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父子
两年前,老莫的儿子去了北京工作,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在村里炫耀,说他的儿子在北京看到了毛主席,有份好工作,在那挣到了很多钱,每月都会往家里寄一大笔,都不知道在这破山沟里怎么花掉了。走起路来都是逢人带笑,昂首带风。
这些天,老莫很激动,他的儿子小莫就要回到黄泥村了,从北京回来。
每天有两班车会在固定时间段内经过黄泥村,早上九点到十点这趟是去往邻县的,下午三点到四点那一趟是从邻县开往本县的,而且都很少会在这里停车。只要停了车,住在路边的人家也都会好奇的伸出头来看一看到底是谁在上车或者下车。老莫知道小莫这天要回来,就早早在路边等着。逢人就说他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要回来了,等会就到。
汽车在飞扬的黄土中停了一会,似乎是进入到沙尘暴中被迫停车一样。从车上走下来一个寸头、黝黑的青壮,背上还有一个大背包,一身笔挺的灰色西装,里面一件白色圆领单衣,只是看不出是长袖还是短袖。裤子是黑色的,也不像是西裤,看起来有点紧身。鞋子是皮鞋,黑色的,鞋面还有一条明显的折痕,像额头的皱纹。看到老莫,小莫拍拍身上的尘土,走过去叫了声爸,我回来了。老莫先是楞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地拉着儿子就往家里走。小莫衣锦还乡的穿着打扮,很干净,比他的脸都干净。
小莫返乡,着实给这个安静了很久的偏远小山村带来不小轰动,村民们都陆陆续续赶来,把他家摇摇欲坠的木房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想看看从北京来的人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有大官来了呢。
小莫和他父亲简直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刚到家屁股还没坐热就对前来围观的村民各种炫耀:北京真的很大,有我们黄泥村一万个那么大,甚至还要大。楼房高的可怕,从上面看下来,路上密密麻麻的汽车就也只有那么一丁点(边说还边用发黑的拇指指甲顶着小指,以便增强村民们的直观感受)。从下面昂着头都看不到楼顶,只能平躺在地上看才不会脖子痛,比咱村后的山都要高很多很多。公交车是由两辆长车连接起来的,有的是由两辆叠起来的,高的很长的很哪,就像短火车似的。乡亲们个个都瞪大眼珠子,放着光芒,竖起耳朵,生怕没听清没看到,全都一愣一愣的。他们用夸张扭曲的表情再配合哇哇,天哪,啧啧之类的语气词,来表达万分的惊讶和赞叹。说白了就是词穷。
老莫在旁边也不闲着,除了呵呵笑,还不时见缝插针地说这个我之前跟你们说过了的,那个我也跟你们提到过的。让我儿子再直接跟你们讲一遍会比我转述的清楚很多。
小莫说他看到了毛主席,还看了天安门,都和堂屋里的年画很像。这个时候,人群里突然有小孩开始自告奋勇地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那首歌。有老人家用颤抖的声音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好啊,真的太想念你老人家了,只可惜这一辈子都没见过你啊,激动得就像这些话是被从嘴里抖出来的。也有老人家说四十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把他们家整惨了,老伴也没了,现在右腿都还是瘸的,脑袋还是懵的,这都是当年被批斗的时候给打的,那时候村里的好几块地都还是他家的呢。两位老人家说完全都泪花闪闪。小莫还讲到北京那边的女孩个个都漂亮,穿的也很少,就像是挂了几块布,是很好看的那种布,边说还边比划着,形神俱到,连他自己的眼睛都在放光。说到这里,人群里的小孩就用一只手指堵住耳朵,一只遮住眼睛笑着跑了。男人们虽面带羞涩但眼睛始终直溜溜的都没眨过,嘴巴还半张开,上下牙之间还连着口水丝。已婚的就被他们的媳妇揪着耳朵带走了。有的老人家则敲打着拐杖说作孽啊作孽啊。
