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预测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 |
《如果绝望说话》的故事很长,我断断续续花了两周才读完。书名原文是《leaving the world》,由美国作家道格拉斯.肯尼迪所著。本书以女主人公简.霍华德为第一人称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人生经历,虽是小说,但仿佛是一部人物自传。
从破碎的原生家庭说起,简经历了艰苦倔强的求学生涯、戛然而止的初恋、有违道德的师生情、仓促失败的婚姻、濒临破产的生活,到最后意外失去至爱的唯一的女儿,这些遭遇像一块块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压垮了简.霍德华的生存意志,以至她最终选择了死亡,她认为死亡可以终结一切痛苦。然而,她被救活了,被迫活下去。或者说再次自杀失败后,她也想看看命运之舟还会把她带向哪里。
读这本书,我觉得如果读者对美国的文化、经济、法律了解不多的话,就会影响阅读进度。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哈佛的高才生,是美国高校的教授,她说的话、引用的句子,处处体现了她的博学与对语言运用的精妙,而这些精彩之处恐怕要了解美国文学历史的人才会更有共鸣。但饱含感情的作品是容易引起共情的,所以,即使不了解美国文化,我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简的无助、愤怒和绝望,也瞥见过她的欢喜、柔情和坚强。
故事先从家庭切入,尝试解读“家”是不是一个人爱的归宿,但作者似乎想用反面来阐述,因为对简来说,家并不是爱的归宿,婚姻也不是。“我永远不结婚,永远不要小孩,没有人真正快乐”简对父母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们“没有对立,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失去重心,甚至感到迷茫”,在简的十三岁生日那天,她照旧没有得到温馨,在父母一如既往的互相指责与谩骂后,简似乎很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如一颗子弹,准确地命中目标,为父亲的决绝离家找到了理由,也为母亲的失败婚姻提供了借口,仿佛一切都是简的错,至少母亲是这么认为,因为一直到她死的那天,她还在埋怨简。如果说被父亲抛弃、欺骗是一种悲哀,那么被母亲冠以令家庭破碎的罪名则让简悲愤难忍。
这种被最亲近的人伤害的痛,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命运吗?因为你从来没有权利选择谁来当你的父母。命运在开始之初,就已经露出了它的爪牙,而你却无力反抗。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通过爱一个人,我们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命运。爱情曾以特别美好的方式出现,所以结束的时候才会这么难以接受吧?简说:我们曾经是那么般配,但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的确是这样,我们曾以为拥有了对方的一切,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都不曾拥有过。那些说过的誓言,憧憬过的未来,你终于与别人一起实现了。谁又知道爱是什么时候来的,又因为什么走的呢?我们只能眼睁睁地忍受着生活继续以它无情的方式前行,如书中所说“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来来往往”。但为何在来往之间,明知道不该在意,还是会痛入骨髓,并与悲伤日夜相伴。明知道情已逝去,还是会念念不忘,思念成灾?
在简的生命中,无论是汤姆、戴维还是西奥,都曾有过美好,然而最终都黯然离场。是她不够好吗?她足够优秀。是性格使然吗?她是个甜心。是时机不对吗?这只是不够爱的理由吧。还是差那么一点运气呢?运气,这是个玄妙的词,你永远没有办法把握它,就像你永远没有办法抓住逝去的爱。
如何可以摧毁一个人?此书作了一种示范:在一个人几乎失去所有的时候,去摧毁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在简失去爱人,同时面临失去工作,濒临破产,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场意外夺去了她唯一的至爱的孩子,所以她绝望而自杀。叔本华说,当精神上的痛苦占据主要地位时,人们需要制造肉体上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这种情绪往往会引起自杀。死亡,对一个极度痛苦的人来说,并不可怕,无穷无尽的痛苦才可怕,一旦他们放弃生命,是毫不犹豫的。所以简是何其冷静地设计再次自杀,何其渴望离开帮助她的人们再去实施这个毫无犹豫的自杀计划。阴差阳错,她的第二次自杀也失败了,她被迫生存,向命运低了头。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抬头呢?
我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绝望的人生虽然一片苍凉,但死亡,真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与命运抗争,死亦不惧,生又何惧?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不相识的人,同样在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同样在经历着艰难绝望的人生,命运从来就没有公平过,因为它是不可预测的。但时间是公平的,对每个人而言,并没有差异分配,它带来的伤痛,也会在不断的流失中带走。死亡,对个体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这种解脱对人生而言毫无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而绝望或许正是一个契机。书中主人公简在两度自杀失败后,选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人生,直至她重新找到生存的价值,这是比自杀更有意义的解脱和超越。
面对无法预测的命运,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命运?史蒂文斯说过: “我们逃脱既定现实的唯一之道,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新阐释我们每天所看到的一切”。与其急着与命运斗争,不如试着融入这种命运,然后重新看待它。这是《leaving the world》给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