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场论”及其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上)| 冯建国
“心理场论”及其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上)| 冯建国
原创 2016-08-15 冯建国 订阅号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试探人与人及
环境间心理-物理场的相互作用(上)
文 | 冯建国,王天雪,王晖
回首20世纪人类对自我身心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我们感到一个日渐凸显的主题,这即是关于人类身心的场理论趋向;许多人从不同的侧面逼近这一问题。或许,这正是在现代物理学场论及人天有机整体观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人类自身生命奥秘的必然走向之一。当然,心意场论的提出,首先是立足于个人自我生命与生活的实践探索,以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个案经验,以此为基础,协调众多的相关研究,而尝试建构的。故此,与其说理论已经形成了,毋宁说我们正在提出一个或可以称作是“时代的问题”更恰当。
1. 心意场论概要初步
1.1 概要初步
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既是神经系统的活动,同时也是人体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既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各种已知的方式进行,同时也通过无形无象的物理场的方式进行。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同时通过场的方式作用于他人及环境。善心、爱心产生亲和、柔和的场,自私、邪恶之心则产生排斥、强暴的场。人对心意场的感知与调控,可以通过系统的修养和训练而产生并不断提高。
人物相亲、人天相合,人的无上智慧和潜能的开发、运用,既通过有形有象的社会实践,也是在无形无象的人体生命场与社会文化场、天地自然场的不断沟通、调和与同化中完成的。
“心理的”与“场的”不同说法,是对人的同一精神即物质运动过程的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描述和说明,两者本是同一物质的同一运动过程。
1.2 概念及其关系
“心”:有三层含义,即心脏、心理、心灵,对应于人之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灵性,绝非是超越物质大脑的概念,而是指人之为人的本质与全部潜能,是引导人生不断超越小我,追求真善美之天人合一的圣贤境界的原动力。传统文化认为:人与天地并列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即灵性的含义。
“意”:含无意识、意念、自我意识三层含义。在人类有意识的心灵对自身的探索中,由意识而发现无意识,超越个体无意识而发现集体无意识,乃至可能超越集体无意识而感通、体悟宇宙万物与我合一之境界,似乎反映了研究心灵的某种必然的趋势。这正如现代物理学的研究,竟在天穷小的粒子及其场的探索中,发现了其与无穷大的有机关联一样,反映了人类由局部分析始,终趋向整体与综合的认识论趋向。
自我意识,是对意识的意识,即心理活动中能反观自照的观照者,相当控制论信息加工过程的反馈功能。人的意识活动是受主、客观影响的念念不断的意念过程,古人用“心猿意马”形容;此外还有“心为形圄”、“心为物役”、“心随境转”等观念,意指人为现实和一己私欲之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所惑,而迷失了对灵性及无形无象的整体的把握。如何由局部达到整体、由心理之“有”达到无形整体之场?自我意识是桥梁、是核心与关键。使心灵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小我返归大自然,是在自我意识的向内反观自照的不断调场中完成的,也同时是在意识自我的向外顺应人生、社会和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中渐次完成的。这是两条同一的道路,缺一不可。
“场”,是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是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之一,我们又称其为“物理场”。人们基于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提出的人体场概念 有十几种之多,这一现状似乎说明了,科学技术与测量仪器的现有水平,还达不到为人的生命场定性的阶段,故“心意场”的提出,仍是一个经验的哲学的一般物理学概念。