小莫还放出狂言:这年头读书没什么用。并举例说谁谁家孩子二十五六了还在读书,谁谁家的儿子之前在省城读大学,毕业后又托关系才回到县里工作的。谁谁谁家儿子初中没读完就去了广东那边一个厂里,挣得比村里人都多。别说出过省,就连跟他同龄的人已经出过县城的在这村里也就五六个。村民们对这个从首都回来的年轻人很崇拜,也就很相信他的话,对他的观点颇为赞同。都说是啊是啊,读书有什么用嘛,到头来还不是要回到这个旮旯里面,还不是要去工地,倒不如像小莫那样早点出去见见世面,这挺好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日子里,都不断有村民没事有事就往莫家跑,静听小莫手舞足蹈的描述着外面的世界。他们太渴望了解大城市了,对大城市充满了无限好奇和憧憬。小莫每次都穿着那套还乡衣服,坐在门口夸夸其谈,那是他最好的一套行头了,来证明他与村民们的不同。实在说得没有内容说了,就变着法子,换着措辞,胡乱改编之后继续热情洋溢的把村民们带到外面的世界里去。
小莫已然是把自己当成了从北京来的城里人了,开口闭口都是北京的好。他来到黄泥村,倒更像是来旅游的游客。头脑太膨胀,以至于他那些天没有意识到自己终究只是个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才不得已回来的乡下人。
黄泥村的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土豆,玉米,一部分高粱等农作物来维持生活, 绵延的山上只有一片片自然生长的细竹,经济来源少之又少。 老莫家祖辈上都是地道的农民, 除了必要的农活都能得心应手外,他还会编织席子,草帽,竹筐,篮子之类的手工品,靠这些赚赚小钱。懂得编织手艺和儿子去过北京是让老莫倍感骄傲的两件事情。
一天大清早老莫又出门了,小莫起来后还是继续着他的吹嘘,正当一群人的声音水涨船高时,路边传来了连续的怒喊,但他们根本听不到或者听到了也没在意。已经有几个村民把一个人抬上了板车,推着就往镇上医院冲。还有个人飞奔过来对小莫吼道:“你爸被毒蛇咬了,快去医院。”小莫欢快的脸形还没来得及变化,就蹭的弹了起来,朝马路奔去!大伙先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回过神来也都往路边拥去。
镇上的医生说医疗条件有限,只能做下简单的止血清洗排毒,必须立刻转到县里。 小莫已经被吓傻了,他想到母亲就是前几年被蛇给咬死的,心里恐惧到极点。还好路上不堵车,救护车很快也就到了。经过几小时的抢救,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老莫醒来会就说:“还好我一步都没走,要不然就真回不来了,好大一条五步蛇啊。 我就想去砍些竹子回来编一张席子,儿子回来了,天气热,睡竹席凉快些。” 此时的老莫还很虚弱,又看到好几个脑袋在盯着他,晕晕乎乎的,还以为是躺在自家凉席上呢。老莫把自己能醒过来归功于他的正确做法,根本不知道是在他被蛇咬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及时感人的善举才救活了他。有人帮他用绳子在伤口上方包扎止血,有人把毒液吸出来,有医生切开伤口清洗、抢救,他的儿子寸步不离守在身边……五步蛇毒性很大,坊间流传一旦不幸被此蛇咬到,走五步必死,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
短住了几天院,老莫就强烈要求出院。一夜之间变得像另一个人,不在人前吹牛了,走路还一瘸一瘸的,但都是尽量躲着村里人。小莫也很少出门露面,即使还有个别男性村民按套路来他家转悠,想打听关于大城市里的女人,他也不再有心思继续瞎编了,找各种理由就是不出来。
去趟医院,几乎花光了老莫家的所有积蓄,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父辈们跟老莫说过从1959年到1961年的大饥荒,饿死了好多好多人,差点老莫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了。一想到这里,他就不自觉的打了好几个寒颤。
村民们又开始了躁动,开始了众说纷纭。张村民说老莫被蛇咬后,连人都怕了,以为人也会咬他。李村民说估计是老莫中毒太深,医院也没办法,活不久了就回来等死。王村民说可能是他儿子没有挣到钱,被迫出院保守治疗。赵村民立马反对王村民,说这不可能,都是去过北京的人了,肯定有钱,那身穿着,还有那路费,都老贵了。那几天,村民们把莫家父子俩的变化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天夜里,邻居听到老莫和小莫在激烈吵架。老莫怪小莫没出息,去大城市也没挣到钱。小莫怪老莫没事爱吹牛,让他从此下不了台。随着争吵升级,更多的秘密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发泄中从屋里传了出来。
