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痴人岂独十三郎
选一部老戏来开场——
前些月,舞台剧《南海十三郎》结束了本轮内地巡演。明星演员传奇剧,观者哭哭笑笑、悲欣过后,生出种种体悟。最多的,自然是叹剧中人“半生云端、半生泥潭”之命运无常,赞主角谢生之光芒夺目,悲时代巨手之翻云覆雨;也有的喜传统粤剧之声腔缱绻、念白诙谐,痛惜当下娱乐至上、编剧沉沦;还有的由人及己,发觉十三郎的故事亦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可附会一个受尽眷顾的“中二青年”入社会后被步步打击的过程……
看来,观好戏如读红楼,千人千言。但大体上,观十三郎总绕不开一个“痴”字。戏中有句话,是谶言,也是判语——「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
戏 痴
出生“太史第”的江誉镠(家中排行十三)从小爱戏,本自无奇。奇在他由看戏、品戏而径自编戏,《寒江钓雪》一炮而红,二十岁便暴得大名。更奇在他急才惊人而又能因人度戏。剧中景他一人同时口授三戏,3位师爷累煞遁走;他一边大斥庸才,一边犹自才思泉涌。面对毛遂自荐的唐滌生,他直言“敢爱敢恨,敢做敢写”方为剧作家本色。
以上或可谓“不疯魔不成活”之举。而真正“戏痴”处在于他固守“剧本为一剧之本,编剧为一剧之魂”的“过时”理念,更如尾生抱柱般,坚持文以载道、戏以教化。因此上纵使时移世易、衣食无着,当他面对“猩猩王强抢民女”、“大腿舞犒劳三军”之类的演出,面对抗日悲剧被改作“情人热吻 死而复生”的荒诞剧,总是愤然而起,绝不媚俗迎合,拼却了性命也要守住心中“真善美”的舞台。
情 痴
风月场上游走的才子风流重情,却专情一生。此前未谙剧情,乍见海报上风情万种的焦媛,差点以为她要与谢君豪来场“红佛女风尘识英雄”、“李亚仙从良救元和”或是“珠帘秀遇见关汉卿”的俗套戏码,却原来只是叔侄亲情无关风月,也是突破了时下影戏必有的“狗血”情节。
十三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香港大学甫遇佳人一见倾心,竟至冒然弃学、千里追寻,溯洄从之、苦恋苦候,终至潦倒街头,流离两年方回家中。
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痴恋,像极了他所撰的戏中人物。只可惜1930年代的都会丽人,不是明清传奇里的杜丽娘、白素贞,断不会对痴痴守候的呆傻书生许下终身。十余年后,衣衫褴褛的十三郎撞见已成豪门阔太的梦中人,对方全然认不得他……十三郎深受刺激,跳下火车,撞伤脑部,自此疯癫近四十载。
实在是“一梦成痴”抱憾终生。而他的《寒江钓雪》这般动人,全因将自己的相思化入其中。
「 伤心泪,
洒不了前尘影事。
心头各种滋味,
唯有自己知。 」
末世痴人
正如众多民国学人,十三郎承家学渊源,蒙五四洗礼,又受过西式教育。其父江孔殷身为晚清翰林、康有为弟子,曾参加公车上书,相助同盟会革命,并拒绝过汪伪官职。十三郎虽入梨园,但当时的广州粤剧界“古风仪仪,礼乐沿袭”。若说十三郎最大的痴,便是那些传统文化里“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的元素已浸入骨髓融于血脉,化成执念。他虽洋文熟练、洋装在身,但本质上依然是“旧时代”的文化底色。
十三郎以戏立世,向来笃信自己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抗战烽火起,他投身救国宣传的洪流,却遭遇另一戏班用“肉弹”慰军。较劲之下,他的“精忠报国剧”观者寥寥。他疾呼“作戏即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都是教人向善,有始有终顶天立地”。然而对方直戳他心肺“你每部戏剧都叫人家忠君守节。中国已经没皇帝了!思想太陈旧了!收山吧,那套不吃香了。”
此时只闻“中国一定强”的乐声大作,只见台上是红艳艳美女扭腰,白花花大腿挥舞,台下是大兵哥嗤嗤笑笑。这大约是全剧最讽刺的场景。
同时,抗争无果的十三郎被认作疯子。大约那时起,他心底的一段支柱便开始崩塌。不知身为“太史公”之子的他,是否会默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十三郎不是“忠君”,只是“守节”。正如孔尚任写《桃花扇》,想以“场上歌舞,局外指点”,来“惩治人心,为末世一救”。然而,后世之人在国破山河残的时候,爱的是这样的“大腿戏”,这算不算“礼崩乐坏”呢?
