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异世界的少女
1
立秋后的成都还是如此闷热,走在路上,空调水吧嗒吧嗒的落在地上,落地后瞬间被地面的余热吞噬。
早上九点,我来到了李苛菲家楼下,等待她的出现。在此之前,我远程采访过她两次,她拒绝语音通话,只打字,基本上一个问题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回复。第一次,三个小时,我整理完聊天记录后发现只有2000多字。
我和她唯一交集者典哥评价她“内向、社交被动、行事很像日本人”,用成都话形容则是一个字“丧”。
她见到我,举着电话大步跑来。她真人比照片上的削瘦,朋友总是提醒她多吃些,为了看起来脸部饱满些,她常常将镜头放在下巴处自拍。在日本留学时,因为个子高、长相奇特,她被日本的星探邀请去做模特,拍摄中对方要求她露出自己的一颗龅牙,一头小卷发加上苍白的脸色和暗淡的眼圈,很像哥特少女。
“不好意思,家里空调坏了,只有风扇”,一进门她向我抱歉到。
她一个人住在这里,一个人在这里工作。两室一厅的房间,除了卧室就是工作区,书房是工作室,客厅是展览厅。
客厅上放着她正在制作的人偶和各类刀具、颜料、布料甚至还有锯子。客厅的三面墙则各尽所能,门所对的墙上挂着“百面浮生”,窗户所对的墙立着“琉弥世界”,另外一面墙珍藏着与亲生父亲的合照、老师的摄影以及为朋友公司设计的LOGO。
如果向她询问做一体人偶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多半是得不到答案的,这也是令她苦恼的问题。因为人偶大小不同,大的有1米高,小的仅10多厘米。除此之外,每件人偶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花费的心思各不相同。
在已完成的人偶中,阿貘(恶魔)大概花费了她四个月的时间。每一体人偶,她都需要先削泡沫,往泡沫上裹粘土,晾干后将泡沫掏出来,然后不停的打磨,每上一层颜色就打磨一层,直到打磨的像人的皮肤一样光滑。
在打磨的时候,她会像打毛衣的女人一样,打开电视机,播放已经看过的动漫或者听郭德纲的相声。其中《大话刘罗锅》这一段,她听了很多遍。有时候工作累了,就踱步到卧室和毛绒手偶小黑对话。
闲聊中得知她昨天整晚没睡,忙着扫地、拖地,清理黏土,擦拭灰尘。
原本做完清洁还有时间睡个短觉,但她想着稍微坚持一下、坚持一下,睡意就过去了。那一刻窗外是冷清的街道、安静的商城和孤零零的加油站,现实世界的喧嚣都被这深夜滤掉了,只有屋内蹲在沙发扶手上的小型风扇在嗡嗡作响。
对她来说,这样的夜晚很熟悉,这样的坚持也并非难事。为了制作球形关节人偶,她经常白天连着黑夜工作,连续工作两天休息一天,24个小时一个工作日在她那里失去了实际意义。
前一句她会说不能再这样颠倒着生活了,但紧跟在嘴边后一句话又是创作起来又不想受限于时间。回国后,她感觉自己被打到了原点,又成为了那个高中辍学的女孩,在现实的泥泞中不断地挣扎。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她似乎只要丢弃背负的东西,便能轻轻松松游上岸。
这些正背负在身的东西,不是别的,是她的一个青天白日梦。
2
这个梦始于她儿时对超能力的向往。
上世纪90年代,在川北的一个小镇上,父母离异的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医生的外婆平日里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便将她托管给隔壁的婆婆。
上学时,她常常幻想自己是来自异世界的人,想象着自己拥有某种超能力。
某次课间,她将身体紧紧贴在墙面试图穿墙入壁,在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记载“崂山道士”可从墙中穿过,虚若无物。正当她感觉施展能力有所进展时,听见老师大喝一声:“你在干什么?”,惊醒之余,看到其他同学早已端坐在课桌前等候老师授课。此刻,她的耳朵发热发烫,瞬间胀红了整张脸,原来自己注意力太过集中,丝毫没听见上课的铃声。缓过神后,一个人无比尴尬地回到了座位。
这是第一次她想要施展“穿墙术”被全班抓了一个现行。
之后她在公共场合第二次尝试是“人眼放电”,她不停地眨着眼睛,试图释放出真正的电流。对面男生喊“你在干什么?”再次将她惊醒。
我询问她:“现在会私下里尝试超能力么?”,得到的答案是“会,不过没有一次成功过”。
