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国产青春片吧(3)
国产青春片和美国的校园青春片看上去虽然类似,都是讲青年人的校园生活,但实际上,两者的受众完全不同。
在我国,青少年绝对不是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所以我们的青春片,其实并不是拍给青少年看的,他的目标受众,其实是已经处在观影主流人群的80-90这一群人,这些人已经告别校园生活很久,但是在社会打拼之余,还是偶尔会怀念纯真的校园时光。因此,我国青春片,就是再这样的怀旧情节带动下产生的,他的目的,是为了帮这些80后找回青春的记忆。
所以,美国校园青春片通常讲的就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手机、twitter、facebook、youtobe经常出现,我国的青春片却一水地都在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充斥着的是灌篮高手、经典老歌、当年的明星海报等等,这就是由于目标受众的不同导致的在内容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因此,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国产青春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导演:九把刀
编剧:九把刀
主演:柯震东、陈希妍
上映日期:2012-1-6
票房:6530(万)
谈起国产青春片,笔者首先却想要从一部台湾电影说起,也就是12年轰动一时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这部电影改编自九把刀的自传小说,也是九把刀的电影处女作。说起来,九把刀是以为笔者颇为喜欢的作家。他作品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对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出色。使得他的作品极其适合网络传播。虽然他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赶上网络文学的繁荣期,但是如果他是在现在作为一名网络作家,相信他会更加成功。
这部电影整体上和台湾小清新电影一脉相承,但是由于是九把刀的亲身经历,所以最大的优点就是情感真挚动人。同时,讲的是九把刀高中大学时候的事情,自然天生带着一种怀旧感。后一点可能只是九把刀的无心插柳,但谁知道会在日后被国产青春片奉若圭臬。
这部电影在当年收获了6530万票房,虽然看上去不高,但是要知道,首先这是部台湾电影,在当时得到的宣传远远无法和国产电影相比。其次,台湾上映时间是2011年8月,也就是说大陆比台湾晚了将近5个月,有充足的时间让盗版流入大陆。最后,电影主创在当时毫无名气可言,九把刀是最有名的一个,但当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作家跨界当导演。相比之下,有余文乐、杨千嬅加盟,前作优质口碑打底的《春娇与志明》也不过7100万票房。因此,相对于低廉的成本,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足够从业者振奋了。何况,这个票房完全无法体现出这部电影当时的热度。
总之,国产青春片不是由这部电影开始的,但是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启发。而从业者们,也从《那些年》的成功,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
11度青春之《老男孩》
导演:肖央
编剧:肖央
主演:肖央、王太利
上映时间:2010-10-28
且不提台湾的《那些年》,其实大陆本身也有青春片的先行者,比如2010年的网络短片《老男孩》就是其中一个。这部短片在网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肖央也得以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至于好坏我们在此不做评价。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充斥着当下青春片的元素,其实这里面都找得到,如怀旧的元素(校服、单车、迈克尔杰克逊)、好听的音乐、成年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对比,当然还有总也得不到的爱情,虽然在片中不是核心。总之,我们现在的青春片,不过是把这个短片给拉长了一些,而且,拉得似乎还不好看了。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年》表明了市场的潜力,《老男孩》也证明国内的团队与资源完全可以生产类似的产品,那么,只要再有一个先行者,国产青春片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于是,我们接着就迎来了“打胎三部曲”。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导演:赵薇
编剧: 李樯、辛夷坞
主演: 杨子姗、赵又廷、韩庚、江疏影
上映时间:2013-4-26
票房:7.18(亿元)
“打胎三部曲”的第一部,赵薇导演的处女座,也是她的北影硕士毕业作品,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人与人的差距真是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笔者的毕业作品只能放到学校图书馆档案室吃灰,人家的就能放到电影院赚了7个亿。
这部电影也确立了国产青春片的一些基本模式,包括:
1、故事来自于有一定读者基础的青春小说,换今天流行的词就是IP改编:本片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那时候还没有IP这个概念,但是这部电影以及之后的青春片,基本都是IP改编的
