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爷爷:一场死亡教育
送别爷爷:一场死亡教育
一(葬礼)
爷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7月28号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抄起手机就钻进了洗手间。那时天色微亮,时针刚过六点,半梦半醒的我坐在马桶上刷开手机锁,看到来自老爸的一条短信:“儿子,爷爷今天早晨3点40过逝。”
我的心咯噔一下,整个世界也好像被某种电磁波“砰”地轰了一下。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必须使出全身气力来遏制住不断蔓延的慌张。
得赶紧订机票,我心想。然而,脑袋一团浆糊,心中一团乱麻,手指颤抖着,稀里糊涂就按照网站的默认设定购买了29号的机票。要不是经人提醒,我可能真会傻乎乎地跑去机场赶第二天的飞机。选错了日期,只得申请改签,好不容易忙完了,人整个也懵掉了。于是,收拾收拾出门,乘公交、坐大巴、取机票、过安检、候机、登机、降落太原、再登机。赶到爷爷家时,已经夜里十一点半了。
还没走进家属院,远远望见我家(一楼)窗户前搭着三个大棚,其中一个便是爷爷的灵堂。我看到老爸表情恍惚地坐在灵堂外的铁凳上,披着麻戴着孝。我急急走上前去,看到他哀伤的脸,两条泪痕就像两条干涸的河道,在他苍老黑瘦的脸颊上铺开。我对他喊:“爸,我回来了。”我爸这才认出了我,从之前的恍惚中回过神来,连忙起身招呼。叔叔、大姑、小姑、婶婶和我妈就跪在灵堂地上铺着的草席上。见我到了,叔叔抽出三根香,让我给爷爷上香。我将三根香置在炮仗粗细的长明灯(大红烛)上点燃,用左手轻轻插在爷爷遗像前黯褐色的香炉里。遗像和香炉立在一块灰白色的小板桌上,香炉后立着灵位,四周摆放着七样贡品,有糕点、水果、茶水以及串成串的五谷。小板桌下面立着个烧火盆,里面堆着纸钱烧成的灰。
我给爷爷叩了三个头,嘴里念念有词:“爷爷,我们这是喜丧,希望你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富贵人家。”说这话时,我的心还是平静的。这时,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插嘴了:“爷爷已经上天堂了”“爷爷往生极乐净土了”……总之,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愿望。
磕了头,便该烧纸了。地上堆着各种各样的纸钱,有普通黄色的,还有那种仿照纸币做的,有的仿照第三、四、五套人民币,有的仿照港币和美元。这种纸钱做工粗糙,模样滑稽,正面上端印着“中国冥民银行”,面额50万至1万亿元不等,领导人的头像也被替换成了玉皇大帝。我心想,倘若阴间的人都花这么大面额的钞票,通货膨胀该有多严重啊,这些做纸钱的也不学学经济学!
烧完了纸,叔叔让我看看爷爷。他走到水晶棺材前,把遮在上方的黄纸掀了起来。我起身靠过去,看到爷爷正安祥地躺在里头,面带微笑,穿着整齐,头上还戴着个帽子,看上去就像睡着了。刚看了两秒钟,此前平静的心绪便被骤然打破。“爷爷,我来晚了!”我扒在水晶棺前,朝他大喊道,声音不自觉变得沙哑,眼泪夺眶而出。水晶棺笔直而瘦长,插在电板上,发出嗡嗡的响声,仿佛也在回应我的哀嚎。水晶棺四周放着许多纸货,有童男童女、仙鹤、花圈、花篮、房子、汽车、电视机等。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看到死人。我曾以为我会害怕死人,可是,当你端详着死去的亲人时,竟无一丝对“死”的害怕,心里只剩下“亲”。眼前的“它”,曾是我的亲人,是那个看着我长大、陪我玩耍、供我上学、跟我面对面吃饭、气我又被我气的亲人。可现在,看着他蜡黄浮肿的脸,心头泛起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儿,仿佛是可怜,仿佛是愧疚。经过40多天的住院治疗后,爷爷的模样改变了,头发剃短了,脸色变黄了,假牙摘掉了,身上的老皮全都脱落了。
住院就是受苦,苦受尽了,人也就走了,好像是在还债。
家人心疼我旅途奔波,催我吃点东西。可我如何能吃得下?心里的哀伤硬是顶住了胃里的空虚。我问小表妹方方,姥姥怎么样了?她说在屋里躺着呢。我走进门,见每间屋子都亮着灯,奶奶一个人卧在她和爷爷的大床上睡着了,人看上去很虚弱。我决定不打搅她,轻轻合上门退了出来,继续回到灵堂里,陪大伙儿一起守灵。夜已经深了,亲朋好友们开始轮流守夜,有的人在屋里休息,有的人在大棚里坐着喝茶聊天。熬到后半夜,我和我爸、我叔终于顶不住了,回到屋里并排躺在床上眯了一会儿。天很快就亮了,亲戚们陆陆续续来了,我们起来继续忙活。客人来了,我们就让他上香、烧纸,陪他一起磕头行礼。这些日子正赶上三伏天,大棚里的气温接近40度,闷热异常,而爷爷则躺在零下20度的水晶棺材里,正是:六十度的气温差,阴阳人的永世隔。
