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紫禁城
一个人的紫禁城
——浅析《末代皇帝》的色彩运用
《末代皇帝》这部影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广袤的土地上,苍茫的历史中,每天都在上演着渺小的不幸与悲剧,如同尘屑般掉入琐碎的罅隙中,微不足道。我们都是庸人,溥仪也是,头顶无上荣光,却总被他人左右自己的幸福与自由,它可以是是慈禧,或是日寇,更是历史。
故事由1950年解放后伪满洲国讲起,昏暗的自然光和穿着墨绿色军装的军人,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沦为战犯的溥仪正接受组织审核,不堪受辱的他割腕自杀,门外的守卫大声喊道“开门”,勾起了他的回忆。
朱红色的王爷府大门打开,这里的红色是家,也是警示,溥仪不幸的一生由此起始。三岁的溥仪被接进紫禁城中,由慈禧钦点为皇帝。一个大仰拍镜头,又一个鎏金雕龙的大门缓缓打开,三岁的溥仪高高在上,暗示他即将登基,镜头里满是昏暗的黄色,黄色是中国皇家至高无上的象征,而这灰蒙蒙的色彩则是在告诉观众这百年兴盛的清王朝已经颓靡腐朽,即将走到尽头。慈禧用最后一丝力气宣布溥仪成为下一任皇帝便咽气了,年幼的溥仪甚至还无法理解,他蹦跳着走到父亲面前,问他:“我们回家吗?爸爸”一束灰蒙蒙的光投在幼小的溥仪头顶,此时的他已经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男人了,而那束光,是权力,更是牢笼。父亲对着儿子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让人无限感慨。 1919,动荡的年岁,朱红色的紫禁城城墙外,衣着破烂的孩子们在广场上跳皮筋,热闹非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紫禁城内同龄的溥仪,他或许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孩子,因为他无须服从长辈的管教,同时他也是最孤单的孩子,没有家人,朋友,游戏。他在宫里虚构出繁华都市的假象,一块白布,透着朦胧的光,人声嘈杂,身着黑色长袍的溥仪靠在白布上愉快地翻转。这或许是全片色彩最为朴素的一笔,像是一幅水墨画,却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溥仪单纯的心愿,到宫外的世界看看。
溥仪的亲生母亲去世,他骑上自行车,暗淡的自然光,凄凉的鸟鸣,血红色的高大城墙,一组大远景镜头中,身材瘦小的溥仪骑着自行车要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他甚至还没走出宫门,一队士兵急忙将大门关上,黑色着装的士兵站成一排人墙,映衬着朱红色的大门,尽显肃穆和残酷。作为老师的庄士敦对着老太监喊出了观众的心声:“这个孩子的母亲死了,竟不让他出去看看。”
溥仪成亲的这段戏可以说是全片最为鲜艳的一块色彩,大面积的红色和金色,辅以传统的唢呐锣鼓,破落的紫禁城也染上了一层喜庆的气氛。这是一群人的热闹,却是溥仪一个人的孤单,作为全中国最有权势的男人,却连自己的婚姻也不能做主,当真是莫大的讽刺。
溥仪像是自己波澜壮阔的命运长河的旁观者,带着无奈的伤感,始终无法在属于自己的一生中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在太和殿里,光线透过窗格照进大殿,弥漫着浓厚的皇家和陈腐的气息,给与一种心情沉重和压抑感,直到洗手池里散出的一抹红色出现。文革时期枯黄色的军装与红旗颜色的对比,满街筒子的自行车在十字路口等红灯亮了再通过,充分透露出那个年代的荒诞与激情。片尾处溥仪着慈禧和整个王朝的灭亡。在火车站和监狱里蓝色和灰色等冷色调的搭配,衬托了当时溥仪的驼着背在夕照下走向太和殿,留下长长的身影在他曾经走过的台阶上。旅游者进入太和殿,导游介绍此处,最后定格在龙椅上,也寓意着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的消失。
皇帝时代,犹如梦幻。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梦,始于紫禁城,梦断紫禁城。虽是最后一位皇帝,历史大势于此,毕竟不是他的错,我倒仍颇为欣赏他。