2、演员不需要大明星,但是主创团队需要有话题性:青春片以小成本居多,请不起大明星,但像这部电影赵薇转型导演的处女座,可以说赚足了眼球
3、怀旧为主,打情怀牌:这部电影上映时,就瞄准了70、80后消费者,大打怀旧牌,包括片中出现的歌曲、上下铺、红白机等等,尤其这一条确定了之后国产青春片的基本思路
这部电影以还算出色的质量和当时尚属新颖的题材,很快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虽然作为毕业作品,多少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嫌疑,但是就这样一个看上去不太成熟的尝试,带来了国产青春片的兴起。作为先行者,这部电影中一些桥段也被一用再用,审美疲劳的观众也开始忍受不了了。
同桌的你
导演: 郭帆
编剧: 高晓松、傲立、宋晋川
主演: 周冬雨、林更新
上映日期:2014-4-25
票房:4.56(亿元)
“打胎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致青春》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做的比《致青春》更急功近利一些。
在IP上使用了无数人传唱的经典歌曲《同桌的你》,演员上启用了借《山楂树之恋》名噪一时的周冬雨和88年小生林更新,在怀旧元素的处理上更加丰富,但也更加直接和刻意。而在故事上却显得泛善可陈,情节老套,逻辑感人,最终导致这部电影的口碑较《致青春》一落千丈,也暴漏了国产青春片的局限。
匆匆那年
导演: 张一白
编剧: 李晗、刘晗、九夜茴
主演: 彭于晏、倪妮、郑恺、魏晨、陈赫
上映日期:2014-12-5
票房:5.88(亿元)
“打胎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怎么说呢,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老三样一个不少,九夜茴原著小说改编,借跑男走红的郑凯陈赫加盟,丰富的怀旧元素。但口碑呢,豆瓣上《致青春》是6.7分,《同桌的你》是5.9分,《匆匆那年》只有5.3分。老旧俗套的三角恋情节,不加节制的怀旧元素的使用,最终的结果就是,“青春”彻底被符号化了,对青春的追忆彻底沦为对“青春”概念的消费。而当一部打着“青春”旗号的电影无法打动人们和青春有关的美好情感,那么还能剩下些什么呢。难怪有人认为,《匆匆那年》就是在榨取青春片的最后剩余价值(3)。
【3】http://culture.ifeng.com/a/20141208/42667654_0.shtml《匆匆那年》:榨取青春怀旧的最后剩余价值
因此到了《匆匆那年》这里,从电影的角度看,国产青春片已经很难再拍出什么新意了。但这部电影凭借出色的质量还是取得了较高的票房,这也意味着在资本眼中,青春片仍然是一块可口的肥肉。
小时代系列
导演:郭敬明
编剧:郭敬明
主演:杨幂、郭采洁、郭碧婷、柯震东、陈学冬
上映日期:2013-6-27,2013-8-8,2014-7-17,2015-7-9
票房:4.83,2.9,5.19,4.87
小时代系列值得单独拿出来说,因为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国产青春片。
先看老三样:IP、话题和怀旧。郭敬明自编自导,改编自自己的同名小说,话题性、IP属性都有了。但是怀旧元素呢?
没错,这也是《小时代》和一般国产青春片的区别,一般的国产青春片,目标受众是70后、80后,所以主打怀旧牌。《小时代》的受众,则是郭敬明的读者,换句话说,也就是初高中乃至大学生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时代是一部真正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这一点,从他的档期就可以看出。
之前介绍的“打胎三部曲”,档期一般在4月的春季档,或者12月的贺岁档之前。而《小时代》的档期,则选在了7月份的暑期档,唯一选在12月的《小时代2》,票房是4部中最低的。这就是因为,《小时代》的主要观众是在校学生,这群人看电影的主要时间,就集中在暑假。
从档期安排就体现出了郭敬明对他的粉丝群的了解程度,这种了解是基于十几年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而从影片的选角、布景、影像风格等角度,无一不体现出郭敬明对他的粉丝需求的精细把握。哪怕你不喜欢他的作品,也不得不承认,对自己受众把握如此精准又勤奋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
因此这个系列如愿取得了巨大的回报,不过说实话,看到《小时代》这么成功,联想到它传达的价值观,再想到他的受众都是寄托着祖国未来的中学生,这么一想还真是有些后怕。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对郭敬明的感情,大体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整天抱着他的小说喜欢的不得了的阶段,一个是死也不肯承认有过上一个阶段的阶段。
左耳
导演:苏有朋
编剧:饶雪漫
主演:陈都灵、欧豪、马思纯、杨洋
上映日期:2015-4-24
票房:4.84(亿元)
又一部标准的国产青春片。
照例先看老三样:IP改编(饶雪漫代表作《左耳》),话题性主创(苏有朋转型导演首部作品),怀旧元素(校服、汶川地震、奥运会)。
我们之前说到,《匆匆那年》算得上国产青春片的一个“里程碑”,在最大程度地榨取了青春片的剩余价值后,青春片还能拍些什么。
《左耳》的回答是,放弃那些早恋、怀孕、打胎的套路,把主题回归到疼痛青春上,采用走心的制作、高颜值的年轻演员,以诚意打动观众。