第二天早上,全村八十多号人都知道了秘密。大家不再来老莫家摆龙门阵了,看到他们父子还会指指点点,有人说他们虚伪,有人说他们活该,有人说他们挺可怜的,也不容易,有老人家杵着拐杖说作孽啊作孽啊。
原来小莫在北京过得并不风光,他就像偏僻路尾的一盏路灯,只是照亮了自己,却照不亮繁华,也享受不到繁华。他初中刚毕业就出门闯天下,在天子脚下做过工地上的工人,收入还行就是辛苦;在电影厂门口蹲过点,梦想有天能被某个导演挑中,成为第二个王宝强;当过郊区厂房的保安;住过人多潮湿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因没文化不高,注定了他在那里很难立足。尽管人还算聪明,但就是喜欢贪玩和喝酒,很多时候都是入不敷出。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民们也慢慢回归到了最初平静的生活。
小莫也早已开始跟着他父亲学习编织,由于他勤奋聪明爱专研,见过的东西也很多,他父亲会的,他都会,他父亲不会的,他也会。竹子,硬杆子草,高粱杆,棕叶,稻草等等等等都是他的创作原材料,信手拈来就可以熟练地编织成很多生活用品,各种建筑,大小动物,再加上精心的上色和打扮,栩栩如生。
父子俩把做好的成品拿到镇上的集市贩卖,拿到县里的集市上卖。慢慢地,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手工品,越多越多的人都对那些新鲜的玩意感兴趣,赞不绝口。刚开始有从十里八乡的,县城的,还有附近县的人断断续续来到这个宁静的山村,但后来都是涌入进来的。黄泥村再次开始热闹了起来,莫家的门口再次被围堵得像打群架。只要中巴车在这里停下,车上的人都会全部下车,司机也只能边骂着娘边开着空车继续往前走。
有人是来看究竟的,有人是来买他们手工品的,有人是想跟他们学编织的,有人是想要找他们合伙做生意的,有做手工品的小公司来人请他们去做技术顾问的。不管目的性强的弱的,都来了。村里人个个都瞪大眼睛,红了眼,忘了干农活,忘了做饭吃,忘了前段时间这对父子俩的模样,他们也希望能跟着这对父子做起编织。小莫和他的父亲老莫齐上阵, 笑着、耐心的回答一个个有理无理的问题,一天下来,他们口干舌燥,脸都已僵硬变形,打都打不回原形。尽管每天都一样,但都不厌其烦,老莫觉得这是好事,能光宗耀祖。
再后来,县里电视台的记者也跑来凑热闹,结果大都是问了好多之前的人都已经问过的问题。刚开始不知道啊,所以父子俩没有拒绝,都快要高兴死了。老莫说他自己没见过世面,对着人群和镜头会紧张,就让见过大世面的儿子来出面接受采访,自己则在旁边做做补充,一个劲嘿嘿嘿的笑。
小莫又一次重复了之前的回答,说自己还不想打算跟其他人合伙做生意,也不想去做什么技术指导。如果这条路行得通,他想让目前留在村里的人都可以学学编织,努力把日子都过好起来,摘掉贫困帽。并扩大手工品原材料的种植面积,只要家家户户一条心,肯定可以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电视台记者问到他将如何更大力度更有效推广自己的产品,有没有什么规划和远大目标时。小莫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有你们电视台的报道就是个相当不错的推广渠道啊(群众一阵笑声),接着又补充道,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提供一定的扶贫资金。他还说要多读书,多学习,现在互联网向前发展的迅速比眨眼睛还快,都要快到让人看不清看不懂这个世界了。所以下定了决心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希望村里的小孩子,年轻人,所有人都要读书,都要学习新的东西,然后运用到实践中,造福村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的名片传得越来越远,传到北京,传到国外(又是一阵欢呼叫好声)。
县、镇两级政府也都认为这是个好项目,只要做成了,势必会提高整个村甚至整个县的就业率和人均GDP。两级政府经过一天五次,连续五天的会议讨论,最终代表们都一致同意给黄泥村投入一笔创业资金,并纷纷表示这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决策的部署。要通过精准扶贫,来彻底摆脱黄泥村世代贫穷的面貌,这符合黄泥村利益,符合本县利益,更符合国家利益。
