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传授武术格斗的》-8(第一部) 作者:韩 起
第八篇 :不带护具,别练对抗
2015年初,一个山东的小伙子买我的书,从他发过来的信息看,他与作家莫言是同乡,又同姓,都姓管。我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跟莫言是亲戚吗。小伙子脆声地告诉我:“莫言是我大爷。”
我听了哈哈笑,问他:“是亲大爷吗?”
“不是,是远房的大爷。”小伙子同样回答得毫不含糊。
小管没打算炫耀什么,他只喜欢武术,不懂也不爱文学,后来他又给我打来几次电话,也只对我讲述他的武林经历和一些乡间趣闻。小管接触过好几门拳术,早先练过意拳(大成拳),现沉迷于泰拳。小管的意拳是在山东莱州跟一个姓王的教练学的。
“王教练跟您一样,也是一上来就打。”小管说。
其实我这里入门之初先练拳,几个月之后才转入对抗。我有时让新来的人打一打看,是想了解他们的胆量和性格什么的,不是正式的对抗训练。
小管告诉我,他头一次练,就让王教练把他的鼻子打得蹿血。
我问:“你们俩戴拳套了吗?”
小管说,没戴拳套,两个人就光着手打。
我虽然主张练武术要年年打、月月打、周周打,却反对不戴拳套、护具空手对抗,那样太危险。
小管笑了,告诉我:“王教练后来也要求戴拳套、护具了。三天两头有学生受伤,他也受不了。”
练对抗,缺少防护措施是胡来。八极拳的对抗训练,古时不说,从我吴师爷训练我老师那会儿起,就要求穿护具。护具系用帆布自制,插进几排竹片,用以保护胸腹。后来我老师指导我练对抗,我嫌护身麻烦,只自制了一副拳套。
到了我教拳,从一开始就让小邹他们戴拳套,不戴不许打。至于护身和头盔,因为我年轻时从没这上面出过事,就没有要求小邹他们穿戴。后来随着来练的人越来越多,众人水平参差不齐,性情有的绵软有的爆烈,我怕把一些新手打坏,就让人买了头盔。不料,由于疏忽,仍然差一点出事。
事情发生在2008年初。那天晚上,赵德利闲来无事,不远万里跑到天大来练。数九隆冬,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当时小邹、张卫等几个能打的都没在,赵德利就提出跟小岑打几下。
赵德利以前也来过天大,与小岑见过面,只是不熟,也没有互相打过对抗。
两个人虽是师兄弟,但因为平时不在一块儿练,情面上差些,说是打打对抗,内心里都有较劲的意思。
两个人由于互不了解,开头还很谨慎,试探着不出重拳重腿,渐渐地两个人就放开了,拳脚加力上速度,变成了斗拳一般的凶狠。
他们俩都没带头盔。说来也是巧,头盔平时放在小郑手里,偏偏小郑那晚没来。还有,赵德利出门前忘了带上自己的拳套,他只得使用小于的拳套,拳套很薄,是小于打靶时戴的。
唉,事情都赶到一块儿了。
小岑当时一如往常,打起来激情四射。小岑的得意技法是八极拳的“连环劈”,那些日子正使得渐入佳境,得心应手。别的拳法我不是没教过他,像八极拳的侧踹、搓踢、扫踢、掼耳(近似拳击的摆拳),他都练过,无奈小岑一根筋,只偏爱连环劈。
所谓连环劈,就是把八极拳的“劈山”一式,做左右连发猛劈出去。劈是以躯干发力,带动肩膀,胳膊在空中划半圆,把拳头照对方面门劈落,像拿斧子砍人一样。
劈山动作幅度大,单劈一拳容易让人躲过,连环劈恰好弥补这一缺陷,双臂如车轮飞转,一劈不中,二劈、三劈接踵而至,兜头盖脸,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张卫就吃过连环劈的亏。记得是2007年的夏天,张卫下班后跑到天大,做厨师的人,晚上极少九点以前下班,经常是更晚,张卫又是有媳妇的人,所以一个月能来两三次就不错了。张卫和小岑轻易碰不见面,那天俩人正好都在,于是打起对抗。张卫是第一次领教小岑的连环劈,他一个疏忽,被小岑逮住空子,势如猛虎扑到近前,连续兜头猛劈,张卫被拳势罩住无法躲避,惊恐间只能抬臂护头,胳膊上顷刻挨了五六下。等我们练完准备走时,发现张卫的上臂一片青紫,肿起有一寸高,众人看了心惊。
张卫还是久经战阵的人,换了没练过的,岂不遭殃?