28、29两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30号清晨6点整,随着阴阳先生(殡葬师)一声令下,出殡仪式上演了。阴阳先生先是打开深紫色的纸棺,叫爷爷的两位女儿(大姑、小姑)用纸钱在棺材里面扫了几遍。这种纸棺材是专为火化设计的,比起水晶棺更显窄瘦,棺材盒上纹着几条龙,代表死者是男性。紧接着,他叫人用花圈挡住了灵堂,让女人们都出去了。安排给我的任务是抱着爷爷的遗像站在灵堂西南角,守着烧火盆和蜡烛。八个男人用力提拽着单子,将爷爷的遗体从水晶棺抬进紫色的纸棺中。阴阳先生揭开爷爷的寿衣,往嘴里灌了一大口白酒,“噗”一下吐到爷爷的身体上,再将白酒倒在白毛巾上,为老人从上到下擦拭身体。擦拭完后,他将爷爷大腿上的排尿管两刀剪断、拔了出来,少量黯红的血液瞬间淌了出来,又被他用纸巾醮蘸干净。接着,他拿出一根长长的红线,在纸棺四周比划,嘴里念着我听不懂的话,最后将红线从爷爷身体的正中间拉下来,看出来是想让身体两边对齐。最后,他又拿出一个红色的薄被,裹在爷爷的寿衣上,掖好后只露出头和肩膀。忙完这些后,他示意可以瞻仰遗体了。
于是,大家陆陆续续逆时针绕着爷爷的遗体转了一圈。最后一个上前的是奶奶,她由两个儿媳搀扶着走了过来。她的眼神充满绝望和对爷爷的留恋,步态缓慢,身子因为无力,只是被动地前行。“锡珍,你一路走好”,奶奶对着遗体说道。奶奶走出灵堂后就瘫坐在铁凳上,阴阳先生狠狠地盖上了棺材盒,示意要出殡了。我正准备端起遗像上车,却听见奶奶开始号啕大哭,我连忙过去安慰她。
“鹏鹏,爷爷走了。”奶奶喊出这一声,我的眼泪扑簌簌掉下来,本因参加仪式而生出的庄严与紧张又突然转成对她的怜惜和哀伤。“我的靠山没有了”,奶奶又喊出一声,她的侄女、侄媳都凑过来安慰她。仪式被迫中断,大家忍不住拭泪。我站立着,紧抱坐着的奶奶,呜咽着对她说:“奶奶,我就是你的靠山。”
几分钟后,仪式继续进行。作为长子的老爸第一个出场,他抬起烧火盆,狠狠地砸在地板上;大姑父拎着招魂幡从碎渣和灰烬上跳了过去;我抱着爷爷的遗像,忍着眼泪也一跃而过,两旁的行人目睹着我流泪前行,我顾不得旁人的眼神,心里只剩对爷爷的惋惜;我后面跟着的是我妈,她抱着灵位也赶来了;在她身后是我大姑,她端着其它祭品;大姑身后紧跟着我叔,他抬着棺材头,身后是其他七位抬棺人。
“跑起来!”殡葬师大声喊道。八个大汉三步并作两步,将纸棺抬进敞开车门的灵车中。我抱着遗像坐进副驾驶位,老爸、老妈和大姑父坐进后排座位上。灵车发动了,道路两旁的行人纷纷避让。奔驰牌的灵车前绑着一个大大的“奠”字,黑黄二色的灵幡绑在车顶处和后视镜上,随着风轻舞飘扬。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陶潜的诗句道出了我们此时的心境。晨曦中的兰州城新鲜而动人,灵车穿过几个十字路口便驶到了黄河边。行人们开启了新一天的行程,而车上的这位老人却结束了他一生的旅程。尽管行色匆匆,他们不时朝我们投来注视的目光。我看到几位逆行的晨跑者,穿着紧身运动服,瞥了一眼我们的车队,眼神里刻着拥抱健康的自信。
灵车很快开到了华林山。我们推着爷爷的遗体,将“他”移交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不一会儿,遗体告别仪式就开始了。四个工作人员迈着正步将爷爷的遗体推到花丛中央。主持人朝遗体三鞠躬后开始以朗诵体发言,紧接着奏响的便是那熟悉的旋律:“铛……铛……铛……铛……”。哀乐声一起,家人们便开始嚎啕大哭。乐声伴随着哭声,飘荡在礼堂上空……
二(追思)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爷爷刚走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葬礼上我看到他的遗体,安祥地躺着,但无论怎么呼唤,也没有反应。我想,一定是“人”走了,肉身才被叫做遗体,指遗留的肉体。即使表面上大家都信奉唯物主义,但在冥冥之中,我们又相信人有魂灵。要不干嘛设灵位?当然更恰当的说法来自英国作家刘易斯(C. S. Lewis):
“You don't have a soul, you are a soul, you have a body.”(你没有灵魂,你就是灵魂,你有一具肉身。)
出殡回来后,大家都睡去了,累了几天也该休息了。而我却睡不着,我的哲学神经纠缠着我不放,于是一个人坐在爷爷的遗像前,盯着他沉思。在苦思冥想了两个小时后,我领悟到:理解了“我”,也就理解了“灵魂”。从出生到如今,我的肉体一刻不停地变化着,我大脑中的意识内容也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根本就没有固定的那个“我”。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个“我”,只是一个人格概念,为的是维持日常生活的稳定性。“灵魂”也是一样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它也许只是物质运作时产生的一种附带现象,也许是附着在肉体上迷雾一样的精神现象。总之,它产生了,又熄灭了;或者说,它流进身体,又流出身体。如果“自我”压根只是一个幻象,如果灵魂本来就流动不居,那么,也就没有死亡。死亡只是自我这个概念消散了,可它原本就不真实;或者换一个角度:死亡只是肉体坏了,灵魂会再换一个载体。