现代物理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足够复杂的高度和可能,那就是:心意识的所有存在事实,均可以在现代科学的框架内得以说明——不需要假设存在超越实物与场的灵魂,精神却可以自然具有超越的意义与价值;不需要引入各种超自然的规律与宗教的神圣,心灵却自然具有其无上的庄严与至善的纯正——这是由心意识的场本质所决定的。
2. 心理与脑场的同一(一)
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脑电波呈现不同模式的波形,是个早已发现的科学事实。问题是,这说明了什么?虽然脑电波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宏观效应,不过由下述事实,可以初步说明,心理活动与脑场的活动是同一的过程:
一是由婴儿到少年到成年人,随着心理活动的内容日趋复杂化,占主导地位的脑电波由德尔塔δ(0.3~0.5赫兹)发展到西塔θ(3.5~7赫兹),到阿尔法α(8~12赫兹),到贝塔β(13~30赫兹),每秒震动频率的增加与心理内容的日趋高级、复杂化是相应的。
二是对正常的成年人,与其脑神经活动的复杂程度相应,各有不同的脑电波型:在深度睡眠和昏迷中,对应着最不活跃的δ模式;在其他睡眠阶段则有α、θ及比α略高的13~16赫兹的棱状和纺锤状脑波出现;全神贯注的意识活动状态,则是活跃程度最高的β模式。尤其有意义的是,在闭目全身放松而又不想任何问题的清醒状态,脑波呈α模式,与其他心理状态相比,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有序的状态,相应的,α波恰恰是一种节律波!这一生物钟现象似乎说明了,与此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1]
三是基于荣格(C.G.Jung)提出的语词联想技术,不仅仅发现了无意识的情结,也发展为后来被广泛应用的测谎仪,其所依据的一般事实是:说谎所引起的下意识的生理反应,能够通过心率、血压、呼吸和皮电反应的变化表现出来。[2]尤其是皮肤电的相应变化,说明心理活动与身体场的息息相关。能在皮肤上被测量到,也说明了其对外的开放性。其重要意义,我们还要在后面专门讨论。
把脑波,如β波,看成是心理内容积极活动的同一过程,其困难之一在于,心理活动的内容是极其复杂多变的,而相比β脑波,可能要简单得多。在我看来,弗朗西斯·克里克的一个比喻,提供了解决矛盾的简明隐喻:“单个电极将提取多至上千万个神经元产生的电场信号,因而单个神经元对电极贡献的信号淹没在它临近的大量神经元的活动中。
这就好象试图从1000英尺高度(约300米)上研究城市中人们的谈话一样。你能听到足球赛场中人们的叫喊声,却无法判断那里的人们用何种语言交谈。”[3]正如研究蚂蚁的专家所言:当我们身处蚂蚁王国之外,匆匆一瞥间,所有的蚂蚁都是一样的;只有当我们身处蚂蚁群体的生活之中,才会知道:每一个蚂蚁都是不同的,有着丰富而复杂的个性。
以此看最近十年来发现的,在脑的大范围中相干发生的40HZ的脑神经电磁震荡,就不仅仅能被看作是同一的意识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同一的意识内容的活动过程。[4]
虽然有报道,美国的研究者已能识别数个概念的脑波,不过对脑电波精神内容的真正识别,显然还有待科学技术、尤其是测量仪器与方法的质的发展才有可能。即使真到了那样一个时代,由心意场论看,非常微妙的是:
在能测量的水平上,心灵会非常有效的干扰仪器,以至使仪器“失灵”!故测量心灵的仪器,只是对愿意被测量者,才可能是有效的。
3. 心意场通你我“她”
3.1 现象
生命体本身具有生物电磁场,是个已被证明的科学事实,如植物,象合欢树的电磁场,已经被用来尝试预测地震;很多动物的生存离不开对电磁场的感知和运用,如:鸟的迁徙;很多鱼,象鲨鱼,通过感知对象(如游水的人,甚至埋在沙滩下七英寸深处的比目鱼)身上微弱电磁场的变化来捕猎食物;等等。[5]
人,无疑也具有人体电磁场。测谎仪依据的事实之一,说谎能引起皮肤电的变化,具有特别的意义:它说明了心理的变化,会表现于身体场的波动之中;而在皮肤上能被测量到,也说明了心理活动对外界的物质场波的开放性。
其实,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本身就是离子电的传导,伴随之必然有极其微弱的电磁场的变化。基于这一客观事实,赵国求先生提出:“思维过程起码是电磁场的传播过程。不同的思维,则表现为电磁场的不同结构形式,包括场的强弱、波长、频率、相位等等的区别。”此结论的提出,也是基于梅磊先生等一批中国的脑科学家以脑波为研究对象而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6]虽然皮肤电与神经电传导及脑心理间变化的内在机制还远未搞清,然而其因果联系是不容置疑的。当然其性质是否电磁场?大量不同的研究说明其他场效应是存在的。[5] [7]
