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只有鱼知道
好像立秋过去,天气就没有那么热了。
从五月到现在,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一直在等待,却又不知道等待什么。在无涯的焦虑里自我徘徊,只是惊鸿一瞥,才发现错过了整个夏天。
兜兜转转不知从何说起,若是以前,想必暑假作业也基本上做了一大半,一边在数学题里面跌跌撞撞,一边憧憬着以后的生活,会在午后去读日本文学,偶尔手倦抛书午梦长,忘记了去照料那株还没有开放的花,偶尔晚上一会儿网,依然锲而不舍地追着名柯,拿出冰镇了一天的西瓜,用勺子舀掉中间无子的红。无聊时会画几张画,画完了再用橡皮全部擦去,却又莫名地心满意足。
好像那些夏天都不见了。而我现在生活在之前所憧憬的生活里,发现并没有可憧憬之处,如同顺着梯子爬向星空,站稳的那一刻发现自己的落入了一个更大的宇宙。在这个宇宙里,夏天还是那么燥热,蝉鸣此起彼伏饮露消夏,阳光在北回归线上徘徊不已,学校南门的湖中荷花大片大片地开放,西瓜从刚上市的1块8变成了8毛,所有的植物都在年复一年的生长,这个夏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消失了甬道和梯子而已,我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行走。所以决定回家。
22号回家的那个上午又重新搬回了宿舍,来来回回好几次,把所有可以带的东西塞进包里,连同某种情愫,被过分地挤压进狭小的空间里,然后抽掉空气,拉上封口,陷入黑暗与迷失。只是外面的太阳明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影子都变成了浅灰色。回来的时候,拿着零钱从自动贩卖机里取水,打开易拉罐弄了一手的泡沫,转瞬即逝的冰凉。也顾不得许多,一口气喝了一大半,仿佛这样就可以抵挡夏天一样。
乘动车回家,沿途都是盛夏的味道,田野里草木茂盛,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绿,分不清荒野和田地,房子都是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如同一座座孤岛,守候着祖辈留下的最后一方土地。往上看是蓝天白云,像是漂浮着无尽的岁月,阳光从一万年前穿梭而来,迎上去的时候微微地眯眼,懒散而又昏睡,随后错开了视线,有光的错觉在瞳孔里盛开。在车上看着那本《单向街005:反智的时代》,那时候大概忙得都没有时间安静看书,尤其是是关于社会的,过于宏大而深涩。这个夏天越来越深入,而自己却越来越浅薄。那本书看完的时候旅程刚过了一半,于是就闭起眼睛听单读,许知远的声音有些令人着迷。动车平稳而舒适,在里面感觉不到它的开动,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
重新回到扬州是下午的四点十二分,我下车的时候有一点分不清东西南北。左手拖着箱子,右手打着远方的电话,半个小时前他说他正准备离家,我开玩笑说,也许在火车站能够遇到。动车的离开给了我更广阔的视野,只是刚刚下车的地方不再是印象里的位置,我站在那里迷失了方向,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听着电话里他一直喊:我看见你了,你向北走。他的声音被风吹走一半,剩下一半淹没在动车与铁轨的碰撞里。人群在下车的那一刻起如同尘埃般扬起又散去,我犹豫不决地寻找着方向,问他北是哪里?直到最后一刻,才隔着两三条铁轨,看到站在人群里正在向我招手的他,随后在车站管理人员的提醒下才匆忙离开。
我南下回家,他北上离开。动作一致却又相反。
出来的时候,一种与生俱来的的熟悉感在脚下如同地图一般延伸着,看着扬州的天空有那么一刻如释重负。
回来的那几天,一直漂浮在外面,扬州这座城市天生适合虚度时光。我们游走在这座城市里,终日无所事事,打发了掉一个又一个夏日的午后。只是所谓的成长薄如蝉翼,却经不起岁月的敲打。与朋友交谈时,大多在讲述自己的在另一座城市的生活,交集停留在高考之前的夏天。那日与柒夏去吃自助,回来的时候,走的附中的那条路,她一路唠唠叨叨,我偶尔点头表示在听,像极了很久以前的晚自习,我们踩着食堂关门的点,吃完青椒炒面的夜宵,一路上撑得不行,却又啧啧赞叹着学校的夜宵真是好吃。以后再也吃不到了这样的加餐,只是庆幸以后依然可以一起回家。那一天像考试刚刚过后,没有作业,我骑车回家的路上可以什么都不想。
