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男孩子的方法》
我觉得孩子能不能度过一个幸福漫长的人生,取决于到6岁时他能否体会到“母亲是非常爱我的”。
我认为育儿有三个阶段:
①相亲相爱期——0~6岁,就是所谓的婴幼儿期(从出生一直到幼儿园或学前班)。
②管教期——6~12岁,就是所谓的儿童期(小学时代)。
③照看期——10~12岁以后,直到18岁左右,就是所谓的青春期(从小学的高年级到进入大学为止)。
对于育儿,特别是对于培育男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在相亲相爱期(0~6岁)这段时间里,父母,尤其是母亲,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孩子爱。孩子通过不断获取爱,才能逐渐在心中形成一种“一旦发生问题,母亲都会站在我这边”的安全感。之后孩子会以这份安全感为根基,不断地去挑战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最终,男孩子们会拥有“即使失败,也不会被世界抛弃”、“自己是懂得努力的人”这样的自信(肯定自我)。
被母亲抱着,会使孩子产生“没关系,妈妈很喜欢我”的安全感,从而产生去挑战走路的想法。
那么,如果母亲不接受孩子的撒娇,只是一味地让他“继续努力”的话,会变成怎样呢?
孩子会失去发泄感情的地方,从而开始出现夜里哭泣、闹人、任性、挑食、欺负弟弟妹妹、不去幼儿园等的问题。而母亲又会因为这些问题不断地去训斥孩子,结果只会使情况恶化。
孩子心理问题的绝大部分会以:①语言化(不要、不想干那件事,我讨厌妈妈,不想去幼儿园之类的语言),然后是②行为化(欺负弟弟妹妹、乱扔东西等出气的行为),还有③身体化(夜里哭泣、肚子疼、头疼、吮吸指头)等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身体上的碰触!经常和孩子进行触摸、紧抱、亲吻等身体接触的话,孩子的内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那些问题和行为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另外,孩子主动黏着父母撒娇是育儿状况良好的证据。玩耍的时候,玩一些父母和孩子能够相互碰触的互动游戏也是很有效果的。
不管是总把手和衣服弄脏,还是一刻都静不下来,这都是男孩子天生的性格而非缺点。即使放任不管,他们也会随着成长变得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不改掉孩子这些“坏毛病”决不善罢甘休的母亲们,便会经常对孩子发脾气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积累“反正我就是个不行的孩子”、“我是个让母亲费神的坏孩子”这种否定自我的负面想法。
从孩子6岁开始到10~12岁,也就是说在孩子进入小学的这五六年里,是一个转变家庭教育模式的时期。家长应和孩子之间一边保持相亲相爱的气氛,一边转换成管教模式。
这个时期的男孩,开始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通过学校生活和运动,学会如何让自己去配合社会的规则。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时,正是实施管教的重要时期。要将世间的规则、应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都教给他们。
在这些当中,希望母亲们可以遵守以下的三点原则:
①父母不要什么事都替他做。
②让孩子对自己的失败负责。
③让孩子自己考虑解决的方法。
管教小学期的男孩子时,虽然总是会不由地就大声斥责他,对他发怒,但到头来却还是娇纵他;虽然生气地训斥他“你为什么总是那样啊”,却还是会将孩子忘带的东西给他送去;给孩子再买一个他弄丢的东西;或者是每天早上都叫他起床……你是否也曾经这样过呢?
