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有女
从前读诗经,多为其文字所打动,譬如“关关雎鸠” 譬如“桃之夭夭”,其平白纯真宛若一幅先秦画卷徐徐展开,一派上古风情迤逦而来。曾有人问我不愿移居国外之缘由,我答曰,若待在一个不知“青青子衿”何意的地方,生亦无趣。
而今年岁渐长,兼读孕育诗经的春秋史话,更觉诗经之妙,尚在无穷。“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短短四言七句,千古颂美人之始也。此人不但美艳灵秀,门第更是高华,“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庄姜是也。这首卫风正是歌颂齐国公主来嫁场面,举国上下欢欣鼓舞。这首诗的名字可谓有趣,《硕人》赞扬其高挑颀长,想来在病弱西施、楚宫细腰风行天下之前,中原人民竞相仰慕的是齐女健硕。庄姜其人,德才貌势兼具,却唯独不得卫庄欢喜,想来天亦不全璧人成双,故作《燕燕》《柏舟》《日月》《终风》聊诉幽情。历史少了一位琴瑟和鸣的王后,多了一位“我心匪鉴、我心匪石”的佳人。
有道是人以群分,卫庄不爱白玉无瑕的庄姜,倒纳了夷姜为妾。姜姓源于神农炎帝,太公姜尚受封于东海齐国,后人延续此姓。夷姜并无庄姜的高贵身份,但想来也是宗室齐女。庄公死后,诸子争权,开了春秋弑君的首例,庄姜养子桓公便是刀下冤魂。夷姜通于继位的宣公,生下二子,便起了杀害嫡子之心。卫宣公倒是宠爱,此毒计得以施行,夷姜长子敬爱异母兄弟竟然代替而死,可怜嫡子听闻以后亦投河相随。国人哀之,遂作《二子乘舟》悼念,“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要说二子相继而死之前,卫宣公本为嫡子聘娶了当时齐国双姝中的长公主宣姜,却在听闻其美色之后纳为己有。可怜宣姜,本许配少年太子,岂料被纳于无德老头。宣公筑台纳媳连本国人都看不下去,是有《新台》诗相讽,“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戚施即老丑蛤蟆是也,天理公道,哪怕一国之君作此不伦之事,亦为千夫所指丝毫不饶。
宣姜的命运飘零无助,牺牲于齐卫政治,她的妹妹文姜却是书写了另一番传奇。且说齐国至僖公(公元前731-698年)时形成小霸局面,国力强盛、女儿貌美可谓春风得意。小女文姜不仅“颜如舜华”,亦有才名享誉天下,自然是诸国公子的梦中情人。齐僖公为幼女相中了翩翩郑国公子姬忽,不料姬忽竟以“齐大非偶”为由拒婚。或说公子忽胸有大志不屑攀龙附凤,但事后来看,其弟公子突依附宋国夺位,姬忽本人为臣下所弑,倒落了个愚蠢名头。郑国人忿其娶妻不择优,遂作《有女同车》歌之,“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郑国人歌唱着舍不得本该嫁与他们的文姜公主,那厢齐僖公急急把文姜许给了鲁桓公。与在郑国的“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截然相反,文姜在鲁国却招来骂声一片。按《毛诗序》的说法,齐风中《猗嗟》《南山》《载驱》《敝笱》四首皆为讽刺文姜之作也。“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原来文姜被郑国公子退婚之后病居齐宫,哥哥姜诸儿常来探望,一来二去间便坐实了兄妹通奸之闻。姜诸儿继位为齐襄公后,鲁桓公前来拜见携了文姜同往。兄妹再次私通,鲁桓公撞破后竟被齐襄派人暗杀。想来春秋之时,哪有大明宫巍峨,何如紫禁城幽深,墙薄野广,宫闱秘事动辄流入民间,阡陌传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公认春秋笔法乃孔子首创,如此读来倒觉不对,早在仲尼前两个世纪,东周初年的这些民调不就已经针砭时弊暗含褒贬了么?孔子重仁,未尝不是源于诗经,人性或许复杂,公论却是简单,歌颂贤美如庄姜,讽喻败德如文姜。后世两千年,再未有其他文明如华夏一般,信仰美德、信仰声名、信仰传承,甚于信教。
