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老妖馆
今天去长海医院寻医生不遇,一路溜溜达达往回走,天晚将欲雪。
大概离那个神异的黑山路花鸟市场100米的地方,西北角45度的树梢上,出现一座空中楼阁。
目测高度25米左右,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散得七零八落,斗拱上彩绘依稀可见,在日落寒鸦的背景里显得灵魂出窍。
绕过树丛才见全貌,原来那楼阁是建筑在一座大厦之上,有些类似钟鼓楼的形制,只是基座看起来现代多了,外墙同样剥落严重,依稀还有些标语大字,不甚可辨。长条窗加雕花拱门,比例疏朗郑重,看着是民国的东西。
门前长了两棵橘子树,果实累累,无人采摘,周围场地约有1000来平方,一味荒烟蔓草。
绕着危墙走了半圈,发现一个侧门,铁栏紧锁。左右门房堆满杂物,尘土厚积,毫无人迹。门口有一块天朝审定铭牌终于道出了这废园的正身:“优秀历史建筑黑山路181号原为上海市图书馆。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和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4-1935建造。仿北京城钟楼。”
咦?杨浦区这种过去称为下只角的地方怎么会有市图书馆之类的东西?
回来搜索了下:
大上海计划,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计划,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计划中划定上海东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余亩的土地为新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并建造上海市政府大厦等一些基础设施。此划定区域位于今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五角场镇、五角场街道及新江湾城街道辖区内。
计划通过后政府便逐步予以实施。其间因日本侵入而被迫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不过日军对此计划“情有独钟”,1938年10月新制订的《上海大都市计划》也正是以《大上海计划》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亲日内容。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国民政府重新接管后未能接续计划,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修缮。1945年,成立了以大上海计划中划定的区域作为新市区,这一象征性的计划产物一直延续至1952年被兼并成江湾区。
旧上海中心道路规划图(可见今日五角场的雏形):
开辟道路
根据道路系统的计划,行政区域如同一个“中”字,并以此为中心,其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分别为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在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的十字交口处再多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构成五角场格局,该格局至今仍保存完好。闸殷路和军工路等既有道路不作更改,作为主干道继续使用。
其他道路以行政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东面两块道路呈棋盘型,西面两块道路呈蜘蛛网型。同时规定路名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其中一字为首,第2字为象征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字。例如现在还保留的:国定路、市光路、政立路等。
建造市府大厦
在该计划中,位于中央的区域为划地一千亩建筑的政治区,是市政府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也是市中心区的主区。1929年为征集适宜的建筑形象,于10月1日公开悬赏奖金三千元用来征求市政府新楼的设计图案。1930年2月得奖图案揭晓,政府又对图案进行了修改,其图案由董大酉设计。
1931年6月,市府大厦正式开工。工程本预计于1932年上半年竣工,可是在1932年1月中旬,淞沪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市府工程所在的五角场至江湾地区陷入战场,工程被迫暂停。3月,上海实现停战。7月,重新开工,终于在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同时落成的还有社会、教育、卫生、土地、公务等五局的房屋。各楼面积总计达8982平方米,总造价78万元。同年年底,市政府和上述五局相继迁入新建的市中心行政区大楼办公。随后1945年,“新市区”正式宣告建立。
著名建筑物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
旧上海市体育场(江湾体育场) (怪不得现在江湾体育场也一张民国脸儿,那天我路过还奇怪呢。据说当年是远东第一。)
旧上海市图书馆
旧上海市博物馆
旧上海市市立医院
旧上海市图书馆:
这是一个历经民国与日占,胎死腹中而刻意被人忘记的杯具。32年,37年,45年,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剧变节点,恰恰是这座建筑本身发展的节点。历史洪流中,即使被冠以响当当的信念之名的街道环绕,坚如磐石又能如何?荣光早已飘摇,徒留废园一座。
大概离那个神异的黑山路花鸟市场100米的地方,西北角45度的树梢上,出现一座空中楼阁。
目测高度25米左右,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散得七零八落,斗拱上彩绘依稀可见,在日落寒鸦的背景里显得灵魂出窍。
![]() |
绕过树丛才见全貌,原来那楼阁是建筑在一座大厦之上,有些类似钟鼓楼的形制,只是基座看起来现代多了,外墙同样剥落严重,依稀还有些标语大字,不甚可辨。长条窗加雕花拱门,比例疏朗郑重,看着是民国的东西。
![]() |
![]() |
门前长了两棵橘子树,果实累累,无人采摘,周围场地约有1000来平方,一味荒烟蔓草。
![]() |
绕着危墙走了半圈,发现一个侧门,铁栏紧锁。左右门房堆满杂物,尘土厚积,毫无人迹。门口有一块天朝审定铭牌终于道出了这废园的正身:“优秀历史建筑黑山路181号原为上海市图书馆。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和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4-1935建造。仿北京城钟楼。”
咦?杨浦区这种过去称为下只角的地方怎么会有市图书馆之类的东西?