抗战胜利,戏班又开,香港成为更繁华的声色场。而十三郎越发“不合时宜”,少人问津。有人请他写戏,却是为满台张牙舞爪的猩猩续编“禽兽版”《宝莲灯》。这个痴人一笑接下,写出的竟是“禽兽版”《梁红玉》,唱的是“猩猩执戈为国,巾帼不让须眉,民女同猩猩齐去打狒狒”。那样的唱念场面着实有些滑稽,观者愕然,他却是一片真心——就算写禽兽也要“忠肝义胆”。
此情此景,令人想到骑着瘦马、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们到底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只知十三郎从此获称“神憎鬼厌南海十三郎”。
“精忠报国”已无门。况在香港这般畸零的殖民地,国久已不国。十三郎用英文向警察局报案。皇家警察赶来,眼前的疯乞丐却说:鞋被偷了。偷他左边鞋的是英国人,偷他右边鞋的是日本人。“中国人的鞋都被偷光了,无路可走,哪儿也去不了。”果真“痴人妙语恰似棒打头,道尽神州千古难”。而他的结束陈词“走投无路,行不得也哥哥……”,用的还是“古旧”的诗词腔。
“义薄云天”知何人。粤剧名伶薛觉先最初邀他加盟时,说自己“演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戏”,十三郎立刻回答“士为知己者死。我作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十三郎的戏助薛觉先红透省港澳,而薛亦在他潦倒时加以扶助,惜薛于1956年去世。更令人垂泪的,是十三郎与唐滌生的师生情。当年君子之交只凭一杯茶,狂傲戏痴引路温良戏痴,堪称高山流水遇知音。多年后已是名编剧的阿唐千方百计寻到疯癫的十三哥,“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今再遇见也是奇逢”;鼓励他重新振作“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难再寻,俗世才未众”。可惜唐滌生于新作上演当晚在戏院发病,42岁英年早逝。从此十三郎“弦断无人听”……
“父慈子孝”终成空。剧中当十三郎终于知道留在大陆的父亲临终情境,心中最后的支柱轰然倾覆。陈寅恪1955年曾有诗“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于十三郎,则是“人亡戏废更如何”。他终成空留皮囊的的孤魂,于世间了无牵挂,浑不在意肉身所在。他说“上山容易,下山又何难”,离开借以藏身的佛寺,重投滚滚红尘,在疯癫中了却残生。
《南海十三郎》电影中借说书人之口讲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一是早死,二是疯了,因为天才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天才多痴人,不妥协便是固守本心,遇时代变革,辄成悲剧。十三郎不过一曲家,却也是一种时代人物的代表。他所熟悉留恋的那个忠孝节义诗书温情的旧时代完全倾覆了,疯癫或许也是他在为某种传统中国殉节。或许可参陈寅恪对王国维之死的评价“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这样“飘零空负盖世才华”,半生云端、半生泥潭的悲剧人物从来不少。汨罗江边向天行吟的屈子,“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唐伯虎,忧惧发狂自杀九次继而杀妻的徐文长,对着残山剩水“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国破家亡,无所归之,披发入山”的张岱……又譬如只剩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贾宝玉,鲁迅笔下的“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的孤独者魏连殳,以及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里那些“最后的贵族”。
他似疯非疯地活了三十多年,似乎参破了热红尘的冰冷,用疯癫之态护住自己的一片痴心。被动、主动,有意、无意?谁能说清?“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南海十三郎》英文名The mad phonix,他就是那只雪山白凤凰,遗世独立,高洁而桀骜。
三十余年,只欠一死。剧末,痴人十三郎终于死了。他没有死在1938,也没有死在1950,而是寿终于1984,又一个大时代的交汇点。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身上又被后人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味。