村民们知道这是国家的好政策之后,更加有干劲了,比以前搞大包干的时候还要热火朝天。
附近的村庄看到了也很不甘心,心想这么好的政策不能让黄泥村独吞了啊,好的东西需要共享,需要辐射开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才是大家的共同利益,才是社会主义的顶级目标。于是他们开始纷纷前来效仿、学习,种植一样的作物,也想靠编织来致富。
县里农科所派来了几个技术人员,他们说黄泥村的黄泥还适合种植桂花、腊梅、月季、海棠、梅花等植物,并遵照县里要求免费为村民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县里还下了红头文件,文件指示要必须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要求黄泥村村民们要保护好环境,因为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了他们的致富路。附近村庄可以到黄泥村学习,但暂不投入资金,需自立自强。黄泥村是个试点,一旦成功,便可考虑大范围复制到其他村庄。
要致富,先修路,政府还拨专款把从黄泥村到县里这三十里的土路都翻修成了水泥路。以前的柏油路像豆腐,老是被压坏,此起彼伏,路上看不到油,老百姓也不知道油去哪了。
轰轰烈烈的致富运动就这样在这块贫穷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村民们都梦想着有一天,除了能供应改良后的上乘编织品外,还要有其他不同种类的,源源不断的原生态产品销往到更远更多的地方,赚到更多的钱。
乡亲们从此又都对莫家刮目相看,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都赞称小莫了不得,去过北京就是不一样,现在还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了,这和北京要领导全中国奔小康是一个道理啊。
莫家父子俩变得相当谦虚,一个劲地说是党的政策好,农民们觉悟高又肯干,所以才有机会翻身。但我们自身还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把事业做的更好更大,才能尽快实现彻底的脱贫。
这些天,老莫很激动,他的儿子小莫就要回到黄泥村了,从北京回来。
每天有两班车会在固定时间段内经过黄泥村,早上九点到十点这趟是去往邻县的,下午三点到四点那一趟是从邻县开往本县的,而且都很少会在这里停车。只要停了车,住在路边的人家也都会好奇的伸出头来看一看到底是谁在上车或者下车。老莫知道小莫这天要回来,就早早在路边等着。逢人就说他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要回来了,等会就到。
汽车在飞扬的黄土中停了一会,似乎是进入到沙尘暴中被迫停车一样。从车上走下来一个寸头、黝黑的青壮,背上还有一个大背包,一身笔挺的灰色西装,里面一件白色圆领单衣,只是看不出是长袖还是短袖。裤子是黑色的,也不像是西裤,看起来有点紧身。鞋子是皮鞋,黑色的,鞋面还有一条明显的折痕,像额头的皱纹。看到老莫,小莫拍拍身上的尘土,走过去叫了声爸,我回来了。老莫先是楞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地拉着儿子就往家里走。小莫衣锦还乡的穿着打扮,很干净,比他的脸都干净。
小莫返乡,着实给这个安静了很久的偏远小山村带来不小轰动,村民们都陆陆续续赶来,把他家摇摇欲坠的木房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想看看从北京来的人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有大官来了呢。
小莫和他父亲简直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刚到家屁股还没坐热就对前来围观的村民各种炫耀:北京真的很大,有我们黄泥村一万个那么大,甚至还要大。楼房高的可怕,从上面看下来,路上密密麻麻的汽车就也只有那么一丁点(边说还边用发黑的拇指指甲顶着小指,以便增强村民们的直观感受)。从下面昂着头都看不到楼顶,只能平躺在地上看才不会脖子痛,比咱村后的山都要高很多很多。公交车是由两辆长车连接起来的,有的是由两辆叠起来的,高的很长的很哪,就像短火车似的。乡亲们个个都瞪大眼珠子,放着光芒,竖起耳朵,生怕没听清没看到,全都一愣一愣的。他们用夸张扭曲的表情再配合哇哇,天哪,啧啧之类的语气词,来表达万分的惊讶和赞叹。说白了就是词穷。