其实,爷爷住院后,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他了。我爸和大姑感受得最为明显,他们说爷爷似乎变了一个人,脾气好多了,爱说爱笑,“返老还童了”。最近这几年,由于生病,他变得易怒、敏感、孩子气。饭桌上经常和家人吵架,动不动就生气不吃饭,深更半夜不睡觉,打开大门等送报纸的来……自从爷爷奶奶搬到新家之后,爷爷就没以前那么开朗了。在原来的小区里,他一下楼就能碰到街坊领居,大家有事没事喧喧关(兰州方言:指唠嗑),心情会好很多。自从搬家以后,他就没了可以来往的朋友,再加上患有脑梗,右侧身体偏瘫,除了在家看电视和报纸之外,生活中毫无亮点。我观察他的生活,心想,人老了,真是享受不了什么。
今年过年,我在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跟爷爷的交流几乎没有,只有打招呼和吃饭时发生一点摩擦。他耳背,我说话他听不清楚,总是嫌我说话“呜呜啦啦”,以前全靠奶奶做翻译,现在奶奶耳朵也背了,改成小姑或其他人做翻译了。如今他走了,我充满自责和悔恨。如果知道他走得这么急,真不该跟他计较,而是应该多陪他说说话。我本来答应他,还要继续帮他写回忆录,但这些年业务繁忙,也就没有腾出时间。想到当初是他和奶奶从小拉扯我到小学3年级,也是他拿出积蓄供孙儿完成学业,可除了十年前我曾为他写过一篇八千多字的回忆录之外,也没怎么尽过孝。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严重不对等的,他对我的付出太多,而我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他的离去让我永远失去了报答的机会,本想让他看看未来的孙媳妇,可是他竟走得这么急。
6月底我就赶回老家看望他,当时他因突发的癫痫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医院下了病危通知。6天后,他转入普通病房,我以为他告别了危险期,至少还能撑几个月,所以没待几天又返回了北京。临走前一天,我去医院向他告别,说我回去还有事,谁知,那却成了最后一面。
如今他带着一身病走了(医院的化验单上显示着7种病),其中肾衰竭是致命原因。肾衰竭是什么?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自从大姑告诉我这个病后,我就预感到人要完了。后来跟发小说了这个病,他说:“肾衰竭,那不就是尿毒症吗?”爷爷得的是尿毒症晚期,这是绝症,治不好的,只能通过透析和医疗器械维持“人工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没有质量的,但亲人的不舍,让他只能在病房里度过最后的时光。
今年5月份看《奇葩说》第三季,其中一期就谈到这个话题:亲人得了绝症,到底要不要鼓励他撑下去?这是一个残忍而两难的抉择。如果按照爷爷的自由意志,他绝不愿在病房里离开人世。今年查出病以后,他死活不肯住院,一定要回家去。然而,昏迷后的他失去了身体的自主权,被迫住院接受治疗。清醒之后,他就一直嚷嚷着穿衣服回家,可家人一直劝他安心住着。最后,在病床上苦撑了43天后,他的呼吸也衰竭了,医院方面本来还想切开气管,用呼吸机继续维持,但老爸实在不忍心让老人再受罪,于28号凌晨载着爷爷回家了。
“爸,你到家了。”正是听到了这句话,爷爷才安心地点了点头,然后闭上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后来我问老爸,爷爷知道自己要走吗?我爸说他不知道,他只记得爷爷经常念叨:“这个病把人拿住了。”住院时他一直渴望回家,回家看电视、看报纸,过他多年来习惯的生活。为此他还假装自己很健壮,当着奶奶的面双手上举,希望奶奶接他出院。与此同时,他还关心着NBA总决赛,跟老爸说,他觉得勇士队能夺冠,只可惜他再也看不到体育频道了。
不是只有伟人的一生才值得追忆。爷爷虽然是一个普通人,却做了那么多不普通的事,这一点确实值得后人去效仿和追忆。比如他曾抗美援朝,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他一直免费给穷人看病,被许多媒体报道;他还见义勇为,在公车上勇斗歹徒。当然,最了不起的还是他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他是一个工作狂,直到搬家前,他都一直在工作。退休前,连周末都在医院加班,退休后又开诊所,继续给人看病。而他的针灸和按摩的技术也是远近闻名,我小时候的很多病都是爷爷给看好的。