踏遍天涯不移此志,痴心一片付与伊。
江中雪,泪影两朦胧;嗟身世,与共叹飘零。痴人岂独十三郎。
【本文为作者原创。原载于 公众号“杂念”(微信号:wojiaozanian)】
前些月,舞台剧《南海十三郎》结束了本轮内地巡演。明星演员传奇剧,观者哭哭笑笑、悲欣过后,生出种种体悟。最多的,自然是叹剧中人“半生云端、半生泥潭”之命运无常,赞主角谢生之光芒夺目,悲时代巨手之翻云覆雨;也有的喜传统粤剧之声腔缱绻、念白诙谐,痛惜当下娱乐至上、编剧沉沦;还有的由人及己,发觉十三郎的故事亦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可附会一个受尽眷顾的“中二青年”入社会后被步步打击的过程……
看来,观好戏如读红楼,千人千言。但大体上,观十三郎总绕不开一个“痴”字。戏中有句话,是谶言,也是判语——「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
![]() |
戏 痴
出生“太史第”的江誉镠(家中排行十三)从小爱戏,本自无奇。奇在他由看戏、品戏而径自编戏,《寒江钓雪》一炮而红,二十岁便暴得大名。更奇在他急才惊人而又能因人度戏。剧中景他一人同时口授三戏,3位师爷累煞遁走;他一边大斥庸才,一边犹自才思泉涌。面对毛遂自荐的唐滌生,他直言“敢爱敢恨,敢做敢写”方为剧作家本色。
以上或可谓“不疯魔不成活”之举。而真正“戏痴”处在于他固守“剧本为一剧之本,编剧为一剧之魂”的“过时”理念,更如尾生抱柱般,坚持文以载道、戏以教化。因此上纵使时移世易、衣食无着,当他面对“猩猩王强抢民女”、“大腿舞犒劳三军”之类的演出,面对抗日悲剧被改作“情人热吻 死而复生”的荒诞剧,总是愤然而起,绝不媚俗迎合,拼却了性命也要守住心中“真善美”的舞台。
![]() |
情 痴
风月场上游走的才子风流重情,却专情一生。此前未谙剧情,乍见海报上风情万种的焦媛,差点以为她要与谢君豪来场“红佛女风尘识英雄”、“李亚仙从良救元和”或是“珠帘秀遇见关汉卿”的俗套戏码,却原来只是叔侄亲情无关风月,也是突破了时下影戏必有的“狗血”情节。
十三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香港大学甫遇佳人一见倾心,竟至冒然弃学、千里追寻,溯洄从之、苦恋苦候,终至潦倒街头,流离两年方回家中。
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痴恋,像极了他所撰的戏中人物。只可惜1930年代的都会丽人,不是明清传奇里的杜丽娘、白素贞,断不会对痴痴守候的呆傻书生许下终身。十余年后,衣衫褴褛的十三郎撞见已成豪门阔太的梦中人,对方全然认不得他……十三郎深受刺激,跳下火车,撞伤脑部,自此疯癫近四十载。
实在是“一梦成痴”抱憾终生。而他的《寒江钓雪》这般动人,全因将自己的相思化入其中。
「 伤心泪,
洒不了前尘影事。
心头各种滋味,
唯有自己知。 」
![]() |
末世痴人
正如众多民国学人,十三郎承家学渊源,蒙五四洗礼,又受过西式教育。其父江孔殷身为晚清翰林、康有为弟子,曾参加公车上书,相助同盟会革命,并拒绝过汪伪官职。十三郎虽入梨园,但当时的广州粤剧界“古风仪仪,礼乐沿袭”。若说十三郎最大的痴,便是那些传统文化里“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的元素已浸入骨髓融于血脉,化成执念。他虽洋文熟练、洋装在身,但本质上依然是“旧时代”的文化底色。
十三郎以戏立世,向来笃信自己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抗战烽火起,他投身救国宣传的洪流,却遭遇另一戏班用“肉弹”慰军。较劲之下,他的“精忠报国剧”观者寥寥。他疾呼“作戏即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都是教人向善,有始有终顶天立地”。然而对方直戳他心肺“你每部戏剧都叫人家忠君守节。中国已经没皇帝了!思想太陈旧了!收山吧,那套不吃香了。”
此时只闻“中国一定强”的乐声大作,只见台上是红艳艳美女扭腰,白花花大腿挥舞,台下是大兵哥嗤嗤笑笑。这大约是全剧最讽刺的场景。
同时,抗争无果的十三郎被认作疯子。大约那时起,他心底的一段支柱便开始崩塌。不知身为“太史公”之子的他,是否会默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十三郎不是“忠君”,只是“守节”。正如孔尚任写《桃花扇》,想以“场上歌舞,局外指点”,来“惩治人心,为末世一救”。然而,后世之人在国破山河残的时候,爱的是这样的“大腿戏”,这算不算“礼崩乐坏”呢?