如果可以选择拥有一种超能力,她希望拥有“超光速”的能力”。
如果拥有超光速的能力,她便可以做时间的旅行者。旅行到过去并不是因为青春期太瑰丽、想痛饮几回,而是她想改变一件事情。
在一次外出玩耍中,同母异父的弟弟意外身亡。出门前,弟弟多次恳求她一同前往,但都被她果断拒绝了。事后父母提及“如果你也前去的话,弟弟就不会去世了”。沙发上,谈到弟弟的死亡,她啜泣不止,几乎中断讲述。为寻求心理的补偿,父母将弟弟的死做了错误的归因和假想,致使她为弟弟的死感到自责。但在当时,她听到此话做出了超出父母理解的反应,她站在原地不停的笑,不停的笑,尽管心底很难过。
在此之前,仅管她是由毫无亲缘的婆婆带大,放学后没有父母接送,受委屈时只能偷偷在被窝里落泪,但生活还是相对的缓和,她总能享有日常的乐趣。
上学的路上,她会选择弯曲的小路,路上有佛寺,寺旁有小溪,溪里有蚂蝗,淌过溪后,爬上泥土坡,跳过小悬崖;放学之后,她会闲逛书店,在放旧书的纸盒子中,她翻到了一本叫《棋魂》的漫画书,用零花钱收入囊中;因为痴迷《棋魂》,她将家里的象棋换做围棋,在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和继父一下午一下午的对下。
但弟弟的去世了,原本破碎又重组的家庭再次陷入了尴尬之境,她被父母认定为“冷血动物”。
随后她来到成都,和亲生父亲一块生活。半年后,她因抑郁症辍学。在最严重的时期,她觉得脑海无比清澈,什么都明白,也什么都知道,但灵魂连接不到身体、无法控制身体,甚至无法感知疼痛。那时她觉得,如果自己真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就好了,便不会为自己的冷漠而暗自流泪。
抑郁的这段时间,她待在家里整天整天地看动漫,如《火影忍者》、《全职猎人》。正如宫崎骏在采访中讲“漫画让自我意识的脆弱部分得以获得支撑”一样,使她真正走出抑郁症的正是那个“不现实的自己”。
“不是具体某个主人公的精神拯救了我,而是动漫所构建的一个个虚拟世界”,她想象自己是虚拟世界中一匹被遗弃小马,曾想成为一匹千里马,却不慎跌落万丈深渊,劫后余生后,它不再执着于此,做一匹逍遥的野马也好。
病情好转后,成绩优秀的她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而是学习漫画,因为漫画可以将她脑中的异世界一点一点具象化。读完中专和大专,她觉得“所学的”与“想学的”相差甚远,去日本留学成了心头梦。
3
随着亲生父亲公司运营情况的好转,机会还是来了。在日本学习一年语言后,平成22年(2010年),入学东京的一所专门大学。在日本,她继续攻读漫画专业。偶然的一次机会,养娃朋友邀请她一同学习制作人偶,在比较了几家人形教室后,她们选择了跟随清水真理老师学习制作球形关节人偶。
在日本有制作人偶的传统,如雏人形、市松人形等,常使用桐木、梧桐树和胡粉制成,是替人承担灾难的“替身”。其中市松人形因与江户时代歌舞伎演员“佐野川市松”的孩提时代相似而得名。
与传统人偶不同的是,球形关节人偶是使用“球体关节”这种关节原理的可动人偶,材质多为树脂、粘土等,现也有将市松人形做成BJD的人形作家。在日本球形关节人偶又分为HOBBY与创作两大类,前者批量生产于人形工作室,后者由人形作家创造。因为制作人偶周期很长,有的制作一体人偶长达两年,所以人形作家多为家庭主妇,清水真理老师就属于其中之一。
清水老师的人形教室有六叠大(约9平米),前来学习的学生最多时六七人,最少时只有她一人。教室里养着一只猫,每到夏天会闻到猫和粘土混合的味道。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老师也不会告诉你一定要怎么做,课上老师和学生各做各的人偶,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便向老师请教。偶尔师生之间也会闲谈,从东方聊到西方,从古代聊到现代,还有人形作家的八卦,有人形作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拍卖到了近57万美金,也有人形作家用锤子敲打模具时被邻居报警。
曾有学生将人偶做的很血腥,人偶的肚子被剖开,里面内脏全部倾泄而出,清水老师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便将其赶出了自己的人形教室。内心的平和是清水老师看重的品质。在清水老师身上,李苛菲感觉学到最多的不是人偶的制作方法,而是观念的转变。她逐渐明白那些世俗规则也并非真理。