反过来看,自然界的变化能通过场的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也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如老寒腿严重的风湿病人,可以提前感知天气的突变(当然这里有对身体变化感知的认知经验理解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讨论);当黑云压顶,暴风雨欲来的恶劣天气,即使人呆在屋中不看外面的世界,也常常会有压抑、烦躁之感;太阳磁暴发生时,交通事故会增加;因病死亡率,在重大的节气如冬至日,会显著上升;等等。
3.2 经验与可能
人与人的情感、思维,可以不通过视、听等五官,而由无形的场传递信息么?我们首先在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发现了个体的经验事实。在心理治疗中,我印象最深的经历之一是:来询者D.在强烈的移情和剧烈的内心冲突中,从咨询室中跑走,我随即也追出,她跑一段走一段,最后坐在林间的石凳上,我随后坐在她对面,自然调整身心到高度神入状态,静静地关注着她、陪着她;谁也不说一句话。一段时间过去了,突然,我的大脑轰的一下,象炸开了一样痛不能忍;随后,她的眼泪也夺眶而出……在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我们还经历过许多更加微妙的心意场感通经验。
在另一个层面上,荣格早就提出,“医生通过替患者患病而治愈了患者的疾病”;“分析家的人格和自我,同样会被长期专心致志的心理分析关系所影响。”并告戒我们:“分析家可能会受被分析者的心理疾病‘感染’,并且有时还会出现人格的同化。”当分析深入双方的人格潜意识领域,“一种潜在的深度整合将要发生的时候”,也会出现“潜在的伤害和危险。” [8]
在对荣格的反向移情的深入研究中,福德汉姆(Fordham,1957)提出:“分析家可能与患者的内心世界非常合拍,以至于分析家会发现他自己的情感或行为方式是患者的内心过程投射进他身上的一种延伸。”[9]显然这可以理解为,是分析者重构了被分析者的精神世界。不过,也可以象安东尼奥·梅内盖蒂(Antonio Meneghetti)那样,从对被治疗者的语义场的感知层面上来理解。
梅内盖蒂教授认为:“‘场’ 是两个以上力点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语义场就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的基本信息通路,是独立于任何感情、情绪和意志之外的作用形式。……语义场的信息是通过人体感官直接传递的,是无意识的。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是表面的,语义场的交流才是最关键的”。“人的身体好象一个完整的雷达,以波的形式相互作用”,“每个人都发出信息、冲击力、功能。” [10]
从本节测谎仪的分析看,心意场具有开放性,即心理活动能通过身体场的变化,“传递”场信息能量到周围场空间,虽然其能量的数量级很小,然而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与人在同一数量级上!据我们初步的估算,即使在比地磁场低7个数量级的水平上的人脑电磁场波,也可以在大气空间中传递数千乃至数万公里而衰减。不过其传递的速度却与光速一样,大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且由脑波模式的“相同”,其同构共振互感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故人与人的心理-脑波完全存在着同构共振感通的心理-物质场基础。借用古人的话说,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场波的物理学机器通讯,已经成为人类通讯的主要方式,而人脑无论从结构、功能、复杂程度等各个方面看,都要远远优于通讯机器。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基础DNA结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方式、内容-场物质脑波间,均具有同构、共振的最大相关性,故人与人间的心理-脑波的“通讯感应”,具有理论和物质基础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偶然、巧合、感觉、直觉、灵感、缘分、爱、心心相印、梦、共时性等现象,也展示了个体经验事实的可能性,如亲人间发生重大事件时的相互感应现象,是个并不少见的个体经验事实。只不过其层次还停留在被动的巧合、偶然水平,远未达到自觉运用的境界。为什么达不到?我们以为,缺少对此自觉的心灵,使外来信息淹没于心猿意马的意识自我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能自觉——这是由人的现实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繁杂自主性-场能量活动状态的混乱无序决定的。不过,我们将看到:心理咨询与治疗所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关系方式,却提供了通向自觉道路之可能。