鲁桓公死后,文姜之子庄公即位,文姜耻于归国,就地居在了齐鲁之间,遥遥帮助儿子打理国政。文姜辞世,鲁庄迎娶齐女哀姜为夫人。说道鲁庄,父亲见杀于母舅,依然听教于母亲,性子未免喑弱,文姜死后岁数亦老,少女哀姜嫁过来不耐寂寞,私通于小叔庆父,并开始阴谋篡立。八年后鲁庄去世,两人先杀嗣君姬斑,再弑小妾叔姜之子鲁闵公。恶行昭昭,国人暴动,二人逃奔,文姜次子公子季友拨乱反正,拥立侄儿姬申,是为鲁僖公。“妖艳春秋首二姜”,齐桓公为了安抚鲁国,挽回齐女名声,下令暗杀哀姜于归国途中。哀姜与文姜同为弑君从犯,下场却大相径庭,是以鲁国人亦哀之,故称哀姜。“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前有与卫国三代纠葛不幸的庄、夷、宣姜;后随将鲁国搅到三代不宁的文、哀、叔姜;霸主之女儿,果真是不好娶,娶来不爱世人怜之,娶来宠溺几坏纲常。小邦陈国有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安贫乐道仿佛人生快意,可叹娶陈拒齐的郑国公子亦是下场寥落。
齐国公主能量还不止于此,晋国贤公子姬重耳因国乱出奔至齐,娶了宗女齐姜,从此贪欢,乐不思晋。一晃出奔十几载,当初壮怀已懈怠。齐姜苦劝无果的情况下,决然灌醉重耳,由晋臣赵衰等护送归国,是为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列女传》赞曰“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由此看来,卫有昏君,便出齐女乱政;晋有贤主,则来齐女相佐。诗经中如此多的毁誉系于齐女,到底劳苦大众不预政事,只情愿相信这些女子怀灵而降,能兴国家、能亡社稷。
时光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小霸僖公、淫乱襄公、霸主桓公陆续辞世,齐桓托孤不当导致内耗严重,国力大减,百年之后君权旁落、田氏代齐,齐姜女的传说戛然而止,就此封存在了几片史册、数卷诗经之中。
相关曲目:
《国风·陈风·衡门》
《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国风·卫风·硕人》
《国风·邶风·燕燕》
《国风·邶风·绿衣》
《国风·邶风·日月》
《国风·邶风·终风》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国风·邶风·新台》
《国风·鄘风·柏舟》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国风·鄘风·墙有茨》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
《国风·齐风·猗嗟》
《国风·齐风·南山》
《国风·齐风·载驱》
《国风·齐风·敝笱》
而今年岁渐长,兼读孕育诗经的春秋史话,更觉诗经之妙,尚在无穷。“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短短四言七句,千古颂美人之始也。此人不但美艳灵秀,门第更是高华,“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庄姜是也。这首卫风正是歌颂齐国公主来嫁场面,举国上下欢欣鼓舞。这首诗的名字可谓有趣,《硕人》赞扬其高挑颀长,想来在病弱西施、楚宫细腰风行天下之前,中原人民竞相仰慕的是齐女健硕。庄姜其人,德才貌势兼具,却唯独不得卫庄欢喜,想来天亦不全璧人成双,故作《燕燕》《柏舟》《日月》《终风》聊诉幽情。历史少了一位琴瑟和鸣的王后,多了一位“我心匪鉴、我心匪石”的佳人。
有道是人以群分,卫庄不爱白玉无瑕的庄姜,倒纳了夷姜为妾。姜姓源于神农炎帝,太公姜尚受封于东海齐国,后人延续此姓。夷姜并无庄姜的高贵身份,但想来也是宗室齐女。庄公死后,诸子争权,开了春秋弑君的首例,庄姜养子桓公便是刀下冤魂。夷姜通于继位的宣公,生下二子,便起了杀害嫡子之心。卫宣公倒是宠爱,此毒计得以施行,夷姜长子敬爱异母兄弟竟然代替而死,可怜嫡子听闻以后亦投河相随。国人哀之,遂作《二子乘舟》悼念,“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要说二子相继而死之前,卫宣公本为嫡子聘娶了当时齐国双姝中的长公主宣姜,却在听闻其美色之后纳为己有。可怜宣姜,本许配少年太子,岂料被纳于无德老头。宣公筑台纳媳连本国人都看不下去,是有《新台》诗相讽,“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戚施即老丑蛤蟆是也,天理公道,哪怕一国之君作此不伦之事,亦为千夫所指丝毫不饶。