在元素的使用上,无神论的清水老师喜欢在作品中放入宗教的元素。而她最喜欢的人形作家辻村寿三郎先生,在作品中多使用中国元素,比如中国节、点翠、掐丝发簪、京绣布料等。海贼王的作者尾田荣一郎曾在一次访谈中讲到:“20岁时为画出特别的角色造型,常专注于查找相关资料,正当我想着‘难道就没有什么新把戏吗’时,在旧书店里找到了一本叫做《世界人偶剧》的书,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人偶的造形都超厉害,之后发现日本也有很厉害的人偶师存在,那就是辻村先生”。
展览归去后,她开始去了解辻村先生的生平,得知他1933年出生于伪满洲国的锦州省,母亲是艺妓,难产而死。由辻村小常收养,取名辻村寿三郎。在放置了算盘、笔和玩具房间里,儿时的辻村先生在爬向了玩具。
孩童时期,艺妓的房间是辻村先生的游乐场,这对他今后的人偶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将一种叫做乔治纱的轻薄布料覆盖在人偶表面上,使之更具质感,这一技法采纳自歌舞伎,歌舞伎的道具上常贴一层绉纸,使其可紧附在身上,带着走也不会发生脱落。
和寿三郎先生一样,李苛菲也痴迷于各类布料对人偶形象的塑造。在日本时曾收集了些古董的京都西阵织残布、各种花色各种技法的正绢面料等,“对于作品用布来说,就只有适不适合,太新太过华丽的布用在人偶身上,可能会因太过浮燥沉不住气而显得廉价”。她在正在制作的小僵尸官服的补子上使用了京绣布料,这块布来自她所淘得一件旧官服。
除了惊叹于辻村寿三郎对角色的塑造能力,她对辻村先生的人生经历也有些许相惜。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正处于战争中,那时的男孩子制作人偶会被责难为叛国贼。
1944年辻村寿三郎回国,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回国后他执意去养母的故乡广岛一看,不久后广岛被美军投下原子弹。2010年她来到日本,2011年发生311特大地震。虽然这与他们本身毫无关联,却常常对万事万物带有一种歉意,认为自己给他人带来了厄运。正如诗人辛波斯卡,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致歉,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请求远方的战争原谅她带花回家,请求裂开的伤口原谅她扎到手指。
在这次展览上,辻村寿三郎先生告诉她:“最重要的是坚持”。
4
2014年9月份,李苛菲的人偶作品入选日本第86届新构造展,在东京都美术馆展示一周。这期间有人想购买,出于自己不忍心,两人周旋了一个多小时后,她以“现在还在积累作品中,今后会开个展”为由拒绝了。
这也并非搪塞之词,她的确在构想一个世界,并用粘土人偶将异世界从二维实现三维化。她想要做的不仅是一体体的人偶,而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态。新构造展上这一体人偶也是她构想世界的一员。
故事的开始和上帝创世纪类似。万物之初,只有一个种族,他们自称为神族。族内一个名叫琉弥的少女,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叫做琉弥的世界。
这个世界由天空、大陆和海洋组成。大陆呈一个无比庞大的沙漏形状,海平线位于沙漏的颈部管道处,海水由大陆的西边上升,变成河流惠及各方,又于东方合流降下回归海洋。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八个种族,每个种族诞生的时间大不相同,有些种族诞生于是琉弥女神在无聊的创作,有些则是来自于世界自然法则的演变。
现在的“琉弥世界”仍旧是零星散落的碎片,回国前她完成了想象世界中的天噬(天使)、阿貘(恶魔)和月光(妖魅)。制作这个世界的想法来源于她幼年的渴望,她希望像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玩具屋,随着年龄的增长,玩具屋变成了一个异世界,而她则成为了这个异世界的创造者。