他不怕死的心态也值得一书。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赶上地震,人们都拼了命从楼上逃下来。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穿着睡衣,有的则裹着被子,总之样子十分狼狈。大家慌作一团,站在空地处等待余震结束。只见爷爷不慌不忙,该干嘛干嘛,拎起水壶去打开水,接着又去医院上班,一点也没把这当回事。也许是因为他见识过美军的炮弹和飞机,这点自然灾害并不能令他畏惧。这种态度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如今他走了,但他留下的最大财富,还是这种精神力量。
通过给爷爷送葬和守灵,我们经历了人生当中必修的一堂死亡课。这堂课教会我的,不是勇敢面对死亡之类的打气话,而是“人生是苦”的事实。我跟表妹璇璇说,我们年轻时,总以为人生是美好的,我们一定会幸福,然而事实却嘲弄了我们。亲人的离去是绝顶残酷的事。这种痛苦是没有办法化解的,特别是当你在他有生之年没能说出想说的话,做出想做的事,那么当他离去时,你会感到万分的遗憾。没有办法能弥补这种遗憾,我们能做的只是珍惜眼前人,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
我是什么时候才不那么难过的?大概是在头七结束之后。
按照我们甘肃人的习俗,亲人去世后,每天都要在天亮之前为他送水火。所谓“送水火”,就是通过祭奠的方式把茶水、酒水以及柴火送给离世的亲人,让他在九泉之下也有茶饭可吃。每一天我们都比前一天送得远一点,第三天我们送过了黄河,第四天也就是头七那天全家人又跑去殡仪馆,端出他的灵位集体祭奠了一番。我知道,这些习俗对死去的人也许毫无用处,但对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它却起到一种缓冲悲痛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祭奠和一场场的追忆,整个家庭又拧成了一股绳;通过翻来覆去说着他生前的往事,家人的遗恨也一点一点从心头卸下。
佛陀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从爷爷住院到他的葬礼,我们基本目睹了一遍这八苦,苦的不光是他,也是我们。亲人的死亡不光教会我“人生是苦”的道理,它也提醒我,死亡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事件,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爷爷离世之前,我也听说过死亡,但那都是别人的死,比如一个外交家死了,或者一个老师死了。只有亲人的死才让我真正体验到死,因为随着爷爷的离去,我的一部分生命也永远随他而去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会载着他的基因和血脉继续存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我延续了他的生命。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延续了他的耿直、他的纯粹以及他对我多年来的教育。他用他的“生”教育了我,也用他的“死”教育了我。当他还在ICU的时候,每天只有半小时探访时间,轮到我进去的时候,爷爷突然一改对待其他人的语气,严肃地对我说道:“我已经想清楚了,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要照顾好你奶奶。”
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只是当着子女的面丝毫不提“死”,但对我这个哲学家,却可以说出一句真心话。也许是因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忌讳,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一直装作一副事(死)不关己的样子。总之,他确实不怕死,他知道死亡跟他没关系,因为当死神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一(葬礼)
爷爷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7月28号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抄起手机就钻进了洗手间。那时天色微亮,时针刚过六点,半梦半醒的我坐在马桶上刷开手机锁,看到来自老爸的一条短信:“儿子,爷爷今天早晨3点40过逝。”
我的心咯噔一下,整个世界也好像被某种电磁波“砰”地轰了一下。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必须使出全身气力来遏制住不断蔓延的慌张。
