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幻的初识,相知与相爱
从小就喜欢看书,记得小学的时候放暑假,一个人在家实在无聊,既不想写作业也不想出去玩,就到处这翻翻那摸摸,竟然在书柜角落里找到的一摞《科幻世界》,心中大喜。当时我还以我三年级的大脑充分推理,判断这一摞科幻世界绝对是哥哥偷偷买了藏起来的,所以看完书顺序不能乱,还得一本一本还原回去233333(这就跟大家小时候偷偷看电视拿风扇降温一个道理嘛),大概是这样偷着看书充分调动了我的积极性,翻开看完第一本之后我就踏上了科幻的不归路。
那个时候上学放学回家不过十分钟路程,不仅没有自己的零花钱,我甚至连报刊亭在哪都没探索出来,只好耐心等着哥哥“偷偷”买了杂志藏起来,我再“偷偷”翻出来看了然后还原。也就将那些杂志翻了五六七八遍吧……后来终于说漏了嘴(毕竟小学生并没有什么演技),妈妈知道哥哥拿饭钱买杂志,于是忍无可忍地定了全年的《科幻世界》,从此这杂志才在光明正大地放在了家里的书架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柳文扬的《是谁长眠在此》和刘慈欣的《朝闻道》。柳文扬的文风比较比较偏软,并不喜欢抛出技术名词或理论,而是“点子”型作家,“科幻”感满满却完全不会理解困难,可惜英年早逝,甚为可惜。最初看《朝闻道》时我就被文中表现出的愿为追求科学真理而死深深吸引,那时候主角就叫丁仪哦,看过《球状闪电》和《三体》的幻迷会对这个名字有印象的,我也是在看过《三体》三部曲之后回头去翻杂志时突然间意识到,虽然刘慈欣写过许多长篇短篇许多角色,但这些角色身上都隐约能够看到对科学真理的极致追求,从未变过。
之后开始自己探索科幻小说、电影、电视剧,开始享受“原来这个剧中人物提到的那本XXXX我也看过诶”这种乐趣,比如在POI当中有一集,年幼的ROOT被同学安利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当时我刚好看完,因此看剧的时候看到书名真是超级惊喜,这种惊喜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我与剧中人物发生互动的穿越感。《花束》自然也是一本极好的书,在多部电影/剧以及动画当中都会时不时看到它,之后我也将它推荐给了很多人。前段时间看了今敏的《红辣椒》(也是一部早就听说却碍于这奇怪的名字一直没有去看的神作,这名字实在是太像学校门口的餐厅了),五分钟之后《红辣椒》就在我心中超越《月球》成为了科幻电影No. 1,之后我一口气扫完了今敏的其他几部动画电影(浑身舒爽,心情愉悦,走路都想唱出声来)。接下来看了《攻壳机动队》第一部TV版和两部剧场版,看了《神经漫游者》,接着看K. K的《失控》,怎么讲,天堂之门开启了。
那个时候上学放学回家不过十分钟路程,不仅没有自己的零花钱,我甚至连报刊亭在哪都没探索出来,只好耐心等着哥哥“偷偷”买了杂志藏起来,我再“偷偷”翻出来看了然后还原。也就将那些杂志翻了五六七八遍吧……后来终于说漏了嘴(毕竟小学生并没有什么演技),妈妈知道哥哥拿饭钱买杂志,于是忍无可忍地定了全年的《科幻世界》,从此这杂志才在光明正大地放在了家里的书架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柳文扬的《是谁长眠在此》和刘慈欣的《朝闻道》。柳文扬的文风比较比较偏软,并不喜欢抛出技术名词或理论,而是“点子”型作家,“科幻”感满满却完全不会理解困难,可惜英年早逝,甚为可惜。最初看《朝闻道》时我就被文中表现出的愿为追求科学真理而死深深吸引,那时候主角就叫丁仪哦,看过《球状闪电》和《三体》的幻迷会对这个名字有印象的,我也是在看过《三体》三部曲之后回头去翻杂志时突然间意识到,虽然刘慈欣写过许多长篇短篇许多角色,但这些角色身上都隐约能够看到对科学真理的极致追求,从未变过。
之后开始自己探索科幻小说、电影、电视剧,开始享受“原来这个剧中人物提到的那本XXXX我也看过诶”这种乐趣,比如在POI当中有一集,年幼的ROOT被同学安利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当时我刚好看完,因此看剧的时候看到书名真是超级惊喜,这种惊喜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我与剧中人物发生互动的穿越感。《花束》自然也是一本极好的书,在多部电影/剧以及动画当中都会时不时看到它,之后我也将它推荐给了很多人。前段时间看了今敏的《红辣椒》(也是一部早就听说却碍于这奇怪的名字一直没有去看的神作,这名字实在是太像学校门口的餐厅了),五分钟之后《红辣椒》就在我心中超越《月球》成为了科幻电影No. 1,之后我一口气扫完了今敏的其他几部动画电影(浑身舒爽,心情愉悦,走路都想唱出声来)。接下来看了《攻壳机动队》第一部TV版和两部剧场版,看了《神经漫游者》,接着看K. K的《失控》,怎么讲,天堂之门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