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笔记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开篇论述了生命的意义仅对人而言,被提及也可能仅因为受到挫折而感悟的。而这些意义中很适用于当事人的生活。任何事物的意义仅针对于对人有关联的意义。
假若我们对一切言词都充耳不闻,而只专注地观察行为,我们会发现: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且他的所有观点、态度、行为、表情、礼貌、抱负、习惯及个性等都与这一意义吻合无疑。任何人的举止都表明他似乎只对生命的某种阐彩深信无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藏着他对这个世界及自身的看法。这是他的断言:“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那样。”这便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和赋予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三项任务
任何人皆受三个约束:一,生活在地球上,非其他星球。二,人是群居动物,非谁是世界仅有的唯一的人类。三,人由两性构成。这三个约束构成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的地球家园有种种限制,怎样在此限制下找到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呢?第二,如何在同类中谋求一个位置,用以相互合作并且分享合作的利益?第三,人有两性,人类的延续依赖这两性的关系,我们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这一事实?
人生命的意义受制于当事人通过他或幸福或悲伤的遭遇而总结出不同的结论。
社会感
失败者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针对个人个体的意义,这种人追求针对个人有意义的成功,而不相信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协助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工作、社交、性等。他们缺乏同类感和社会兴趣,仅相信自己的重要性由自己判定。殊不知,每个人都努力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其他人所做的贡献。作者认为,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给团体做出贡献。
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的实现基于自己的行为思想对社会延续下一代有所贡献或对周遭他人有帮助,这是宏观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如若死亡,你任何生存信息便就不复存在了。作者判定这是没有任何生命意义的人。
成长期儿童的经历
成长期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自己力量在周围其他人中所占比重。在快6岁的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看待问题。由此经验未被接受便被下好了定义。当这种童年经历因不同的观念而导致了不同的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截然不同,有的消极:“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人生真痛苦······”,有的积极:“既然事情是这样我便要努力去改变,让我的孩子不在遭受的这些经历······”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分道扬镳的原因:经验决非成败之因。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而只会从中摄取适于我们的目标之物。我们不会决定于自己的经历,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以某些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必要受到一定的误导。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决定自己。
身体缺陷
身体有缺陷的儿童易陷入自卑当中,如果没有亲密的人将他们的视线转移到对他人的兴趣上,他们只会关注自身。但身体缺陷不会迫使一个人采取扭曲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仅以身体表征来判断心灵会沿正途或歧途发展。然而,身体或内分泌有缺陷的儿童,大部分没有得到正确的培养,他们的困难不被了解,因此他们大多都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早期因身体缺陷而感到压力重重的儿童中,会发现许多失败者,这就是其原因之所在。
另一种儿童--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只知道索取,不懂付出。这种成长经历很可能会导致他们长大之后成为最危险的人群。
他们有的可能会声明他们是好意,会装得“惹人喜爱”以获取机会控制他人。但是在日常事务中,一旦要求他们像一般人那样相互合作时,他们就不干了。有的人的反抗更加公开大胆:一旦失去习经为常的谄媚和顺从,他们就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们觉得,整个社会都对他们充满敌意,所以他们总是尽力向别人报复。假若社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显示敌意,他们就会把这种敌意作为自己受到虐待的新证据。这就是惩罚之所以毫无效果的原因。它们仅仅证实了“每个人都反对我”这一观点。但是,无论被宠坏的孩子是开公反抗还是反叛,无论他们是以柔术驾御别人还是以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世界的同一错误观点。他们甚至会发现人们因时而异两种方法都尝试,而其目标却始终如一。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一马当先,被认为是最重要之人,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只要他们继续赋予生命这样的意义,他们采取的任何方法都将是错误的。
心灵与肉体的相互作用
心灵为行动设定目标,肉体付出行动。心灵与肉体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的所有奋斗都朝向一种安全感:觉得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已克服,我们最终安全地胜利摆脱周围的环境。针对这一目标,一切行动和表现都必须协调统一。这样就迫使心灵似乎为了达到最终理想目标而发展。
开篇论述了生命的意义仅对人而言,被提及也可能仅因为受到挫折而感悟的。而这些意义中很适用于当事人的生活。任何事物的意义仅针对于对人有关联的意义。
假若我们对一切言词都充耳不闻,而只专注地观察行为,我们会发现: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且他的所有观点、态度、行为、表情、礼貌、抱负、习惯及个性等都与这一意义吻合无疑。任何人的举止都表明他似乎只对生命的某种阐彩深信无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藏着他对这个世界及自身的看法。这是他的断言:“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那样。”这便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和赋予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三项任务
任何人皆受三个约束:一,生活在地球上,非其他星球。二,人是群居动物,非谁是世界仅有的唯一的人类。三,人由两性构成。这三个约束构成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的地球家园有种种限制,怎样在此限制下找到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呢?第二,如何在同类中谋求一个位置,用以相互合作并且分享合作的利益?第三,人有两性,人类的延续依赖这两性的关系,我们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这一事实?