老莫在旁边也不闲着,除了呵呵笑,还不时见缝插针地说这个我之前跟你们说过了的,那个我也跟你们提到过的。让我儿子再直接跟你们讲一遍会比我转述的清楚很多。
小莫说他看到了毛主席,还看了天安门,都和堂屋里的年画很像。这个时候,人群里突然有小孩开始自告奋勇地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那首歌。有老人家用颤抖的声音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好啊,真的太想念你老人家了,只可惜这一辈子都没见过你啊,激动得就像这些话是被从嘴里抖出来的。也有老人家说四十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把他们家整惨了,老伴也没了,现在右腿都还是瘸的,脑袋还是懵的,这都是当年被批斗的时候给打的,那时候村里的好几块地都还是他家的呢。两位老人家说完全都泪花闪闪。小莫还讲到北京那边的女孩个个都漂亮,穿的也很少,就像是挂了几块布,是很好看的那种布,边说还边比划着,形神俱到,连他自己的眼睛都在放光。说到这里,人群里的小孩就用一只手指堵住耳朵,一只遮住眼睛笑着跑了。男人们虽面带羞涩但眼睛始终直溜溜的都没眨过,嘴巴还半张开,上下牙之间还连着口水丝。已婚的就被他们的媳妇揪着耳朵带走了。有的老人家则敲打着拐杖说作孽啊作孽啊。
小莫还放出狂言:这年头读书没什么用。并举例说谁谁家孩子二十五六了还在读书,谁谁家的儿子之前在省城读大学,毕业后又托关系才回到县里工作的。谁谁谁家儿子初中没读完就去了广东那边一个厂里,挣得比村里人都多。别说出过省,就连跟他同龄的人已经出过县城的在这村里也就五六个。村民们对这个从首都回来的年轻人很崇拜,也就很相信他的话,对他的观点颇为赞同。都说是啊是啊,读书有什么用嘛,到头来还不是要回到这个旮旯里面,还不是要去工地,倒不如像小莫那样早点出去见见世面,这挺好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日子里,都不断有村民没事有事就往莫家跑,静听小莫手舞足蹈的描述着外面的世界。他们太渴望了解大城市了,对大城市充满了无限好奇和憧憬。小莫每次都穿着那套还乡衣服,坐在门口夸夸其谈,那是他最好的一套行头了,来证明他与村民们的不同。实在说得没有内容说了,就变着法子,换着措辞,胡乱改编之后继续热情洋溢的把村民们带到外面的世界里去。
小莫已然是把自己当成了从北京来的城里人了,开口闭口都是北京的好。他来到黄泥村,倒更像是来旅游的游客。头脑太膨胀,以至于他那些天没有意识到自己终究只是个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才不得已回来的乡下人。
黄泥村的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土豆,玉米,一部分高粱等农作物来维持生活, 绵延的山上只有一片片自然生长的细竹,经济来源少之又少。 老莫家祖辈上都是地道的农民, 除了必要的农活都能得心应手外,他还会编织席子,草帽,竹筐,篮子之类的手工品,靠这些赚赚小钱。懂得编织手艺和儿子去过北京是让老莫倍感骄傲的两件事情。
一天大清早老莫又出门了,小莫起来后还是继续着他的吹嘘,正当一群人的声音水涨船高时,路边传来了连续的怒喊,但他们根本听不到或者听到了也没在意。已经有几个村民把一个人抬上了板车,推着就往镇上医院冲。还有个人飞奔过来对小莫吼道:“你爸被毒蛇咬了,快去医院。”小莫欢快的脸形还没来得及变化,就蹭的弹了起来,朝马路奔去!大伙先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回过神来也都往路边拥去。