其实张卫的实力不在小岑之下,他以前和小岑打过,有时还略占上风。这次他惨败给小岑,原因就一个,他半年没怎么练,比如八极拳的“兔子蹦”——纵跳、前跃、十字跳等,他都跳不好,下肢爆发力下降得厉害。张卫本来以边腿见长,他能在“武林风”拿冠军,多依仗边腿凌厉,现在下肢爆发力没了,还踢什么腿。当晚我提醒张卫该下工夫了。
小岑因为连环劈屡屡赢人,便对连环劈情有独钟,沉溺其中,无暇他顾,这次打赵德利,仍然使出他的至爱,起手就劈,赵德利头一次见识劈,起初也不适应,频频地后退,要么就抱头躲闪。不过相比张卫,赵德利胜在身体素质好,尤其爆发力和腰腹力量远在张卫之上。人下肢爆发力好,进退就快,腰腹力量强,下潜闪躲则不费力气,游刃有余。小岑好几次想像打张卫那样,把赵德利吃住了,施以兜头连劈,都被赵德利及时闪过。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斗拳如用兵,要知变化。一计不成功,立马换二计。拳法和战术,二者起码要调换一项。古代日本的剑道大师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也说:“当你和敌人僵持不下,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时,这就意味着要转换策略了。”
这些道理他们都懂,我平时没少讲。
小岑假使不改变战术——他一直主动抢攻,可以把拳法做些调整,在劈中加进腿法,譬如说来一搓踢,拳外加腿,等于调来一只援兵,且是奇兵,因为搓踢快,防范难。小岑的搓踢有速度,比小邹起脚还快,假若他劈搓结合,忽上忽下,虚虚实实,纵使不胜,也会把场面控制在自己手中。
或者他拳法不改,改变一下战术,在抢攻之外多一些退守,设埋伏打反击,结果也不至于像后来那么惨。
遗憾小岑的头脑没这么灵活,小岑的特点是,无论做什么事,皆执着猛干有激情。但有时,执着与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否就是一回事呢?
赵德利凶狠冷静,眼光也毒,他很快察觉出连环劈的弱点。没错,连环劈有弱点——天下任何一种拳法都有缺陷,完美的拳法是不存在的。连环劈打起来频率快,让人感觉密不透风,有窒息感,但它起手的第一劈,需抬肘举臂,动作幅度大,留有可趁之机。赵德利就发现了这一漏洞,他紧盯着小岑的肩膀,当小岑又要发起一轮连环劈,他逮住机会,面对小岑的劈不退反进,一个后手掼耳迎着打上去。这一拳后发先至,小岑的拳头未及劈落,下巴已实实着着地挨了一掼耳。
下巴骨周围神经丛密集,稍微给点力人就发蒙,赵德利这一拳使了八九成的力气,实打实的重击,小岑当时像根棍儿一样,直着身子朝后倒去,后脑砸到地上。
我赶紧跑过去喊小岑。小岑不应,毫无反应,他昏迷了。众人也都吓坏了,蹲下呼喊小岑,希望他应一声或眨眨眼,但小岑的眼里,现出可怕的空白,空洞无物。
所幸我表弟是神经外科医生,博士。我急忙给我表弟打电话,向他求救,他详细地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五分钟后,小岑苏醒过来,睁开眼看大家,他竟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事后我从小岑他媳妇嘴里得知,小岑前一天挖沟修水管,一直干到凌晨,夜里只睡了四个多小时,早晨起来又接着干,白天也没补觉,晚上就跑到天大来练。我如果知道小岑没睡好,说什么也要拦下他,不让他与赵德利打。他媳妇对我埋怨小岑说:“他这人就这么犟,好面子,什么事都搁在肚子里,不说。”
唉,何至于呢?今天没睡好打不了,还有以后嘛。过些日子再打,哪里就栽面子了?这小岑太要强,生怕别人说他惧怕赵德利。
总结这次教训,我发现所有的危险因素都凑在了一起:没戴头盔(缺乏保护),拳套太薄(打击力过重),缺乏睡眠(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钝),地面坚硬(对后脑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这件事之后,再练对抗,只要是用拳,我就规定必须戴头盔,不戴不许打。而且不能在水泥地、砖地上练——小岑如果只是挨了那一拳,后脑没砸在砖地上,情形也不会那么可怕。
练扫踢,则必须穿护身,以免踢到躯干后,伤了胸、腹和肋部。练搓踢、侧踹、穿桩腿(类似散打的正蹬腿,区别在,穿桩腿是蹬对方的膝盖),必须戴护腿板保护膝盖和胫骨。
自打穿戴了这些护具,从2008年初至今,再也不曾出现像小岑这样的伤情。
(未完待续)
2015年初,一个山东的小伙子买我的书,从他发过来的信息看,他与作家莫言是同乡,又同姓,都姓管。我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跟莫言是亲戚吗。小伙子脆声地告诉我:“莫言是我大爷。”
我听了哈哈笑,问他:“是亲大爷吗?”