除了“琉弥世界”,“百面浮生”也是她正在创作的一个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每一张脸都使用了不同的绘画手法、不同的材质相结合,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使作品更有质感。灵感来源于清水老师的一句话。某次课堂上他们聊到了油画,清水老师讲:“油画有100种画法,不是说100位画家有100种不同的画法,而是1位画家就拥有100种画法”。
客厅的墙上挂着已经完成的20幅,这其中有忧郁玛利亚、绿叶娘子、泥泞男孩、晨光小丑、戴眼罩的少年,也有僵尸组合福禄寿等。这些人偶的发质也不太一样,有的使用桑蚕丝、有的使用马海毛,还有使用她自己的真发。
在古董市场上淘到的一枚扣子,启发她制作了百面浮生中的“学生”,这枚金属扣子来自于民国时期学生服。之前的四个画框花费掉了她在日本打工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学生”的画框上她并没有花重金,也没有使用带有花纹的布料做背景,而是简简单单的白底黑框,就像学生时代的一张免冠照。
从去年回国至今,她依旧是“无业游民”,由于国内对人偶的认知与日本存在差别,她像是重新回到了原点。她考虑过去日本Volks社做人形师,但这样不仅要按照对方的风格来创作,入职之后也不能再做自己的人偶,不能有自己的署名。
每当叹息自己的青天白日梦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完的时,看到自己所做的人偶,她便觉得“我还有伙伴,我还能坚持下去,我在成长,我的世界也会成长”。
这段时间,她待在家里继续创作,积累作品。
偶尔会有推销电话造访,有一次对方整整讲了几十分钟,她几次想要挂断,都因对方讲“我也在工作”而不忍心。
采访过程中,推销电话再次造访,一分钟内她向推销员讲了三遍“不好意思,我挂断了,确实有事”,想到自己确实不需要这个服务,如果再继续接下去的话,也是影响到了他的工作,她挂断了电话。
在沙发上,她想起了日本留学时朋友讲的一个故事,三个相扑骑着自行车,走着走着,在中间的自行车轮胎爆了,旁边的那位刚要嘲笑他,旁边的轮胎也爆了。
看到我没笑,她收敛了刚刚放肆的笑,开始解释为什么好笑,小小的自行车载着一大尊相扑,没来得及嘲笑倒霉的事情也在自己头上发生。
就这样,她像蹲在扶手上为我们驱热的小风扇一样,不停歇的转了一整天。
立秋后的成都还是如此闷热,走在路上,空调水吧嗒吧嗒的落在地上,落地后瞬间被地面的余热吞噬。
早上九点,我来到了李苛菲家楼下,等待她的出现。在此之前,我远程采访过她两次,她拒绝语音通话,只打字,基本上一个问题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回复。第一次,三个小时,我整理完聊天记录后发现只有2000多字。
我和她唯一交集者典哥评价她“内向、社交被动、行事很像日本人”,用成都话形容则是一个字“丧”。
她见到我,举着电话大步跑来。她真人比照片上的削瘦,朋友总是提醒她多吃些,为了看起来脸部饱满些,她常常将镜头放在下巴处自拍。在日本留学时,因为个子高、长相奇特,她被日本的星探邀请去做模特,拍摄中对方要求她露出自己的一颗龅牙,一头小卷发加上苍白的脸色和暗淡的眼圈,很像哥特少女。
“不好意思,家里空调坏了,只有风扇”,一进门她向我抱歉到。
她一个人住在这里,一个人在这里工作。两室一厅的房间,除了卧室就是工作区,书房是工作室,客厅是展览厅。
客厅上放着她正在制作的人偶和各类刀具、颜料、布料甚至还有锯子。客厅的三面墙则各尽所能,门所对的墙上挂着“百面浮生”,窗户所对的墙立着“琉弥世界”,另外一面墙珍藏着与亲生父亲的合照、老师的摄影以及为朋友公司设计的LOGO。
如果向她询问做一体人偶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多半是得不到答案的,这也是令她苦恼的问题。因为人偶大小不同,大的有1米高,小的仅10多厘米。除此之外,每件人偶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花费的心思各不相同。
在已完成的人偶中,阿貘(恶魔)大概花费了她四个月的时间。每一体人偶,她都需要先削泡沫,往泡沫上裹粘土,晾干后将泡沫掏出来,然后不停的打磨,每上一层颜色就打磨一层,直到打磨的像人的皮肤一样光滑。
在打磨的时候,她会像打毛衣的女人一样,打开电视机,播放已经看过的动漫或者听郭德纲的相声。其中《大话刘罗锅》这一段,她听了很多遍。有时候工作累了,就踱步到卧室和毛绒手偶小黑对话。
