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影像
极端影像不应该被认定为一种影像类型,它并没有增进我们对影像本质的了解。之所以称作极端影像,仅仅是为了将这些表现出相似特征的影片集拢在一起。这种特征只是某种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极端”,无论这种极端源于形式、内容,还是两者的结合。
这些具有先锋色彩的电影出现在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电影的疆域,触及到影像的界限,从而给予后来者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在此,我们可能需要将默片排除在外,因为与有声片比起来,任何默片已经先天地拥有了某种形式上的“极端”性。
这些电影仅仅基于个人的观影范围遴选出来。受制于观影量与个人喜好的限制,罗列于一起的这些电影并未展现出完整的协调性。正如开首所言,其原因来自于它们并非一种真正的影像类型。但借此,我们能看到电影不断外伸的触角,也算有点益处。
因为一些实验短片天然地具有“极端”性,故将范围仅仅限于长片。同时,那些玩弄形式花样的长片也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它们实在很少有启发性。
1、堤 1962 克里斯•马克
这部短片应当破例列入,它所用的“极端”形式对电影艺术来说是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全片采用完全静止的画面配以画外音讲述故事,通俗点讲就是“用照片写小说”。
2、帝国大厦 1964 安迪•沃霍尔
这部长达485分钟由一个镜头完成的电影自然不能仅被当作一个笑话看待。如果有人看后感慨,换成他也能拍。那很不好意思,人家沃霍尔是以此视角去实践电影的第一人,这种举动只能有一次,后来者必卒无疑。
3、快乐的结局 1967 奥德里奇•利普斯基
这部长度为71分钟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反向拍摄,但剧情发展和人物对话却是正着来的。我知道小说上的一个相似例子是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电影显得更有难度。
4、出局:禁止接触 1971 雅克•里维特
片长达773分钟,曾一度占据着片长榜首。影片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小说《十三人的故事》,讲诉68年五月革命后巴黎青年男女的生活,共分八大章节,每一章以两位人物命名,手法极其简约有趣。
5、沉睡的人 1974 Bernard Queysanne
改编自法国作家佩雷克的作品,讲述一个青年学生在巴黎的生活与沉思。全片没有一句对白,仅靠画外音朗读男主角每天的日记完成叙述。其“极端”性在于提供了一个电影画面如何服务于小说阅读的个案,杜拉斯所做的恰好与此相反。
6、让娜•迪尔曼 1975 香特尔•阿克曼
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25岁时的作品,曾让更具先锋性的杜拉斯感到无聊。杜拉斯的傲慢众所皆知,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们对阿克曼这部作品的热爱。片长达三个小时,内容只是记录一个中年寡妇三天的生活,均以固定场景、固定镜头、固定机位贯穿。阿克曼的其它作品如《家乡的消息》《安娜的旅程》《来自东方》也可归入极端影像。
7、卡车 1977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在电影上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比她在小说上的创新来得更为极端。她发明了一种新的影像叙述——通过与画面分离的画外音来“讲述”故事。不可否认,这种手法是小说创作在影像上的一种实践。《卡车》的“极端”在于,整部电影由分离的剧本朗读和潜在场景意象并接而成,从而完成一种想象中的观影体验。其他还有《夜船》《印度之歌》《阿伽达或无限阅读》也当归入极端影像。
8、蓝 1993 德里克•贾曼
在这部辞世遗作中,德里克•贾曼比杜拉斯走得更远。杜拉斯电影中的声与画虽然分离,但未彻底,画面依然附着于声音;德里克•贾曼则用一张蓝屏彻底将影像-空间消解掉,借助于音乐(类似Pink Floyd的摇滚乐对声音-空间的开拓)和文字(散文与诗)创造出一种想象-空间。
9、撒旦探戈 1994 贝拉•塔尔
七个半小时的《撒旦探戈》,每个镜头似乎都不可完成。贝拉•塔尔探索到的“极端”,是让影像彻底地转变为一个由物构筑的体系,从而消解了心理时间在观影过程中生发的可能性。这使得观影“体验”真正得到完成。
10、俄罗斯方舟 2003 索科洛夫
影史第一部仅以一个长镜头完成的剧情长片,其后的《维多利亚》和《鱼与猫》无论在创意还是调度上都难以望其项背。不可否认,《俄罗斯方舟》有为“长镜头而长镜头”的嫌疑,但开先锋的这一部永远都有不朽的价值。