自从高三看完了路遥那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之后,我暑假的生活作息就变得很路遥一样。所以紫倓早晨打电话喊我出来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按掉了她的电话,继续去做着我未完待续的梦。当我被紫倓一阵狂轰乱炸,最终还是选择起床出门。这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脑子里已经有了千万种设想,差点冲到我家里来刨根究底。当我睡眼朦胧地出现在紫倓面前的时候已经十一点了,她正在新华书店被一大堆青春小说鼓动地激动不已,而我则很负责地把她从不能自已中拉出来。在homing run非常机智地点完餐以后,我和紫倓就开始聊是非。她点了蔓越莓冰淇淋,下面是果汁,上面是冰淇淋,她一边挖了一勺冰淇淋喂我,一边幽幽地说了一句,我和男朋友复合了。我就这样足足愣了三秒——我含着勺子上的冰淇淋,她拿着勺子。直到冰淇淋碰到那个敏感的牙齿我才松口。前几天我还紫倓吐槽“要是你向我表白,我就答应了……”这个消息让我有一些猝不及防,然后我和她就莫名地笑了好一阵,后来,与她去宋夹城散步,两个人坐在椅子上看着夕阳落到水里去,消失掉所有的光线,风把麻雀最后的余温朝我们吹过来,是夏天还没来来得及消散下去的暖。聊天的时候忽然收到了返回来的稿件,匆匆扫了一眼之后,并没有点开。
回来的这些天里也不是没事,一直忙着写稿改稿,逐渐陷入某种困惑之中,呆板生硬的新闻稿件一直消耗着自己的写作欲望。格式、标点、语句、逻辑每一项都要求严格,以前的文字行云流水,现在它降临在大地上涉水而行,经过太多的讨论和修改,到达对岸时早已变成了众人之作。还分得清新闻稿和其他稿子的区别,只是文字写多了之后会产生某种厌倦,很久都不想再碰它。想了很久关于写作的意义,从小至今的执念,从没有想过会经历厌倦,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内心荒芜而惶恐,像平静的海,窒息的沉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如何表达情感或者说如何写作。如果写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最近一年,我必定对他抱有太多的歉意,从写文案、写软文到写剧本、写段子,每一次带有目的性的写作都让我充满疲惫和不安。创造力的匮乏、情感的缺失,语言的平淡让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某种空洞的性质。而我无从弥补。
我怀念我高中时代里纯粹的喜欢,怀念那些岁月固执的书写与摘抄,看着沈从文的情书就想笑,读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就会悲伤下去,看着北岛的散文就会热泪盈眶。王小波说,写作是天底下最清白无邪的事情。我很想回答,但是不知如何开口。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白马入如花。偶然看到的句子,如果用它来形容纯粹的话。一定很好吧。
远方回来的时候,和他去浮生记小聚,他说钟书阁太商业化,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里。人不多,很安静。他从北京给我带回了一本台湾版的许知远的《极权的诱惑》,竖行的排版和繁体字,读起来有些艰难。我们所在的那个房间书很多,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聊很久,我渐渐感觉到他在他的宇宙里找到了自己的星辰,接下来就是如何到达的问题了。走的时候,芸娘慵懒地趴在椅子上,鼻子噏动,享受着这个夏日的午后。他从南京的先锋给我寄来了明信片,当我收到的时候,他已经踏上了下一段旅行。
前几天没事,带着小富士去薄雾馆散心,一楼是故宫博物院的展览的展出,二楼是瓷器与铜器。印象里上一次来图书馆散心还是高三时的冬天,我坐在玻璃窗前看完了爱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一直觉得博物馆是另外一个世界,藏在玻璃后面,足够的接近,却又在时间上无法企及。它们给岁月勾勒妆容,描摹丹青,于是就成了岁月本身。一到博物馆心就静了下来,沿途略过一段段岁月,五彩花鸟纹捧盒、青花八卦云鹤纹碗、黄地绿龙纹花口盘……想像古人的生活还真是精致,春天用素色的碗,夏天是翠绿色的碟子,秋天收拾起五彩的捧盒,冬天准备好鹿头青瓷的坛子。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它的器物,好像如此,才对得起每一个季节的馈赠,不由得感叹现在的我们真是生活的太粗燥了,连春夏秋冬都不再变得不那么的明显,岁月毫无痕迹,波澜不惊,我们太擅长了遗忘。
