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有张豆瓣地图?
如果不是仔细找了回,我都以为“我去过的地方”跟曾经的Alpha城一样,在豆瓣成为了过去式。点开再认真看看,才发现“去过的地方”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技术雏形,比如和GOOGLE地图的关联,关于该地可以上传照片,提交文字介绍,推荐到豆列。非常可惜的是,“去过的地方”却停留在了这个阶段,既没有再加入新的功能,也没有再加以推广。
虽然不清楚之前豆瓣是不是有类似的计划,可我觉得豆瓣完全可以在“我去过的地方”基础上做出一款叫“豆瓣地图”的产品。在豆瓣如今游记和旅行相册的状况,就像是没有对应条目整理的影评,影评如果只能放在日志里而没有对应的电影条目,等电影热潮过去了找起来有多不便?加上地图,可以让更多人通过地理,而不是豆瓣推荐,找到他们想要看的游记。
所以豆瓣地图,完全可以成为音、影、书之外豆瓣的第四根骨架。为什么这么乐观呢?
从内容上说,豆瓣相册和日志里最热门的一类就是关于旅行的。可能豆瓣的运营和小编,只因身在此山中,都不容易意识到豆瓣现在汇聚了多少高质量的旅行相册、游记和攻略。这些资源是让很多旅游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APP平台十分眼馋的。经常收到转载请求的作者们也许更深有体会。这么多高质量的资源,除了豆瓣主页推荐之外,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关联可供查询,不得不说十分可惜。其实只要在豆瓣日志和相册里增加一个地址选项,就可以关联到豆瓣地图里具体地区的条目网页。在该网页里按喜欢和推荐排序,高质量的文字和图片就可以取代原来的“上传照片”和“文字介绍”。而有了这么数量巨大、质量可观、整理系统的旅行资源,豆瓣完全有机会整合成中文世界里拥有最多高质量旅行内容的网站。
从用户上说,旅行在如今人们的生活当中,是完全不输给音、影、书的存在。系统的、高质量的、非广告用途的旅行攻略和游记完全可以帮豆瓣吸引巨大数量的用户。从社交网络的角度讲,用户交集里如果也有去过的相同的地方,可以帮豆友们找到更多志趣相投者。去过相同地方,可能比看过同一部电影或同一张专辑,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
从商业运营上说,除了接收相关地区的旅行机构的广告之外,在具体城市区域,豆瓣可能还拥有更多潜在的商业客户,比如旅馆、餐饮、购物、演出等等。这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盈利板块,甚至可能吸引很多海外的广告客户。当然,相信豆瓣一定不会百度化,商业广告会在明显标定的区域内,对越线的软文也会设置筛除机制。
关于可能的“豆瓣地图”的另一些建议就是:
“豆瓣同城”也是一个可以和“豆瓣地图”整合的产品。因为音乐演出、戏剧、展览、集市、体育赛事和节日活动等等,都是很重要的旅行实时资源。有豆友们来整理和推荐这样的信息,也会让“豆瓣地图”拥有另一项第一无二的优势。
原来“我去过的地方”稍显凌乱的地方,就是添加的条目对应的地点不在统一的尺度,大到国家,小到某学校都罗列了出来。这也许是“我去过的地方”未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豆瓣地图”可以考虑从更规范的粗线条出发,除了城市,只再限定省(同类:美国的州、日本的县)和国家这两层的条目。渐渐成形之后,再延展城市之下的具体景点。
当然,可能这个提议有些naive,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作为个人用户我考虑不到。 但读万卷书,也可行万里路,旅行如果游离于豆瓣的骨架之外,真的是有些可惜了。
虽然不清楚之前豆瓣是不是有类似的计划,可我觉得豆瓣完全可以在“我去过的地方”基础上做出一款叫“豆瓣地图”的产品。在豆瓣如今游记和旅行相册的状况,就像是没有对应条目整理的影评,影评如果只能放在日志里而没有对应的电影条目,等电影热潮过去了找起来有多不便?加上地图,可以让更多人通过地理,而不是豆瓣推荐,找到他们想要看的游记。
所以豆瓣地图,完全可以成为音、影、书之外豆瓣的第四根骨架。为什么这么乐观呢?
从内容上说,豆瓣相册和日志里最热门的一类就是关于旅行的。可能豆瓣的运营和小编,只因身在此山中,都不容易意识到豆瓣现在汇聚了多少高质量的旅行相册、游记和攻略。这些资源是让很多旅游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APP平台十分眼馋的。经常收到转载请求的作者们也许更深有体会。这么多高质量的资源,除了豆瓣主页推荐之外,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关联可供查询,不得不说十分可惜。其实只要在豆瓣日志和相册里增加一个地址选项,就可以关联到豆瓣地图里具体地区的条目网页。在该网页里按喜欢和推荐排序,高质量的文字和图片就可以取代原来的“上传照片”和“文字介绍”。而有了这么数量巨大、质量可观、整理系统的旅行资源,豆瓣完全有机会整合成中文世界里拥有最多高质量旅行内容的网站。
从用户上说,旅行在如今人们的生活当中,是完全不输给音、影、书的存在。系统的、高质量的、非广告用途的旅行攻略和游记完全可以帮豆瓣吸引巨大数量的用户。从社交网络的角度讲,用户交集里如果也有去过的相同的地方,可以帮豆友们找到更多志趣相投者。去过相同地方,可能比看过同一部电影或同一张专辑,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
从商业运营上说,除了接收相关地区的旅行机构的广告之外,在具体城市区域,豆瓣可能还拥有更多潜在的商业客户,比如旅馆、餐饮、购物、演出等等。这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盈利板块,甚至可能吸引很多海外的广告客户。当然,相信豆瓣一定不会百度化,商业广告会在明显标定的区域内,对越线的软文也会设置筛除机制。
关于可能的“豆瓣地图”的另一些建议就是:
“豆瓣同城”也是一个可以和“豆瓣地图”整合的产品。因为音乐演出、戏剧、展览、集市、体育赛事和节日活动等等,都是很重要的旅行实时资源。有豆友们来整理和推荐这样的信息,也会让“豆瓣地图”拥有另一项第一无二的优势。
原来“我去过的地方”稍显凌乱的地方,就是添加的条目对应的地点不在统一的尺度,大到国家,小到某学校都罗列了出来。这也许是“我去过的地方”未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豆瓣地图”可以考虑从更规范的粗线条出发,除了城市,只再限定省(同类:美国的州、日本的县)和国家这两层的条目。渐渐成形之后,再延展城市之下的具体景点。
当然,可能这个提议有些naive,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作为个人用户我考虑不到。 但读万卷书,也可行万里路,旅行如果游离于豆瓣的骨架之外,真的是有些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