得赶紧订机票,我心想。然而,脑袋一团浆糊,心中一团乱麻,手指颤抖着,稀里糊涂就按照网站的默认设定购买了29号的机票。要不是经人提醒,我可能真会傻乎乎地跑去机场赶第二天的飞机。选错了日期,只得申请改签,好不容易忙完了,人整个也懵掉了。于是,收拾收拾出门,乘公交、坐大巴、取机票、过安检、候机、登机、降落太原、再登机。赶到爷爷家时,已经夜里十一点半了。
还没走进家属院,远远望见我家(一楼)窗户前搭着三个大棚,其中一个便是爷爷的灵堂。我看到老爸表情恍惚地坐在灵堂外的铁凳上,披着麻戴着孝。我急急走上前去,看到他哀伤的脸,两条泪痕就像两条干涸的河道,在他苍老黑瘦的脸颊上铺开。我对他喊:“爸,我回来了。”我爸这才认出了我,从之前的恍惚中回过神来,连忙起身招呼。叔叔、大姑、小姑、婶婶和我妈就跪在灵堂地上铺着的草席上。见我到了,叔叔抽出三根香,让我给爷爷上香。我将三根香置在炮仗粗细的长明灯(大红烛)上点燃,用左手轻轻插在爷爷遗像前黯褐色的香炉里。遗像和香炉立在一块灰白色的小板桌上,香炉后立着灵位,四周摆放着七样贡品,有糕点、水果、茶水以及串成串的五谷。小板桌下面立着个烧火盆,里面堆着纸钱烧成的灰。
我给爷爷叩了三个头,嘴里念念有词:“爷爷,我们这是喜丧,希望你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富贵人家。”说这话时,我的心还是平静的。这时,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插嘴了:“爷爷已经上天堂了”“爷爷往生极乐净土了”……总之,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愿望。
磕了头,便该烧纸了。地上堆着各种各样的纸钱,有普通黄色的,还有那种仿照纸币做的,有的仿照第三、四、五套人民币,有的仿照港币和美元。这种纸钱做工粗糙,模样滑稽,正面上端印着“中国冥民银行”,面额50万至1万亿元不等,领导人的头像也被替换成了玉皇大帝。我心想,倘若阴间的人都花这么大面额的钞票,通货膨胀该有多严重啊,这些做纸钱的也不学学经济学!
烧完了纸,叔叔让我看看爷爷。他走到水晶棺材前,把遮在上方的黄纸掀了起来。我起身靠过去,看到爷爷正安祥地躺在里头,面带微笑,穿着整齐,头上还戴着个帽子,看上去就像睡着了。刚看了两秒钟,此前平静的心绪便被骤然打破。“爷爷,我来晚了!”我扒在水晶棺前,朝他大喊道,声音不自觉变得沙哑,眼泪夺眶而出。水晶棺笔直而瘦长,插在电板上,发出嗡嗡的响声,仿佛也在回应我的哀嚎。水晶棺四周放着许多纸货,有童男童女、仙鹤、花圈、花篮、房子、汽车、电视机等。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看到死人。我曾以为我会害怕死人,可是,当你端详着死去的亲人时,竟无一丝对“死”的害怕,心里只剩下“亲”。眼前的“它”,曾是我的亲人,是那个看着我长大、陪我玩耍、供我上学、跟我面对面吃饭、气我又被我气的亲人。可现在,看着他蜡黄浮肿的脸,心头泛起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儿,仿佛是可怜,仿佛是愧疚。经过40多天的住院治疗后,爷爷的模样改变了,头发剃短了,脸色变黄了,假牙摘掉了,身上的老皮全都脱落了。
住院就是受苦,苦受尽了,人也就走了,好像是在还债。
家人心疼我旅途奔波,催我吃点东西。可我如何能吃得下?心里的哀伤硬是顶住了胃里的空虚。我问小表妹方方,姥姥怎么样了?她说在屋里躺着呢。我走进门,见每间屋子都亮着灯,奶奶一个人卧在她和爷爷的大床上睡着了,人看上去很虚弱。我决定不打搅她,轻轻合上门退了出来,继续回到灵堂里,陪大伙儿一起守灵。夜已经深了,亲朋好友们开始轮流守夜,有的人在屋里休息,有的人在大棚里坐着喝茶聊天。熬到后半夜,我和我爸、我叔终于顶不住了,回到屋里并排躺在床上眯了一会儿。天很快就亮了,亲戚们陆陆续续来了,我们起来继续忙活。客人来了,我们就让他上香、烧纸,陪他一起磕头行礼。这些日子正赶上三伏天,大棚里的气温接近40度,闷热异常,而爷爷则躺在零下20度的水晶棺材里,正是:六十度的气温差,阴阳人的永世隔。
28、29两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30号清晨6点整,随着阴阳先生(殡葬师)一声令下,出殡仪式上演了。阴阳先生先是打开深紫色的纸棺,叫爷爷的两位女儿(大姑、小姑)用纸钱在棺材里面扫了几遍。这种纸棺材是专为火化设计的,比起水晶棺更显窄瘦,棺材盒上纹着几条龙,代表死者是男性。紧接着,他叫人用花圈挡住了灵堂,让女人们都出去了。安排给我的任务是抱着爷爷的遗像站在灵堂西南角,守着烧火盆和蜡烛。八个男人用力提拽着单子,将爷爷的遗体从水晶棺抬进紫色的纸棺中。阴阳先生揭开爷爷的寿衣,往嘴里灌了一大口白酒,“噗”一下吐到爷爷的身体上,再将白酒倒在白毛巾上,为老人从上到下擦拭身体。擦拭完后,他将爷爷大腿上的排尿管两刀剪断、拔了出来,少量黯红的血液瞬间淌了出来,又被他用纸巾醮蘸干净。接着,他拿出一根长长的红线,在纸棺四周比划,嘴里念着我听不懂的话,最后将红线从爷爷身体的正中间拉下来,看出来是想让身体两边对齐。最后,他又拿出一个红色的薄被,裹在爷爷的寿衣上,掖好后只露出头和肩膀。忙完这些后,他示意可以瞻仰遗体了。
