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gism——一场跑题的展览
去年,我在伦敦的V&A博物馆看了一场“足尖上的欢乐与痛苦”,以鞋履为主题。今年, 我在上海的K11看了一场“Bagism”,以包袋为主题。一个做鞋、一个做包,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V&A,一个是新兴的商业美术馆,但基于两者票价差不多,且后者甚至更高一些,我免不了进行了一些比较。同一类的题材下,两者的差异充分显示了策展人、策展团队的重要。如果这两者是一张考卷的两篇作文,K11的Bagism显然是一篇跑题作文。
首先,V&A以”足尖上的愉快与痛苦”为题,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阐述了转变、地位、诱惑、创造、迷恋五个方面。
转变。V&A在展览入口处展出了2015年电影《灰姑娘》里的水晶鞋和1948年电影《红舞鞋》里的芭蕾舞鞋。童话里的鞋子常常有着奇妙的魔力。展览中出现灰姑娘的的水晶鞋和凯伦的红舞鞋,揭示人们对鞋子的选择往往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并从中体现真实的自我。鞋子通过其神奇的改造能力,带给灰姑娘美丽,却让凯伦失去了双脚。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奖励,也会给我们惩罚,使我们飞跃,也使我们被阻碍,带给我们欢乐,也带来痛苦。
地位。这场展览展出了许多王公贵族所穿的制作精美的鞋子,强调鞋子一直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鞋子繁复的装饰和样式来证明穿鞋者并非体力劳动者,而是养尊处优。鞋子以华丽的装饰、设计来凸显特权阶级的身份,将其与普通民众划分。鞋子的实用性逐渐被忽略,而变成来区分等级的工具,隐含着精英阶层的无忧无虑和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
诱惑。V&A通过展示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等贵族传统女性小而窄的鞋子以及现代极为锋利挑逗的高跟鞋,揭示鞋子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作“性爱”的重要部分,是“恋物癖”的核心因素。性感的鞋子影响着穿者的走路姿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刺激着观者。这些鞋子往往与性别有着强烈的联系。这些鞋子会使女性的脚看起来更为小巧,使女性走起来如同弱柳扶风,带给男性强烈的性刺激。关于性的态度始终在影响着鞋子设计的变化,而如今的Christian Louboutin的红底鞋的设计灵感正来自于妓女取悦客人的穿着。在某种程度,鞋等于性。这其中便是蕴含着男性的欢乐与女性的痛苦。
创造。V&A在二楼的展区展示了鞋子的制作过程。制作鞋子的过程是设计学、雕塑学、工程学的交融。制鞋者通过传统工艺与技术将功能性与艺术相结合。如今,随着全球化,鞋子由手工制作转变为批量生产。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时尚客户的需求,设计师发挥技能和创造力不断创造全新的风格并挑战极端的鞋子结构。制作设计的过程也包含制作者的欢乐与痛苦。
迷恋。鞋子即使商品也是收藏品。人们花大价钱去得到鞋子带来巨大的愉悦感是购买的动力。对于鞋子的设计师、爱鞋者、运动发烧友,对于鞋子的迷恋,不是为了其本身的投资价值,而是为了得到后的精神愉悦。对鞋子时尚的追求如同上瘾一般,在欢乐的同时夹杂着痛苦。
可以说,这场展览的五个层面都是紧紧围绕“鞋子带给人们愉悦的同时也制造痛苦”,没有多余的支线。即使展品繁多、展示形式多样,也能使观众能够清楚、明确地了解展览想要表达的内容。丰富的展品、多重的思考、清晰的策展思路确实体现了V&A作为世界顶级博物馆的策展能力。
再看Chi K11的”Bagism”,它提出了如果手包可以拥有语言功能,它如何表达自己?整场展览从四个主题出发:当手包邂逅历史:从1300年至今手包历史的新角度;手包与妇女解放:从手包历史看历史中的女性地位;当手包邂逅艺术家:西斱及中国艺术家与手包的对话。并且在这场展览中,还以9大主题展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欲望、信息、生活/轨迹、性别、现成作品、传统、广告、社交参与、消费者。
首先,bagism这个词在字典上并不存在,而是为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维也纳的记者招待会上创造出来的,两个人当着全场媒体的面,躲在一层手包布料下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洋子说,这个灵感来源于小王子,“One sees rightly only with the heart, the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这场Bagism也强调名称正是来自于此。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提出的是,如果人们可以住在一个手袋里面,便不用因为肤色、性别、种族、打扮、年龄等而影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简单说就是对充满偏见和陈规的交流方式的讽刺。这也是我来参观这场展览的原因之一,看k11如何通过手包来展示这一主题。然而,k11这场展览却更为强调包袋本身,如它的广告语所标榜的“全球首个原创高端时尚包袋跨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标题与主题如此不符,如同一篇跑题作文,让人看不出所然。Bagism的重音应该在“ism”而非“bag”,如此生硬地搬做题目,非但没有出彩反而产生了一种小脑袋带大帽子的不协调感。