印象里最深的是看见一件瓷器,应该之间是一个茶壶,现在只剩下一个圆形的杯底,破碎残缺地成列在那里,上面画着一条鱼。想必多年以前,山中无事,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只是现在,如同残缺所带来的必然代价,茶壶无法倾茶,那鱼无法生活在水中,也无法挣脱瓷器本身,这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也许只有那条鱼会知道吧。
在博物馆里遇到一个保安老先生,在我拍照的时候,过来与我交谈,得知了他其实是一位摄影师,平时经常跑出去拍照。也许是这一年采访多了,撇开胆怯与羞涩,也去尝试着交流,在看到更大的世界的同时,也对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他给我看他拍的照片,很多都是生活里的平常而微小的细节。也指导着我怎么去拍博物馆里这些历史,2005年的富士用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却也足够。感到自己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不被固定的工作所局限的可能。在平常、无聊的工作之后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我们听过了太多的道理,却一直在做着别人的事,悼念着自己的梦。只是未曾想过,这样“两全”的竟是一位老先生。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活得过于浅薄,因为太想得到生活的答案。而生活,有时候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借几张老先生的作品)
那时候突然觉得,世间万物都自有它的相通地方,无论是摄影,制作器物,亦或者当下写来的文字,都是关于美,关于创造,关于记录。方式各异,最后都殊途同归。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看到那一束光。然后走向它。
八月里,等待着烟火清凉,宇宙消夏,温度降下来的时候,也许那只鱼会知道。
从五月到现在,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一直在等待,却又不知道等待什么。在无涯的焦虑里自我徘徊,只是惊鸿一瞥,才发现错过了整个夏天。
兜兜转转不知从何说起,若是以前,想必暑假作业也基本上做了一大半,一边在数学题里面跌跌撞撞,一边憧憬着以后的生活,会在午后去读日本文学,偶尔手倦抛书午梦长,忘记了去照料那株还没有开放的花,偶尔晚上一会儿网,依然锲而不舍地追着名柯,拿出冰镇了一天的西瓜,用勺子舀掉中间无子的红。无聊时会画几张画,画完了再用橡皮全部擦去,却又莫名地心满意足。
好像那些夏天都不见了。而我现在生活在之前所憧憬的生活里,发现并没有可憧憬之处,如同顺着梯子爬向星空,站稳的那一刻发现自己的落入了一个更大的宇宙。在这个宇宙里,夏天还是那么燥热,蝉鸣此起彼伏饮露消夏,阳光在北回归线上徘徊不已,学校南门的湖中荷花大片大片地开放,西瓜从刚上市的1块8变成了8毛,所有的植物都在年复一年的生长,这个夏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消失了甬道和梯子而已,我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行走。所以决定回家。
![]() |
22号回家的那个上午又重新搬回了宿舍,来来回回好几次,把所有可以带的东西塞进包里,连同某种情愫,被过分地挤压进狭小的空间里,然后抽掉空气,拉上封口,陷入黑暗与迷失。只是外面的太阳明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影子都变成了浅灰色。回来的时候,拿着零钱从自动贩卖机里取水,打开易拉罐弄了一手的泡沫,转瞬即逝的冰凉。也顾不得许多,一口气喝了一大半,仿佛这样就可以抵挡夏天一样。
![]() |
乘动车回家,沿途都是盛夏的味道,田野里草木茂盛,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绿,分不清荒野和田地,房子都是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如同一座座孤岛,守候着祖辈留下的最后一方土地。往上看是蓝天白云,像是漂浮着无尽的岁月,阳光从一万年前穿梭而来,迎上去的时候微微地眯眼,懒散而又昏睡,随后错开了视线,有光的错觉在瞳孔里盛开。在车上看着那本《单向街005:反智的时代》,那时候大概忙得都没有时间安静看书,尤其是是关于社会的,过于宏大而深涩。这个夏天越来越深入,而自己却越来越浅薄。那本书看完的时候旅程刚过了一半,于是就闭起眼睛听单读,许知远的声音有些令人着迷。动车平稳而舒适,在里面感觉不到它的开动,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