于是,大家陆陆续续逆时针绕着爷爷的遗体转了一圈。最后一个上前的是奶奶,她由两个儿媳搀扶着走了过来。她的眼神充满绝望和对爷爷的留恋,步态缓慢,身子因为无力,只是被动地前行。“锡珍,你一路走好”,奶奶对着遗体说道。奶奶走出灵堂后就瘫坐在铁凳上,阴阳先生狠狠地盖上了棺材盒,示意要出殡了。我正准备端起遗像上车,却听见奶奶开始号啕大哭,我连忙过去安慰她。
“鹏鹏,爷爷走了。”奶奶喊出这一声,我的眼泪扑簌簌掉下来,本因参加仪式而生出的庄严与紧张又突然转成对她的怜惜和哀伤。“我的靠山没有了”,奶奶又喊出一声,她的侄女、侄媳都凑过来安慰她。仪式被迫中断,大家忍不住拭泪。我站立着,紧抱坐着的奶奶,呜咽着对她说:“奶奶,我就是你的靠山。”
几分钟后,仪式继续进行。作为长子的老爸第一个出场,他抬起烧火盆,狠狠地砸在地板上;大姑父拎着招魂幡从碎渣和灰烬上跳了过去;我抱着爷爷的遗像,忍着眼泪也一跃而过,两旁的行人目睹着我流泪前行,我顾不得旁人的眼神,心里只剩对爷爷的惋惜;我后面跟着的是我妈,她抱着灵位也赶来了;在她身后是我大姑,她端着其它祭品;大姑身后紧跟着我叔,他抬着棺材头,身后是其他七位抬棺人。
“跑起来!”殡葬师大声喊道。八个大汉三步并作两步,将纸棺抬进敞开车门的灵车中。我抱着遗像坐进副驾驶位,老爸、老妈和大姑父坐进后排座位上。灵车发动了,道路两旁的行人纷纷避让。奔驰牌的灵车前绑着一个大大的“奠”字,黑黄二色的灵幡绑在车顶处和后视镜上,随着风轻舞飘扬。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陶潜的诗句道出了我们此时的心境。晨曦中的兰州城新鲜而动人,灵车穿过几个十字路口便驶到了黄河边。行人们开启了新一天的行程,而车上的这位老人却结束了他一生的旅程。尽管行色匆匆,他们不时朝我们投来注视的目光。我看到几位逆行的晨跑者,穿着紧身运动服,瞥了一眼我们的车队,眼神里刻着拥抱健康的自信。
灵车很快开到了华林山。我们推着爷爷的遗体,将“他”移交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不一会儿,遗体告别仪式就开始了。四个工作人员迈着正步将爷爷的遗体推到花丛中央。主持人朝遗体三鞠躬后开始以朗诵体发言,紧接着奏响的便是那熟悉的旋律:“铛……铛……铛……铛……”。哀乐声一起,家人们便开始嚎啕大哭。乐声伴随着哭声,飘荡在礼堂上空……
二(追思)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爷爷刚走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葬礼上我看到他的遗体,安祥地躺着,但无论怎么呼唤,也没有反应。我想,一定是“人”走了,肉身才被叫做遗体,指遗留的肉体。即使表面上大家都信奉唯物主义,但在冥冥之中,我们又相信人有魂灵。要不干嘛设灵位?当然更恰当的说法来自英国作家刘易斯(C. S. Lewis):
“You don't have a soul, you are a soul, you have a body.”(你没有灵魂,你就是灵魂,你有一具肉身。)
出殡回来后,大家都睡去了,累了几天也该休息了。而我却睡不着,我的哲学神经纠缠着我不放,于是一个人坐在爷爷的遗像前,盯着他沉思。在苦思冥想了两个小时后,我领悟到:理解了“我”,也就理解了“灵魂”。从出生到如今,我的肉体一刻不停地变化着,我大脑中的意识内容也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根本就没有固定的那个“我”。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个“我”,只是一个人格概念,为的是维持日常生活的稳定性。“灵魂”也是一样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它也许只是物质运作时产生的一种附带现象,也许是附着在肉体上迷雾一样的精神现象。总之,它产生了,又熄灭了;或者说,它流进身体,又流出身体。如果“自我”压根只是一个幻象,如果灵魂本来就流动不居,那么,也就没有死亡。死亡只是自我这个概念消散了,可它原本就不真实;或者换一个角度:死亡只是肉体坏了,灵魂会再换一个载体。
其实,爷爷住院后,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他了。我爸和大姑感受得最为明显,他们说爷爷似乎变了一个人,脾气好多了,爱说爱笑,“返老还童了”。最近这几年,由于生病,他变得易怒、敏感、孩子气。饭桌上经常和家人吵架,动不动就生气不吃饭,深更半夜不睡觉,打开大门等送报纸的来……自从爷爷奶奶搬到新家之后,爷爷就没以前那么开朗了。在原来的小区里,他一下楼就能碰到街坊领居,大家有事没事喧喧关(兰州方言:指唠嗑),心情会好很多。自从搬家以后,他就没了可以来往的朋友,再加上患有脑梗,右侧身体偏瘫,除了在家看电视和报纸之外,生活中毫无亮点。我观察他的生活,心想,人老了,真是享受不了什么。
