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虚伪的读者!——我他妈的兄弟。
我正在看,七宝中学必读书单。想想也不错,可以名正言顺地骂他了。一点一点地写。
说是苦,可又苦在哪里呢?如果说思考辛苦,生活辛苦,那又有谁不辛苦!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吃屎的玩意,你拿着所谓人民的钱,旅游,去寻找所谓的传统文化,所谓的精神家园,每隔几个月在键盘上拉上一坨,说我tm真辛苦。
所谓人民文学家,各个都天真,各个都恶心,主要工作是在各地作家协会讨论喝茶,一边标榜自己品德高尚,固守白莲花精神。我想到垮掉的一代,反对体制,给自己的作品打官司,开车周游美洲,玩男人女人,吸毒,贩毒,入狱。我没有忘记小叶芝充满灵性的散文作品,他会在鼓崖上领悟苍白的激情,然后讲述故事,从不卖弄自己的文化。
你们在欺骗我,从我小学的时候开始。告诉我一些我从未有过以后也没有的感情,告诉我堆砌的辞藻中别有深意。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人性,畏首畏尾地推销一些中规中矩的傻逼式艺术。 从未真正生活过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生活。男人忘记了每天清晨起床时疝气味的尿液和手淫的冲动,忘记了正当而美妙的情欲。女人给自己的想象中的阴道灌上水泥,对于交配三缄其口,却赞扬怀孕。
你们有本事,就去为了世间正在发生的不公正打官司,就去用自己的钱嫖娼吧!你们被体制滋养得肥肥胖胖,
摘抄我觉得放屁的段落: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纔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纔见灵动,世界纔显精致,历史纔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哎呦这句话就是说你就是所谓的单向夸张,堆砌辞藻并沉醉其中,令我大受其累。】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10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它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啧啧啧,“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我知道你是学戏剧的。在散文里用这种三流论文的语言真的是够了。至于其他,我讨厌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激烈地针砭时弊,亲爱的,这种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社会学家去做吧。你这样真让人觉得见事不清,无法提出邪恶并一针见血的意见还是闭嘴吧。柳宗元是个人,但在这些文章中,他作为一个挺好用的符号被你们玩弄了。你知道完整的他是什么吗?你知道他的鸡巴长度吗?不知道的话我来日你。“我什么都能抵挡,除了诱惑~~~~”】
郭沫若题,时间是1974年12月。当时,柳宗元变成了“法家”,衣冠基修得很漂亮。
白莲洞要末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
桃花源和水帘洞,气氛不同,性质相仿,都是群众意志的会聚。桃花源中人惘然于时间,也惘然于空间,融洽怡和,不见个体冲撞。孙悟空有点个性,却也只是某种整体意向的象征,水帘洞里的秩序,倒是宁谧无波。
我想起了张晓风的《武陵人》。晓风袭用了陶渊明的题材,却把那个偶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作为一个单个人细细磨研。他享尽了桃花源的幸福,比照出了原籍武陵的痛苦。但是,奇怪的是,他还是毅然返回。原因是:
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
于是他苦苦寻找,钻出了那个洞口。
【@萨特 这里交给你了。】
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成语。中国人重义轻利,较少痴想洞中财宝,更想以洞穴为门径,走进一个栖息精神的天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轰传百代,就在于它开凿了这样一个洞口。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说是苦,可又苦在哪里呢?如果说思考辛苦,生活辛苦,那又有谁不辛苦!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吃屎的玩意,你拿着所谓人民的钱,旅游,去寻找所谓的传统文化,所谓的精神家园,每隔几个月在键盘上拉上一坨,说我tm真辛苦。
所谓人民文学家,各个都天真,各个都恶心,主要工作是在各地作家协会讨论喝茶,一边标榜自己品德高尚,固守白莲花精神。我想到垮掉的一代,反对体制,给自己的作品打官司,开车周游美洲,玩男人女人,吸毒,贩毒,入狱。我没有忘记小叶芝充满灵性的散文作品,他会在鼓崖上领悟苍白的激情,然后讲述故事,从不卖弄自己的文化。
你们在欺骗我,从我小学的时候开始。告诉我一些我从未有过以后也没有的感情,告诉我堆砌的辞藻中别有深意。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人性,畏首畏尾地推销一些中规中矩的傻逼式艺术。 从未真正生活过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生活。男人忘记了每天清晨起床时疝气味的尿液和手淫的冲动,忘记了正当而美妙的情欲。女人给自己的想象中的阴道灌上水泥,对于交配三缄其口,却赞扬怀孕。
你们有本事,就去为了世间正在发生的不公正打官司,就去用自己的钱嫖娼吧!你们被体制滋养得肥肥胖胖,
摘抄我觉得放屁的段落: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纔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纔见灵动,世界纔显精致,历史纔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哎呦这句话就是说你就是所谓的单向夸张,堆砌辞藻并沉醉其中,令我大受其累。】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10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它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啧啧啧,“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我知道你是学戏剧的。在散文里用这种三流论文的语言真的是够了。至于其他,我讨厌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激烈地针砭时弊,亲爱的,这种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社会学家去做吧。你这样真让人觉得见事不清,无法提出邪恶并一针见血的意见还是闭嘴吧。柳宗元是个人,但在这些文章中,他作为一个挺好用的符号被你们玩弄了。你知道完整的他是什么吗?你知道他的鸡巴长度吗?不知道的话我来日你。“我什么都能抵挡,除了诱惑~~~~”】
郭沫若题,时间是1974年12月。当时,柳宗元变成了“法家”,衣冠基修得很漂亮。
白莲洞要末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
桃花源和水帘洞,气氛不同,性质相仿,都是群众意志的会聚。桃花源中人惘然于时间,也惘然于空间,融洽怡和,不见个体冲撞。孙悟空有点个性,却也只是某种整体意向的象征,水帘洞里的秩序,倒是宁谧无波。
我想起了张晓风的《武陵人》。晓风袭用了陶渊明的题材,却把那个偶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作为一个单个人细细磨研。他享尽了桃花源的幸福,比照出了原籍武陵的痛苦。但是,奇怪的是,他还是毅然返回。原因是:
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
于是他苦苦寻找,钻出了那个洞口。
【@萨特 这里交给你了。】
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成语。中国人重义轻利,较少痴想洞中财宝,更想以洞穴为门径,走进一个栖息精神的天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轰传百代,就在于它开凿了这样一个洞口。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