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子,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
文/熊沾沾 图/花瓣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皇帝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顿时陷入一片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改变朝廷群龙无首的状况,大臣们拥戴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上帝位,带兵组织北京保卫战。结果,多少人的命运随着大明王朝的历史拐点而改变。
本来同帝位绝缘的朱祁钰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九五之尊。身为帝王,他颇有作为,收拾了哥哥朱祁镇造成的烂摊子,在危难之际任用贤明之臣,稳定住局面,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使得风雨飘摇的大明朝转危为安,还百姓太平日子。
但是身为弟弟和叔叔,朱祁钰可就不那么厚道了。登上帝位取得大功劳之后,他开始染上了权力的毒瘾。首先对于身陷敌营的哥哥,他连救人的表面文章都不愿意做,就害怕哥哥朱祁镇回来同他抢皇位,毕竟在重视嫡子长子的明王朝,他的即位不过是“权宜之计”,没有朱祁镇名正言顺。好不容易在大臣的活动下回到京城的朱祁镇,被他软禁在南宫长达八年之久。软禁就软禁,你好歹好吃好喝的供着,但是朱祁镇堂堂一代帝王,在南宫少吃少喝,还要时时面临朱祁钰放出的政治冷箭。
其次,对于身为太子的侄儿朱见深,朱祁钰心心念念的是他“霸占”的太子之位。在朱祁钰临危受命登上皇位之际,同嫡母孙太后和大臣有过约定,太子之位必须是朱见深的。但是局面稳定大权在握后,在朱祁钰的授意下,朱见深的位置却摇摇欲坠,直到后来被废,。朱见深身边的宫人内侍都被遣散,身边只留下一个大他十七岁的万贞儿。
万贞儿是孙太后派到太子朱见深身边照顾他的。在父亲朱祁钰被囚南宫的八年时间里,朱祁钰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处心积虑地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形势对于朱见深来说非常不利。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朱见深的祖母孙太后和亲身父母却也无能为力,不能时时陪伴,施以保护。朱见深时刻都生活在紧张惶恐之中,精神压力极大,甚至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唯一陪伴他的是万贞儿。
也许,就是在这种极端险恶的环境中,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逐渐超越了对一个姐姐或保姆该有的情感,萌发成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依恋和爱慕。
南宫之变后,朱祁镇复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1464年,17岁的朱见深在父亲去世后登上皇位。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册立从小陪伴他的万贞儿为皇后,但是这样的情感关系为皇室所不容。在各方的压力之下,朱见深退一步,册立万贞儿为贵妃。但在朱见深在位期间,万贞儿始终是后宫的无冕之皇。
朱见深妥协之后册立了吴皇后。吴皇后时年十六岁,年轻貌美,但对朱见深完全没有吸引力,吸引朱见深目光的只是在后宫众人眼中视为妖妃的万贞儿。这引起了小皇后的强烈不满,找了一个机会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
吴皇后这下刺到了朱见深的痛处。朱见深不顾后宫的阻拦和群臣的劝诫,执意废后。在后位上仅仅做了一个月的吴皇后,就被这样拉下了马。重新册封的新皇后王氏,从此趋吉避祸,绝不敢同万贞儿起冲突,更不要说整个后宫了。
从此,后宫成了万贞儿的天下。万贞儿曾经产下朱见深的长子,但是不幸夭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万贞儿不能允许后宫妃嫔有孕,更不要说产下皇子,成为皇帝的继承人。朱见深一脉险些绝嗣。