原创 2016-08-15 冯建国 订阅号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试探人与人及
环境间心理-物理场的相互作用(上)
文 | 冯建国,王天雪,王晖
回首20世纪人类对自我身心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我们感到一个日渐凸显的主题,这即是关于人类身心的场理论趋向;许多人从不同的侧面逼近这一问题。或许,这正是在现代物理学场论及人天有机整体观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人类自身生命奥秘的必然走向之一。当然,心意场论的提出,首先是立足于个人自我生命与生活的实践探索,以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个案经验,以此为基础,协调众多的相关研究,而尝试建构的。故此,与其说理论已经形成了,毋宁说我们正在提出一个或可以称作是“时代的问题”更恰当。
![]() |
1. 心意场论概要初步
1.1 概要初步
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既是神经系统的活动,同时也是人体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既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各种已知的方式进行,同时也通过无形无象的物理场的方式进行。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同时通过场的方式作用于他人及环境。善心、爱心产生亲和、柔和的场,自私、邪恶之心则产生排斥、强暴的场。人对心意场的感知与调控,可以通过系统的修养和训练而产生并不断提高。
人物相亲、人天相合,人的无上智慧和潜能的开发、运用,既通过有形有象的社会实践,也是在无形无象的人体生命场与社会文化场、天地自然场的不断沟通、调和与同化中完成的。
“心理的”与“场的”不同说法,是对人的同一精神即物质运动过程的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描述和说明,两者本是同一物质的同一运动过程。
![]() |
1.2 概念及其关系
“心”:有三层含义,即心脏、心理、心灵,对应于人之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灵性,绝非是超越物质大脑的概念,而是指人之为人的本质与全部潜能,是引导人生不断超越小我,追求真善美之天人合一的圣贤境界的原动力。传统文化认为:人与天地并列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即灵性的含义。
“意”:含无意识、意念、自我意识三层含义。在人类有意识的心灵对自身的探索中,由意识而发现无意识,超越个体无意识而发现集体无意识,乃至可能超越集体无意识而感通、体悟宇宙万物与我合一之境界,似乎反映了研究心灵的某种必然的趋势。这正如现代物理学的研究,竟在天穷小的粒子及其场的探索中,发现了其与无穷大的有机关联一样,反映了人类由局部分析始,终趋向整体与综合的认识论趋向。
自我意识,是对意识的意识,即心理活动中能反观自照的观照者,相当控制论信息加工过程的反馈功能。人的意识活动是受主、客观影响的念念不断的意念过程,古人用“心猿意马”形容;此外还有“心为形圄”、“心为物役”、“心随境转”等观念,意指人为现实和一己私欲之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所惑,而迷失了对灵性及无形无象的整体的把握。如何由局部达到整体、由心理之“有”达到无形整体之场?自我意识是桥梁、是核心与关键。使心灵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小我返归大自然,是在自我意识的向内反观自照的不断调场中完成的,也同时是在意识自我的向外顺应人生、社会和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中渐次完成的。这是两条同一的道路,缺一不可。
“场”,是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是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之一,我们又称其为“物理场”。人们基于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提出的人体场概念 有十几种之多,这一现状似乎说明了,科学技术与测量仪器的现有水平,还达不到为人的生命场定性的阶段,故“心意场”的提出,仍是一个经验的哲学的一般物理学概念。