人生命的意义受制于当事人通过他或幸福或悲伤的遭遇而总结出不同的结论。
社会感
失败者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针对个人个体的意义,这种人追求针对个人有意义的成功,而不相信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协助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工作、社交、性等。他们缺乏同类感和社会兴趣,仅相信自己的重要性由自己判定。殊不知,每个人都努力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其他人所做的贡献。作者认为,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给团体做出贡献。
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的实现基于自己的行为思想对社会延续下一代有所贡献或对周遭他人有帮助,这是宏观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如若死亡,你任何生存信息便就不复存在了。作者判定这是没有任何生命意义的人。
成长期儿童的经历
成长期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自己力量在周围其他人中所占比重。在快6岁的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看待问题。由此经验未被接受便被下好了定义。当这种童年经历因不同的观念而导致了不同的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截然不同,有的消极:“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人生真痛苦······”,有的积极:“既然事情是这样我便要努力去改变,让我的孩子不在遭受的这些经历······”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分道扬镳的原因:经验决非成败之因。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而只会从中摄取适于我们的目标之物。我们不会决定于自己的经历,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以某些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必要受到一定的误导。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决定自己。
身体缺陷
身体有缺陷的儿童易陷入自卑当中,如果没有亲密的人将他们的视线转移到对他人的兴趣上,他们只会关注自身。但身体缺陷不会迫使一个人采取扭曲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仅以身体表征来判断心灵会沿正途或歧途发展。然而,身体或内分泌有缺陷的儿童,大部分没有得到正确的培养,他们的困难不被了解,因此他们大多都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早期因身体缺陷而感到压力重重的儿童中,会发现许多失败者,这就是其原因之所在。
另一种儿童--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只知道索取,不懂付出。这种成长经历很可能会导致他们长大之后成为最危险的人群。
他们有的可能会声明他们是好意,会装得“惹人喜爱”以获取机会控制他人。但是在日常事务中,一旦要求他们像一般人那样相互合作时,他们就不干了。有的人的反抗更加公开大胆:一旦失去习经为常的谄媚和顺从,他们就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们觉得,整个社会都对他们充满敌意,所以他们总是尽力向别人报复。假若社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显示敌意,他们就会把这种敌意作为自己受到虐待的新证据。这就是惩罚之所以毫无效果的原因。它们仅仅证实了“每个人都反对我”这一观点。但是,无论被宠坏的孩子是开公反抗还是反叛,无论他们是以柔术驾御别人还是以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世界的同一错误观点。他们甚至会发现人们因时而异两种方法都尝试,而其目标却始终如一。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一马当先,被认为是最重要之人,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只要他们继续赋予生命这样的意义,他们采取的任何方法都将是错误的。
心灵与肉体的相互作用
心灵为行动设定目标,肉体付出行动。心灵与肉体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的所有奋斗都朝向一种安全感:觉得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已克服,我们最终安全地胜利摆脱周围的环境。针对这一目标,一切行动和表现都必须协调统一。这样就迫使心灵似乎为了达到最终理想目标而发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