朱见深偶然宠幸了后宫宫女纪氏,纪氏进而有孕。在好心宫女和太监的帮助下,纪氏逃过了万贞儿的毒手,生下了朱见深的长子朱祐樘,即日后的明孝宗。但是面对万贞儿的手段,朱祐樘和母亲纪氏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为了不让万贞儿发现他的存在,在好心宫女太监和前文提到的吴废后的掩护下,他六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冷宫,靠吃百家饭长大。直到六岁之后,有太监找到机会告诉了朱见深他的存在,才被朱见深接回后宫,并在朱见深的母亲周太后的保护下才躲过了万贞儿的秋后算账,有机会长大成人。但朱祐樘的母亲纪氏和那些好心掩护他的太监宫女,都死在了万贞儿的手下。
即便如此,万贞儿依旧得到了朱见深的全部情感。这种情感抛开传统历史对宠妃“狐媚惑主”的评价不谈,不得不说这种感情是真挚的。万贞儿比朱见深大17岁,即使在今天,这种“姐弟恋”也不见得为大众所接受。但朱见深对她的情感始终如一日,面对后宫妃嫔,万贞儿的容貌毫无优势,她牢牢把握住朱见深的无非是对源于那段艰苦岁月中共同患难开始的男女情感。
万贞儿生病去世后,朱见深按照皇后之例为她举办了葬礼,朱见深自己悲伤不已。并说:“贵妃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了!”伤心过度的朱见深一病不起,于同年逝世。
历朝历代,得宠的妃子从来都不少,但境遇之离奇,谁也比不上朱见深和万贞儿。无论后人怎么看待这段感情,认为是畸形还是佳话,但朱见深一生只爱万贞儿这一点到不容置疑。
如果说万贞儿和朱见深的情感机缘是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在历史的偶然中登上帝位后恋栈权位,进而掀起皇权斗争的背景产物。那么号称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明孝宗,其在封建社会背景下显得有些标新立异的行为大概也是源于幼年时万贞儿仗着朱见深的宠爱迫害皇嗣而艰难求存的特殊经历吧。
明孝宗躲过了万贞儿的毒手,成为朱见深的长子并继承了皇位。与其他皇帝广纳后妃恨不得将天下美色都囊括后宫的经历不同,明孝宗朱祐樘一生只册立了一位张皇后。史书说他同张皇后每日起居皆是在一处,不像别的帝王夫妻,分殿别居。他们的日子就像民间的小夫妻一样,相敬如宾,感情很好。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子嗣多寡代表着江山社稷是否稳定。张皇后生有两子一女,但是存活下来的只有长子明武宗朱厚照,次子和女儿都夭折了。这下子大臣们可就不愿意了,天天督促着皇帝再多娶几位妃子,毕竟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只有一位存活的皇子,这对于大明江山来说,太不保险了。但明孝宗始终不为所动。
年少时期万贞儿把持后宫迫害妃嫔和皇嗣的记忆,以及母亲的死亡,可能使得明孝宗对后宫妃嫔的勾心斗角有着本能的排斥。他不愿意自己的妻子儿女步上后尘,因此选择了只有一位配偶。
明孝宗和张皇后情爱深笃。这个不经意的举动,使得他为自己的皇帝生涯涂抹了一抹在封建社会帝王后宫中难得的亮色。要知道,即使是他的父亲再怎么深爱万贞儿,后宫佳丽也是快要挤得放不下了。
讽刺的是,大臣们的担心成了事实。明孝宗的独子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后,荒淫无道,喜好欢乐,毫无节制,结果三十一岁就死了。张皇后当时还在世,却也只能从旁支中选择了明世宗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生性刻薄寡恩,对张皇后毫无尊敬之意。张皇后的弟弟被人告发,嘉靖皇帝要以谋逆罪处死。面对张皇后白衣素服向嘉靖皇帝下跪苦苦求情,嘉靖皇帝都毫无所动。张皇后在夫死子亡一个人孤独地死在冰冷的明朝皇宫后,嘉靖皇帝就把她的弟弟给杀了。
曾经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明孝宗还留下除了明武宗之外的子嗣,到时兄终弟及,以嫡母身份生活在后宫的张皇后也不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如此凄凉。