青春是疼痛的吗?我不清楚,我的青春大部分时候都在准备高考,辛苦,压力大,但是和疼痛好像沾不上边,也许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才是最疼痛的吧。这也是我们的青春片面对的最大问题,你口口声声说着反应我们的青春,可我们的青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啊。甚至是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生活在六七十年代马小军的青春,我也能比现代的青春片感到更多共鸣。
不过,好在饶雪漫小说的质量(不说质量多好,起码有质量,现在那些网文都够不上质量这个名词),以及饶雪漫的亲自加盟。还有苏有朋对自己电影处女座尽职尽责的态度,影片的质量差强人意。能取得4.84亿的票房也给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值得注意的是,从《左耳》可以看到,怀旧元素在越来越提前,以前是70、80后在怀旧,但在《左耳》里面,08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情节,怀旧人群已经成为85,在往90后发展了(话说,我怎么没觉得自己到了需要怀旧的年龄了呀)。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00后的怀旧电影。
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谁的青春不迷茫、致青春2
随着在商业上不断获得成功,青春片也成为了电影院的常客,这两年从数量上更是涨势迅猛,打这些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就……以下列出了这两年一些比较重要的国产青春片。
这些电影各具特色,如《万物生长》主打文艺牌,《何以笙箫默》和《栀子花开》靠明星取胜,《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改编自同名热播网络剧,《谁的青春不迷茫》则靠质量一举在豆瓣评分上超过及格线。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票房却在一路走低,如果说13、14年,一部青春片的预期票房应该在5亿左右,那么这两年,就只有3亿,甚至2亿左右。例如《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电影在国产青春片中的口碑可以算得上高的,出品方是成功出品了《同桌的你》和《左耳》的光线传媒,从商业上不应该有任何失误。但是最终票房止步1.8亿。个中缘由,除了今年电影市场热度本身不如去年的客观因素外,国产青春片本身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本篇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国产青春片,下一篇即从不同角度对国产青春片这一类型进行一些分析。
在我国,青少年绝对不是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所以我们的青春片,其实并不是拍给青少年看的,他的目标受众,其实是已经处在观影主流人群的80-90这一群人,这些人已经告别校园生活很久,但是在社会打拼之余,还是偶尔会怀念纯真的校园时光。因此,我国青春片,就是再这样的怀旧情节带动下产生的,他的目的,是为了帮这些80后找回青春的记忆。
所以,美国校园青春片通常讲的就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手机、twitter、facebook、youtobe经常出现,我国的青春片却一水地都在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充斥着的是灌篮高手、经典老歌、当年的明星海报等等,这就是由于目标受众的不同导致的在内容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因此,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国产青春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 |
导演:九把刀
编剧:九把刀
主演:柯震东、陈希妍
上映日期:2012-1-6
票房:6530(万)
谈起国产青春片,笔者首先却想要从一部台湾电影说起,也就是12年轰动一时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这部电影改编自九把刀的自传小说,也是九把刀的电影处女作。说起来,九把刀是以为笔者颇为喜欢的作家。他作品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对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出色。使得他的作品极其适合网络传播。虽然他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赶上网络文学的繁荣期,但是如果他是在现在作为一名网络作家,相信他会更加成功。
这部电影整体上和台湾小清新电影一脉相承,但是由于是九把刀的亲身经历,所以最大的优点就是情感真挚动人。同时,讲的是九把刀高中大学时候的事情,自然天生带着一种怀旧感。后一点可能只是九把刀的无心插柳,但谁知道会在日后被国产青春片奉若圭臬。
这部电影在当年收获了6530万票房,虽然看上去不高,但是要知道,首先这是部台湾电影,在当时得到的宣传远远无法和国产电影相比。其次,台湾上映时间是2011年8月,也就是说大陆比台湾晚了将近5个月,有充足的时间让盗版流入大陆。最后,电影主创在当时毫无名气可言,九把刀是最有名的一个,但当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作家跨界当导演。相比之下,有余文乐、杨千嬅加盟,前作优质口碑打底的《春娇与志明》也不过7100万票房。因此,相对于低廉的成本,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足够从业者振奋了。何况,这个票房完全无法体现出这部电影当时的热度。
