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
外化技术
1、例外事件,记录而不进行反馈,否则来访者会无视它的价值
反复,来访者问题的反复,原因是外化做的不充分
2、一、命名:对问题命名,弥散性的问题————来访者用问题来命名自我(否定自我,没有希望)
命名中使用的语词是来访者的语词。
二、描述问题的影响:了解问题对来访者的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1)从时间的维度看问题的影响:具体化,什么时候开始,持续多长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分别有什么影响——把问题放在人生历史中
问题是问题,人是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才是问题。
(2)三维的问题:问题发生时候的三维空间。。
(注意发掘问题描述中的细节,通过细节获得更多对问题的解释,发现例外,帮助记忆重建)
(3)领域:问题对那些方面有影响。问题的影响并非弥散性的,问题的影响是有边界的。
(4)关系:关系维度。问题与哪些人、事有关。
叙事疗法并不将我们的默认认为是对的。诱导出核心价值观
(5)身体:问题出现时身体有如何的反应,呈现出问题的属性。
3、立场性的问题,问来访者是否喜欢这些影响。让来访者评估问题的影响。
4、问题的影响问什么好/不好?
评估可以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
外化:重复、
1、表达:
2.景象: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和图景,
3,共鸣:听了他的事之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事产生共鸣。
4,触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自己有什么改变
5,好奇:有什么想了解的,
6,问有什么改变
人们将问题视为“本质”,是由于自己或者他人的品性(identity)或是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于是,人们认为这些原因是问题的“事实”。
问题的内部归因——更层次的治疗总是人格的完善
外化技术让人们感觉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是问题本身,所以人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那些被认为是棘手的问题,那些在社交生活中引起不愉快结果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解决。
外化是相对于问题的内化
人们对于生活的内话理解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咨询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文化问题。
现象的来源:福柯——1、区分实践,对污名的归置和分配 2、同过对人体内部失调的分类与定位使人的身体客体化。3、正常化判断。这三点使得人们自我认同客体化。
将问题客体化,人们就能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对负面定论的揭露和结构
发现问题的片面性
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人们进一步充分了解自己的其他目的和价值,并将其来龙去脉详尽地描绘出来,同时制定出与这些目的和价值相协调的更加合理的行动计划。
重塑个人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外化中,咨询时和来访者要建立一种“冷”关系,即咨询时与个体对问题的体验隔离。
问题和个体分开——表达与问题相悖的价值或意图——采取行动,减少问题的影响——开始追寻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
第二阶段的姿态,即人们在这种姿态引导下的行为主要是决定于描述问题的影响的比喻。
1、例外事件,记录而不进行反馈,否则来访者会无视它的价值
反复,来访者问题的反复,原因是外化做的不充分
2、一、命名:对问题命名,弥散性的问题————来访者用问题来命名自我(否定自我,没有希望)
命名中使用的语词是来访者的语词。
二、描述问题的影响:了解问题对来访者的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1)从时间的维度看问题的影响:具体化,什么时候开始,持续多长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分别有什么影响——把问题放在人生历史中
问题是问题,人是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才是问题。
(2)三维的问题:问题发生时候的三维空间。。
(注意发掘问题描述中的细节,通过细节获得更多对问题的解释,发现例外,帮助记忆重建)
(3)领域:问题对那些方面有影响。问题的影响并非弥散性的,问题的影响是有边界的。
(4)关系:关系维度。问题与哪些人、事有关。
叙事疗法并不将我们的默认认为是对的。诱导出核心价值观
(5)身体:问题出现时身体有如何的反应,呈现出问题的属性。
3、立场性的问题,问来访者是否喜欢这些影响。让来访者评估问题的影响。
4、问题的影响问什么好/不好?
评估可以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
外化:重复、
1、表达:
2.景象: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和图景,
3,共鸣:听了他的事之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事产生共鸣。
4,触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自己有什么改变
5,好奇:有什么想了解的,
6,问有什么改变
人们将问题视为“本质”,是由于自己或者他人的品性(identity)或是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于是,人们认为这些原因是问题的“事实”。
问题的内部归因——更层次的治疗总是人格的完善
外化技术让人们感觉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是问题本身,所以人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那些被认为是棘手的问题,那些在社交生活中引起不愉快结果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解决。
外化是相对于问题的内化
人们对于生活的内话理解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们咨询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文化问题。
现象的来源:福柯——1、区分实践,对污名的归置和分配 2、同过对人体内部失调的分类与定位使人的身体客体化。3、正常化判断。这三点使得人们自我认同客体化。
将问题客体化,人们就能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对负面定论的揭露和结构
发现问题的片面性
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人们进一步充分了解自己的其他目的和价值,并将其来龙去脉详尽地描绘出来,同时制定出与这些目的和价值相协调的更加合理的行动计划。
重塑个人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外化中,咨询时和来访者要建立一种“冷”关系,即咨询时与个体对问题的体验隔离。
问题和个体分开——表达与问题相悖的价值或意图——采取行动,减少问题的影响——开始追寻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
第二阶段的姿态,即人们在这种姿态引导下的行为主要是决定于描述问题的影响的比喻。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