白天的紫禁城看起来金碧辉煌,殊不知一到晚上,就成了一个怪兽,吞进所有人世的美好。身处其中的人,无论如何努力和改变,也许都改不了悲剧的命运。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皇帝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顿时陷入一片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改变朝廷群龙无首的状况,大臣们拥戴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上帝位,带兵组织北京保卫战。结果,多少人的命运随着大明王朝的历史拐点而改变。
本来同帝位绝缘的朱祁钰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九五之尊。身为帝王,他颇有作为,收拾了哥哥朱祁镇造成的烂摊子,在危难之际任用贤明之臣,稳定住局面,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使得风雨飘摇的大明朝转危为安,还百姓太平日子。
但是身为弟弟和叔叔,朱祁钰可就不那么厚道了。登上帝位取得大功劳之后,他开始染上了权力的毒瘾。首先对于身陷敌营的哥哥,他连救人的表面文章都不愿意做,就害怕哥哥朱祁镇回来同他抢皇位,毕竟在重视嫡子长子的明王朝,他的即位不过是“权宜之计”,没有朱祁镇名正言顺。好不容易在大臣的活动下回到京城的朱祁镇,被他软禁在南宫长达八年之久。软禁就软禁,你好歹好吃好喝的供着,但是朱祁镇堂堂一代帝王,在南宫少吃少喝,还要时时面临朱祁钰放出的政治冷箭。
其次,对于身为太子的侄儿朱见深,朱祁钰心心念念的是他“霸占”的太子之位。在朱祁钰临危受命登上皇位之际,同嫡母孙太后和大臣有过约定,太子之位必须是朱见深的。但是局面稳定大权在握后,在朱祁钰的授意下,朱见深的位置却摇摇欲坠,直到后来被废,。朱见深身边的宫人内侍都被遣散,身边只留下一个大他十七岁的万贞儿。
![]() |
万贞儿是孙太后派到太子朱见深身边照顾他的。在父亲朱祁钰被囚南宫的八年时间里,朱祁钰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处心积虑地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形势对于朱见深来说非常不利。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朱见深的祖母孙太后和亲身父母却也无能为力,不能时时陪伴,施以保护。朱见深时刻都生活在紧张惶恐之中,精神压力极大,甚至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唯一陪伴他的是万贞儿。
也许,就是在这种极端险恶的环境中,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逐渐超越了对一个姐姐或保姆该有的情感,萌发成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依恋和爱慕。
南宫之变后,朱祁镇复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1464年,17岁的朱见深在父亲去世后登上皇位。他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册立从小陪伴他的万贞儿为皇后,但是这样的情感关系为皇室所不容。在各方的压力之下,朱见深退一步,册立万贞儿为贵妃。但在朱见深在位期间,万贞儿始终是后宫的无冕之皇。
朱见深妥协之后册立了吴皇后。吴皇后时年十六岁,年轻貌美,但对朱见深完全没有吸引力,吸引朱见深目光的只是在后宫众人眼中视为妖妃的万贞儿。这引起了小皇后的强烈不满,找了一个机会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
吴皇后这下刺到了朱见深的痛处。朱见深不顾后宫的阻拦和群臣的劝诫,执意废后。在后位上仅仅做了一个月的吴皇后,就被这样拉下了马。重新册封的新皇后王氏,从此趋吉避祸,绝不敢同万贞儿起冲突,更不要说整个后宫了。
从此,后宫成了万贞儿的天下。万贞儿曾经产下朱见深的长子,但是不幸夭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万贞儿不能允许后宫妃嫔有孕,更不要说产下皇子,成为皇帝的继承人。朱见深一脉险些绝嗣。