除了展览的问题不符以外,这场展览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方方面面都想要做到,却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策展思路,反而使人感到混乱,每一方面都没有表现好。不同于V&A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表达五个方面来表达鞋子带给人的欢乐与痛苦,k11这场展览每一个主题都是独立、有明确空间区分的,包袋的历史发展,包袋在女性解放中展现的变化,名人用过的手袋、手袋与艺术家的碰撞,其中手袋与艺术又包含了9大主题。整场展览包含的内容太多,却每一样都只是有限的展示,仿佛样样都说了又仿佛样样都没说。包袋的历史发展和包袋在女性解放进程中的变化这两大主题似乎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展览中我并没有看出两者的过渡与区别,都是由功能性走向审美性的内容,重叠的内容占据了展览的一半。
想要面面具到的后果还导致重点不突出。作为包袋与艺术的跨界展览,其重点本应放在包袋与艺术家的邂逅方面,然而此部分内容只是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展览面积,其中更多的展示的是西方艺术家对于包袋的改造或与品牌的联合设计。而展览广告中尤其强调的中国当代艺术,则以9个各异的主题成为了包袋们的陪衬。而这九个主题又让人很难理解它们和bag的关系或者和bagism的关系,策展人也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整场展览看下来除了包,让人对于它所想表达的主题一头雾水。
整场展览看下来,与其说这是一场展览,更像是高档百货商场的奢侈品门店。反光的玻璃墙和华丽的霓虹灯下所展示的包袋如同橱窗里摆放的精致商品一般,恍然让人仿佛置身于商场而非美术馆。墙上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格外醒目“所有百货商店成为博物馆,所有博物馆成为百货商店”,在这样的展览氛围内,这句话再贴切不过。然而,我觉得来选择看这场展览的观众,显然不是仅仅为了欣赏箱包,否则大可以去商场、网上肆意欣赏最经典、最新的设计。美术馆、博物馆可以以百货商店的形式作为陈展的方式,却不能失掉它本身的灵魂,在娱乐的同时给观众留以思考。然而当观众走出这场题为Bagism展览,除了漂亮华丽的大牌包袋,又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值得去思考、去回味?
用奢侈品与艺术做噱头的Bagism展览可能是对“bagism”一词最大的讽刺吧!
而这一场展览也让我对国外策展人是否一定更优秀和商业美术馆普遍化的多了几分思考。
首先,V&A以”足尖上的愉快与痛苦”为题,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阐述了转变、地位、诱惑、创造、迷恋五个方面。
转变。V&A在展览入口处展出了2015年电影《灰姑娘》里的水晶鞋和1948年电影《红舞鞋》里的芭蕾舞鞋。童话里的鞋子常常有着奇妙的魔力。展览中出现灰姑娘的的水晶鞋和凯伦的红舞鞋,揭示人们对鞋子的选择往往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并从中体现真实的自我。鞋子通过其神奇的改造能力,带给灰姑娘美丽,却让凯伦失去了双脚。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奖励,也会给我们惩罚,使我们飞跃,也使我们被阻碍,带给我们欢乐,也带来痛苦。
地位。这场展览展出了许多王公贵族所穿的制作精美的鞋子,强调鞋子一直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鞋子繁复的装饰和样式来证明穿鞋者并非体力劳动者,而是养尊处优。鞋子以华丽的装饰、设计来凸显特权阶级的身份,将其与普通民众划分。鞋子的实用性逐渐被忽略,而变成来区分等级的工具,隐含着精英阶层的无忧无虑和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
诱惑。V&A通过展示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等贵族传统女性小而窄的鞋子以及现代极为锋利挑逗的高跟鞋,揭示鞋子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作“性爱”的重要部分,是“恋物癖”的核心因素。性感的鞋子影响着穿者的走路姿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刺激着观者。这些鞋子往往与性别有着强烈的联系。这些鞋子会使女性的脚看起来更为小巧,使女性走起来如同弱柳扶风,带给男性强烈的性刺激。关于性的态度始终在影响着鞋子设计的变化,而如今的Christian Louboutin的红底鞋的设计灵感正来自于妓女取悦客人的穿着。在某种程度,鞋等于性。这其中便是蕴含着男性的欢乐与女性的痛苦。
创造。V&A在二楼的展区展示了鞋子的制作过程。制作鞋子的过程是设计学、雕塑学、工程学的交融。制鞋者通过传统工艺与技术将功能性与艺术相结合。如今,随着全球化,鞋子由手工制作转变为批量生产。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时尚客户的需求,设计师发挥技能和创造力不断创造全新的风格并挑战极端的鞋子结构。制作设计的过程也包含制作者的欢乐与痛苦。
