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都做对了,不代表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上班,朝九晚五。每一件事都有规范,有模板,有流程。
每个人都按照规定的步骤做好了分内的事情,报告、记录、手续,一应俱全,挑不出任何的毛病。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做出来的产品卖得不好,眼睁睁看着公司越来越赔钱,自己也没了升职加薪的指望……
每一步都做对了,为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种感觉可能很多人在职场上都有所体会。
1
很久很久以前的上班族,他们并不是这样的。
大家没有统一的工作时间,也没有科学的分工,没有人规定你的工作效率,知识都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传播,一切基本看心情。这种情况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变得问题重重。最郁闷的人是老板,客户的需求应接不暇,但他不太能把握最终产品的质量,更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评价每个人的能力。
直到有一个叫做费德里克·泰勒的人出现,他改变了这一切。他本来是一名钢铁厂的员工,有一天突发奇想,拿着手表和笔记本去观察每个工人是如何执行任务的。他把这些任务拆分成特别细小的元素,再重组之后,形成了一整套标准,每个工人只要按部就班做自己那一部分就行了。
福特公司运用泰勒的方法,把汽车的生产过程分解为84个步骤,大大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生产速度越来越快,造一辆汽车底盘的时间从十几个小时缩减到了一个小时。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就这么诞生了!
泰勒后来写了一本叫做《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的书,提出了一整套以标准化、流程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它席卷了整个工业社会成为主流的管理模式。直到今天,很多企业还在沿用。
2
泰勒说:“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
等等,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
整理大师们不都说:“把你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一件一件查看,分类,取舍,收纳起来,从今往后就物归原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
这说的完全就是一回事儿嘛!
原来是泰勒把工业社会给整理了一番,让“无条理”的工业管理变得条理明晰并成为一个体系,才有了后来的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这样的巨子啊。
整理和流程,可以说是一对概念上的亲兄弟。如果你热爱整理,那么你也一定是一个推崇流程主义的人,觉得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步骤,有条理。
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迷恋流程,问题很快就来了。
3
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有一天第二个工人没来上班,第一个工人照样挖坑,第三个工人照样往没有树苗的坑里填泥土。每个人都按流程的标准在行动,但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可以长大的小树苗。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好笑,但随着公司越来越大,流程体系越来越复杂,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做过一些这样的事情。
马化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我们发现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事业部,甚至一个小部门的领导会非常热衷于管理,确定架构、指定谁负责什么、开会、确定 KPI、定期考核,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这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泰勒主义的思想也因此引起了世人极大的争议。人们认为他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一切都被套上“标准化”的标签,他们对最终的产品一无所知,毫无热情。在快速运转的机器里,每个人都变成了“螺丝钉”,迷失在了各种复杂流程构成的迷宫里。
乔布斯就曾在《遗失的访谈》中说过:
对像IBM和微软这样的公司的衰落,乔布斯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见解:成为某个领域的垄断者,产品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公司只重视那些改写收入数字的人,而不是产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很多曾经傲视群雄的企业在最后轰然倒下的时候,都没有了可以立足的产品,而只剩下了一套完美制度与流程的空皮囊。
4
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在遵守流程的前提下,摆脱流程的桎梏。
苹果是唯一一个即使产品让用户不爽,用户依然会买账的公司。这是为什么?
乔布斯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他说:我所见过的每一件好的产品,无论是这个行业还是其他地方,就只是一些人非常投入地想做一个他们和朋友都喜欢的东西。并不是人们蜷缩在角落里,只会遵守纪律。当产品不够好时,我们停下来,而不是不顾一切地把它卖出去……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苹果的工程师们倾注在产品上的爱,只有苹果才真正爱他们的产品。
这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方式。
流程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很多错误,但任何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方式来执行流程,都是耍!流!氓!
当我们谈整理,你会发现无外乎就是取舍、分类、收纳几个大的步骤。你照着一步一步去做,三个月没穿过的就扔掉,衣服一定要直立折叠,袜子要卷成寿司卷……结果发现,你的家还是乱糟糟,住得一点都不舒服。
这个时候也许你应该想想,是不是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你的初衷是拥有一个自己想要的家,而不是机械地去执行整理师教给你的一二三四步。
在每一次做出取舍的决定之前,先别急着去算这件衣服是三个月没穿过还是半年没穿过,而是穿上它走到镜子面前,看着那个镜子里的自己,你觉得这样的自己美吗?我爱这样的自己吗?
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一个任何的”科学步骤“都给不了你的答案。
5
当我们在职场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说,按规定做完就行了,管它结果如何,只要能证明不是我们的责任就ok。
但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想的永远是怎么样才能让产品做得更好,让客户更加满意——即使他只是整个生产流程当中毫不起眼的一环,也会用匠人的精神把自己的活儿干到精益求精。
这些人一开始总会被人诟病甚至嘲笑:做那么多干什么?你以为自己是谁?你能改变世界吗?