11、 十段生命的律动 2002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阿巴斯创作出几部极端影像佳作。这部电影将一台轻便的摄影机安置在出租车前的固定位置,记录下女司机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对话。形式轻巧、内涵丰富。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2015)也在本片启发下完成。阿巴斯另外一部纪录片《十段生命的共振》以一辆车、一个人、一条声音的极简形式诠释自己的拍摄理念,是对《十段生命的律动》的互文。此外致敬小津安二郎的《伍》和《希林公主》同样具有“极端”性。
12、牛皮 2005 刘伽茵
刘伽茵只用一台相机、一家人、没花一分钱就拍出了一部杰作。这部电影的妙处在于镜头始终是静止的,但凡一动就会停留在家庭录像的程度,但全程的固定镜头却将录像直接升华为影像;同时通过局部的摄影机位开拓出画外空间,是一次纪录片向剧情片无限靠近的实验。《牛皮2》也当归入极端影像。
13、四次 2010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在新世纪重新创造“无声”电影。《四次》中没有一句台词,却以“长镜头的蒙太奇”完成故事的叙述。弗兰马汀诺的电影镜头模拟一种动物的视角,从而率先完成一种新颖的体验式空间-影像。前作《礼物》也当归入极端影像。
14、利维坦 2012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如果说《四次》“消灭”了摄影机,那么《利维坦》的“极端”性在于摄影师的“消失”,电影因而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哈佛人类学实验室出现的意义也在于此,空间-影像获得了第二种创造模式:模拟海洋生物的视角。除本片外,《玛纳卡玛纳》也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极端影像。
15、警官之妻 2013 菲利普•格罗因
菲利普•格罗因的《警官之妻》以59个章节组接完成,每个章节前后均用字幕条提示起与终,如同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菲利普•格罗因将电影最终的诠释权交到观众手里,从而释放观看的可能性。菲利普•格罗因与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均创造出空间-影像,区别也许在于后者通过模拟家养动物(羊)的视角,前者则借助于野生动物(狐狸)。
附片单:极端影像
这些具有先锋色彩的电影出现在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电影的疆域,触及到影像的界限,从而给予后来者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在此,我们可能需要将默片排除在外,因为与有声片比起来,任何默片已经先天地拥有了某种形式上的“极端”性。
这些电影仅仅基于个人的观影范围遴选出来。受制于观影量与个人喜好的限制,罗列于一起的这些电影并未展现出完整的协调性。正如开首所言,其原因来自于它们并非一种真正的影像类型。但借此,我们能看到电影不断外伸的触角,也算有点益处。
因为一些实验短片天然地具有“极端”性,故将范围仅仅限于长片。同时,那些玩弄形式花样的长片也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它们实在很少有启发性。
![]() |
1、堤 1962 克里斯•马克
这部短片应当破例列入,它所用的“极端”形式对电影艺术来说是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全片采用完全静止的画面配以画外音讲述故事,通俗点讲就是“用照片写小说”。
![]() |
2、帝国大厦 1964 安迪•沃霍尔
这部长达485分钟由一个镜头完成的电影自然不能仅被当作一个笑话看待。如果有人看后感慨,换成他也能拍。那很不好意思,人家沃霍尔是以此视角去实践电影的第一人,这种举动只能有一次,后来者必卒无疑。
![]() |
3、快乐的结局 1967 奥德里奇•利普斯基
这部长度为71分钟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反向拍摄,但剧情发展和人物对话却是正着来的。我知道小说上的一个相似例子是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电影显得更有难度。
![]() |
4、出局:禁止接触 1971 雅克•里维特
片长达773分钟,曾一度占据着片长榜首。影片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小说《十三人的故事》,讲诉68年五月革命后巴黎青年男女的生活,共分八大章节,每一章以两位人物命名,手法极其简约有趣。
![]() |
5、沉睡的人 1974 Bernard Queysanne
改编自法国作家佩雷克的作品,讲述一个青年学生在巴黎的生活与沉思。全片没有一句对白,仅靠画外音朗读男主角每天的日记完成叙述。其“极端”性在于提供了一个电影画面如何服务于小说阅读的个案,杜拉斯所做的恰好与此相反。