抗战胜利,戏班又开,香港成为更繁华的声色场。而十三郎越发“不合时宜”,少人问津。有人请他写戏,却是为满台张牙舞爪的猩猩续编“禽兽版”《宝莲灯》。这个痴人一笑接下,写出的竟是“禽兽版”《梁红玉》,唱的是“猩猩执戈为国,巾帼不让须眉,民女同猩猩齐去打狒狒”。那样的唱念场面着实有些滑稽,观者愕然,他却是一片真心——就算写禽兽也要“忠肝义胆”。
此情此景,令人想到骑着瘦马、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们到底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只知十三郎从此获称“神憎鬼厌南海十三郎”。
“精忠报国”已无门。况在香港这般畸零的殖民地,国久已不国。十三郎用英文向警察局报案。皇家警察赶来,眼前的疯乞丐却说:鞋被偷了。偷他左边鞋的是英国人,偷他右边鞋的是日本人。“中国人的鞋都被偷光了,无路可走,哪儿也去不了。”果真“痴人妙语恰似棒打头,道尽神州千古难”。而他的结束陈词“走投无路,行不得也哥哥……”,用的还是“古旧”的诗词腔。
“义薄云天”知何人。粤剧名伶薛觉先最初邀他加盟时,说自己“演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戏”,十三郎立刻回答“士为知己者死。我作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十三郎的戏助薛觉先红透省港澳,而薛亦在他潦倒时加以扶助,惜薛于1956年去世。更令人垂泪的,是十三郎与唐滌生的师生情。当年君子之交只凭一杯茶,狂傲戏痴引路温良戏痴,堪称高山流水遇知音。多年后已是名编剧的阿唐千方百计寻到疯癫的十三哥,“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今再遇见也是奇逢”;鼓励他重新振作“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难再寻,俗世才未众”。可惜唐滌生于新作上演当晚在戏院发病,42岁英年早逝。从此十三郎“弦断无人听”……
“父慈子孝”终成空。剧中当十三郎终于知道留在大陆的父亲临终情境,心中最后的支柱轰然倾覆。陈寅恪1955年曾有诗“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于十三郎,则是“人亡戏废更如何”。他终成空留皮囊的的孤魂,于世间了无牵挂,浑不在意肉身所在。他说“上山容易,下山又何难”,离开借以藏身的佛寺,重投滚滚红尘,在疯癫中了却残生。
《南海十三郎》电影中借说书人之口讲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一是早死,二是疯了,因为天才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天才多痴人,不妥协便是固守本心,遇时代变革,辄成悲剧。十三郎不过一曲家,却也是一种时代人物的代表。他所熟悉留恋的那个忠孝节义诗书温情的旧时代完全倾覆了,疯癫或许也是他在为某种传统中国殉节。或许可参陈寅恪对王国维之死的评价“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这样“飘零空负盖世才华”,半生云端、半生泥潭的悲剧人物从来不少。汨罗江边向天行吟的屈子,“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唐伯虎,忧惧发狂自杀九次继而杀妻的徐文长,对着残山剩水“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国破家亡,无所归之,披发入山”的张岱……又譬如只剩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贾宝玉,鲁迅笔下的“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的孤独者魏连殳,以及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里那些“最后的贵族”。
他似疯非疯地活了三十多年,似乎参破了热红尘的冰冷,用疯癫之态护住自己的一片痴心。被动、主动,有意、无意?谁能说清?“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南海十三郎》英文名The mad phonix,他就是那只雪山白凤凰,遗世独立,高洁而桀骜。
三十余年,只欠一死。剧末,痴人十三郎终于死了。他没有死在1938,也没有死在1950,而是寿终于1984,又一个大时代的交汇点。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身上又被后人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味。
踏遍天涯不移此志,痴心一片付与伊。
江中雪,泪影两朦胧;嗟身世,与共叹飘零。痴人岂独十三郎。
【本文为作者原创。原载于 公众号“杂念”(微信号:wojiaoza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