然而,最终改变世界的,往往真的就是这些人。
流程规范了你的行为,但它没有遮住你的眼睛,没有捆绑住你的心。如果你选择去做一个有着将军一般视野和格局的士兵,那么终有一日你会成为真正的将军。
天下武功
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世间万事
无流程不破,唯用心不破
E·N·D
每个人都按照规定的步骤做好了分内的事情,报告、记录、手续,一应俱全,挑不出任何的毛病。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做出来的产品卖得不好,眼睁睁看着公司越来越赔钱,自己也没了升职加薪的指望……
每一步都做对了,为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种感觉可能很多人在职场上都有所体会。
1
很久很久以前的上班族,他们并不是这样的。
大家没有统一的工作时间,也没有科学的分工,没有人规定你的工作效率,知识都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传播,一切基本看心情。这种情况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变得问题重重。最郁闷的人是老板,客户的需求应接不暇,但他不太能把握最终产品的质量,更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评价每个人的能力。
直到有一个叫做费德里克·泰勒的人出现,他改变了这一切。他本来是一名钢铁厂的员工,有一天突发奇想,拿着手表和笔记本去观察每个工人是如何执行任务的。他把这些任务拆分成特别细小的元素,再重组之后,形成了一整套标准,每个工人只要按部就班做自己那一部分就行了。
福特公司运用泰勒的方法,把汽车的生产过程分解为84个步骤,大大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生产速度越来越快,造一辆汽车底盘的时间从十几个小时缩减到了一个小时。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就这么诞生了!
泰勒后来写了一本叫做《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的书,提出了一整套以标准化、流程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它席卷了整个工业社会成为主流的管理模式。直到今天,很多企业还在沿用。
2
泰勒说:“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
等等,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
整理大师们不都说:“把你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一件一件查看,分类,取舍,收纳起来,从今往后就物归原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
这说的完全就是一回事儿嘛!
原来是泰勒把工业社会给整理了一番,让“无条理”的工业管理变得条理明晰并成为一个体系,才有了后来的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这样的巨子啊。
整理和流程,可以说是一对概念上的亲兄弟。如果你热爱整理,那么你也一定是一个推崇流程主义的人,觉得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步骤,有条理。
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迷恋流程,问题很快就来了。
3
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有一天第二个工人没来上班,第一个工人照样挖坑,第三个工人照样往没有树苗的坑里填泥土。每个人都按流程的标准在行动,但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可以长大的小树苗。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好笑,但随着公司越来越大,流程体系越来越复杂,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做过一些这样的事情。
马化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我们发现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事业部,甚至一个小部门的领导会非常热衷于管理,确定架构、指定谁负责什么、开会、确定 KPI、定期考核,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这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泰勒主义的思想也因此引起了世人极大的争议。人们认为他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一切都被套上“标准化”的标签,他们对最终的产品一无所知,毫无热情。在快速运转的机器里,每个人都变成了“螺丝钉”,迷失在了各种复杂流程构成的迷宫里。
乔布斯就曾在《遗失的访谈》中说过:
![]() |
![]() |
![]() |
![]() |
对像IBM和微软这样的公司的衰落,乔布斯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见解:成为某个领域的垄断者,产品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公司只重视那些改写收入数字的人,而不是产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很多曾经傲视群雄的企业在最后轰然倒下的时候,都没有了可以立足的产品,而只剩下了一套完美制度与流程的空皮囊。
4
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在遵守流程的前提下,摆脱流程的桎梏。
苹果是唯一一个即使产品让用户不爽,用户依然会买账的公司。这是为什么?
乔布斯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他说:我所见过的每一件好的产品,无论是这个行业还是其他地方,就只是一些人非常投入地想做一个他们和朋友都喜欢的东西。并不是人们蜷缩在角落里,只会遵守纪律。当产品不够好时,我们停下来,而不是不顾一切地把它卖出去……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苹果的工程师们倾注在产品上的爱,只有苹果才真正爱他们的产品。
这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方式。
流程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很多错误,但任何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方式来执行流程,都是耍!流!氓!
当我们谈整理,你会发现无外乎就是取舍、分类、收纳几个大的步骤。你照着一步一步去做,三个月没穿过的就扔掉,衣服一定要直立折叠,袜子要卷成寿司卷……结果发现,你的家还是乱糟糟,住得一点都不舒服。
这个时候也许你应该想想,是不是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你的初衷是拥有一个自己想要的家,而不是机械地去执行整理师教给你的一二三四步。
在每一次做出取舍的决定之前,先别急着去算这件衣服是三个月没穿过还是半年没穿过,而是穿上它走到镜子面前,看着那个镜子里的自己,你觉得这样的自己美吗?我爱这样的自己吗?
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一个任何的”科学步骤“都给不了你的答案。
5
当我们在职场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说,按规定做完就行了,管它结果如何,只要能证明不是我们的责任就ok。
但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想的永远是怎么样才能让产品做得更好,让客户更加满意——即使他只是整个生产流程当中毫不起眼的一环,也会用匠人的精神把自己的活儿干到精益求精。
这些人一开始总会被人诟病甚至嘲笑:做那么多干什么?你以为自己是谁?你能改变世界吗?
然而,最终改变世界的,往往真的就是这些人。
流程规范了你的行为,但它没有遮住你的眼睛,没有捆绑住你的心。如果你选择去做一个有着将军一般视野和格局的士兵,那么终有一日你会成为真正的将军。
天下武功
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世间万事
无流程不破,唯用心不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