镇上的医生说医疗条件有限,只能做下简单的止血清洗排毒,必须立刻转到县里。 小莫已经被吓傻了,他想到母亲就是前几年被蛇给咬死的,心里恐惧到极点。还好路上不堵车,救护车很快也就到了。经过几小时的抢救,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老莫醒来会就说:“还好我一步都没走,要不然就真回不来了,好大一条五步蛇啊。 我就想去砍些竹子回来编一张席子,儿子回来了,天气热,睡竹席凉快些。” 此时的老莫还很虚弱,又看到好几个脑袋在盯着他,晕晕乎乎的,还以为是躺在自家凉席上呢。老莫把自己能醒过来归功于他的正确做法,根本不知道是在他被蛇咬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及时感人的善举才救活了他。有人帮他用绳子在伤口上方包扎止血,有人把毒液吸出来,有医生切开伤口清洗、抢救,他的儿子寸步不离守在身边……五步蛇毒性很大,坊间流传一旦不幸被此蛇咬到,走五步必死,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
短住了几天院,老莫就强烈要求出院。一夜之间变得像另一个人,不在人前吹牛了,走路还一瘸一瘸的,但都是尽量躲着村里人。小莫也很少出门露面,即使还有个别男性村民按套路来他家转悠,想打听关于大城市里的女人,他也不再有心思继续瞎编了,找各种理由就是不出来。
去趟医院,几乎花光了老莫家的所有积蓄,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父辈们跟老莫说过从1959年到1961年的大饥荒,饿死了好多好多人,差点老莫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了。一想到这里,他就不自觉的打了好几个寒颤。
村民们又开始了躁动,开始了众说纷纭。张村民说老莫被蛇咬后,连人都怕了,以为人也会咬他。李村民说估计是老莫中毒太深,医院也没办法,活不久了就回来等死。王村民说可能是他儿子没有挣到钱,被迫出院保守治疗。赵村民立马反对王村民,说这不可能,都是去过北京的人了,肯定有钱,那身穿着,还有那路费,都老贵了。那几天,村民们把莫家父子俩的变化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天夜里,邻居听到老莫和小莫在激烈吵架。老莫怪小莫没出息,去大城市也没挣到钱。小莫怪老莫没事爱吹牛,让他从此下不了台。随着争吵升级,更多的秘密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发泄中从屋里传了出来。
第二天早上,全村八十多号人都知道了秘密。大家不再来老莫家摆龙门阵了,看到他们父子还会指指点点,有人说他们虚伪,有人说他们活该,有人说他们挺可怜的,也不容易,有老人家杵着拐杖说作孽啊作孽啊。
原来小莫在北京过得并不风光,他就像偏僻路尾的一盏路灯,只是照亮了自己,却照不亮繁华,也享受不到繁华。他初中刚毕业就出门闯天下,在天子脚下做过工地上的工人,收入还行就是辛苦;在电影厂门口蹲过点,梦想有天能被某个导演挑中,成为第二个王宝强;当过郊区厂房的保安;住过人多潮湿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因没文化不高,注定了他在那里很难立足。尽管人还算聪明,但就是喜欢贪玩和喝酒,很多时候都是入不敷出。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民们也慢慢回归到了最初平静的生活。
小莫也早已开始跟着他父亲学习编织,由于他勤奋聪明爱专研,见过的东西也很多,他父亲会的,他都会,他父亲不会的,他也会。竹子,硬杆子草,高粱杆,棕叶,稻草等等等等都是他的创作原材料,信手拈来就可以熟练地编织成很多生活用品,各种建筑,大小动物,再加上精心的上色和打扮,栩栩如生。
父子俩把做好的成品拿到镇上的集市贩卖,拿到县里的集市上卖。慢慢地,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手工品,越多越多的人都对那些新鲜的玩意感兴趣,赞不绝口。刚开始有从十里八乡的,县城的,还有附近县的人断断续续来到这个宁静的山村,但后来都是涌入进来的。黄泥村再次开始热闹了起来,莫家的门口再次被围堵得像打群架。只要中巴车在这里停下,车上的人都会全部下车,司机也只能边骂着娘边开着空车继续往前走。
有人是来看究竟的,有人是来买他们手工品的,有人是想跟他们学编织的,有人是想要找他们合伙做生意的,有做手工品的小公司来人请他们去做技术顾问的。不管目的性强的弱的,都来了。村里人个个都瞪大眼睛,红了眼,忘了干农活,忘了做饭吃,忘了前段时间这对父子俩的模样,他们也希望能跟着这对父子做起编织。小莫和他的父亲老莫齐上阵, 笑着、耐心的回答一个个有理无理的问题,一天下来,他们口干舌燥,脸都已僵硬变形,打都打不回原形。尽管每天都一样,但都不厌其烦,老莫觉得这是好事,能光宗耀祖。
