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流个人总结
回国这两日,一直有些昏昏沉沉的,走在校园里也觉得有些恍惚,似乎从来也不曾离开过,身上小麦色的皮肤却在提醒我,在北纬一度度过的那些日子都是实实在在的。使人不由感慨时光太过匆匆,似乎还未好好告别,便已离开。猛然间就从极具热带风情、阳光充沛明媚的东南亚回到了立秋时节细雨纷纷的帝都北京,加之坐了一夜飞机,疲惫不堪,回国之后这两天总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味,似乎眼前之所见皆是虚幻,又仿佛从不曾离开,只是一场大梦罢了。走在校园里,坐在地铁上,也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北京和新加坡做一个比较。这些天在新加坡之所见,对我这个初出国门的人也的的确确造成了些许的冲击。
当初之所以选择去新加坡交流学习,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想看看一个华裔人口占74%的国家是怎样运行的;新加坡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同根同源,然而立足于新加坡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来到新加坡之后,通过对小印度、牛车水的游览,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国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小印度是新加坡境内印度族群的聚居区。这里的居民们很好地保留了他们的传统习俗。一进入小印度,一股浓烈的辣椒气味就会扑面而来。商店里陈列着银器、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茉莉花环和丝制莎丽。不时能看到美丽的印度少女头戴茉莉花带、身着莎丽、笑意盈盈地从身边走过。当地的印度小伙也十分热情友善。喧闹的街道旁,鸽子在安静的觅食,好像完全不受熙熙攘攘人群的干扰。牛车水是新加坡当地的唐人街,是新加坡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这里陈列着许多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小商品,仿佛无意间走进了一个中国的寻常巷陌,有的店铺前挂着一排排的红灯笼,有的则摆满了中国的舞狮造型的小玩偶,新加坡素有狮城之称,这些小玩偶倒成了中华文化与新加坡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例证。随意进入牛车水街头的一家商场,更觉得这就是中国,商场里播放着凤凰传奇的歌曲,音像区则摆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歌曲、电视剧的碟片,有一瞬间真的觉得好似穿越到了上世纪末,在异国他乡见到祖国旧物,真是倍感亲切。
除却文化,新加坡的宗教意识也是我十分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牛车水和小印度都有很多寺庙。牛车水有一个佛牙寺,不远处是一个印度教寺庙,牛车水有一个清真寺,这些寺庙相隔不远,却异常和谐。印度教寺庙和清真寺都需要光脚进入,门口的标牌上写着“Tourists are more welcomed.”(游客更受欢迎),让人感叹在新加坡宗教的包容。进入印度教寺庙之后,一个印度小伙告诉我,妇女们头上戴的茉莉花带即是在向神致敬。来到Temple Street(中文名是登婆街,这个翻译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大体上反映了Singlish的一些特点)的佛牙寺,甫一进门,就有一个华人老爷爷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双手合十向我们行礼,老人家得知我们从北京来,更是激动地向我们提到北京这二十多年的变化,老人家八十年代去北京时,满大街都是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而现在再去,满眼望去全是车了。不得不感慨,中国经济发展之迅速,使我等小民也倍感荣光。老人家很和蔼地同我们交谈,向我们讲述佛牙寺的历史,告诉我们佛牙寺是华人出资修建,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与华人的优良传统文化。离别前又细细地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双手合十祝我们幸福平安。伊斯兰教在新加坡似乎比之别处也多了些平和与包容。各个宗教之间如此和谐的共存,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我看来,这与新加坡的国民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新加坡的小学和中学的国民教育,灌输“新加坡人”的单一认同感,强调国家团结对于一个外患环伺的小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新加坡,民族和宗教认同感是永远排在国家认同感之后的。
除却文化和宗教,新加坡干净整洁的街道、谦和有礼的人们、合理规划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加坡的面积只有北京的4.4%,人口有547万,然而却少有堵车的情况,地铁上也很少出现比肩接踵的场景。在参观新加坡城建局时,黄家富先生向我们介绍新加坡的国土规划,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是有着严密的规划的。新加坡对城市规划的认真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是华人社会,新加坡能做到的,我们中国没有理由做不好。由新加坡窥中国,私以为我们的祖国有许多新加坡不具备的优势,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去完善的方面。我切身的感受是,当代的年轻人切忌“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应思索,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些什么?回国之后,确有视野大开之感,更觉责任之重。这里又要多扯一句,在南洋理工大学上课时,谢耀庆提到即便选择从业也应有创业意识,这种创业意识有些类似于主人翁的意识,也就是说即便我不去创业,我也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我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而不是总认为我是在为别人做事,有了这种创业意识,同样的事情做起来也会大不同。这可能是我的曲解,但又觉得这一点与我刚刚提到的问题有相通之处,即,或许我们并不会选择去从政,我们也应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命运去思索,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而奋斗。中国大有可为。