迷恋。鞋子即使商品也是收藏品。人们花大价钱去得到鞋子带来巨大的愉悦感是购买的动力。对于鞋子的设计师、爱鞋者、运动发烧友,对于鞋子的迷恋,不是为了其本身的投资价值,而是为了得到后的精神愉悦。对鞋子时尚的追求如同上瘾一般,在欢乐的同时夹杂着痛苦。
可以说,这场展览的五个层面都是紧紧围绕“鞋子带给人们愉悦的同时也制造痛苦”,没有多余的支线。即使展品繁多、展示形式多样,也能使观众能够清楚、明确地了解展览想要表达的内容。丰富的展品、多重的思考、清晰的策展思路确实体现了V&A作为世界顶级博物馆的策展能力。
再看Chi K11的”Bagism”,它提出了如果手包可以拥有语言功能,它如何表达自己?整场展览从四个主题出发:当手包邂逅历史:从1300年至今手包历史的新角度;手包与妇女解放:从手包历史看历史中的女性地位;当手包邂逅艺术家:西斱及中国艺术家与手包的对话。并且在这场展览中,还以9大主题展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欲望、信息、生活/轨迹、性别、现成作品、传统、广告、社交参与、消费者。
首先,bagism这个词在字典上并不存在,而是为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维也纳的记者招待会上创造出来的,两个人当着全场媒体的面,躲在一层手包布料下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洋子说,这个灵感来源于小王子,“One sees rightly only with the heart, the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这场Bagism也强调名称正是来自于此。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提出的是,如果人们可以住在一个手袋里面,便不用因为肤色、性别、种族、打扮、年龄等而影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简单说就是对充满偏见和陈规的交流方式的讽刺。这也是我来参观这场展览的原因之一,看k11如何通过手包来展示这一主题。然而,k11这场展览却更为强调包袋本身,如它的广告语所标榜的“全球首个原创高端时尚包袋跨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标题与主题如此不符,如同一篇跑题作文,让人看不出所然。Bagism的重音应该在“ism”而非“bag”,如此生硬地搬做题目,非但没有出彩反而产生了一种小脑袋带大帽子的不协调感。
除了展览的问题不符以外,这场展览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方方面面都想要做到,却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策展思路,反而使人感到混乱,每一方面都没有表现好。不同于V&A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表达五个方面来表达鞋子带给人的欢乐与痛苦,k11这场展览每一个主题都是独立、有明确空间区分的,包袋的历史发展,包袋在女性解放中展现的变化,名人用过的手袋、手袋与艺术家的碰撞,其中手袋与艺术又包含了9大主题。整场展览包含的内容太多,却每一样都只是有限的展示,仿佛样样都说了又仿佛样样都没说。包袋的历史发展和包袋在女性解放进程中的变化这两大主题似乎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展览中我并没有看出两者的过渡与区别,都是由功能性走向审美性的内容,重叠的内容占据了展览的一半。
想要面面具到的后果还导致重点不突出。作为包袋与艺术的跨界展览,其重点本应放在包袋与艺术家的邂逅方面,然而此部分内容只是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展览面积,其中更多的展示的是西方艺术家对于包袋的改造或与品牌的联合设计。而展览广告中尤其强调的中国当代艺术,则以9个各异的主题成为了包袋们的陪衬。而这九个主题又让人很难理解它们和bag的关系或者和bagism的关系,策展人也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整场展览看下来除了包,让人对于它所想表达的主题一头雾水。
整场展览看下来,与其说这是一场展览,更像是高档百货商场的奢侈品门店。反光的玻璃墙和华丽的霓虹灯下所展示的包袋如同橱窗里摆放的精致商品一般,恍然让人仿佛置身于商场而非美术馆。墙上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格外醒目“所有百货商店成为博物馆,所有博物馆成为百货商店”,在这样的展览氛围内,这句话再贴切不过。然而,我觉得来选择看这场展览的观众,显然不是仅仅为了欣赏箱包,否则大可以去商场、网上肆意欣赏最经典、最新的设计。美术馆、博物馆可以以百货商店的形式作为陈展的方式,却不能失掉它本身的灵魂,在娱乐的同时给观众留以思考。然而当观众走出这场题为Bagism展览,除了漂亮华丽的大牌包袋,又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值得去思考、去回味?
用奢侈品与艺术做噱头的Bagism展览可能是对“bagism”一词最大的讽刺吧!
而这一场展览也让我对国外策展人是否一定更优秀和商业美术馆普遍化的多了几分思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