“不是,是远房的大爷。”小伙子同样回答得毫不含糊。
小管没打算炫耀什么,他只喜欢武术,不懂也不爱文学,后来他又给我打来几次电话,也只对我讲述他的武林经历和一些乡间趣闻。小管接触过好几门拳术,早先练过意拳(大成拳),现沉迷于泰拳。小管的意拳是在山东莱州跟一个姓王的教练学的。
“王教练跟您一样,也是一上来就打。”小管说。
其实我这里入门之初先练拳,几个月之后才转入对抗。我有时让新来的人打一打看,是想了解他们的胆量和性格什么的,不是正式的对抗训练。
小管告诉我,他头一次练,就让王教练把他的鼻子打得蹿血。
我问:“你们俩戴拳套了吗?”
小管说,没戴拳套,两个人就光着手打。
我虽然主张练武术要年年打、月月打、周周打,却反对不戴拳套、护具空手对抗,那样太危险。
小管笑了,告诉我:“王教练后来也要求戴拳套、护具了。三天两头有学生受伤,他也受不了。”
练对抗,缺少防护措施是胡来。八极拳的对抗训练,古时不说,从我吴师爷训练我老师那会儿起,就要求穿护具。护具系用帆布自制,插进几排竹片,用以保护胸腹。后来我老师指导我练对抗,我嫌护身麻烦,只自制了一副拳套。
到了我教拳,从一开始就让小邹他们戴拳套,不戴不许打。至于护身和头盔,因为我年轻时从没这上面出过事,就没有要求小邹他们穿戴。后来随着来练的人越来越多,众人水平参差不齐,性情有的绵软有的爆烈,我怕把一些新手打坏,就让人买了头盔。不料,由于疏忽,仍然差一点出事。
事情发生在2008年初。那天晚上,赵德利闲来无事,不远万里跑到天大来练。数九隆冬,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当时小邹、张卫等几个能打的都没在,赵德利就提出跟小岑打几下。
赵德利以前也来过天大,与小岑见过面,只是不熟,也没有互相打过对抗。
两个人虽是师兄弟,但因为平时不在一块儿练,情面上差些,说是打打对抗,内心里都有较劲的意思。
两个人由于互不了解,开头还很谨慎,试探着不出重拳重腿,渐渐地两个人就放开了,拳脚加力上速度,变成了斗拳一般的凶狠。
他们俩都没带头盔。说来也是巧,头盔平时放在小郑手里,偏偏小郑那晚没来。还有,赵德利出门前忘了带上自己的拳套,他只得使用小于的拳套,拳套很薄,是小于打靶时戴的。
唉,事情都赶到一块儿了。
小岑当时一如往常,打起来激情四射。小岑的得意技法是八极拳的“连环劈”,那些日子正使得渐入佳境,得心应手。别的拳法我不是没教过他,像八极拳的侧踹、搓踢、扫踢、掼耳(近似拳击的摆拳),他都练过,无奈小岑一根筋,只偏爱连环劈。
所谓连环劈,就是把八极拳的“劈山”一式,做左右连发猛劈出去。劈是以躯干发力,带动肩膀,胳膊在空中划半圆,把拳头照对方面门劈落,像拿斧子砍人一样。
劈山动作幅度大,单劈一拳容易让人躲过,连环劈恰好弥补这一缺陷,双臂如车轮飞转,一劈不中,二劈、三劈接踵而至,兜头盖脸,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张卫就吃过连环劈的亏。记得是2007年的夏天,张卫下班后跑到天大,做厨师的人,晚上极少九点以前下班,经常是更晚,张卫又是有媳妇的人,所以一个月能来两三次就不错了。张卫和小岑轻易碰不见面,那天俩人正好都在,于是打起对抗。张卫是第一次领教小岑的连环劈,他一个疏忽,被小岑逮住空子,势如猛虎扑到近前,连续兜头猛劈,张卫被拳势罩住无法躲避,惊恐间只能抬臂护头,胳膊上顷刻挨了五六下。等我们练完准备走时,发现张卫的上臂一片青紫,肿起有一寸高,众人看了心惊。
张卫还是久经战阵的人,换了没练过的,岂不遭殃?