重新回到扬州是下午的四点十二分,我下车的时候有一点分不清东西南北。左手拖着箱子,右手打着远方的电话,半个小时前他说他正准备离家,我开玩笑说,也许在火车站能够遇到。动车的离开给了我更广阔的视野,只是刚刚下车的地方不再是印象里的位置,我站在那里迷失了方向,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听着电话里他一直喊:我看见你了,你向北走。他的声音被风吹走一半,剩下一半淹没在动车与铁轨的碰撞里。人群在下车的那一刻起如同尘埃般扬起又散去,我犹豫不决地寻找着方向,问他北是哪里?直到最后一刻,才隔着两三条铁轨,看到站在人群里正在向我招手的他,随后在车站管理人员的提醒下才匆忙离开。
我南下回家,他北上离开。动作一致却又相反。
出来的时候,一种与生俱来的的熟悉感在脚下如同地图一般延伸着,看着扬州的天空有那么一刻如释重负。
回来的那几天,一直漂浮在外面,扬州这座城市天生适合虚度时光。我们游走在这座城市里,终日无所事事,打发了掉一个又一个夏日的午后。只是所谓的成长薄如蝉翼,却经不起岁月的敲打。与朋友交谈时,大多在讲述自己的在另一座城市的生活,交集停留在高考之前的夏天。那日与柒夏去吃自助,回来的时候,走的附中的那条路,她一路唠唠叨叨,我偶尔点头表示在听,像极了很久以前的晚自习,我们踩着食堂关门的点,吃完青椒炒面的夜宵,一路上撑得不行,却又啧啧赞叹着学校的夜宵真是好吃。以后再也吃不到了这样的加餐,只是庆幸以后依然可以一起回家。那一天像考试刚刚过后,没有作业,我骑车回家的路上可以什么都不想。
![]() |
自从高三看完了路遥那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之后,我暑假的生活作息就变得很路遥一样。所以紫倓早晨打电话喊我出来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按掉了她的电话,继续去做着我未完待续的梦。当我被紫倓一阵狂轰乱炸,最终还是选择起床出门。这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脑子里已经有了千万种设想,差点冲到我家里来刨根究底。当我睡眼朦胧地出现在紫倓面前的时候已经十一点了,她正在新华书店被一大堆青春小说鼓动地激动不已,而我则很负责地把她从不能自已中拉出来。在homing run非常机智地点完餐以后,我和紫倓就开始聊是非。她点了蔓越莓冰淇淋,下面是果汁,上面是冰淇淋,她一边挖了一勺冰淇淋喂我,一边幽幽地说了一句,我和男朋友复合了。我就这样足足愣了三秒——我含着勺子上的冰淇淋,她拿着勺子。直到冰淇淋碰到那个敏感的牙齿我才松口。前几天我还紫倓吐槽“要是你向我表白,我就答应了……”这个消息让我有一些猝不及防,然后我和她就莫名地笑了好一阵,后来,与她去宋夹城散步,两个人坐在椅子上看着夕阳落到水里去,消失掉所有的光线,风把麻雀最后的余温朝我们吹过来,是夏天还没来来得及消散下去的暖。聊天的时候忽然收到了返回来的稿件,匆匆扫了一眼之后,并没有点开。
![]() |
![]() |
回来的这些天里也不是没事,一直忙着写稿改稿,逐渐陷入某种困惑之中,呆板生硬的新闻稿件一直消耗着自己的写作欲望。格式、标点、语句、逻辑每一项都要求严格,以前的文字行云流水,现在它降临在大地上涉水而行,经过太多的讨论和修改,到达对岸时早已变成了众人之作。还分得清新闻稿和其他稿子的区别,只是文字写多了之后会产生某种厌倦,很久都不想再碰它。想了很久关于写作的意义,从小至今的执念,从没有想过会经历厌倦,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内心荒芜而惶恐,像平静的海,窒息的沉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如何表达情感或者说如何写作。如果写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最近一年,我必定对他抱有太多的歉意,从写文案、写软文到写剧本、写段子,每一次带有目的性的写作都让我充满疲惫和不安。创造力的匮乏、情感的缺失,语言的平淡让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某种空洞的性质。而我无从弥补。