虽然嘴上对孩子唠唠叨叨地发脾气,结果却总是不停地帮他善后处理一切糟糕的事。
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孩子那种“反正妈妈会帮我弄好的”的想法会越来越重,从而会变成一个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
即使是忘带东西,父母也绝对不要给他送去。这样做的话他就不得不自己去解决,比方说向朋友去借。为了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孩子会记住下次一定不会再忘带东西了。
不管什么事母亲都帮孩子善后的话,孩子会产生“反正有妈妈呢,她会帮我处理的”这种依赖想法。对于老师的批评也会渐渐不当一回事。
还有,如果总对孩子唠唠叨叨的话,孩子就会产生“我是个老忘东西的没用的人→所以忘带了也很正常→让妈妈给我送来”的想法。孩子就会无法改掉忘带东西的这个毛病。
我认为育儿有三个阶段:
①相亲相爱期——0~6岁,就是所谓的婴幼儿期(从出生一直到幼儿园或学前班)。
②管教期——6~12岁,就是所谓的儿童期(小学时代)。
③照看期——10~12岁以后,直到18岁左右,就是所谓的青春期(从小学的高年级到进入大学为止)。
对于育儿,特别是对于培育男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在相亲相爱期(0~6岁)这段时间里,父母,尤其是母亲,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孩子爱。孩子通过不断获取爱,才能逐渐在心中形成一种“一旦发生问题,母亲都会站在我这边”的安全感。之后孩子会以这份安全感为根基,不断地去挑战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最终,男孩子们会拥有“即使失败,也不会被世界抛弃”、“自己是懂得努力的人”这样的自信(肯定自我)。
被母亲抱着,会使孩子产生“没关系,妈妈很喜欢我”的安全感,从而产生去挑战走路的想法。
那么,如果母亲不接受孩子的撒娇,只是一味地让他“继续努力”的话,会变成怎样呢?
孩子会失去发泄感情的地方,从而开始出现夜里哭泣、闹人、任性、挑食、欺负弟弟妹妹、不去幼儿园等的问题。而母亲又会因为这些问题不断地去训斥孩子,结果只会使情况恶化。
孩子心理问题的绝大部分会以:①语言化(不要、不想干那件事,我讨厌妈妈,不想去幼儿园之类的语言),然后是②行为化(欺负弟弟妹妹、乱扔东西等出气的行为),还有③身体化(夜里哭泣、肚子疼、头疼、吮吸指头)等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身体上的碰触!经常和孩子进行触摸、紧抱、亲吻等身体接触的话,孩子的内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那些问题和行为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另外,孩子主动黏着父母撒娇是育儿状况良好的证据。玩耍的时候,玩一些父母和孩子能够相互碰触的互动游戏也是很有效果的。
不管是总把手和衣服弄脏,还是一刻都静不下来,这都是男孩子天生的性格而非缺点。即使放任不管,他们也会随着成长变得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不改掉孩子这些“坏毛病”决不善罢甘休的母亲们,便会经常对孩子发脾气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积累“反正我就是个不行的孩子”、“我是个让母亲费神的坏孩子”这种否定自我的负面想法。
从孩子6岁开始到10~12岁,也就是说在孩子进入小学的这五六年里,是一个转变家庭教育模式的时期。家长应和孩子之间一边保持相亲相爱的气氛,一边转换成管教模式。
这个时期的男孩,开始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通过学校生活和运动,学会如何让自己去配合社会的规则。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时,正是实施管教的重要时期。要将世间的规则、应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都教给他们。
在这些当中,希望母亲们可以遵守以下的三点原则:
①父母不要什么事都替他做。
②让孩子对自己的失败负责。
③让孩子自己考虑解决的方法。
管教小学期的男孩子时,虽然总是会不由地就大声斥责他,对他发怒,但到头来却还是娇纵他;虽然生气地训斥他“你为什么总是那样啊”,却还是会将孩子忘带的东西给他送去;给孩子再买一个他弄丢的东西;或者是每天早上都叫他起床……你是否也曾经这样过呢?
虽然嘴上对孩子唠唠叨叨地发脾气,结果却总是不停地帮他善后处理一切糟糕的事。
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孩子那种“反正妈妈会帮我弄好的”的想法会越来越重,从而会变成一个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
即使是忘带东西,父母也绝对不要给他送去。这样做的话他就不得不自己去解决,比方说向朋友去借。为了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孩子会记住下次一定不会再忘带东西了。
不管什么事母亲都帮孩子善后的话,孩子会产生“反正有妈妈呢,她会帮我处理的”这种依赖想法。对于老师的批评也会渐渐不当一回事。
还有,如果总对孩子唠唠叨叨的话,孩子就会产生“我是个老忘东西的没用的人→所以忘带了也很正常→让妈妈给我送来”的想法。孩子就会无法改掉忘带东西的这个毛病。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