闲聊中得知她昨天整晚没睡,忙着扫地、拖地,清理黏土,擦拭灰尘。
原本做完清洁还有时间睡个短觉,但她想着稍微坚持一下、坚持一下,睡意就过去了。那一刻窗外是冷清的街道、安静的商城和孤零零的加油站,现实世界的喧嚣都被这深夜滤掉了,只有屋内蹲在沙发扶手上的小型风扇在嗡嗡作响。
对她来说,这样的夜晚很熟悉,这样的坚持也并非难事。为了制作球形关节人偶,她经常白天连着黑夜工作,连续工作两天休息一天,24个小时一个工作日在她那里失去了实际意义。
前一句她会说不能再这样颠倒着生活了,但紧跟在嘴边后一句话又是创作起来又不想受限于时间。回国后,她感觉自己被打到了原点,又成为了那个高中辍学的女孩,在现实的泥泞中不断地挣扎。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她似乎只要丢弃背负的东西,便能轻轻松松游上岸。
这些正背负在身的东西,不是别的,是她的一个青天白日梦。
2
这个梦始于她儿时对超能力的向往。
上世纪90年代,在川北的一个小镇上,父母离异的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医生的外婆平日里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便将她托管给隔壁的婆婆。
上学时,她常常幻想自己是来自异世界的人,想象着自己拥有某种超能力。
某次课间,她将身体紧紧贴在墙面试图穿墙入壁,在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记载“崂山道士”可从墙中穿过,虚若无物。正当她感觉施展能力有所进展时,听见老师大喝一声:“你在干什么?”,惊醒之余,看到其他同学早已端坐在课桌前等候老师授课。此刻,她的耳朵发热发烫,瞬间胀红了整张脸,原来自己注意力太过集中,丝毫没听见上课的铃声。缓过神后,一个人无比尴尬地回到了座位。
这是第一次她想要施展“穿墙术”被全班抓了一个现行。
之后她在公共场合第二次尝试是“人眼放电”,她不停地眨着眼睛,试图释放出真正的电流。对面男生喊“你在干什么?”再次将她惊醒。
我询问她:“现在会私下里尝试超能力么?”,得到的答案是“会,不过没有一次成功过”。
如果可以选择拥有一种超能力,她希望拥有“超光速”的能力”。
如果拥有超光速的能力,她便可以做时间的旅行者。旅行到过去并不是因为青春期太瑰丽、想痛饮几回,而是她想改变一件事情。
在一次外出玩耍中,同母异父的弟弟意外身亡。出门前,弟弟多次恳求她一同前往,但都被她果断拒绝了。事后父母提及“如果你也前去的话,弟弟就不会去世了”。沙发上,谈到弟弟的死亡,她啜泣不止,几乎中断讲述。为寻求心理的补偿,父母将弟弟的死做了错误的归因和假想,致使她为弟弟的死感到自责。但在当时,她听到此话做出了超出父母理解的反应,她站在原地不停的笑,不停的笑,尽管心底很难过。
在此之前,仅管她是由毫无亲缘的婆婆带大,放学后没有父母接送,受委屈时只能偷偷在被窝里落泪,但生活还是相对的缓和,她总能享有日常的乐趣。
上学的路上,她会选择弯曲的小路,路上有佛寺,寺旁有小溪,溪里有蚂蝗,淌过溪后,爬上泥土坡,跳过小悬崖;放学之后,她会闲逛书店,在放旧书的纸盒子中,她翻到了一本叫《棋魂》的漫画书,用零花钱收入囊中;因为痴迷《棋魂》,她将家里的象棋换做围棋,在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和继父一下午一下午的对下。
但弟弟的去世了,原本破碎又重组的家庭再次陷入了尴尬之境,她被父母认定为“冷血动物”。
随后她来到成都,和亲生父亲一块生活。半年后,她因抑郁症辍学。在最严重的时期,她觉得脑海无比清澈,什么都明白,也什么都知道,但灵魂连接不到身体、无法控制身体,甚至无法感知疼痛。那时她觉得,如果自己真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就好了,便不会为自己的冷漠而暗自流泪。
抑郁的这段时间,她待在家里整天整天地看动漫,如《火影忍者》、《全职猎人》。正如宫崎骏在采访中讲“漫画让自我意识的脆弱部分得以获得支撑”一样,使她真正走出抑郁症的正是那个“不现实的自己”。
“不是具体某个主人公的精神拯救了我,而是动漫所构建的一个个虚拟世界”,她想象自己是虚拟世界中一匹被遗弃小马,曾想成为一匹千里马,却不慎跌落万丈深渊,劫后余生后,它不再执着于此,做一匹逍遥的野马也好。