——浅析《末代皇帝》的色彩运用
《末代皇帝》这部影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广袤的土地上,苍茫的历史中,每天都在上演着渺小的不幸与悲剧,如同尘屑般掉入琐碎的罅隙中,微不足道。我们都是庸人,溥仪也是,头顶无上荣光,却总被他人左右自己的幸福与自由,它可以是是慈禧,或是日寇,更是历史。
故事由1950年解放后伪满洲国讲起,昏暗的自然光和穿着墨绿色军装的军人,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沦为战犯的溥仪正接受组织审核,不堪受辱的他割腕自杀,门外的守卫大声喊道“开门”,勾起了他的回忆。
朱红色的王爷府大门打开,这里的红色是家,也是警示,溥仪不幸的一生由此起始。三岁的溥仪被接进紫禁城中,由慈禧钦点为皇帝。一个大仰拍镜头,又一个鎏金雕龙的大门缓缓打开,三岁的溥仪高高在上,暗示他即将登基,镜头里满是昏暗的黄色,黄色是中国皇家至高无上的象征,而这灰蒙蒙的色彩则是在告诉观众这百年兴盛的清王朝已经颓靡腐朽,即将走到尽头。慈禧用最后一丝力气宣布溥仪成为下一任皇帝便咽气了,年幼的溥仪甚至还无法理解,他蹦跳着走到父亲面前,问他:“我们回家吗?爸爸”一束灰蒙蒙的光投在幼小的溥仪头顶,此时的他已经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男人了,而那束光,是权力,更是牢笼。父亲对着儿子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让人无限感慨。 1919,动荡的年岁,朱红色的紫禁城城墙外,衣着破烂的孩子们在广场上跳皮筋,热闹非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紫禁城内同龄的溥仪,他或许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孩子,因为他无须服从长辈的管教,同时他也是最孤单的孩子,没有家人,朋友,游戏。他在宫里虚构出繁华都市的假象,一块白布,透着朦胧的光,人声嘈杂,身着黑色长袍的溥仪靠在白布上愉快地翻转。这或许是全片色彩最为朴素的一笔,像是一幅水墨画,却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溥仪单纯的心愿,到宫外的世界看看。
溥仪的亲生母亲去世,他骑上自行车,暗淡的自然光,凄凉的鸟鸣,血红色的高大城墙,一组大远景镜头中,身材瘦小的溥仪骑着自行车要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他甚至还没走出宫门,一队士兵急忙将大门关上,黑色着装的士兵站成一排人墙,映衬着朱红色的大门,尽显肃穆和残酷。作为老师的庄士敦对着老太监喊出了观众的心声:“这个孩子的母亲死了,竟不让他出去看看。”
溥仪成亲的这段戏可以说是全片最为鲜艳的一块色彩,大面积的红色和金色,辅以传统的唢呐锣鼓,破落的紫禁城也染上了一层喜庆的气氛。这是一群人的热闹,却是溥仪一个人的孤单,作为全中国最有权势的男人,却连自己的婚姻也不能做主,当真是莫大的讽刺。
溥仪像是自己波澜壮阔的命运长河的旁观者,带着无奈的伤感,始终无法在属于自己的一生中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在太和殿里,光线透过窗格照进大殿,弥漫着浓厚的皇家和陈腐的气息,给与一种心情沉重和压抑感,直到洗手池里散出的一抹红色出现。文革时期枯黄色的军装与红旗颜色的对比,满街筒子的自行车在十字路口等红灯亮了再通过,充分透露出那个年代的荒诞与激情。片尾处溥仪着慈禧和整个王朝的灭亡。在火车站和监狱里蓝色和灰色等冷色调的搭配,衬托了当时溥仪的驼着背在夕照下走向太和殿,留下长长的身影在他曾经走过的台阶上。旅游者进入太和殿,导游介绍此处,最后定格在龙椅上,也寓意着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的消失。
皇帝时代,犹如梦幻。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梦,始于紫禁城,梦断紫禁城。虽是最后一位皇帝,历史大势于此,毕竟不是他的错,我倒仍颇为欣赏他。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