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学记]子平术中的五行
![]() |
文/KrSpirit·行思 201608
好一段时间都没怎么看书,闲时脑中许多题目想整理记录一下,但放着放着最后慢慢的自己也忘记要记录哪些点了。这次趁着还记得,来谈谈五行。
子平中,分辨五行旺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诸家以月令为凭之后又各自稍有变化。但就算以月令为凭,旺衰的分辨依然不易。就拿五行旺相休囚来说,在《星平总会》中夏季就以土论旺火论相。虽说也有理,但更细致的划分,行思觉得应当按节气来判断。五行之气本身就是描述地球接受太阳光照的影响状况,本就应以二十四节气为重。
五行旺衰之寒燥
在《渊海子平》中有一节“二至阴阳相生理”以阴阳为本,冬至阳生、夏至阴生然后拓展到五行。初看觉得很奇怪,书中应用又难变通,后世书中也没多提。后来整理各书中五行进退气逻辑的时候,将此联系上便觉得贴合之处。夏至后已经阳极,而又正是火旺季节,所以此时火五行是旺中之旺,极燥而无法为用。同时,在《神峰》中见到此类应用的例子。
“旴江枧溪胡盛三公”命中“若未月,土带火气也,见火以生之,所以土为极旺也。若土临此未月,见四柱土重,多作火炎土燥,不可稼穑看”辰戌丑三月皆可论稼穑格,而未月因过燥反不可论,此与前理论符合。《神峰》书中在谈论未月时,这样提及不止这一处,可以自己翻翻看。
《神峰》书中还有一处,论及五行旺衰与现今不一样的地方,恰与之前相反是过寒引起的。甲木临寅月时,因为此时刚出冬季不久,四时犹寒,所以甲木不以旺论,同时因木不旺难以生火,所以此时火也弱也(按行思理解,应以雨水后寒气已退木气强旺,而神峰中似乎以整个寅月都论甲弱火弱)。在网上也可见提及民间盲师这样用,当做论命特例,实际上古籍也有痕迹,并非是民间经验之谈。
《神峰》中还有像是,“壬寅、丁未、丙申、壬辰”命“丙火虽旺,不合夏至后二阴之际,水神进气,更加丙临申位,三合水局,水有余而火不足也。且在丙火下旬,金水进气,火气将衰。若夏桂州公生在丙火上旬,火神正旺”。夏桂州则是夏阁老命“壬寅、丁未、丙寅、壬辰”。
五行旺衰之四季月旺衰
除了以上,五行之中土是比较特别的。四季中没有一个自己完整的位置,只能屈居于月末。而且旺衰还得寄于别的五行同论(同宫问题行思之前博文已经整理归纳过了)。在分析土地支时,本是土旺,但时常又不能仅作土论,十分麻烦。
在书中有个有意思的论述:辰戌丑未本是木火金水,只是有土寄于其中。按这样的逻辑来理解,行思觉得更加易懂,四季月称为杂气也更加贴切。同时,其中用法在《神峰》中也可以见到,论辰为木、论未为火等。以地支来划分五行始终还是太过粗糙。就像开头所说,节气才是重点。
这里有个细节,干支历法是360天,每个季节占72天。土是分布于四季之末,所以占十八天。不能以地支而分,所以不能以入辰戌丑未,就论土旺。按书中的划分算算,实际上土仅旺于季末十八日。
那么土之前的日子怎么办呢?其他五行各占72天,按阴阳再分各占36天。一个季节是三个月,行思谈到这里有没有发觉什么?实际上阳五行的时间比一个月的时间长,上个月的五行之气会到下一个地支还有延续。拿木五行来举例,到卯月并不是就论阴木旺,如果是刚入卯月六天之内,则依然是阳木旺。这样顺延,阴木之气则要到辰月第十二天才结束。明白这个,如果遇到生在交月之时就不用头疼了,五行之气还没那么早换,而交月之后第六天的才需注意(古赋谈“先观节气之浅深,后论财官之向背”中的“先观节气浅深”也可以作分辨五行是否到旺气来理解)。
要再细想,还有一个问题。回归年一年是365.242天,但干支历仅有360天,多出的时间怎么办?出现这原因行思认为早期人们计算力不够,对历法要求也并不高,所以为了方便以360天计算,但实际上还是知道一年不止360天。像是更早的时候,埃及一年以365天计算,但一个月按30天算,所以额外多出来5天,当做节日来庆祝,而不安排在其中任何一个月。如果将此五天算进去,历法的算法就相对麻烦多了。换个角度看,也有很多数术对节气、阴阳变化有单独的补充计算、或是流传口诀,这也是为了修正干支历与真实天象的问题。
在行思前文谈历法中也可以了解到,古人定历法也是有所屈就的。在准确度足够用的情况下,以普及易用为主,牺牲一些准确度无妨。而我们在命理上,则无需此顾忌,所以这多出的几天,我们完全可以平分到各个五行上。这样的计算对于古人口算是个负担,对算命准确度帮助不大,反而增大了复杂度,不易快速口算。而如今科技的发达,一切交给电脑计算,命理师则只要将精力专注于其他更关键地方即可。
五行旺衰不能单看地支这个问题,行思最初在读《命理约言》中注意到有此论述。而其他书仅是论及五行各占72日之类。如果不仔细思考,也就略过去了。再结合之前的五行进退,由此可见,五行旺衰并非简单的一张旺相休囚表,总有细节变化的地方。表中所列只是总纲,还有三合、四柱全局等信息需要辅助参加来判断。古籍谈的并不明透,得慢慢翻古籍查看细节,然后反推归纳,《滴天髓》中也谈到“能知衰旺之真机,其于三命之奥,思过半矣”可见其难。
