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娟《我的阿勒泰》
对新疆,一直充满了渴望。还记得三年前去的南疆的克州,车子行驶在戈壁滩中布满砂石的路面上,车窗外是满眼的戈壁景象,灰黄色的土和石块,深秋初冬已经干枯却依然耸立于劲风里的灰黄发白的草,流溢到车窗外茫茫空间里的类似于印度风格的新疆音乐,还有低矮的幽幽的蓝空,人在车中,被音乐与景色的默契打动,常常禁不住升起热泪。
这是有情的音乐,有情的大地,有情的天空。
看刘亮程的《驴车上的龟兹》,说的还是南疆,那些分不清谁是谁的买买提们,那些把一个托包克游戏玩到几十年玩到生死尽头的新疆人,那些在巴扎上吃着囊和羊肉的新疆人,那些把羊群赶上巴扎等待买主的新疆人,甚至那些在路上不急不慢地奔跑着的拉着平板木车的小毛驴们,那些系着头巾有着美丽的欢快的哀愁的或是淡漠的大眼睛的女人们……刘亮程笔下的南疆让我倍觉亲切。
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写的是她与母亲、外婆、叔叔、妹妹等家人在阿勒泰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要人口的新疆最北端的小县城——的生活,还是觉得亲切迷人。
李娟的文字并不艰深,亦不是苍白浮漂的感性,而是以她的敏锐发现并精准地再现那些小小的生动与活泼。没有雕琢的意识,却常有生趣。
她的语言是浅白的,在浅白中生成无穷的意义,即使是单纯的叙述语言,莫不如此。
在《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她写自己给家人从乌鲁木齐买的“袖珍兔”,她写到这兔子的吃肉,“兔子还吃肉?真是没听说过兔子还能吃肉……后来,果然证实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们才吃了一次肉,就给吃死了。”语言是那么的浅白,趣味又是那么的丰富:惊异中带着不甘,又带着小幽默,使人来不及同情她的兔子而要忍不住笑了。
她写从乌鲁木齐给家人带的麦片,一家人包括她自己从来没有吃过麦片,于是“想当然地煮了一大锅”,味道怎样呢?只看她笔下外婆的反应:“她笑眯眯地喝了一口,然后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然后死活也不肯喝第三口了。”没有多余的文字,那说不出的情味与风趣却几乎要跳出文字,使人又要忍不住笑了。
她笔下的外婆常常嘴馋而有趣,绝不是概念化的温柔慈爱。她的外婆兴冲冲地等着孙女蒸起从乌鲁木齐带回的咸烧白,“很勤快地帮着把筷子早早摆到了饭桌上。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一个“悲从中来”更要人忍不住发笑了,笑那写咸烧白的怪味,更笑外婆的俏皮可爱。
在《坐班车到桥头去》中,她写坐班车时灌风的寒冷。满满当当的班车里,她挤坐在车里的引擎盖子上,阵阵冷风吹透她所有的衣服,把她冷到僵硬,恰好途中有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在路边等车,“车门一开,涌上来一群小家伙。我眼明手快,逮着个最胖的,一把捞过来抱在膝盖上,沉甸甸的温暖猛的严严实实地罩了上来,他的母亲还拼命向我道谢。”读到这里会忍不住大笑,为这种洗练的幽默而笑而赞叹,快准狠的用词,简明短的用句,丰美难言的语义快感!
她写对话,也在浅白中包蕴着几乎要跳出文字的活泼与生趣。
还是写外婆,在《过年三记》中,
“外婆!刚扫了地,不要往地上吐瓜子壳了!”
“咦,我吐我的,你扫你的。我往地上吐,又没往你脸上吐。”
“外婆!不要乱翻我的包包!”
“这是你的啊?”
“当然是我的!”
“那它是长得像你还是跟着你姓?”
“……”
几乎是刁蛮任性得如同顽童的外婆了,可是看了还是忍不住要笑。
在《属于我的马》中,按照当地的风俗,欠她家钱款而无力偿还的人家死前必须清偿债务,于是把一匹马牵来抵债,她妈打电话与她商议:
“你说我要马做什么?”
“自己留着骑呗。”
“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马!”
“那就不要呗。”
“可是我又很想要……”
“你要它做什么?”