其实张卫的实力不在小岑之下,他以前和小岑打过,有时还略占上风。这次他惨败给小岑,原因就一个,他半年没怎么练,比如八极拳的“兔子蹦”——纵跳、前跃、十字跳等,他都跳不好,下肢爆发力下降得厉害。张卫本来以边腿见长,他能在“武林风”拿冠军,多依仗边腿凌厉,现在下肢爆发力没了,还踢什么腿。当晚我提醒张卫该下工夫了。
小岑因为连环劈屡屡赢人,便对连环劈情有独钟,沉溺其中,无暇他顾,这次打赵德利,仍然使出他的至爱,起手就劈,赵德利头一次见识劈,起初也不适应,频频地后退,要么就抱头躲闪。不过相比张卫,赵德利胜在身体素质好,尤其爆发力和腰腹力量远在张卫之上。人下肢爆发力好,进退就快,腰腹力量强,下潜闪躲则不费力气,游刃有余。小岑好几次想像打张卫那样,把赵德利吃住了,施以兜头连劈,都被赵德利及时闪过。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斗拳如用兵,要知变化。一计不成功,立马换二计。拳法和战术,二者起码要调换一项。古代日本的剑道大师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也说:“当你和敌人僵持不下,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时,这就意味着要转换策略了。”
这些道理他们都懂,我平时没少讲。
小岑假使不改变战术——他一直主动抢攻,可以把拳法做些调整,在劈中加进腿法,譬如说来一搓踢,拳外加腿,等于调来一只援兵,且是奇兵,因为搓踢快,防范难。小岑的搓踢有速度,比小邹起脚还快,假若他劈搓结合,忽上忽下,虚虚实实,纵使不胜,也会把场面控制在自己手中。
或者他拳法不改,改变一下战术,在抢攻之外多一些退守,设埋伏打反击,结果也不至于像后来那么惨。
遗憾小岑的头脑没这么灵活,小岑的特点是,无论做什么事,皆执着猛干有激情。但有时,执着与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否就是一回事呢?
赵德利凶狠冷静,眼光也毒,他很快察觉出连环劈的弱点。没错,连环劈有弱点——天下任何一种拳法都有缺陷,完美的拳法是不存在的。连环劈打起来频率快,让人感觉密不透风,有窒息感,但它起手的第一劈,需抬肘举臂,动作幅度大,留有可趁之机。赵德利就发现了这一漏洞,他紧盯着小岑的肩膀,当小岑又要发起一轮连环劈,他逮住机会,面对小岑的劈不退反进,一个后手掼耳迎着打上去。这一拳后发先至,小岑的拳头未及劈落,下巴已实实着着地挨了一掼耳。
下巴骨周围神经丛密集,稍微给点力人就发蒙,赵德利这一拳使了八九成的力气,实打实的重击,小岑当时像根棍儿一样,直着身子朝后倒去,后脑砸到地上。
我赶紧跑过去喊小岑。小岑不应,毫无反应,他昏迷了。众人也都吓坏了,蹲下呼喊小岑,希望他应一声或眨眨眼,但小岑的眼里,现出可怕的空白,空洞无物。
所幸我表弟是神经外科医生,博士。我急忙给我表弟打电话,向他求救,他详细地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五分钟后,小岑苏醒过来,睁开眼看大家,他竟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事后我从小岑他媳妇嘴里得知,小岑前一天挖沟修水管,一直干到凌晨,夜里只睡了四个多小时,早晨起来又接着干,白天也没补觉,晚上就跑到天大来练。我如果知道小岑没睡好,说什么也要拦下他,不让他与赵德利打。他媳妇对我埋怨小岑说:“他这人就这么犟,好面子,什么事都搁在肚子里,不说。”
唉,何至于呢?今天没睡好打不了,还有以后嘛。过些日子再打,哪里就栽面子了?这小岑太要强,生怕别人说他惧怕赵德利。
总结这次教训,我发现所有的危险因素都凑在了一起:没戴头盔(缺乏保护),拳套太薄(打击力过重),缺乏睡眠(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钝),地面坚硬(对后脑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这件事之后,再练对抗,只要是用拳,我就规定必须戴头盔,不戴不许打。而且不能在水泥地、砖地上练——小岑如果只是挨了那一拳,后脑没砸在砖地上,情形也不会那么可怕。
练扫踢,则必须穿护身,以免踢到躯干后,伤了胸、腹和肋部。练搓踢、侧踹、穿桩腿(类似散打的正蹬腿,区别在,穿桩腿是蹬对方的膝盖),必须戴护腿板保护膝盖和胫骨。
自打穿戴了这些护具,从2008年初至今,再也不曾出现像小岑这样的伤情。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