![]() |
6、让娜•迪尔曼 1975 香特尔•阿克曼
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25岁时的作品,曾让更具先锋性的杜拉斯感到无聊。杜拉斯的傲慢众所皆知,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们对阿克曼这部作品的热爱。片长达三个小时,内容只是记录一个中年寡妇三天的生活,均以固定场景、固定镜头、固定机位贯穿。阿克曼的其它作品如《家乡的消息》《安娜的旅程》《来自东方》也可归入极端影像。
![]() |
7、卡车 1977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在电影上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比她在小说上的创新来得更为极端。她发明了一种新的影像叙述——通过与画面分离的画外音来“讲述”故事。不可否认,这种手法是小说创作在影像上的一种实践。《卡车》的“极端”在于,整部电影由分离的剧本朗读和潜在场景意象并接而成,从而完成一种想象中的观影体验。其他还有《夜船》《印度之歌》《阿伽达或无限阅读》也当归入极端影像。
![]() |
8、蓝 1993 德里克•贾曼
在这部辞世遗作中,德里克•贾曼比杜拉斯走得更远。杜拉斯电影中的声与画虽然分离,但未彻底,画面依然附着于声音;德里克•贾曼则用一张蓝屏彻底将影像-空间消解掉,借助于音乐(类似Pink Floyd的摇滚乐对声音-空间的开拓)和文字(散文与诗)创造出一种想象-空间。
![]() |
9、撒旦探戈 1994 贝拉•塔尔
七个半小时的《撒旦探戈》,每个镜头似乎都不可完成。贝拉•塔尔探索到的“极端”,是让影像彻底地转变为一个由物构筑的体系,从而消解了心理时间在观影过程中生发的可能性。这使得观影“体验”真正得到完成。
![]() |
10、俄罗斯方舟 2003 索科洛夫
影史第一部仅以一个长镜头完成的剧情长片,其后的《维多利亚》和《鱼与猫》无论在创意还是调度上都难以望其项背。不可否认,《俄罗斯方舟》有为“长镜头而长镜头”的嫌疑,但开先锋的这一部永远都有不朽的价值。
![]() |
11、 十段生命的律动 2002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阿巴斯创作出几部极端影像佳作。这部电影将一台轻便的摄影机安置在出租车前的固定位置,记录下女司机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对话。形式轻巧、内涵丰富。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2015)也在本片启发下完成。阿巴斯另外一部纪录片《十段生命的共振》以一辆车、一个人、一条声音的极简形式诠释自己的拍摄理念,是对《十段生命的律动》的互文。此外致敬小津安二郎的《伍》和《希林公主》同样具有“极端”性。
![]() |
12、牛皮 2005 刘伽茵
刘伽茵只用一台相机、一家人、没花一分钱就拍出了一部杰作。这部电影的妙处在于镜头始终是静止的,但凡一动就会停留在家庭录像的程度,但全程的固定镜头却将录像直接升华为影像;同时通过局部的摄影机位开拓出画外空间,是一次纪录片向剧情片无限靠近的实验。《牛皮2》也当归入极端影像。
![]() |
13、四次 2010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在新世纪重新创造“无声”电影。《四次》中没有一句台词,却以“长镜头的蒙太奇”完成故事的叙述。弗兰马汀诺的电影镜头模拟一种动物的视角,从而率先完成一种新颖的体验式空间-影像。前作《礼物》也当归入极端影像。
![]() |
14、利维坦 2012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如果说《四次》“消灭”了摄影机,那么《利维坦》的“极端”性在于摄影师的“消失”,电影因而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哈佛人类学实验室出现的意义也在于此,空间-影像获得了第二种创造模式:模拟海洋生物的视角。除本片外,《玛纳卡玛纳》也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极端影像。
![]() |
15、警官之妻 2013 菲利普•格罗因
菲利普•格罗因的《警官之妻》以59个章节组接完成,每个章节前后均用字幕条提示起与终,如同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菲利普•格罗因将电影最终的诠释权交到观众手里,从而释放观看的可能性。菲利普•格罗因与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均创造出空间-影像,区别也许在于后者通过模拟家养动物(羊)的视角,前者则借助于野生动物(狐狸)。
附片单:极端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