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尊重身体时
查看话题 >两代人的冲突与对立:女性对身体与婚姻的自主权
拜读了鹿君的文章“你太不尊重自己的身体了”。
鹿君的妈妈到美国去看望女儿,由于女儿婚前同居,在外和男友亲热、搂抱和在家只穿内衣的生活抱有极大的不满,为女儿的私生活感到难堪。
我突然又想起了之前读过游佐中的文章我最后去了人民广场相亲角 。在上海的人民公园有个相亲角,父母打印或手写出自己儿女的资料,去相亲角摆地摊“贩卖儿女”。
这两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时代、社会环境的刻骨印记对两代人思想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赞同鹿君对性的看法:“女权和独立的前提,是正视自己的性别,正视性,正视自己的欲望。”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她一定是对自己的性别和对自己身体的权利和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在通读了几遍文章之后,我却对她妈妈,包括我妈妈这代人感到悲哀,和歉意。
人类的思想和认知是社会与人文环境所塑造的,而思维的进步是最艰难的。
有一点需要正视,那就是我和鹿君身在北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看过的世界、被传播的文化的确和国内大不相同。经过性解放运动,和女性平权的斗争,现在的北美提倡性自由,是一个已经性解放了的土地。女性被社会包容,给与尊重与自由;对婚姻和性有着自主权,社会和家庭不再给与压力。同时很多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在北美的女性整体要比国内的女性生活的更经济独立,个体自主,对伴侣和原生家庭的依赖更少(特指经济上);对社会,对工作都更负责任(因为原生家庭在儿女成年之后很少再给与经济支持,所以不得不更加负责)。这是大体环境的给与和自我个体的回馈,是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北美的女权、平权浪潮的开始是在上个世纪末。这样算来北美民众对女性权益的认知和塑造比国内至少提前一代人到两代人,也就是说,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将在中国的社会起到在北美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的作用。
但是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没有机会出国,没有机会生活在一个性别平等,婚姻自主的社会中的他们,接受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传统下,女性价值一直被商品化,物质化。
同样,父母这一代人对女性身体和婚姻自主权的观念保守而传统:保持处女身,拒绝裸露;婚姻和繁衍后代是为了自己血脉的蔓延。他们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性教育,被他们的上一代告知处女的重要性,拒绝婚前同居与性行为,他们不认同裸露,不认同同性恋,不认同自身的性价值。他们的性观念是黑暗与罪恶,而不是疏导与健康。上一代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认可度比对爱情对婚姻认可度要高;到了年龄就要结婚生子,在中国父母眼中这仿佛是生命中最大的任务和责任。
在他们幼年时期受到潜移默化的社会价值就是这样的,根深蒂固的在他们的脑海中,若是我们有反抗意图,那么父辈就会用开始恩威并用的开始施压,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年迈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物质化了自己的子女,甚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化。
他们压迫着子女的婚姻,同时也被社会和他们自己的人际关系圈所压迫着。这样的他们可悲又可笑,他们那么的阿Q精神,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他们强调着的女性的价值是——关于性繁殖的价值、女性,甚至男性在婚姻中的价值。仿佛我们在事业,学业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为了父母在“帮助”我们寻找对象时的筹码。父母以他们的爱意出发,这样就出现了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那么的火热的场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贩卖儿女”,在做“交易”。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在寻找世界的大和谐。
很多人称这是一种中国式文化习俗。我不认同,这不是文化,这是习俗,是陋习。
这是老习俗与新思维的冲击。
但是我认为无解。
我能够看到体验到学习到西方世界的平等和自由,是因为父母辛劳工作、攒钱把我送出来。当我们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认识到了新的理念,并且运用到生活中时,却要面对父母的愁容。我理解,也尊重在国内五十年,被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思想教育了一辈子的父母不能,也不太可能从根源对性和婚姻的新思想。他们可能连微信都玩不转,我们现在却要强加于他们新的性概念。
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觉醒。我们做自己的事情,尊重自己的人生,不向错误妥协。女性对自身的定位和对性以及婚姻有着更强大的观念。我看过很多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懂得爱自己,也不双标。我满心欢喜看到的是我们的平辈和下一代能够重视对男女性别平等,性自由,和婚姻的自主权。重视代表了希望。
对上一代人,对我来说最大的圆满就是给于彼此最大的空间和尊重(特别是生活习惯上的),疏导和沟通,而不是指责与失望。堵不如疏,如果真的希望让父母理解我们的思想,那么一定是持长久战,引流,而不是直面而上。上一代花了半辈子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软化他们,因为我们无法逆转时间,也无法去否定他们在大时代之下被影响的一生。
即使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错的。
鹿君的妈妈到美国去看望女儿,由于女儿婚前同居,在外和男友亲热、搂抱和在家只穿内衣的生活抱有极大的不满,为女儿的私生活感到难堪。
我突然又想起了之前读过游佐中的文章我最后去了人民广场相亲角 。在上海的人民公园有个相亲角,父母打印或手写出自己儿女的资料,去相亲角摆地摊“贩卖儿女”。
这两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时代、社会环境的刻骨印记对两代人思想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赞同鹿君对性的看法:“女权和独立的前提,是正视自己的性别,正视性,正视自己的欲望。”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她一定是对自己的性别和对自己身体的权利和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在通读了几遍文章之后,我却对她妈妈,包括我妈妈这代人感到悲哀,和歉意。
人类的思想和认知是社会与人文环境所塑造的,而思维的进步是最艰难的。