病情好转后,成绩优秀的她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而是学习漫画,因为漫画可以将她脑中的异世界一点一点具象化。读完中专和大专,她觉得“所学的”与“想学的”相差甚远,去日本留学成了心头梦。
3
随着亲生父亲公司运营情况的好转,机会还是来了。在日本学习一年语言后,平成22年(2010年),入学东京的一所专门大学。在日本,她继续攻读漫画专业。偶然的一次机会,养娃朋友邀请她一同学习制作人偶,在比较了几家人形教室后,她们选择了跟随清水真理老师学习制作球形关节人偶。
在日本有制作人偶的传统,如雏人形、市松人形等,常使用桐木、梧桐树和胡粉制成,是替人承担灾难的“替身”。其中市松人形因与江户时代歌舞伎演员“佐野川市松”的孩提时代相似而得名。
与传统人偶不同的是,球形关节人偶是使用“球体关节”这种关节原理的可动人偶,材质多为树脂、粘土等,现也有将市松人形做成BJD的人形作家。在日本球形关节人偶又分为HOBBY与创作两大类,前者批量生产于人形工作室,后者由人形作家创造。因为制作人偶周期很长,有的制作一体人偶长达两年,所以人形作家多为家庭主妇,清水真理老师就属于其中之一。
清水老师的人形教室有六叠大(约9平米),前来学习的学生最多时六七人,最少时只有她一人。教室里养着一只猫,每到夏天会闻到猫和粘土混合的味道。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老师也不会告诉你一定要怎么做,课上老师和学生各做各的人偶,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便向老师请教。偶尔师生之间也会闲谈,从东方聊到西方,从古代聊到现代,还有人形作家的八卦,有人形作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拍卖到了近57万美金,也有人形作家用锤子敲打模具时被邻居报警。
曾有学生将人偶做的很血腥,人偶的肚子被剖开,里面内脏全部倾泄而出,清水老师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便将其赶出了自己的人形教室。内心的平和是清水老师看重的品质。在清水老师身上,李苛菲感觉学到最多的不是人偶的制作方法,而是观念的转变。她逐渐明白那些世俗规则也并非真理。
在元素的使用上,无神论的清水老师喜欢在作品中放入宗教的元素。而她最喜欢的人形作家辻村寿三郎先生,在作品中多使用中国元素,比如中国节、点翠、掐丝发簪、京绣布料等。海贼王的作者尾田荣一郎曾在一次访谈中讲到:“20岁时为画出特别的角色造型,常专注于查找相关资料,正当我想着‘难道就没有什么新把戏吗’时,在旧书店里找到了一本叫做《世界人偶剧》的书,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人偶的造形都超厉害,之后发现日本也有很厉害的人偶师存在,那就是辻村先生”。
展览归去后,她开始去了解辻村先生的生平,得知他1933年出生于伪满洲国的锦州省,母亲是艺妓,难产而死。由辻村小常收养,取名辻村寿三郎。在放置了算盘、笔和玩具房间里,儿时的辻村先生在爬向了玩具。
孩童时期,艺妓的房间是辻村先生的游乐场,这对他今后的人偶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将一种叫做乔治纱的轻薄布料覆盖在人偶表面上,使之更具质感,这一技法采纳自歌舞伎,歌舞伎的道具上常贴一层绉纸,使其可紧附在身上,带着走也不会发生脱落。
和寿三郎先生一样,李苛菲也痴迷于各类布料对人偶形象的塑造。在日本时曾收集了些古董的京都西阵织残布、各种花色各种技法的正绢面料等,“对于作品用布来说,就只有适不适合,太新太过华丽的布用在人偶身上,可能会因太过浮燥沉不住气而显得廉价”。她在正在制作的小僵尸官服的补子上使用了京绣布料,这块布来自她所淘得一件旧官服。
除了惊叹于辻村寿三郎对角色的塑造能力,她对辻村先生的人生经历也有些许相惜。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正处于战争中,那时的男孩子制作人偶会被责难为叛国贼。
1944年辻村寿三郎回国,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回国后他执意去养母的故乡广岛一看,不久后广岛被美军投下原子弹。2010年她来到日本,2011年发生311特大地震。虽然这与他们本身毫无关联,却常常对万事万物带有一种歉意,认为自己给他人带来了厄运。正如诗人辛波斯卡,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致歉,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请求远方的战争原谅她带花回家,请求裂开的伤口原谅她扎到手指。