现代物理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足够复杂的高度和可能,那就是:心意识的所有存在事实,均可以在现代科学的框架内得以说明——不需要假设存在超越实物与场的灵魂,精神却可以自然具有超越的意义与价值;不需要引入各种超自然的规律与宗教的神圣,心灵却自然具有其无上的庄严与至善的纯正——这是由心意识的场本质所决定的。
2. 心理与脑场的同一(一)
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脑电波呈现不同模式的波形,是个早已发现的科学事实。问题是,这说明了什么?虽然脑电波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宏观效应,不过由下述事实,可以初步说明,心理活动与脑场的活动是同一的过程:
一是由婴儿到少年到成年人,随着心理活动的内容日趋复杂化,占主导地位的脑电波由德尔塔δ(0.3~0.5赫兹)发展到西塔θ(3.5~7赫兹),到阿尔法α(8~12赫兹),到贝塔β(13~30赫兹),每秒震动频率的增加与心理内容的日趋高级、复杂化是相应的。
二是对正常的成年人,与其脑神经活动的复杂程度相应,各有不同的脑电波型:在深度睡眠和昏迷中,对应着最不活跃的δ模式;在其他睡眠阶段则有α、θ及比α略高的13~16赫兹的棱状和纺锤状脑波出现;全神贯注的意识活动状态,则是活跃程度最高的β模式。尤其有意义的是,在闭目全身放松而又不想任何问题的清醒状态,脑波呈α模式,与其他心理状态相比,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有序的状态,相应的,α波恰恰是一种节律波!这一生物钟现象似乎说明了,与此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1]
三是基于荣格(C.G.Jung)提出的语词联想技术,不仅仅发现了无意识的情结,也发展为后来被广泛应用的测谎仪,其所依据的一般事实是:说谎所引起的下意识的生理反应,能够通过心率、血压、呼吸和皮电反应的变化表现出来。[2]尤其是皮肤电的相应变化,说明心理活动与身体场的息息相关。能在皮肤上被测量到,也说明了其对外的开放性。其重要意义,我们还要在后面专门讨论。
![]() |
把脑波,如β波,看成是心理内容积极活动的同一过程,其困难之一在于,心理活动的内容是极其复杂多变的,而相比β脑波,可能要简单得多。在我看来,弗朗西斯·克里克的一个比喻,提供了解决矛盾的简明隐喻:“单个电极将提取多至上千万个神经元产生的电场信号,因而单个神经元对电极贡献的信号淹没在它临近的大量神经元的活动中。
这就好象试图从1000英尺高度(约300米)上研究城市中人们的谈话一样。你能听到足球赛场中人们的叫喊声,却无法判断那里的人们用何种语言交谈。”[3]正如研究蚂蚁的专家所言:当我们身处蚂蚁王国之外,匆匆一瞥间,所有的蚂蚁都是一样的;只有当我们身处蚂蚁群体的生活之中,才会知道:每一个蚂蚁都是不同的,有着丰富而复杂的个性。
以此看最近十年来发现的,在脑的大范围中相干发生的40HZ的脑神经电磁震荡,就不仅仅能被看作是同一的意识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同一的意识内容的活动过程。[4]
虽然有报道,美国的研究者已能识别数个概念的脑波,不过对脑电波精神内容的真正识别,显然还有待科学技术、尤其是测量仪器与方法的质的发展才有可能。即使真到了那样一个时代,由心意场论看,非常微妙的是:
在能测量的水平上,心灵会非常有效的干扰仪器,以至使仪器“失灵”!故测量心灵的仪器,只是对愿意被测量者,才可能是有效的。
3. 心意场通你我“她”
3.1 现象
生命体本身具有生物电磁场,是个已被证明的科学事实,如植物,象合欢树的电磁场,已经被用来尝试预测地震;很多动物的生存离不开对电磁场的感知和运用,如:鸟的迁徙;很多鱼,象鲨鱼,通过感知对象(如游水的人,甚至埋在沙滩下七英寸深处的比目鱼)身上微弱电磁场的变化来捕猎食物;等等。[5]
人,无疑也具有人体电磁场。测谎仪依据的事实之一,说谎能引起皮肤电的变化,具有特别的意义:它说明了心理的变化,会表现于身体场的波动之中;而在皮肤上能被测量到,也说明了心理活动对外界的物质场波的开放性。
其实,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本身就是离子电的传导,伴随之必然有极其微弱的电磁场的变化。基于这一客观事实,赵国求先生提出:“思维过程起码是电磁场的传播过程。不同的思维,则表现为电磁场的不同结构形式,包括场的强弱、波长、频率、相位等等的区别。”此结论的提出,也是基于梅磊先生等一批中国的脑科学家以脑波为研究对象而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6]虽然皮肤电与神经电传导及脑心理间变化的内在机制还远未搞清,然而其因果联系是不容置疑的。当然其性质是否电磁场?大量不同的研究说明其他场效应是存在的。[5] [7]
反过来看,自然界的变化能通过场的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也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如老寒腿严重的风湿病人,可以提前感知天气的突变(当然这里有对身体变化感知的认知经验理解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讨论);当黑云压顶,暴风雨欲来的恶劣天气,即使人呆在屋中不看外面的世界,也常常会有压抑、烦躁之感;太阳磁暴发生时,交通事故会增加;因病死亡率,在重大的节气如冬至日,会显著上升;等等。