当初之所以选择去新加坡交流学习,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想看看一个华裔人口占74%的国家是怎样运行的;新加坡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同根同源,然而立足于新加坡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来到新加坡之后,通过对小印度、牛车水的游览,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国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小印度是新加坡境内印度族群的聚居区。这里的居民们很好地保留了他们的传统习俗。一进入小印度,一股浓烈的辣椒气味就会扑面而来。商店里陈列着银器、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茉莉花环和丝制莎丽。不时能看到美丽的印度少女头戴茉莉花带、身着莎丽、笑意盈盈地从身边走过。当地的印度小伙也十分热情友善。喧闹的街道旁,鸽子在安静的觅食,好像完全不受熙熙攘攘人群的干扰。牛车水是新加坡当地的唐人街,是新加坡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这里陈列着许多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小商品,仿佛无意间走进了一个中国的寻常巷陌,有的店铺前挂着一排排的红灯笼,有的则摆满了中国的舞狮造型的小玩偶,新加坡素有狮城之称,这些小玩偶倒成了中华文化与新加坡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例证。随意进入牛车水街头的一家商场,更觉得这就是中国,商场里播放着凤凰传奇的歌曲,音像区则摆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歌曲、电视剧的碟片,有一瞬间真的觉得好似穿越到了上世纪末,在异国他乡见到祖国旧物,真是倍感亲切。
除却文化,新加坡的宗教意识也是我十分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牛车水和小印度都有很多寺庙。牛车水有一个佛牙寺,不远处是一个印度教寺庙,牛车水有一个清真寺,这些寺庙相隔不远,却异常和谐。印度教寺庙和清真寺都需要光脚进入,门口的标牌上写着“Tourists are more welcomed.”(游客更受欢迎),让人感叹在新加坡宗教的包容。进入印度教寺庙之后,一个印度小伙告诉我,妇女们头上戴的茉莉花带即是在向神致敬。来到Temple Street(中文名是登婆街,这个翻译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大体上反映了Singlish的一些特点)的佛牙寺,甫一进门,就有一个华人老爷爷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双手合十向我们行礼,老人家得知我们从北京来,更是激动地向我们提到北京这二十多年的变化,老人家八十年代去北京时,满大街都是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而现在再去,满眼望去全是车了。不得不感慨,中国经济发展之迅速,使我等小民也倍感荣光。老人家很和蔼地同我们交谈,向我们讲述佛牙寺的历史,告诉我们佛牙寺是华人出资修建,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与华人的优良传统文化。离别前又细细地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双手合十祝我们幸福平安。伊斯兰教在新加坡似乎比之别处也多了些平和与包容。各个宗教之间如此和谐的共存,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我看来,这与新加坡的国民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新加坡的小学和中学的国民教育,灌输“新加坡人”的单一认同感,强调国家团结对于一个外患环伺的小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新加坡,民族和宗教认同感是永远排在国家认同感之后的。
除却文化和宗教,新加坡干净整洁的街道、谦和有礼的人们、合理规划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加坡的面积只有北京的4.4%,人口有547万,然而却少有堵车的情况,地铁上也很少出现比肩接踵的场景。在参观新加坡城建局时,黄家富先生向我们介绍新加坡的国土规划,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是有着严密的规划的。新加坡对城市规划的认真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是华人社会,新加坡能做到的,我们中国没有理由做不好。由新加坡窥中国,私以为我们的祖国有许多新加坡不具备的优势,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去完善的方面。我切身的感受是,当代的年轻人切忌“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应思索,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些什么?回国之后,确有视野大开之感,更觉责任之重。这里又要多扯一句,在南洋理工大学上课时,谢耀庆提到即便选择从业也应有创业意识,这种创业意识有些类似于主人翁的意识,也就是说即便我不去创业,我也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我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而不是总认为我是在为别人做事,有了这种创业意识,同样的事情做起来也会大不同。这可能是我的曲解,但又觉得这一点与我刚刚提到的问题有相通之处,即,或许我们并不会选择去从政,我们也应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命运去思索,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而奋斗。中国大有可为。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