宣姜的命运飘零无助,牺牲于齐卫政治,她的妹妹文姜却是书写了另一番传奇。且说齐国至僖公(公元前731-698年)时形成小霸局面,国力强盛、女儿貌美可谓春风得意。小女文姜不仅“颜如舜华”,亦有才名享誉天下,自然是诸国公子的梦中情人。齐僖公为幼女相中了翩翩郑国公子姬忽,不料姬忽竟以“齐大非偶”为由拒婚。或说公子忽胸有大志不屑攀龙附凤,但事后来看,其弟公子突依附宋国夺位,姬忽本人为臣下所弑,倒落了个愚蠢名头。郑国人忿其娶妻不择优,遂作《有女同车》歌之,“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郑国人歌唱着舍不得本该嫁与他们的文姜公主,那厢齐僖公急急把文姜许给了鲁桓公。与在郑国的“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截然相反,文姜在鲁国却招来骂声一片。按《毛诗序》的说法,齐风中《猗嗟》《南山》《载驱》《敝笱》四首皆为讽刺文姜之作也。“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原来文姜被郑国公子退婚之后病居齐宫,哥哥姜诸儿常来探望,一来二去间便坐实了兄妹通奸之闻。姜诸儿继位为齐襄公后,鲁桓公前来拜见携了文姜同往。兄妹再次私通,鲁桓公撞破后竟被齐襄派人暗杀。想来春秋之时,哪有大明宫巍峨,何如紫禁城幽深,墙薄野广,宫闱秘事动辄流入民间,阡陌传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公认春秋笔法乃孔子首创,如此读来倒觉不对,早在仲尼前两个世纪,东周初年的这些民调不就已经针砭时弊暗含褒贬了么?孔子重仁,未尝不是源于诗经,人性或许复杂,公论却是简单,歌颂贤美如庄姜,讽喻败德如文姜。后世两千年,再未有其他文明如华夏一般,信仰美德、信仰声名、信仰传承,甚于信教。
鲁桓公死后,文姜之子庄公即位,文姜耻于归国,就地居在了齐鲁之间,遥遥帮助儿子打理国政。文姜辞世,鲁庄迎娶齐女哀姜为夫人。说道鲁庄,父亲见杀于母舅,依然听教于母亲,性子未免喑弱,文姜死后岁数亦老,少女哀姜嫁过来不耐寂寞,私通于小叔庆父,并开始阴谋篡立。八年后鲁庄去世,两人先杀嗣君姬斑,再弑小妾叔姜之子鲁闵公。恶行昭昭,国人暴动,二人逃奔,文姜次子公子季友拨乱反正,拥立侄儿姬申,是为鲁僖公。“妖艳春秋首二姜”,齐桓公为了安抚鲁国,挽回齐女名声,下令暗杀哀姜于归国途中。哀姜与文姜同为弑君从犯,下场却大相径庭,是以鲁国人亦哀之,故称哀姜。“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前有与卫国三代纠葛不幸的庄、夷、宣姜;后随将鲁国搅到三代不宁的文、哀、叔姜;霸主之女儿,果真是不好娶,娶来不爱世人怜之,娶来宠溺几坏纲常。小邦陈国有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安贫乐道仿佛人生快意,可叹娶陈拒齐的郑国公子亦是下场寥落。
齐国公主能量还不止于此,晋国贤公子姬重耳因国乱出奔至齐,娶了宗女齐姜,从此贪欢,乐不思晋。一晃出奔十几载,当初壮怀已懈怠。齐姜苦劝无果的情况下,决然灌醉重耳,由晋臣赵衰等护送归国,是为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列女传》赞曰“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由此看来,卫有昏君,便出齐女乱政;晋有贤主,则来齐女相佐。诗经中如此多的毁誉系于齐女,到底劳苦大众不预政事,只情愿相信这些女子怀灵而降,能兴国家、能亡社稷。
时光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小霸僖公、淫乱襄公、霸主桓公陆续辞世,齐桓托孤不当导致内耗严重,国力大减,百年之后君权旁落、田氏代齐,齐姜女的传说戛然而止,就此封存在了几片史册、数卷诗经之中。
相关曲目:
《国风·陈风·衡门》
《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国风·卫风·硕人》
《国风·邶风·燕燕》
《国风·邶风·绿衣》
《国风·邶风·日月》
《国风·邶风·终风》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国风·邶风·新台》
《国风·鄘风·柏舟》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国风·鄘风·墙有茨》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
《国风·齐风·猗嗟》
《国风·齐风·南山》
《国风·齐风·载驱》
《国风·齐风·敝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