我怀念我高中时代里纯粹的喜欢,怀念那些岁月固执的书写与摘抄,看着沈从文的情书就想笑,读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就会悲伤下去,看着北岛的散文就会热泪盈眶。王小波说,写作是天底下最清白无邪的事情。我很想回答,但是不知如何开口。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白马入如花。偶然看到的句子,如果用它来形容纯粹的话。一定很好吧。
![]() |
![]() |
远方回来的时候,和他去浮生记小聚,他说钟书阁太商业化,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里。人不多,很安静。他从北京给我带回了一本台湾版的许知远的《极权的诱惑》,竖行的排版和繁体字,读起来有些艰难。我们所在的那个房间书很多,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聊很久,我渐渐感觉到他在他的宇宙里找到了自己的星辰,接下来就是如何到达的问题了。走的时候,芸娘慵懒地趴在椅子上,鼻子噏动,享受着这个夏日的午后。他从南京的先锋给我寄来了明信片,当我收到的时候,他已经踏上了下一段旅行。
![]() |
![]() |
前几天没事,带着小富士去薄雾馆散心,一楼是故宫博物院的展览的展出,二楼是瓷器与铜器。印象里上一次来图书馆散心还是高三时的冬天,我坐在玻璃窗前看完了爱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一直觉得博物馆是另外一个世界,藏在玻璃后面,足够的接近,却又在时间上无法企及。它们给岁月勾勒妆容,描摹丹青,于是就成了岁月本身。一到博物馆心就静了下来,沿途略过一段段岁月,五彩花鸟纹捧盒、青花八卦云鹤纹碗、黄地绿龙纹花口盘……想像古人的生活还真是精致,春天用素色的碗,夏天是翠绿色的碟子,秋天收拾起五彩的捧盒,冬天准备好鹿头青瓷的坛子。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它的器物,好像如此,才对得起每一个季节的馈赠,不由得感叹现在的我们真是生活的太粗燥了,连春夏秋冬都不再变得不那么的明显,岁月毫无痕迹,波澜不惊,我们太擅长了遗忘。
![]() |
![]() |
![]() |
![]() |
印象里最深的是看见一件瓷器,应该之间是一个茶壶,现在只剩下一个圆形的杯底,破碎残缺地成列在那里,上面画着一条鱼。想必多年以前,山中无事,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只是现在,如同残缺所带来的必然代价,茶壶无法倾茶,那鱼无法生活在水中,也无法挣脱瓷器本身,这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也许只有那条鱼会知道吧。
![]() |
在博物馆里遇到一个保安老先生,在我拍照的时候,过来与我交谈,得知了他其实是一位摄影师,平时经常跑出去拍照。也许是这一年采访多了,撇开胆怯与羞涩,也去尝试着交流,在看到更大的世界的同时,也对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他给我看他拍的照片,很多都是生活里的平常而微小的细节。也指导着我怎么去拍博物馆里这些历史,2005年的富士用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却也足够。感到自己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不被固定的工作所局限的可能。在平常、无聊的工作之后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我们听过了太多的道理,却一直在做着别人的事,悼念着自己的梦。只是未曾想过,这样“两全”的竟是一位老先生。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活得过于浅薄,因为太想得到生活的答案。而生活,有时候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 |
![]() |
(借几张老先生的作品)
那时候突然觉得,世间万物都自有它的相通地方,无论是摄影,制作器物,亦或者当下写来的文字,都是关于美,关于创造,关于记录。方式各异,最后都殊途同归。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看到那一束光。然后走向它。
八月里,等待着烟火清凉,宇宙消夏,温度降下来的时候,也许那只鱼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