工夫,开茶品鉴。其实我还是有些好奇,这白琳工夫,在我家乡小城里,其实罕有人知,不知朱兄为何会存了半尺高的瓷坛,满满一坛,看起来足足该有几十斤有余。
我们开的白琳工夫油性大,香气浓郁,劲道十足,那位茶客嘬饮间赞不绝口。当即提了些许走人。跟他聊天席间,知道他未必是懂茶之人,只是我们在聊,并且我们对这款茶都异常肯定,才令茶客赴会认同。
那人走后,我问朱子,为何有些好茶,你不与熟客推荐,要自己珍藏?
他笑而不语。
回到家中,自开一泡五年寿眉,慢慢品饮,我想,可能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好茶不需要费尽唇舌,自会有人鉴赏。然而如果珍贵如它,却因过分推广强加给不能欣赏它的人手中,也许对茶来讲,也算是悲剧。就像很多时候,它们都静静的躺在茶舍,为的就是等待能够真正欣赏它们的人出现,开茶品赏,而不是简单的礼物,互相馈赠。也许,这就是好茶的归宿,也许只有真正爱茶懂茶的人,对于茶的珍惜,才不肯苦口婆心的将那些明明很珍贵的茶,介绍给粗俗多金的茶客手中罢。
茶——本该高冷。
昨天,到了一位好友的茶舍,朱子山房。
一起喝茶、聊天。
其间有一个人来买茶,朱子惯性好客,便把他请到桌前,同我们一道品茶,闲谈。
这位买茶的茶客本意是来买金骏眉,听我们在聊茶事,便也好奇,品茶间也就听了我们谈话。
朱子是福鼎人,家乡是白茶盛产的产区——管阳。因为我对白茶的特殊兴趣,跟他在一起,更多的话题还是他家乡的白茶。而那位茶客对白茶并没甚么感觉,也许是多年品茶,让他觉得味道浓郁的才是好茶,我们品的,都是味道清淡的3年陈白毫银针,或者白牡丹。茶客由于没有甚么好感,故而问道:这些茶清淡无味,并没什么特别,你们在品甚么?于是我便问他喜欢甚么口味,得知他喜欢红茶后,我便向他推荐了作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的白琳工夫。
我对白琳工夫的了解,也都起源于福鼎当地人在聊白茶的话语间带过的而已,只知其工艺传统,口感顺滑,油度十足。别的都要听朱子慢慢讲解,我完全是因为兴趣和好奇,一再追问罢了。
朱子起身挑选了一款白琳工夫,开茶品鉴。其实我还是有些好奇,这白琳工夫,在我家乡小城里,其实罕有人知,不知朱兄为何会存了半尺高的瓷坛,满满一坛,看起来足足该有几十斤有余。
我们开的白琳工夫油性大,香气浓郁,劲道十足,那位茶客嘬饮间赞不绝口。当即提了些许走人。跟他聊天席间,知道他未必是懂茶之人,只是我们在聊,并且我们对这款茶都异常肯定,才令茶客赴会认同。
那人走后,我问朱子,为何有些好茶,你不与熟客推荐,要自己珍藏?
他笑而不语。
回到家中,自开一泡五年寿眉,慢慢品饮,我想,可能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好茶不需要费尽唇舌,自会有人鉴赏。然而如果珍贵如它,却因过分推广强加给不能欣赏它的人手中,也许对茶来讲,也算是悲剧。就像很多时候,它们都静静的躺在茶舍,为的就是等待能够真正欣赏它们的人出现,开茶品赏,而不是简单的礼物,互相馈赠。也许,这就是好茶的归宿,也许只有真正爱茶懂茶的人,对于茶的珍惜,才不肯苦口婆心的将那些明明很珍贵的茶,介绍给粗俗多金的茶客手中罢。
茶——本该高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