在这次展览上,辻村寿三郎先生告诉她:“最重要的是坚持”。
4
2014年9月份,李苛菲的人偶作品入选日本第86届新构造展,在东京都美术馆展示一周。这期间有人想购买,出于自己不忍心,两人周旋了一个多小时后,她以“现在还在积累作品中,今后会开个展”为由拒绝了。
这也并非搪塞之词,她的确在构想一个世界,并用粘土人偶将异世界从二维实现三维化。她想要做的不仅是一体体的人偶,而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态。新构造展上这一体人偶也是她构想世界的一员。
故事的开始和上帝创世纪类似。万物之初,只有一个种族,他们自称为神族。族内一个名叫琉弥的少女,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叫做琉弥的世界。
这个世界由天空、大陆和海洋组成。大陆呈一个无比庞大的沙漏形状,海平线位于沙漏的颈部管道处,海水由大陆的西边上升,变成河流惠及各方,又于东方合流降下回归海洋。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八个种族,每个种族诞生的时间大不相同,有些种族诞生于是琉弥女神在无聊的创作,有些则是来自于世界自然法则的演变。
现在的“琉弥世界”仍旧是零星散落的碎片,回国前她完成了想象世界中的天噬(天使)、阿貘(恶魔)和月光(妖魅)。制作这个世界的想法来源于她幼年的渴望,她希望像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玩具屋,随着年龄的增长,玩具屋变成了一个异世界,而她则成为了这个异世界的创造者。
除了“琉弥世界”,“百面浮生”也是她正在创作的一个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每一张脸都使用了不同的绘画手法、不同的材质相结合,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使作品更有质感。灵感来源于清水老师的一句话。某次课堂上他们聊到了油画,清水老师讲:“油画有100种画法,不是说100位画家有100种不同的画法,而是1位画家就拥有100种画法”。
客厅的墙上挂着已经完成的20幅,这其中有忧郁玛利亚、绿叶娘子、泥泞男孩、晨光小丑、戴眼罩的少年,也有僵尸组合福禄寿等。这些人偶的发质也不太一样,有的使用桑蚕丝、有的使用马海毛,还有使用她自己的真发。
在古董市场上淘到的一枚扣子,启发她制作了百面浮生中的“学生”,这枚金属扣子来自于民国时期学生服。之前的四个画框花费掉了她在日本打工一个月的工资。但在“学生”的画框上她并没有花重金,也没有使用带有花纹的布料做背景,而是简简单单的白底黑框,就像学生时代的一张免冠照。
从去年回国至今,她依旧是“无业游民”,由于国内对人偶的认知与日本存在差别,她像是重新回到了原点。她考虑过去日本Volks社做人形师,但这样不仅要按照对方的风格来创作,入职之后也不能再做自己的人偶,不能有自己的署名。
每当叹息自己的青天白日梦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完的时,看到自己所做的人偶,她便觉得“我还有伙伴,我还能坚持下去,我在成长,我的世界也会成长”。
这段时间,她待在家里继续创作,积累作品。
偶尔会有推销电话造访,有一次对方整整讲了几十分钟,她几次想要挂断,都因对方讲“我也在工作”而不忍心。
采访过程中,推销电话再次造访,一分钟内她向推销员讲了三遍“不好意思,我挂断了,确实有事”,想到自己确实不需要这个服务,如果再继续接下去的话,也是影响到了他的工作,她挂断了电话。
在沙发上,她想起了日本留学时朋友讲的一个故事,三个相扑骑着自行车,走着走着,在中间的自行车轮胎爆了,旁边的那位刚要嘲笑他,旁边的轮胎也爆了。
看到我没笑,她收敛了刚刚放肆的笑,开始解释为什么好笑,小小的自行车载着一大尊相扑,没来得及嘲笑倒霉的事情也在自己头上发生。
就这样,她像蹲在扶手上为我们驱热的小风扇一样,不停歇的转了一整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