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套路,多点真情——说的是当代艺术哦
愈中国,愈世界
里约奥运会在万众瞩目中狂欢开幕了,美不美?震撼不震撼?但人家的开幕式只花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十分之一的钱哦!同样狂拽酷帅霸气侧漏!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坚持了本土特色,秀出自己最擅长的,恰恰也是最国际范儿的。
无独有偶,近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某研讨会时谈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他说,中国社会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创作来源。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与艺术也在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应忘记传统文化基因,应该找寻传统文化基因,做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如果让小编理解大师的意思呢,大概就是“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但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来说,还是要少点套路,多点真情,才有可能“愈中国,愈世界”——就像我们今天要说的《原·木》之唐卡。
不同大小的身材,同样无敌的颜值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由于使用矿物颜料绘制,而颜料传统上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朱砂、孔雀石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大黄、蓝靛、藏红花等植物,一则显示其神圣,一则也保证了作品历经岁月,仍璀璨夺目。
在肖像画法中,如意树被画在彩色风景中,树上饰有花朵、丝绸,并挂有珠宝。
在“树”+艺术项目中,大型唐卡作品“如意树”和24幅小型唐卡作品以不同的风采展现着“树”的魅力。其中《如意树》是一幅4米×3米的大型唐卡作品(这个尺幅在唐卡作品里也是不多见的大型尺幅),由杨莫桐和多杰加共同完成。在青年艺术家杨莫桐的“原·木”(平面稿)的基础上,以不失当代艺术先锋感为前提,按照唐卡的创作规律,用鲜艳的矿物颜料,把佛教绘画的理念和唐卡艺术概念融合其中。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无法不被其“似它又非它”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
而24幅小型唐卡作品,则精选了《原·木》作品中24个最有特色的元素,展现了造型各异的“树”的精妙细节,那挺拔的茎,蜿蜒的枝,柔弱的花,甚至是“大千”的眼睛,“无碍”的舌头……都用金箔勾勒、晕染,经黑色底布映衬,华丽、立体,是为“小巧精致,美好如斯”。
《观世界》:万物静观皆自得,表里澄澈,一片空明之境。
大唐卡与小唐卡交相辉映,却又各有千秋:一个是用来膜拜的,震撼到让你屏住呼吸;一个是用来流连的,瞬间让你的心静下来;一个鲜艳明丽到飞升,一个含蓄低沉到下降,低到尘埃里,却开出花来。
美国声音艺术家Lisbeth Scott在欣赏小唐卡。
从《原·木》到“如意树”,
从传统文化到当代艺术,又回归传统文化
一棵树,带来启发和顿悟。
风过处,满树琳琅,枝叶婆娑。
站在这棵树面前,我眼中有树,树的光影里有我。
这是杨莫桐在创作“原·木”初期,由“如意树”引发的感悟之一。如意树来自于印度神话。传说在众神搅拌宇宙大海时,如意树从浩瀚的水面露出。它开在因陀罗五大天堂花园最中央的须弥山山顶上,而每座花园都有自己的中央如意树,它长有黄金根、白银树干、杂青金石枝条、珊瑚叶、珍珠花、宝石花蕾和钻石果。
“原·木”的创作理念就源自于如意树,而由这个源头生发出的当代艺术“树”+艺术项目,无论是大型装置艺术,还是苏绣,抑或唐卡,都在“叠加”之后发生了变化,都反映了“树”+艺术的丰富的内涵延展和无限可能的创造力——彷佛经历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终于抵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下面就来看看一棵树是如何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的吧,它定能让你在炎炎夏日里,仿若抵达佛家所云的“清凉世界”,“热乏既息清凉悦乐”。
原文
VAVA艺术开启 “树”+ 艺术项目
我们不讨论艺术、艺术家、艺术品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们用艺术的想象与创造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
里约奥运会在万众瞩目中狂欢开幕了,美不美?震撼不震撼?但人家的开幕式只花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十分之一的钱哦!同样狂拽酷帅霸气侧漏!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坚持了本土特色,秀出自己最擅长的,恰恰也是最国际范儿的。
无独有偶,近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某研讨会时谈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他说,中国社会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创作来源。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与艺术也在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应忘记传统文化基因,应该找寻传统文化基因,做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如果让小编理解大师的意思呢,大概就是“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但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来说,还是要少点套路,多点真情,才有可能“愈中国,愈世界”——就像我们今天要说的《原·木》之唐卡。
不同大小的身材,同样无敌的颜值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由于使用矿物颜料绘制,而颜料传统上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朱砂、孔雀石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大黄、蓝靛、藏红花等植物,一则显示其神圣,一则也保证了作品历经岁月,仍璀璨夺目。
![]() |
在肖像画法中,如意树被画在彩色风景中,树上饰有花朵、丝绸,并挂有珠宝。
![]() |
在“树”+艺术项目中,大型唐卡作品“如意树”和24幅小型唐卡作品以不同的风采展现着“树”的魅力。其中《如意树》是一幅4米×3米的大型唐卡作品(这个尺幅在唐卡作品里也是不多见的大型尺幅),由杨莫桐和多杰加共同完成。在青年艺术家杨莫桐的“原·木”(平面稿)的基础上,以不失当代艺术先锋感为前提,按照唐卡的创作规律,用鲜艳的矿物颜料,把佛教绘画的理念和唐卡艺术概念融合其中。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无法不被其“似它又非它”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
![]() |
![]() |
而24幅小型唐卡作品,则精选了《原·木》作品中24个最有特色的元素,展现了造型各异的“树”的精妙细节,那挺拔的茎,蜿蜒的枝,柔弱的花,甚至是“大千”的眼睛,“无碍”的舌头……都用金箔勾勒、晕染,经黑色底布映衬,华丽、立体,是为“小巧精致,美好如斯”。
![]() |
《观世界》:万物静观皆自得,表里澄澈,一片空明之境。
![]() |
大唐卡与小唐卡交相辉映,却又各有千秋:一个是用来膜拜的,震撼到让你屏住呼吸;一个是用来流连的,瞬间让你的心静下来;一个鲜艳明丽到飞升,一个含蓄低沉到下降,低到尘埃里,却开出花来。
![]() |
美国声音艺术家Lisbeth Scott在欣赏小唐卡。
从《原·木》到“如意树”,
从传统文化到当代艺术,又回归传统文化
一棵树,带来启发和顿悟。
风过处,满树琳琅,枝叶婆娑。
站在这棵树面前,我眼中有树,树的光影里有我。
![]() |
![]() |
这是杨莫桐在创作“原·木”初期,由“如意树”引发的感悟之一。如意树来自于印度神话。传说在众神搅拌宇宙大海时,如意树从浩瀚的水面露出。它开在因陀罗五大天堂花园最中央的须弥山山顶上,而每座花园都有自己的中央如意树,它长有黄金根、白银树干、杂青金石枝条、珊瑚叶、珍珠花、宝石花蕾和钻石果。
![]() |
![]() |
“原·木”的创作理念就源自于如意树,而由这个源头生发出的当代艺术“树”+艺术项目,无论是大型装置艺术,还是苏绣,抑或唐卡,都在“叠加”之后发生了变化,都反映了“树”+艺术的丰富的内涵延展和无限可能的创造力——彷佛经历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终于抵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下面就来看看一棵树是如何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的吧,它定能让你在炎炎夏日里,仿若抵达佛家所云的“清凉世界”,“热乏既息清凉悦乐”。
原文
VAVA艺术开启 “树”+ 艺术项目
我们不讨论艺术、艺术家、艺术品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们用艺术的想象与创造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