今年过年,我在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跟爷爷的交流几乎没有,只有打招呼和吃饭时发生一点摩擦。他耳背,我说话他听不清楚,总是嫌我说话“呜呜啦啦”,以前全靠奶奶做翻译,现在奶奶耳朵也背了,改成小姑或其他人做翻译了。如今他走了,我充满自责和悔恨。如果知道他走得这么急,真不该跟他计较,而是应该多陪他说说话。我本来答应他,还要继续帮他写回忆录,但这些年业务繁忙,也就没有腾出时间。想到当初是他和奶奶从小拉扯我到小学3年级,也是他拿出积蓄供孙儿完成学业,可除了十年前我曾为他写过一篇八千多字的回忆录之外,也没怎么尽过孝。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严重不对等的,他对我的付出太多,而我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他的离去让我永远失去了报答的机会,本想让他看看未来的孙媳妇,可是他竟走得这么急。
6月底我就赶回老家看望他,当时他因突发的癫痫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医院下了病危通知。6天后,他转入普通病房,我以为他告别了危险期,至少还能撑几个月,所以没待几天又返回了北京。临走前一天,我去医院向他告别,说我回去还有事,谁知,那却成了最后一面。
如今他带着一身病走了(医院的化验单上显示着7种病),其中肾衰竭是致命原因。肾衰竭是什么?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自从大姑告诉我这个病后,我就预感到人要完了。后来跟发小说了这个病,他说:“肾衰竭,那不就是尿毒症吗?”爷爷得的是尿毒症晚期,这是绝症,治不好的,只能通过透析和医疗器械维持“人工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没有质量的,但亲人的不舍,让他只能在病房里度过最后的时光。
今年5月份看《奇葩说》第三季,其中一期就谈到这个话题:亲人得了绝症,到底要不要鼓励他撑下去?这是一个残忍而两难的抉择。如果按照爷爷的自由意志,他绝不愿在病房里离开人世。今年查出病以后,他死活不肯住院,一定要回家去。然而,昏迷后的他失去了身体的自主权,被迫住院接受治疗。清醒之后,他就一直嚷嚷着穿衣服回家,可家人一直劝他安心住着。最后,在病床上苦撑了43天后,他的呼吸也衰竭了,医院方面本来还想切开气管,用呼吸机继续维持,但老爸实在不忍心让老人再受罪,于28号凌晨载着爷爷回家了。
“爸,你到家了。”正是听到了这句话,爷爷才安心地点了点头,然后闭上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后来我问老爸,爷爷知道自己要走吗?我爸说他不知道,他只记得爷爷经常念叨:“这个病把人拿住了。”住院时他一直渴望回家,回家看电视、看报纸,过他多年来习惯的生活。为此他还假装自己很健壮,当着奶奶的面双手上举,希望奶奶接他出院。与此同时,他还关心着NBA总决赛,跟老爸说,他觉得勇士队能夺冠,只可惜他再也看不到体育频道了。
不是只有伟人的一生才值得追忆。爷爷虽然是一个普通人,却做了那么多不普通的事,这一点确实值得后人去效仿和追忆。比如他曾抗美援朝,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他一直免费给穷人看病,被许多媒体报道;他还见义勇为,在公车上勇斗歹徒。当然,最了不起的还是他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他是一个工作狂,直到搬家前,他都一直在工作。退休前,连周末都在医院加班,退休后又开诊所,继续给人看病。而他的针灸和按摩的技术也是远近闻名,我小时候的很多病都是爷爷给看好的。
他不怕死的心态也值得一书。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赶上地震,人们都拼了命从楼上逃下来。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穿着睡衣,有的则裹着被子,总之样子十分狼狈。大家慌作一团,站在空地处等待余震结束。只见爷爷不慌不忙,该干嘛干嘛,拎起水壶去打开水,接着又去医院上班,一点也没把这当回事。也许是因为他见识过美军的炮弹和飞机,这点自然灾害并不能令他畏惧。这种态度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如今他走了,但他留下的最大财富,还是这种精神力量。