朱见深偶然宠幸了后宫宫女纪氏,纪氏进而有孕。在好心宫女和太监的帮助下,纪氏逃过了万贞儿的毒手,生下了朱见深的长子朱祐樘,即日后的明孝宗。但是面对万贞儿的手段,朱祐樘和母亲纪氏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为了不让万贞儿发现他的存在,在好心宫女太监和前文提到的吴废后的掩护下,他六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冷宫,靠吃百家饭长大。直到六岁之后,有太监找到机会告诉了朱见深他的存在,才被朱见深接回后宫,并在朱见深的母亲周太后的保护下才躲过了万贞儿的秋后算账,有机会长大成人。但朱祐樘的母亲纪氏和那些好心掩护他的太监宫女,都死在了万贞儿的手下。
即便如此,万贞儿依旧得到了朱见深的全部情感。这种情感抛开传统历史对宠妃“狐媚惑主”的评价不谈,不得不说这种感情是真挚的。万贞儿比朱见深大17岁,即使在今天,这种“姐弟恋”也不见得为大众所接受。但朱见深对她的情感始终如一日,面对后宫妃嫔,万贞儿的容貌毫无优势,她牢牢把握住朱见深的无非是对源于那段艰苦岁月中共同患难开始的男女情感。
万贞儿生病去世后,朱见深按照皇后之例为她举办了葬礼,朱见深自己悲伤不已。并说:“贵妃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了!”伤心过度的朱见深一病不起,于同年逝世。
历朝历代,得宠的妃子从来都不少,但境遇之离奇,谁也比不上朱见深和万贞儿。无论后人怎么看待这段感情,认为是畸形还是佳话,但朱见深一生只爱万贞儿这一点到不容置疑。
如果说万贞儿和朱见深的情感机缘是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在历史的偶然中登上帝位后恋栈权位,进而掀起皇权斗争的背景产物。那么号称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明孝宗,其在封建社会背景下显得有些标新立异的行为大概也是源于幼年时万贞儿仗着朱见深的宠爱迫害皇嗣而艰难求存的特殊经历吧。
明孝宗躲过了万贞儿的毒手,成为朱见深的长子并继承了皇位。与其他皇帝广纳后妃恨不得将天下美色都囊括后宫的经历不同,明孝宗朱祐樘一生只册立了一位张皇后。史书说他同张皇后每日起居皆是在一处,不像别的帝王夫妻,分殿别居。他们的日子就像民间的小夫妻一样,相敬如宾,感情很好。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子嗣多寡代表着江山社稷是否稳定。张皇后生有两子一女,但是存活下来的只有长子明武宗朱厚照,次子和女儿都夭折了。这下子大臣们可就不愿意了,天天督促着皇帝再多娶几位妃子,毕竟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只有一位存活的皇子,这对于大明江山来说,太不保险了。但明孝宗始终不为所动。
年少时期万贞儿把持后宫迫害妃嫔和皇嗣的记忆,以及母亲的死亡,可能使得明孝宗对后宫妃嫔的勾心斗角有着本能的排斥。他不愿意自己的妻子儿女步上后尘,因此选择了只有一位配偶。
![]() |
明孝宗和张皇后情爱深笃。这个不经意的举动,使得他为自己的皇帝生涯涂抹了一抹在封建社会帝王后宫中难得的亮色。要知道,即使是他的父亲再怎么深爱万贞儿,后宫佳丽也是快要挤得放不下了。
讽刺的是,大臣们的担心成了事实。明孝宗的独子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后,荒淫无道,喜好欢乐,毫无节制,结果三十一岁就死了。张皇后当时还在世,却也只能从旁支中选择了明世宗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生性刻薄寡恩,对张皇后毫无尊敬之意。张皇后的弟弟被人告发,嘉靖皇帝要以谋逆罪处死。面对张皇后白衣素服向嘉靖皇帝下跪苦苦求情,嘉靖皇帝都毫无所动。张皇后在夫死子亡一个人孤独地死在冰冷的明朝皇宫后,嘉靖皇帝就把她的弟弟给杀了。
曾经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明孝宗还留下除了明武宗之外的子嗣,到时兄终弟及,以嫡母身份生活在后宫的张皇后也不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如此凄凉。
白天的紫禁城看起来金碧辉煌,殊不知一到晚上,就成了一个怪兽,吞进所有人世的美好。身处其中的人,无论如何努力和改变,也许都改不了悲剧的命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