有一点需要正视,那就是我和鹿君身在北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看过的世界、被传播的文化的确和国内大不相同。经过性解放运动,和女性平权的斗争,现在的北美提倡性自由,是一个已经性解放了的土地。女性被社会包容,给与尊重与自由;对婚姻和性有着自主权,社会和家庭不再给与压力。同时很多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在北美的女性整体要比国内的女性生活的更经济独立,个体自主,对伴侣和原生家庭的依赖更少(特指经济上);对社会,对工作都更负责任(因为原生家庭在儿女成年之后很少再给与经济支持,所以不得不更加负责)。这是大体环境的给与和自我个体的回馈,是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北美的女权、平权浪潮的开始是在上个世纪末。这样算来北美民众对女性权益的认知和塑造比国内至少提前一代人到两代人,也就是说,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将在中国的社会起到在北美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的作用。
但是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没有机会出国,没有机会生活在一个性别平等,婚姻自主的社会中的他们,接受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传统下,女性价值一直被商品化,物质化。
同样,父母这一代人对女性身体和婚姻自主权的观念保守而传统:保持处女身,拒绝裸露;婚姻和繁衍后代是为了自己血脉的蔓延。他们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性教育,被他们的上一代告知处女的重要性,拒绝婚前同居与性行为,他们不认同裸露,不认同同性恋,不认同自身的性价值。他们的性观念是黑暗与罪恶,而不是疏导与健康。上一代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认可度比对爱情对婚姻认可度要高;到了年龄就要结婚生子,在中国父母眼中这仿佛是生命中最大的任务和责任。
在他们幼年时期受到潜移默化的社会价值就是这样的,根深蒂固的在他们的脑海中,若是我们有反抗意图,那么父辈就会用开始恩威并用的开始施压,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年迈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物质化了自己的子女,甚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化。
他们压迫着子女的婚姻,同时也被社会和他们自己的人际关系圈所压迫着。这样的他们可悲又可笑,他们那么的阿Q精神,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他们强调着的女性的价值是——关于性繁殖的价值、女性,甚至男性在婚姻中的价值。仿佛我们在事业,学业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为了父母在“帮助”我们寻找对象时的筹码。父母以他们的爱意出发,这样就出现了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那么的火热的场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贩卖儿女”,在做“交易”。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在寻找世界的大和谐。
很多人称这是一种中国式文化习俗。我不认同,这不是文化,这是习俗,是陋习。
这是老习俗与新思维的冲击。
但是我认为无解。
我能够看到体验到学习到西方世界的平等和自由,是因为父母辛劳工作、攒钱把我送出来。当我们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认识到了新的理念,并且运用到生活中时,却要面对父母的愁容。我理解,也尊重在国内五十年,被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思想教育了一辈子的父母不能,也不太可能从根源对性和婚姻的新思想。他们可能连微信都玩不转,我们现在却要强加于他们新的性概念。
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觉醒。我们做自己的事情,尊重自己的人生,不向错误妥协。女性对自身的定位和对性以及婚姻有着更强大的观念。我看过很多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懂得爱自己,也不双标。我满心欢喜看到的是我们的平辈和下一代能够重视对男女性别平等,性自由,和婚姻的自主权。重视代表了希望。
对上一代人,对我来说最大的圆满就是给于彼此最大的空间和尊重(特别是生活习惯上的),疏导和沟通,而不是指责与失望。堵不如疏,如果真的希望让父母理解我们的思想,那么一定是持长久战,引流,而不是直面而上。上一代花了半辈子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软化他们,因为我们无法逆转时间,也无法去否定他们在大时代之下被影响的一生。
即使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错的。
-
Herb te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0:41:48
-
奥黛丽伊莎贝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3 08:22:35
-
唐揽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30 13:18:09
-
me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01:17:54
-
me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01:17:43
-
irisy182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5 16:34:18
-
pan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5 14:12:24
-
八千里路风和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11:00:48
-
3breath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10:39:41
-
酒囊饭袋陳裝裝 转发了这篇日记
上一代花了半辈子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软化他们,因为我们无法逆转时间,也不能去否定他们的一生,即使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错的。
2016-08-13 10:33:24 -
小酒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10:29:51
-
立志成为勉强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10:23:00
-
小*眼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09:21:43
-
你好,陳鼻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08:58:51
-
大梨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08: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