回来搜索了下:
大上海计划,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期间为建造新上海市而制定的计划,计划于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计划中划定上海东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约7000余亩的土地为新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并建造上海市政府大厦等一些基础设施。此划定区域位于今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五角场镇、五角场街道及新江湾城街道辖区内。
计划通过后政府便逐步予以实施。其间因日本侵入而被迫停工数次,1937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不过日军对此计划“情有独钟”,1938年10月新制订的《上海大都市计划》也正是以《大上海计划》为原形而所作的更改,添加了更多的亲日内容。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国民政府重新接管后未能接续计划,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修缮。1945年,成立了以大上海计划中划定的区域作为新市区,这一象征性的计划产物一直延续至1952年被兼并成江湾区。
旧上海中心道路规划图(可见今日五角场的雏形):
![]() |
开辟道路
根据道路系统的计划,行政区域如同一个“中”字,并以此为中心,其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四个方向开辟四条主干道,分别为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在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的十字交口处再多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构成五角场格局,该格局至今仍保存完好。闸殷路和军工路等既有道路不作更改,作为主干道继续使用。
其他道路以行政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东面两块道路呈棋盘型,西面两块道路呈蜘蛛网型。同时规定路名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其中一字为首,第2字为象征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字。例如现在还保留的:国定路、市光路、政立路等。
建造市府大厦
在该计划中,位于中央的区域为划地一千亩建筑的政治区,是市政府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也是市中心区的主区。1929年为征集适宜的建筑形象,于10月1日公开悬赏奖金三千元用来征求市政府新楼的设计图案。1930年2月得奖图案揭晓,政府又对图案进行了修改,其图案由董大酉设计。
1931年6月,市府大厦正式开工。工程本预计于1932年上半年竣工,可是在1932年1月中旬,淞沪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市府工程所在的五角场至江湾地区陷入战场,工程被迫暂停。3月,上海实现停战。7月,重新开工,终于在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同时落成的还有社会、教育、卫生、土地、公务等五局的房屋。各楼面积总计达8982平方米,总造价78万元。同年年底,市政府和上述五局相继迁入新建的市中心行政区大楼办公。随后1945年,“新市区”正式宣告建立。
著名建筑物
旧上海市政府大厦
旧上海市体育场(江湾体育场) (怪不得现在江湾体育场也一张民国脸儿,那天我路过还奇怪呢。据说当年是远东第一。)
旧上海市图书馆
旧上海市博物馆
旧上海市市立医院
旧上海市图书馆:
![]() |
这是一个历经民国与日占,胎死腹中而刻意被人忘记的杯具。32年,37年,45年,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剧变节点,恰恰是这座建筑本身发展的节点。历史洪流中,即使被冠以响当当的信念之名的街道环绕,坚如磐石又能如何?荣光早已飘摇,徒留废园一座。
-
Aloysi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1-23 05: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