![]() |
3.2 经验与可能
人与人的情感、思维,可以不通过视、听等五官,而由无形的场传递信息么?我们首先在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发现了个体的经验事实。在心理治疗中,我印象最深的经历之一是:来询者D.在强烈的移情和剧烈的内心冲突中,从咨询室中跑走,我随即也追出,她跑一段走一段,最后坐在林间的石凳上,我随后坐在她对面,自然调整身心到高度神入状态,静静地关注着她、陪着她;谁也不说一句话。一段时间过去了,突然,我的大脑轰的一下,象炸开了一样痛不能忍;随后,她的眼泪也夺眶而出……在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我们还经历过许多更加微妙的心意场感通经验。
在另一个层面上,荣格早就提出,“医生通过替患者患病而治愈了患者的疾病”;“分析家的人格和自我,同样会被长期专心致志的心理分析关系所影响。”并告戒我们:“分析家可能会受被分析者的心理疾病‘感染’,并且有时还会出现人格的同化。”当分析深入双方的人格潜意识领域,“一种潜在的深度整合将要发生的时候”,也会出现“潜在的伤害和危险。” [8]
在对荣格的反向移情的深入研究中,福德汉姆(Fordham,1957)提出:“分析家可能与患者的内心世界非常合拍,以至于分析家会发现他自己的情感或行为方式是患者的内心过程投射进他身上的一种延伸。”[9]显然这可以理解为,是分析者重构了被分析者的精神世界。不过,也可以象安东尼奥·梅内盖蒂(Antonio Meneghetti)那样,从对被治疗者的语义场的感知层面上来理解。
梅内盖蒂教授认为:“‘场’ 是两个以上力点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语义场就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的基本信息通路,是独立于任何感情、情绪和意志之外的作用形式。……语义场的信息是通过人体感官直接传递的,是无意识的。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是表面的,语义场的交流才是最关键的”。“人的身体好象一个完整的雷达,以波的形式相互作用”,“每个人都发出信息、冲击力、功能。” [10]
从本节测谎仪的分析看,心意场具有开放性,即心理活动能通过身体场的变化,“传递”场信息能量到周围场空间,虽然其能量的数量级很小,然而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与人在同一数量级上!据我们初步的估算,即使在比地磁场低7个数量级的水平上的人脑电磁场波,也可以在大气空间中传递数千乃至数万公里而衰减。不过其传递的速度却与光速一样,大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且由脑波模式的“相同”,其同构共振互感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故人与人的心理-脑波完全存在着同构共振感通的心理-物质场基础。借用古人的话说,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场波的物理学机器通讯,已经成为人类通讯的主要方式,而人脑无论从结构、功能、复杂程度等各个方面看,都要远远优于通讯机器。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基础DNA结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方式、内容-场物质脑波间,均具有同构、共振的最大相关性,故人与人间的心理-脑波的“通讯感应”,具有理论和物质基础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偶然、巧合、感觉、直觉、灵感、缘分、爱、心心相印、梦、共时性等现象,也展示了个体经验事实的可能性,如亲人间发生重大事件时的相互感应现象,是个并不少见的个体经验事实。只不过其层次还停留在被动的巧合、偶然水平,远未达到自觉运用的境界。为什么达不到?我们以为,缺少对此自觉的心灵,使外来信息淹没于心猿意马的意识自我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能自觉——这是由人的现实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繁杂自主性-场能量活动状态的混乱无序决定的。不过,我们将看到:心理咨询与治疗所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关系方式,却提供了通向自觉道路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