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
一直以来,别人都说我是个敏感的人。这不是什么好词。因为敏感,所以对事情和人的反应比较激烈,一点感触和变化就会带了很多情感和情绪的波动。很容易给别人造成困扰。
我的身体和心有一致性,身体和皮肤一样很敏感,很容易过敏。气候一变,身体各种不舒服的感觉也非常丰富。心情不好,胃也会停止消化,会吐。心里痛苦,身体也会觉得疼。
后来遇到福大大,敏感这件事,变得没那么糟糕。他总对我说「你觉得好就是好」,「你不用要,你要的不如你好」,「不要用力,去感知」……他会肯定我的感觉,赞赏我的敏感,鼓励我去感知。
相由心生,「相」是指这个世界的样子,我心里认为世界是什么样,我的世界自然就是那个样子。我们也讨论过一变天我就肚子疼,天气凉就拉肚子的事。我接人待物没防备,对应身体也是卫气不足,我很敏锐的感觉到美和快乐,很自然的,也很快速的感觉和接受到不好的东西。
再遇到太极拳,敏感这件事,已经是有优点了。陈师父说「站桩静养灵根,灵根是什么?就是神经元的敏锐度,太极拳练得就是知己,练的就是敏锐的感觉自己的变化。要不断有新的感觉,身体知道自己的变化,才能进步。什么叫懂劲,要先懂自己的劲,再懂别人的劲。自己要轻灵,要平衡,别人有力加过来,迅速调整,继续平衡」。
所以敏感这件事,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敏锐的感觉之后,身体和心的应对方式。
一则是无措的本能反应,有力过来,我们的本能就是抵抗,较劲,发力或者逃跑,这是很自然的。王宗岳《拳论》里说「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二则是太极拳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不是先天自然之能。有力过来,要化解和平衡。敏锐地感觉到环境和人的变化后,王宗岳《拳论》怎么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理是什么理?不偏不倚,上下相随。这是要中正和放松呢。
我觉得要中正,其实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找到真实的自己。陈师父说「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定是什么?要中定」。身体的中定,是靠对重力的感知,是古拳论里说的「真力」。不是自己主观的力,是客观的力。
心的中定,是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是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知道自己所爱,是不依赖别人而独立的存在。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要到哪里去。是真实、独立和完整的自己。陈师父说「什么叫做真?没有人能改变就叫真」。一个人身上,有什么东西,是没有人能改变的,那才是真的自己。
不依赖别人的价值观,不依靠别人的人生,才能不偏不倚。不偏不倚,身形中正,就不会跌倒。而放松,能一触即转,随时应对调整,英雄所向无敌。
身体不放松,有力过来,自己的力占着意识,感觉上就差。就好像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就有了五音。有了琴弦,弹一个音,就只有一个音。身体放松,才能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随时感知平衡,上下相随,在运动中,身体也是一个整体。心理放松,就是平常心。遇见什么事,平常以待之,不加力去加强它,就能最大限度的感知它。当它靠近自己,便知它的动向,它会去往哪里,要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平衡它。
我以前的主治大夫要我好好养身体,温柔待它,不要「应激」。人敏感,是很容易应激的。越多的感知,有时候有越多的恐惧。但,只要中正和放松,敏感也没什么危害。敏感是好事。感知越多,就有越多的了解,越多的获得,有越多的联想,有越大的世界。
人活这一遭,敏感,多好。知觉、感觉、触觉,一搭手,不看眼睛,就知道。多好。
我的身体和心有一致性,身体和皮肤一样很敏感,很容易过敏。气候一变,身体各种不舒服的感觉也非常丰富。心情不好,胃也会停止消化,会吐。心里痛苦,身体也会觉得疼。
后来遇到福大大,敏感这件事,变得没那么糟糕。他总对我说「你觉得好就是好」,「你不用要,你要的不如你好」,「不要用力,去感知」……他会肯定我的感觉,赞赏我的敏感,鼓励我去感知。
相由心生,「相」是指这个世界的样子,我心里认为世界是什么样,我的世界自然就是那个样子。我们也讨论过一变天我就肚子疼,天气凉就拉肚子的事。我接人待物没防备,对应身体也是卫气不足,我很敏锐的感觉到美和快乐,很自然的,也很快速的感觉和接受到不好的东西。
再遇到太极拳,敏感这件事,已经是有优点了。陈师父说「站桩静养灵根,灵根是什么?就是神经元的敏锐度,太极拳练得就是知己,练的就是敏锐的感觉自己的变化。要不断有新的感觉,身体知道自己的变化,才能进步。什么叫懂劲,要先懂自己的劲,再懂别人的劲。自己要轻灵,要平衡,别人有力加过来,迅速调整,继续平衡」。
所以敏感这件事,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敏锐的感觉之后,身体和心的应对方式。
一则是无措的本能反应,有力过来,我们的本能就是抵抗,较劲,发力或者逃跑,这是很自然的。王宗岳《拳论》里说「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二则是太极拳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不是先天自然之能。有力过来,要化解和平衡。敏锐地感觉到环境和人的变化后,王宗岳《拳论》怎么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理是什么理?不偏不倚,上下相随。这是要中正和放松呢。
我觉得要中正,其实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找到真实的自己。陈师父说「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定是什么?要中定」。身体的中定,是靠对重力的感知,是古拳论里说的「真力」。不是自己主观的力,是客观的力。
心的中定,是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是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知道自己所爱,是不依赖别人而独立的存在。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要到哪里去。是真实、独立和完整的自己。陈师父说「什么叫做真?没有人能改变就叫真」。一个人身上,有什么东西,是没有人能改变的,那才是真的自己。
不依赖别人的价值观,不依靠别人的人生,才能不偏不倚。不偏不倚,身形中正,就不会跌倒。而放松,能一触即转,随时应对调整,英雄所向无敌。
身体不放松,有力过来,自己的力占着意识,感觉上就差。就好像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就有了五音。有了琴弦,弹一个音,就只有一个音。身体放松,才能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随时感知平衡,上下相随,在运动中,身体也是一个整体。心理放松,就是平常心。遇见什么事,平常以待之,不加力去加强它,就能最大限度的感知它。当它靠近自己,便知它的动向,它会去往哪里,要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平衡它。
我以前的主治大夫要我好好养身体,温柔待它,不要「应激」。人敏感,是很容易应激的。越多的感知,有时候有越多的恐惧。但,只要中正和放松,敏感也没什么危害。敏感是好事。感知越多,就有越多的了解,越多的获得,有越多的联想,有越大的世界。
人活这一遭,敏感,多好。知觉、感觉、触觉,一搭手,不看眼睛,就知道。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