“自己留着骑呗。”
在看似无意义的语言循环中生成无数的可爱的意义,那个做生意雷厉风行又精打细算的妈妈在这里尽显可爱。这种日常对话的矛盾处处可见,往往被我们忽略,一经记录下来,才能发觉其中难言的美妙有情。
在她笔下,各式各样的哈萨克人,把苦寒的日子过到炉火纯青的生动有味:那个以惊人的韧性非要把10块钱一条的小孩的裤子还价到8元的胖女人,最终耗时三天“7块钱就把裤子买走了”;那些怕弄脏新裤子,而站到柜台上试裤子的男人们;那些举着各自的鞋子在插队和防插队的争斗中等着我那慢如蜗牛的叔叔补鞋的男人女人们;那个到我家执意要买我家没有的“过油肉拌面” 直到我指给他有狗看门的人家才罢休的男人;那个挂着专家门诊牌子认真地数着药片的胖到不行的胖医生;那些在任何一家婚礼的乡村舞会上尽情跳舞歌唱的年轻的和不年轻的男男女女们……
使人发笑的幽默,使人惊异的活泼有趣的新疆生活,都在她浅白的文字里。
这是有情的音乐,有情的大地,有情的天空。
看刘亮程的《驴车上的龟兹》,说的还是南疆,那些分不清谁是谁的买买提们,那些把一个托包克游戏玩到几十年玩到生死尽头的新疆人,那些在巴扎上吃着囊和羊肉的新疆人,那些把羊群赶上巴扎等待买主的新疆人,甚至那些在路上不急不慢地奔跑着的拉着平板木车的小毛驴们,那些系着头巾有着美丽的欢快的哀愁的或是淡漠的大眼睛的女人们……刘亮程笔下的南疆让我倍觉亲切。
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写的是她与母亲、外婆、叔叔、妹妹等家人在阿勒泰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要人口的新疆最北端的小县城——的生活,还是觉得亲切迷人。
李娟的文字并不艰深,亦不是苍白浮漂的感性,而是以她的敏锐发现并精准地再现那些小小的生动与活泼。没有雕琢的意识,却常有生趣。
她的语言是浅白的,在浅白中生成无穷的意义,即使是单纯的叙述语言,莫不如此。
在《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她写自己给家人从乌鲁木齐买的“袖珍兔”,她写到这兔子的吃肉,“兔子还吃肉?真是没听说过兔子还能吃肉……后来,果然证实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们才吃了一次肉,就给吃死了。”语言是那么的浅白,趣味又是那么的丰富:惊异中带着不甘,又带着小幽默,使人来不及同情她的兔子而要忍不住笑了。
她写从乌鲁木齐给家人带的麦片,一家人包括她自己从来没有吃过麦片,于是“想当然地煮了一大锅”,味道怎样呢?只看她笔下外婆的反应:“她笑眯眯地喝了一口,然后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然后死活也不肯喝第三口了。”没有多余的文字,那说不出的情味与风趣却几乎要跳出文字,使人又要忍不住笑了。
她笔下的外婆常常嘴馋而有趣,绝不是概念化的温柔慈爱。她的外婆兴冲冲地等着孙女蒸起从乌鲁木齐带回的咸烧白,“很勤快地帮着把筷子早早摆到了饭桌上。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一个“悲从中来”更要人忍不住发笑了,笑那写咸烧白的怪味,更笑外婆的俏皮可爱。
在《坐班车到桥头去》中,她写坐班车时灌风的寒冷。满满当当的班车里,她挤坐在车里的引擎盖子上,阵阵冷风吹透她所有的衣服,把她冷到僵硬,恰好途中有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在路边等车,“车门一开,涌上来一群小家伙。我眼明手快,逮着个最胖的,一把捞过来抱在膝盖上,沉甸甸的温暖猛的严严实实地罩了上来,他的母亲还拼命向我道谢。”读到这里会忍不住大笑,为这种洗练的幽默而笑而赞叹,快准狠的用词,简明短的用句,丰美难言的语义快感!
她写对话,也在浅白中包蕴着几乎要跳出文字的活泼与生趣。
还是写外婆,在《过年三记》中,
“外婆!刚扫了地,不要往地上吐瓜子壳了!”
“咦,我吐我的,你扫你的。我往地上吐,又没往你脸上吐。”
“外婆!不要乱翻我的包包!”
“这是你的啊?”
“当然是我的!”
“那它是长得像你还是跟着你姓?”
“……”
几乎是刁蛮任性得如同顽童的外婆了,可是看了还是忍不住要笑。
在《属于我的马》中,按照当地的风俗,欠她家钱款而无力偿还的人家死前必须清偿债务,于是把一匹马牵来抵债,她妈打电话与她商议:
“你说我要马做什么?”
“自己留着骑呗。”
“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马!”
“那就不要呗。”
“可是我又很想要……”
“你要它做什么?”
“自己留着骑呗。”
在看似无意义的语言循环中生成无数的可爱的意义,那个做生意雷厉风行又精打细算的妈妈在这里尽显可爱。这种日常对话的矛盾处处可见,往往被我们忽略,一经记录下来,才能发觉其中难言的美妙有情。
在她笔下,各式各样的哈萨克人,把苦寒的日子过到炉火纯青的生动有味:那个以惊人的韧性非要把10块钱一条的小孩的裤子还价到8元的胖女人,最终耗时三天“7块钱就把裤子买走了”;那些怕弄脏新裤子,而站到柜台上试裤子的男人们;那些举着各自的鞋子在插队和防插队的争斗中等着我那慢如蜗牛的叔叔补鞋的男人女人们;那个到我家执意要买我家没有的“过油肉拌面” 直到我指给他有狗看门的人家才罢休的男人;那个挂着专家门诊牌子认真地数着药片的胖到不行的胖医生;那些在任何一家婚礼的乡村舞会上尽情跳舞歌唱的年轻的和不年轻的男男女女们……
使人发笑的幽默,使人惊异的活泼有趣的新疆生活,都在她浅白的文字里。
来自 豆瓣App
-
一支雪梨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02: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