总之,国产青春片不是由这部电影开始的,但是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启发。而从业者们,也从《那些年》的成功,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
11度青春之《老男孩》
![]() |
导演:肖央
编剧:肖央
主演:肖央、王太利
上映时间:2010-10-28
且不提台湾的《那些年》,其实大陆本身也有青春片的先行者,比如2010年的网络短片《老男孩》就是其中一个。这部短片在网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肖央也得以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至于好坏我们在此不做评价。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充斥着当下青春片的元素,其实这里面都找得到,如怀旧的元素(校服、单车、迈克尔杰克逊)、好听的音乐、成年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对比,当然还有总也得不到的爱情,虽然在片中不是核心。总之,我们现在的青春片,不过是把这个短片给拉长了一些,而且,拉得似乎还不好看了。
这样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年》表明了市场的潜力,《老男孩》也证明国内的团队与资源完全可以生产类似的产品,那么,只要再有一个先行者,国产青春片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于是,我们接着就迎来了“打胎三部曲”。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
导演:赵薇
编剧: 李樯、辛夷坞
主演: 杨子姗、赵又廷、韩庚、江疏影
上映时间:2013-4-26
票房:7.18(亿元)
“打胎三部曲”的第一部,赵薇导演的处女座,也是她的北影硕士毕业作品,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人与人的差距真是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笔者的毕业作品只能放到学校图书馆档案室吃灰,人家的就能放到电影院赚了7个亿。
这部电影也确立了国产青春片的一些基本模式,包括:
1、故事来自于有一定读者基础的青春小说,换今天流行的词就是IP改编:本片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那时候还没有IP这个概念,但是这部电影以及之后的青春片,基本都是IP改编的
2、演员不需要大明星,但是主创团队需要有话题性:青春片以小成本居多,请不起大明星,但像这部电影赵薇转型导演的处女座,可以说赚足了眼球
3、怀旧为主,打情怀牌:这部电影上映时,就瞄准了70、80后消费者,大打怀旧牌,包括片中出现的歌曲、上下铺、红白机等等,尤其这一条确定了之后国产青春片的基本思路
这部电影以还算出色的质量和当时尚属新颖的题材,很快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虽然作为毕业作品,多少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嫌疑,但是就这样一个看上去不太成熟的尝试,带来了国产青春片的兴起。作为先行者,这部电影中一些桥段也被一用再用,审美疲劳的观众也开始忍受不了了。
同桌的你
![]() |
导演: 郭帆
编剧: 高晓松、傲立、宋晋川
主演: 周冬雨、林更新
上映日期:2014-4-25
票房:4.56(亿元)
“打胎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致青春》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做的比《致青春》更急功近利一些。
在IP上使用了无数人传唱的经典歌曲《同桌的你》,演员上启用了借《山楂树之恋》名噪一时的周冬雨和88年小生林更新,在怀旧元素的处理上更加丰富,但也更加直接和刻意。而在故事上却显得泛善可陈,情节老套,逻辑感人,最终导致这部电影的口碑较《致青春》一落千丈,也暴漏了国产青春片的局限。
匆匆那年
![]() |
导演: 张一白
编剧: 李晗、刘晗、九夜茴
主演: 彭于晏、倪妮、郑恺、魏晨、陈赫
上映日期:2014-12-5
票房:5.88(亿元)
“打胎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怎么说呢,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老三样一个不少,九夜茴原著小说改编,借跑男走红的郑凯陈赫加盟,丰富的怀旧元素。但口碑呢,豆瓣上《致青春》是6.7分,《同桌的你》是5.9分,《匆匆那年》只有5.3分。老旧俗套的三角恋情节,不加节制的怀旧元素的使用,最终的结果就是,“青春”彻底被符号化了,对青春的追忆彻底沦为对“青春”概念的消费。而当一部打着“青春”旗号的电影无法打动人们和青春有关的美好情感,那么还能剩下些什么呢。难怪有人认为,《匆匆那年》就是在榨取青春片的最后剩余价值(3)。
【3】http://culture.ifeng.com/a/20141208/42667654_0.shtml《匆匆那年》:榨取青春怀旧的最后剩余价值
因此到了《匆匆那年》这里,从电影的角度看,国产青春片已经很难再拍出什么新意了。但这部电影凭借出色的质量还是取得了较高的票房,这也意味着在资本眼中,青春片仍然是一块可口的肥肉。
小时代系列
![]() |
导演:郭敬明
编剧:郭敬明
主演:杨幂、郭采洁、郭碧婷、柯震东、陈学冬
上映日期:2013-6-27,2013-8-8,2014-7-17,2015-7-9
票房:4.83,2.9,5.19,4.87
小时代系列值得单独拿出来说,因为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国产青春片。
先看老三样:IP、话题和怀旧。郭敬明自编自导,改编自自己的同名小说,话题性、IP属性都有了。但是怀旧元素呢?