五行旺衰之五行格局
翻阅古籍时,大多都会注意到,在许多格局之后往往会列出一些五行格局,像是“天元一气”、“蝴蝶双飞”、“两干不杂”、“干支三朋”等,但描述又很简略。在比较后期的书中,更是难以见到了。比较让行思注意的是,《命理约言》除了列入大家都有提及的“一行得气”格局外,还额外提了提“两干不杂”格局,这即使之前古籍、赋文有提及但也并没明显摆出来谈,可见其在此五行应用上是有心得的。
行思分析不用五行格局的主要原因。一个方面是,即使以此取格,但本身也得论财官禄,并非形式上成格就是富贵,所以也可以都归纳进十八格局来讨论。这个与十八格后来被简化为六格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总是多少有一些东西被舍弃。
另一方面,技法传承的遗失,导致后人不知道这些格局的一些特性,或者不知用法,也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五行格局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会配合绳索断凶事。绳索论事以同五行连成线为绳索,靠形象来找切入点,同样以旺衰、冲克论关键字。原本没仔细找资料看,觉得这样的论法太过怪异,可能是民间不成体系的经验论法,但后来发现择日书中多有提及,可见应当确有所传,并非没体系的论法。
《三命通会》中提及:“盖观文察变,治历明时,皆随其时而改革。故虽百年之间,数术之说,亦不能不异。矧自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几变矣。或谓大升得子平之真传,观继善等篇,不外明通赋,但更易其词。而元理消息一赋,则大升之独得也。今人推命之术,又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而演绎为之者。顾今之谈命者,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余故解子平二字而详辩之。”数术流传这么久,不可能一成不变、至少不可能不在基础上发展。就算到如今看起来很源头的大升法,也应当跟原始的子平法有差异,所以文中提“又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因此在溯古时,并非独以徐子平论法为铁律,只能遵循其要理,同时吸收明代时期的技法,或是更后期的技法。
在徐大升写的《元理赋》中,其中有专门提及五行旺衰轻重、以及五行格局的句子。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子平论格并非单纯看十八格,硬是套入格局而论。格局无法论,而五行旺衰、生克关系总是在的,以此入手。
或许,后期的《真诠》中依然分出一篇专谈“调侯为急”,就是这样技法的影子。而再看《神峰》,有些命例提格局名称、有些不提格局而提五行,是不是有可能就是这样的论法呢?
得一分三,前贤不载
这一句话涉及一点五行旺衰的讨论。“得一分三,前贤不载”这是《消息赋》中的句子。后来的书籍中也有多种解释,像是《滴天髓》中就解为“子时生人,前三刻三分壬水用事,后四刻七分癸水用事。”以时支还有更细致的划分,用来辨别五行旺衰。
行思看书中,一直想找找看到底这样的论法是怎样应用的,可惜不见古籍中有记录。但如果是单纯的误解,不应该流传的这么广。直到后来发觉,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没错的,但问题是这样的用法在禄命法中是正确的,只是到子平法中,就不太对了,所以子平书中往往都批驳此法(但禄命法现有的书似乎也少提这个,可能这就是前贤不载?)。
在《消息赋》中,徐子平是这样解释的“得一者,既见有寅刑巳,丑破巳,而丙戊被刑破而出,则便宜分三而行。既得巳位为用,便是三合巳酉丑也。须有酉丑,上有癸辛字则为有合之命。虽刑而禄出,无合则不佳也。前贤者,为赋以前贤人也,立此一诀之门。后作赋者,又指说得一合而三合见头绪,则作三合取吉凶也”。
而其他禄命大家的解释,如述,以三合为论,如庚禄在申子辰。同时有用天干不见合,见地支有合。如甲己合,不见己而见午依然合。寅亥合,不见亥而见壬,依然合。后面这样的论法与“神趣八法”中的“伏象”概念一样,可见其演化延续。五行格局也同样,有很多是来自禄命法中的格局,因为体系的变化,技法的遗失,在演化中这些格局慢慢的被人所遗忘。
© 本文版权归 KrSpirit`行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