通过给爷爷送葬和守灵,我们经历了人生当中必修的一堂死亡课。这堂课教会我的,不是勇敢面对死亡之类的打气话,而是“人生是苦”的事实。我跟表妹璇璇说,我们年轻时,总以为人生是美好的,我们一定会幸福,然而事实却嘲弄了我们。亲人的离去是绝顶残酷的事。这种痛苦是没有办法化解的,特别是当你在他有生之年没能说出想说的话,做出想做的事,那么当他离去时,你会感到万分的遗憾。没有办法能弥补这种遗憾,我们能做的只是珍惜眼前人,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
我是什么时候才不那么难过的?大概是在头七结束之后。
按照我们甘肃人的习俗,亲人去世后,每天都要在天亮之前为他送水火。所谓“送水火”,就是通过祭奠的方式把茶水、酒水以及柴火送给离世的亲人,让他在九泉之下也有茶饭可吃。每一天我们都比前一天送得远一点,第三天我们送过了黄河,第四天也就是头七那天全家人又跑去殡仪馆,端出他的灵位集体祭奠了一番。我知道,这些习俗对死去的人也许毫无用处,但对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它却起到一种缓冲悲痛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祭奠和一场场的追忆,整个家庭又拧成了一股绳;通过翻来覆去说着他生前的往事,家人的遗恨也一点一点从心头卸下。
佛陀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从爷爷住院到他的葬礼,我们基本目睹了一遍这八苦,苦的不光是他,也是我们。亲人的死亡不光教会我“人生是苦”的道理,它也提醒我,死亡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事件,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爷爷离世之前,我也听说过死亡,但那都是别人的死,比如一个外交家死了,或者一个老师死了。只有亲人的死才让我真正体验到死,因为随着爷爷的离去,我的一部分生命也永远随他而去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会载着他的基因和血脉继续存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我延续了他的生命。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延续了他的耿直、他的纯粹以及他对我多年来的教育。他用他的“生”教育了我,也用他的“死”教育了我。当他还在ICU的时候,每天只有半小时探访时间,轮到我进去的时候,爷爷突然一改对待其他人的语气,严肃地对我说道:“我已经想清楚了,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要照顾好你奶奶。”
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只是当着子女的面丝毫不提“死”,但对我这个哲学家,却可以说出一句真心话。也许是因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忌讳,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一直装作一副事(死)不关己的样子。总之,他确实不怕死,他知道死亡跟他没关系,因为当死神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
缺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8 16:47:37
-
fanz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7 15:27:58
-
小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11:38:00
-
dl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10:15:48
-
wlhu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08:03:41
-
你找不到我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07:03:06
-
二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5 23:38:08
-
哀家害喜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5 23:31:48
-
danybo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5 23:01:45
-
若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4 2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