再后来,县里电视台的记者也跑来凑热闹,结果大都是问了好多之前的人都已经问过的问题。刚开始不知道啊,所以父子俩没有拒绝,都快要高兴死了。老莫说他自己没见过世面,对着人群和镜头会紧张,就让见过大世面的儿子来出面接受采访,自己则在旁边做做补充,一个劲嘿嘿嘿的笑。
小莫又一次重复了之前的回答,说自己还不想打算跟其他人合伙做生意,也不想去做什么技术指导。如果这条路行得通,他想让目前留在村里的人都可以学学编织,努力把日子都过好起来,摘掉贫困帽。并扩大手工品原材料的种植面积,只要家家户户一条心,肯定可以给村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电视台记者问到他将如何更大力度更有效推广自己的产品,有没有什么规划和远大目标时。小莫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有你们电视台的报道就是个相当不错的推广渠道啊(群众一阵笑声),接着又补充道,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提供一定的扶贫资金。他还说要多读书,多学习,现在互联网向前发展的迅速比眨眼睛还快,都要快到让人看不清看不懂这个世界了。所以下定了决心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希望村里的小孩子,年轻人,所有人都要读书,都要学习新的东西,然后运用到实践中,造福村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的名片传得越来越远,传到北京,传到国外(又是一阵欢呼叫好声)。
县、镇两级政府也都认为这是个好项目,只要做成了,势必会提高整个村甚至整个县的就业率和人均GDP。两级政府经过一天五次,连续五天的会议讨论,最终代表们都一致同意给黄泥村投入一笔创业资金,并纷纷表示这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决策的部署。要通过精准扶贫,来彻底摆脱黄泥村世代贫穷的面貌,这符合黄泥村利益,符合本县利益,更符合国家利益。
村民们知道这是国家的好政策之后,更加有干劲了,比以前搞大包干的时候还要热火朝天。
附近的村庄看到了也很不甘心,心想这么好的政策不能让黄泥村独吞了啊,好的东西需要共享,需要辐射开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才是大家的共同利益,才是社会主义的顶级目标。于是他们开始纷纷前来效仿、学习,种植一样的作物,也想靠编织来致富。
县里农科所派来了几个技术人员,他们说黄泥村的黄泥还适合种植桂花、腊梅、月季、海棠、梅花等植物,并遵照县里要求免费为村民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县里还下了红头文件,文件指示要必须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要求黄泥村村民们要保护好环境,因为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了他们的致富路。附近村庄可以到黄泥村学习,但暂不投入资金,需自立自强。黄泥村是个试点,一旦成功,便可考虑大范围复制到其他村庄。
要致富,先修路,政府还拨专款把从黄泥村到县里这三十里的土路都翻修成了水泥路。以前的柏油路像豆腐,老是被压坏,此起彼伏,路上看不到油,老百姓也不知道油去哪了。
轰轰烈烈的致富运动就这样在这块贫穷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村民们都梦想着有一天,除了能供应改良后的上乘编织品外,还要有其他不同种类的,源源不断的原生态产品销往到更远更多的地方,赚到更多的钱。
乡亲们从此又都对莫家刮目相看,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都赞称小莫了不得,去过北京就是不一样,现在还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了,这和北京要领导全中国奔小康是一个道理啊。
莫家父子俩变得相当谦虚,一个劲地说是党的政策好,农民们觉悟高又肯干,所以才有机会翻身。但我们自身还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把事业做的更好更大,才能尽快实现彻底的脱贫。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