没错,这也是《小时代》和一般国产青春片的区别,一般的国产青春片,目标受众是70后、80后,所以主打怀旧牌。《小时代》的受众,则是郭敬明的读者,换句话说,也就是初高中乃至大学生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时代是一部真正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这一点,从他的档期就可以看出。
之前介绍的“打胎三部曲”,档期一般在4月的春季档,或者12月的贺岁档之前。而《小时代》的档期,则选在了7月份的暑期档,唯一选在12月的《小时代2》,票房是4部中最低的。这就是因为,《小时代》的主要观众是在校学生,这群人看电影的主要时间,就集中在暑假。
从档期安排就体现出了郭敬明对他的粉丝群的了解程度,这种了解是基于十几年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而从影片的选角、布景、影像风格等角度,无一不体现出郭敬明对他的粉丝需求的精细把握。哪怕你不喜欢他的作品,也不得不承认,对自己受众把握如此精准又勤奋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
因此这个系列如愿取得了巨大的回报,不过说实话,看到《小时代》这么成功,联想到它传达的价值观,再想到他的受众都是寄托着祖国未来的中学生,这么一想还真是有些后怕。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对郭敬明的感情,大体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整天抱着他的小说喜欢的不得了的阶段,一个是死也不肯承认有过上一个阶段的阶段。
左耳
![]() |
导演:苏有朋
编剧:饶雪漫
主演:陈都灵、欧豪、马思纯、杨洋
上映日期:2015-4-24
票房:4.84(亿元)
又一部标准的国产青春片。
照例先看老三样:IP改编(饶雪漫代表作《左耳》),话题性主创(苏有朋转型导演首部作品),怀旧元素(校服、汶川地震、奥运会)。
我们之前说到,《匆匆那年》算得上国产青春片的一个“里程碑”,在最大程度地榨取了青春片的剩余价值后,青春片还能拍些什么。
《左耳》的回答是,放弃那些早恋、怀孕、打胎的套路,把主题回归到疼痛青春上,采用走心的制作、高颜值的年轻演员,以诚意打动观众。
青春是疼痛的吗?我不清楚,我的青春大部分时候都在准备高考,辛苦,压力大,但是和疼痛好像沾不上边,也许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才是最疼痛的吧。这也是我们的青春片面对的最大问题,你口口声声说着反应我们的青春,可我们的青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啊。甚至是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生活在六七十年代马小军的青春,我也能比现代的青春片感到更多共鸣。
不过,好在饶雪漫小说的质量(不说质量多好,起码有质量,现在那些网文都够不上质量这个名词),以及饶雪漫的亲自加盟。还有苏有朋对自己电影处女座尽职尽责的态度,影片的质量差强人意。能取得4.84亿的票房也给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值得注意的是,从《左耳》可以看到,怀旧元素在越来越提前,以前是70、80后在怀旧,但在《左耳》里面,08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情节,怀旧人群已经成为85,在往90后发展了(话说,我怎么没觉得自己到了需要怀旧的年龄了呀)。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00后的怀旧电影。
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谁的青春不迷茫、致青春2
![]() |
随着在商业上不断获得成功,青春片也成为了电影院的常客,这两年从数量上更是涨势迅猛,打这些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就……以下列出了这两年一些比较重要的国产青春片。
![]() |
这些电影各具特色,如《万物生长》主打文艺牌,《何以笙箫默》和《栀子花开》靠明星取胜,《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改编自同名热播网络剧,《谁的青春不迷茫》则靠质量一举在豆瓣评分上超过及格线。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票房却在一路走低,如果说13、14年,一部青春片的预期票房应该在5亿左右,那么这两年,就只有3亿,甚至2亿左右。例如《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电影在国产青春片中的口碑可以算得上高的,出品方是成功出品了《同桌的你》和《左耳》的光线传媒,从商业上不应该有任何失误。但是最终票房止步1.8亿。个中缘由,除了今年电影市场热度本身不如去年的客观因素外,国产青春片本身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本篇列举了比较重要的国产青春片,下一篇即从不同角度对国产青春片这一类型进行一些分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